豪门暖婚:一颗贝母糖引出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17:55
一颗贝母糖引出的故事     从湖南郴州抗冰灾回苏,就一直咳嗽不断。西药吃了很多,就不见好。终于想起了伟大的传统医学——中医。中医院医师告诉我只要调养一段时日就会好的,这是长时间积寒而至。回家煎药,总会看到有一味贝母,一个夏日趁着煎药,就和妈妈聊起了这贝母。     我小时候如果咳嗽,就会去玄妙观附近买梨膏糖、去采芝斋买贝母糖来吃。特别是贝母糖,简直是一种美味的消闲食品。直到如今,还是会偶尔买上一些给孩子吃吃。这次的咳嗽,也特意去买了些回来。贝母糖是采芝斋系列粽子糖中的一种,也叫贡糖,是苏州的传统糖果。从前苏州人讲究食补、食疗,一般都会在特定的季节制作特定的添加药材的食品点心等。采芝斋就有消暑的乌梅汁、凝神清凉的薄荷糖、养血的玫瑰糖……最著名的就是粽子糖系列。旧时,采芝斋因为很多食品中都会添加药料,所以店铺也被戏称为“半爿药材店”。

 
    说起粽子糖、贡糖,苏州人会很自豪地推荐采芝斋这个百年老店。同治年间,创始人金荫芝在观前街摆了个摊,开始做糖,渐渐地小有名气。因为摊位常年摆在采芝斋古董店前,所以大家买糖时就会说“到采芝斋买糖去。”后来生意越来越好,金家盘下了采芝斋店面,索性不更名就将糖果店起名采芝斋(民国时期,采芝斋还将门面开到了阊门西中市,至今遗址尚存)。采芝斋自制有药性的糖果蜜饯越来越有名,但是成为名扬天下的名品却得益于吴门名医曹沧洲。

 
    曹沧洲家族,世代科举,自祖辈开始行医。传到了他,也是一个在苏州很有名的名医。吴门医派的名医,自是医术极为高明的,高明到了织造衙门举荐他进宫为慈禧诊脉。他进宫时,随身带了采芝斋的贝母糖,糖内的贝母正是助药良材,慈禧一吃有效,凤心大喜,从此采芝斋的贝母糖从不值钱的小东西,成了大红大紫的治愈太后病症的密制贡品。     苏州有句老话叫“朝吃生姜夜吃卜,郎中先生对你哭”(清晨起床嚼一块生姜,晚上睡前吃几片生萝卜,能起到强身健体功效),曹沧洲为慈禧治病时,就靠了三钱萝卜籽换来了一个红顶子。慈禧进补过多,虚火上升患上了便秘。曹奉昭进京请脉,得出了进补过多的结论。萝卜籽是对症良药,可是御医都不会用此药,因为药太贱。曹公想一妙法,用一方汉白玉与萝卜籽一同煎了几天,让汁水进入石材。再将玉料放在古董店中,然后在方子上写上药引:汉白玉一方。又指点抓药太监去指定地点取货,一番周折后,慈禧顺利排便。因此曹沧洲也就慢慢成了曹大人。曹后为御医,至今还留存着为光绪帝诊脉的脉案。     曹家住在苏州阊门西街,在曹沧洲这代,可能是曹家最兴旺的一代。曹沧洲兄弟三人,老大沧洲行医,老二老三都是读书人,中举后同为翰林院编修,被赞誉为兄弟翰林。后来老二外放,官居二品大员,任河南兵备道,督黄河水利。曹门至此在苏州显赫一时!只是,老二英年早逝。据曹氏后裔称,老三非常长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4年才辞世,其人是一典型的遗族,一直留着长辫,每天还在房内跪拜皇上,口出必称“吾皇万岁”。实际上,皇上在天之灵应该很安慰了,毕竟还留下了这些真正的死忠者。不过,他在晚年却双目失明,而且没有后代。虽说得到了新政府的资助和赡养,但是晚年应该还是孤苦的。     曾经,位于阊门西街曹家的宅邸相当宏伟,大大小小的建筑有20多座。今天看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后裔的曹老先生告诉我,原先的宅院门口有门厅、轿厅,有照壁等;最北面到现在的桃坞老年公寓,曾经那里是曹家的饭厅;最南到现在的空军老干部招待所,其中东部的老宅全部都为曹家所有。东起阊门西街,西至混堂弄。曹老先生在宅后的废弃花园中,指着北部打铁弄寿云里的部分较低矮的二层小楼说,那小楼以前全部都是丫鬟住的。老先生告诉我,解放后,曹家将这部分房产转赠给那些曾经的下人,作为一种礼节性的回报。可是他们严词拒绝,说要彻底和地主阶级划清界限,于是这些房子都被收归公有。前些时日,老先生还去看望过当年那些丫鬟的后人,闲聊中还提起,当年如果接受了这些房子,现在也就不用每月出那么多租房钱。说到这里老先生笑了,笑得有些无奈,有些失落,有些苦涩。是啊,曹家败落了,败落的连自己居住的祖产都维修不起,当然这笑声中也蕴藏着我们这代人无法读懂的一些故事……

