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印记钢琴曲谱子:第十四章 掌握特点 选择高中学习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26:56
  

第十四章 掌握特点 选择高中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是一生最宝贵的学习时期。因为,它的前面是高考,将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各科都要讲求学习效率,重视累积效果。为了达到目标,就要掌握学科和个性特点,探求科学学习方法,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中学仍是学习的基础阶段,各门功课都是最基本的基础课,都应该学好,不可偏科。现在,有的同学准备将来学理科,就认为文科课程不重要,轻视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准备学文科的则认为理科课程不重要,对数学、理化等课程不重视。这样会打不好学习的基础,不利于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就像房屋工程浇灌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中钢筋、水泥、沙石料、水一样也不能少,少了一样,或其中一样不符合要求,就会达不到设计强度,基础就会出问题,使整栋建筑出现问题甚至成为危房。所以中学的同学,不可偏科。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一体化,边沿学科不断出现;那个学科都少不了语言的表述,数学的演算;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没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地理知识,没有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就不会有远见卓识,也无法妥善处理当代的各种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无法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

搞好学习,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方法、性格意志[非智力因素]有关,也与家庭、学校环境老师的教学质量有关。老师要和家长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经常反省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刻苦努力,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累积效果,顺利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第一节  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

高中三年是孩子基础教育的关键时刻,它关系孩子学业成绩的好坏,全面素质教育的巩固与提高。家长要和学校密切联系,帮助孩子高质量的完成基础教育。

一、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经过高中的学习,要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国策,具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具有马列主义的基本素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关爱生命,守信惜时;具有国际视野;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有自学能力和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习社会化所需的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会用一种外语进行一般的交流;树立起基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鲜明的个性,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对今后的生活和发展能做出恰当的选择与规划。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能力,尊重各种劳动,初步树立创业意识。

二、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及学习特点:

根据教改资料《上海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高中主要课程有:

基础型课程:1、语言文学类:语文、英语[10-12年级];2、数学类:数学[10-12年级];3、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10-12年级]历史、地理[10-11年级],社会[12年级];4、自然科学:科学[12年级],化学、物理、生命科学[10-11年级] 5、技术:信息技术[10-12年级],劳动技术[10-11年级];6、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身[10-12年级];拓展型课程:学科[其中包括体育与健身,艺术等限定性科目],社会实践[10-12年级]。探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1为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等[10-12年级];探究型课程2为安排在基础型课程或拓展型课程中[10-12年级]。

高中的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的继续,体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含量大。学科门类与初中相差不多,但知识容量大了许多,如英语课文的篇幅及词汇量成倍的增加。理科则有部分大学的内容已放至中学。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高中要求深入理解,自主探究,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大大加强。如信息技术,除知道计算机操作外,还要能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关键部件和技术指标;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选用原则和版权处理;能理解信息技术工具的性能特点、性能价格比和选用原则;能了解信息的数字表达;能了解网络的主要特点和基础知识等。

3、系统性加强。高中教材理论性增强,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主线,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前后知识关联,形成知识结构,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加深了学习难度。如生物学对生命微观的探索须由有机化学做基础,物理学对物体运动的描述要具备数学的函数知识、向量知识等。

5、能力要求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总之,高中学段上课时间短,课堂容量大,变换节奏快。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和迎接高考复习的需要,几乎近三年的课程需要两年学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高中阶段学习的新要求

有些高一学生的家长,经过一学期后,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孩子在初中时成绩还很好,一到高中成绩就掉下来了!这是因为上了高中后,他们仍然沿用初中的那套做法,只是听讲、完成作业和考前突击,对老师不检查的、不方便检查或没有来得及检查的,学生从不顾及,学习上也没有规律,被老师的作业牵着走,这样就造成学习被动,成绩明显下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行政部门有统一部署,学校也有具体要求。老师要根据高中学习的新要求,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以顺利地完成学业。下面谈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到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一、要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进入高中后,学习的难度加大,内容增多,很多功课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例如:课前预习、听课、做笔记、项目探究、课后完成作业,考前复习、考后分析、总结等等,这些如没有很好的安排和心理准备,对整体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很多高中学生对这些要求还不能好好把握。那么,如何通过自己的调整,来适应高中的学习,在没有老师检查和督促时,也能够不断地完善起来,这样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要树立问题意识。

现有的科学知识,是人类以往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总结。因为发展是无限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观念和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知识、方法、概念、规律等,也都会有值得去探究的地方,只有形成了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在学习中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入的探究,才能不断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是强调要学问结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就是要掌握基本知识和规律,“问”就是要解决“学”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它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在实践中,没有“学”的过程,“问”无从产生;没有“问”的过程,“学”不会深入。强调问题意识,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去问别人。确实是经过思考了,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再去问别人。如果有点问题不加思考就去问别人,这样就会形成依赖思想,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问题还要有目的,有个中心,抓住核心问题,这样才更有收获。

三、要有追根求源的精神。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穷的,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新教材在实验安排上就是要培养这种精神。传统教材中明确给出实验的结论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教学生应怎样做,学生只要到实验室,按照教材所写的,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但是新课程实验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叫实验探究,学生在了解实验的背景资料后,要在老师指导下自行编制实验计划,对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要在探究中求得解决,在实验中观察和经历过程、变化、曲折甚至失败,通过追根求源,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树立交流与合作意识。

改革后的新课程要求学生有问题意识,有探究精神。课堂上以“问题为中心”和探究式教学方式,只有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的问题才有机会得到检验,得到解决;如果没有交流与合作,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机会,很多问题也没有办法解决。所以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是搞好学习的必要,也是培养团队精神,以适应将来发展的需要。家长要帮助孩子强化这种良好的习惯。

总之,高中学生要明确高中阶段学习的新要求,改变初中只是听讲、完成作业和考前突击的老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考虑全学段的共同要求,确立适应自己个性的良好学习方法。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课程多,每一堂课的知识含量大,要求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注意学习累积效果。这虽然是一个学习方法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的问题。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一堂课下来,有的听懂了,有的没有听懂;到期终考试,有人得满分,有人不及格。前者是学习效率,后者则是学习累积效果。要有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对学生个人来说,要有学习动力和符合规律的科学学习方法等。下面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些具体分析。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影响。这些虽不直接参与认知,但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大体反映在六个方面:

1、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它的重要作用;害怕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

2、对自己的学段和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需适应本学段、本学科的学习特点,学生要能对自己学段和学科内容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形成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初中成绩还可以,一到高中就不行了;其它课程成绩还可以,就是外语总上不去 ;家长和老师帮助他分析,找出了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具体帮助加以调整,成绩有明显进步。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认清自己学段和学科的特点,调整好学习方法,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3、对自身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征没有客观清醒的认识,造成学习方法不当。学生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成绩不太好,不要妄自菲薄,过于自卑;成绩良好也不要目中无人,自以为是;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要正确认识自己个性特点,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理周期都不尽相同,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是适合自己的个性和生理特征的,不要盲目照搬别人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也要能适应自己的特点,要细心加以验证,择其适者而从之,其不适者而改之。

4、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没有坚强意志与恒心。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自制力,特别是纠正己经形成习惯的不良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与恒心。有的学生想改进学习方法,但在运用时由于意志薄弱半途而废,以致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跟着感觉走自然省力,但成绩也每况日下。因此,老师、家长和同学要多多鼓励、督促、提醒,帮助他们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按科学学习方法学习。

5、自我激励能力不够,缺乏达到目标和追求理想的热情。表现为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的学生从小骄生惯养,加上家庭条件优越,不知艰难辛苦,学习无所用心;也有的学生因为各种问题不能正确对待,丧失上进心;因而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因而凡事害怕困难,没有前进目标,得过且过,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被动。

6、盲目骄傲或漫不经心,接受老师的指导不够。很多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不会自觉加以运用。有的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零散的,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优秀教师的指导与培养。

二、智力因素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智力的某些方面发展不够充分和智力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

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前不预习,对新课内容陌生,无法带着问题去听课;上课时思想开小差,不能集中注意力探究课程内容,不认真记笔记或只顾记录;思维迟钝,思路不能与老师保持同步;听课后不及时复习,置诸脑后,大部遗忘。