    曹宅的形制很特殊,中路上,仅留存一座大堂和一个走马楼,大堂和走马楼面东而门,与很多宅院面南而门有别。三间阔得大堂尚存,踏上堂前的一座水泥小楼,仅仅能够看清堂的屋檐,下面的正门早被封闭得严严实实,猜想是从旁侧的新开门进入,只是无法敲开屋门。大堂南侧的小通道原来是备弄,往南的南路建筑,曾经有庭院、花厅、书斋等,曹老先生介绍说,那一边自从建了个厂后,就看着那些房子消失。现在自然是无法觅迹的了。

    曹宅能够确认门牌的就是59-61号,61号,由小弄入,小弄无名,原先同样是一条备弄。三座两层小楼却是面南而建的了,小楼排着队倚在大堂北侧。61-1号,原是曹家三房的居处,是一座带小院和两厢的小楼,小楼在近些年修过,门窗带有民国风貌,一层楼厅内板壁完好。前后两院,前院有一混水门楼,无题刻。

    61-2和61-3都是二房的住所,如今真正的后裔仅住原先院子的一半,也就是61-3号。轻轻敲开大门,曹老先生非常亲切和善地接待了我,详细地向我介绍了曹家曾经的辉煌以及如今的状况。由于这里是落实政策后归还的私房,所以房子较61-1来说是非常破旧的。老先生非常无奈的说,“一代不如一代了,看着老祖宗的产业这样的破败,心疼啊!可是,我们私人修不起啊!后面那些交给国家的现在倒是都修好了。”

    是的,整个曹宅的房子尚存的,中路有大堂和最后作为正屋的走马楼、南部3列偏房,其中位于最西部的南路末进较矮些,原先是男俑们住的地方,女佣的住宅就要再向北些。老先生告诉我,所有的格局很早就被破坏掉了,所以原貌很难再现,只能告诉我大致的范围,以及尚存的一些建筑。从解放后在曹家驻军开始(驻扎一个炮兵连),从驻军拆除帐房改建卫生间、从大厨房烧毁、从最南部划出改建招待所、从南路建筑被工厂征用、从宴客的饭厅被改建敬老院、从……原先的宅子规模一缩再缩,曹家三房老太爷(翰林)解放后属苏州名人,也是政府的保护对象,所以驻军没驻多少时间,就因影响了老太爷的起居而撤走,然而,古宅的破坏却一步都没有停止过。直到政府猛然醒悟,原来这些都是应该受控保护的名人建筑开始,才算停止了破坏,却已经到了连大堂都被其他建筑遮蔽的地步。现在的故居,虽说列为了控保,但是61-3号,却因为并非政府财产而处于这样尴尬的破败状态,试问类似的保护建筑,在修缮整个故居其他地方的时候一同进行维修,岂不是一桩利于后世的大好事?