2、观察能力差,思维混乱。课堂上心中无数,分不清主次,提不出问题,学习抓不住重点和难点。不善于选择课外阅读书目,全凭兴趣或全由老师父母安排,没有阅读重点。整个学习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浪费时间和精力。

3、记忆能力差。不会利用记忆规律,课堂上不能准确记好笔记,不能记忆消化讲课内容;阅读时处理不好博与精、详读与略读的关系,读完之后收效甚微;在探究性课程中,提不出问题,记不住要点,掌握不了细节;对各门课程缺乏分段和全面的复习计划,所学知识大部遗忘。

4、思维能力不强,分析和综合能力差,学习的内容不能形成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这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学得的知识便是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还好,到期终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原因就在于此。他们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各章节之间没有及时归纳整理,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这种零散的知识容易遗忘,也容易张冠李戴。

5、实践和表达能力差。在实验课和探究性课程中,动手能力差,在老师同学的交流中,不善于表达。平时学习,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关心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学的知识不会在实践中运用。

6、不善于科学用脑。由于成绩不够理想,思想压力大,学习时间过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注意劳逸结合,不善于转移大脑兴奋中心,终日昏昏沉沉,无法把思维调整到积极状态,学习效率不高。

三、学习方法的问题。

1、学习无计划。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学生胸无大志,对自己的学习毫无目标,长期短期都缺乏主动安排,一切心中无数,忙于应付上课作业和考试;一切学习都处于随意状态,好像都是家长和老师“要我学”的,不是“我要学”的。

2、不会科学利用时间。有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习、生活安排得从容有序;而有的学生却忙乱不堪,抓不到点子上,效果不佳。有的感到一天安排太紧,没有多余时间供自己安排;有的平时松散,临考忙乱。这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表现,而又往往是与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相联系的。

3、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不动脑筋盲目重复背诵,不去理解,直到记住为止;由于不讲究方法和技巧,往往使记忆内容混淆,记忆不能长久,这是最低级形式的学习。当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的内容和意义时,往往采取这种办法。如在考试时死记硬背,考完了,便万事大吉,忘得一干二净。

心理学认为除白痴以外,一般学生的智力是相差不大的,学业成绩也不应相差太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实践证明,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老师要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找准问题的症结,加以解决。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经验的老师,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值得重视的是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由于其人际交往能力的不成熟,往往与老师同学搞不好关系,家长不能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质疑老师的能力。要好好与老师交流,找同学了解,全面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提高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习方法这样的基础性问题,一下子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家长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经常指责孩子。父母要抱着真诚关心和宽容体谅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示理解;同孩子谈心,介绍自己过去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给孩子必要的信心和勇气。并了解孩子在学习上是否尽了全力?上课是否用心?是否认为自己无法搞好学习?孩子平时喜欢与那些人在一起玩?有没有受到什么消极影响?孩子的特长是什么?兴趣是什么?能否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采取一些特别措施。

要让孩子恢复自信,培养其成功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关心、支持鼓励他坚持不懈、顽强面对,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不依赖他人的好习惯,不要总是干预,老不放手。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失败,认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善于从失败中找出成功之路。要正确对待分数,看分数也要看考试的难度、看在班上的排名,正确对待考试的相对分数。考试分数毕竟是表面的东西,只是衡量学习成绩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全部。要以新的眼光,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作为孩子学习的目标;把发展孩子的全面素质摆在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的位置。

总之,在孩子学习方法不当,并由此造成学习上的挫折时,家长要以热情、正面的态度鼓励孩子,老师请教、向有成功经验的同学学习,对自己的情况作全面客观的分析,逐门功课检查审视,以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就自然上去了。

第四节  常规学习的基本环节和要求。

中学阶段的学习,要抓紧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灌注过程”,需要按照思维规律,通过课程探究、课堂授课等方式,经过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实验、应考等活动才能完成。这些环节的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取和理解知识,识记和保持知识,灵活运用知识,检查掌握知识的水平以及调节整个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各环节按一定顺序相互联结又相互渗透,它们将随着教学活动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小学到大学]而逐渐复杂化。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搞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准备,也是具体的内容准备;在实行课程改革后,预习尤为重要。具体要求是: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课堂讨论和听课准备。对预习不要掉以轻心,预习好坏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成绩。在孩子预习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的过程中,新的知识会吸引他,有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自己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对于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中的定义、定理和例题,要重点思考,看是否明白;对于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等文科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要看能否读懂。不明白的内容用铅笔划出来,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和提问。对于重点课程可准备一个预习本,记下重点和难点。要给孩子讲清楚,不动脑子,流于形式,是收不到效果的。预习是自己预先学习,这是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课程改革以后,课堂上将由授课为主改变为讲授与问题探究、讨论交流并重,预习就更为重要了。