    对比是强烈的,一边是满眼的颓废,一边是正气整洁。要说仅仅这故居的区别,还不足以说明。看看在瓣莲巷中的曹沧洲祠吧,个人感觉这就是两个区政府之间,用心与不用心;样板与非样板的区别。

    曹老先生对我说,瓣莲巷并不是曹沧洲的祠堂,以前是住人的,也是族中的一支,那里曾经也是曹沧洲的诊所所在。如今这里作为沧浪区下属的街道办事处,已经整修一新,也可以看作是苏州人对这个平民出生的御医的一种尊敬和喜爱吧,毕竟他让贝母糖扬名天下,毕竟他让苏州从此有了“朝吃生姜夜吃卜,郎中先生对你哭”的谚语。

    瓣莲巷以前叫板寮巷,明末清初这里是苏州的棚户区之一,后来经过苏州的几任知府努力,终于将这里改头换面,连同巷名也改为谐音的瓣莲巷。可以说,这是苏州古代的一项较得民心的市政工程。曹沧洲祠在巷口,大门上有一个漂亮的门罩。正好周五,内有工作人员,这才能够扣门而入。听说我是古建筑保护的志愿者,工作人员立刻热情地介绍,连连推荐我入内拍摄二进中的门楼。

    与曹老先生介绍的相差无几,整个建筑,也就剩下了两个厅堂。现在前厅用作处理街道政务以及便民办事的接待厅,后厅当作会议室以及街道居民的文化活动空间(类似西美巷况公祠)。后厅硬山顶三间阔,中部明间设长窗、东西次间为半窗,均带海棠花饰。厅前为带有船篷状的廊轩,廊坊上有一斗六升的牌科,厅内带有一个船篷抬头轩,从造型看,此厅是相当讲究的。从廊东门入,就是当年的厢房,如今的街道科技馆,但是锁着门,无法观看内部陈列。但那刻有“厚德载福”、饰有聚宝盆德砖雕的门楼,还依旧焕发着青春朝气!

                                 尖兵2008-8-4 曹沧洲故居随拍:



曹沧洲祠随拍













 相关资料(自<金阊区志>、<沧浪区志>转载): 曹沧洲故居:    在阊门西街59、61号。即务本堂。曹沧洲(1849—1931),近代名医,曾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应召为御医。故居占地约3600平方米。正路东向5进,门屋、轿厅、大厅各3间。大厅面阔11.5米,进深6檩12米,扁作梁,前有双翻轩。有陆润庠题额砖雕门楼与厅相对。厅后为走马堂楼5间带两厢,末进上房亦为楼房5间。大厅南为一狭长庭园,中凿水池,东列花厅,西有书斋。正路以北有房屋3组南向,于备弄内次第列门,入门各有庭院,正屋皆楼房,或3间或5间,前后参差,高低错落。现正路后部堂楼、上房及北路诸屋为民居,基本完整。南部为内燃机配件厂所用。门屋、轿厅、书斋、水池均无存,并改建厂房,唯大厅独存。 曹沧洲(1850——1931)     名元恒,字智涵,晚号兰雪老人,又号兰叟。吴县(今苏州)人。曹家世代业医,传内外科。他幼承家学,宗法黄帝、岐伯灵素的传统医学,认真学习叶天士、薛生白等清代江浙名医的经验,对温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精辟见解,治疗烂喉丹痧有独到的方法。他既精内科,又善治外疡。自订“连城散”、“消坚散”两种外敷药方,方便病家。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与青浦名医陈莲舫同被征召入京为皇帝诊治。现存《御医请脉详注》抄本,即他与陈莲舫为光绪帝诊治的脉案、药方。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因病告归,遂谢绝诊事,颐养天年。遗著有《曹沧洲医案》二卷、《霍乱救急便览》、《戒烟有效无弊法》,后者列有汤、丸四种方剂,对当时戒烟起过一定作用。另有曹氏诊病医案抄本数种,系门人及后人抄录。曹沧洲故居务本堂,在今阊门西街59、61号。 吴门医派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前,治病全靠中医。苏州中医素负盛名。元代,吴中医学以儒医、世医为特征,大多数医家均著书立说。名医戴思恭被后人看作吴门医派的奠基人。明清两代,吴中医生为医官、御医者有数十人,俗谓苏州状元多、御医多。居住在阊门西街的曹沧洲就是清末御医。 曹沧洲祠:    在瓣莲巷4号。曹沧洲(1850~1931),近代著名中医。曾应召入京为光绪帝诊治,故有“御医”之称。祠坐北朝南,现存两进。后进为享堂,硬山顶,面阔三间11米,进深八檩17米,扁作雕花梁,南有船棚轩廊,北亦有廊。台基高两踏步。院南双面门楼较精,额题“厚福载德”,饰以砖雕花卉。分类: 说苏州 标签: 旅游、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