二、认真搞好课堂学习。

教改以后课堂学习将以教师授课和课程探究两种方式进行。但上课仍是教和学的中心环节。在校学生通过上课学习前人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知识,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系统地、完整地掌握人类知识的结晶;对学生来说,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关键。学生在中、小学要听两千多节课,每节课按45分钟计算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仍是现代学校对学生施以教育,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组织形式。要保证听好课,提高听课效率,就必须注意听课的方法。

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集中注意力听课。

其次上课时要注意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做到当堂消化巩固所学内容。消化巩固了的知识必须是理解了的知识,理解就是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考过程。比如有的同学到了高三毕业,还没有弄清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其原因就是在上课时没有抓住电子的活动情况去积极思考,而是在没有弄清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

第三要有针对性听课,根据预习中自己特殊的重点和难点听课;在预习中理解了的,要着重听老师的讲课思路,把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作比较,吸取老师之长补自己之短。

第四在课堂上积要极发言,在课堂上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对听好课有积极作用。尤其是课程改革以后,在探究性课程中,要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实际中在课堂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多,学习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较少。因为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怕说错了引起同学老师的“挖苦”。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就因为“不会”才来学习的,即使问题提错了,经过老师指点帮助,印象也深一些,对听课和课后复习有督促作用。有的同学因为自己懂了不发言,其实,复述一遍也是一次复习巩固的机会。另外,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还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

第五要正确处理听和记的关系。上课要以听为主,以记为辅,不能只顾低头抄记,忽视听讲。课堂笔记的内容:A、记录老师讲课的系统内容。这是老师对教材归纳的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讲课系统提纲及其简要内容,都要记下来]。B、记录老师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问题的讲解,包括讲解的含义、道理以及举出的事例。C、记录老师讲课时的旁征博引,即书本上没有的、需要记下的东西。不同的学科应有不同的记法。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定理,书上都有就不必记了;应着重记录老师对概念的解释以及理解上应注意的地方和解题的技巧。语文课主要记课文的时代背景、写作特点、某些词语的用法以及老师补充的有关内容等。复习时对课堂笔记要进行整理,这是做笔记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做的学习效果比多看几遍书要好得多。因为通过整理笔记是自己进一步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过程。在听讲中,遇有不懂之处先记下来,继续听老师讲课,课后再解决不懂的问题。

孩子不认真听课,一般会有三个原因,,家长应针对其原因加以解决。一是根本听不懂。有的是前面学的基础太差,跟不上进度;有的是预习不认真。前者要给孩子补课和加强预习,后者主要是加强预习。二是自制力差。易受内部、外部干扰而走神。这主要是意志力问题,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夫。三是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感兴趣的就专心听,不感兴趣的不专心。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要与老师多联系,请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还可告诉孩子,在老师没有叫你回答问题或让别人上黑板演练,自己应在心里试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在本子上演练。在老师评价其它同学时,对照进行自我评价,肯定自己的优点,找到不足,进行自我激励。

三、切实搞好复习。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它在学习中是更重要的环节,对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复习能防止遗忘、巩固知识,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温故知新,得到一些新的知识和创新意向。

1、复习的任务。

一是查漏补缺。通过复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及时进行弥补,比如课后复习可采用整理笔记本的办法来实现。二是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复习,抓好各块教材的内在联系。对每节教材在单元知识体系中,各单元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清楚的认识。三是抓好知识线索,在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抓好知识线索才使复习落到实处。比如,初中化学以学习具体物质知识为主,我们复习时就应找出典型的物质转化关系,并运用有关的概念、计算和实验知识分析这些关系,从而形成若干知识线索。如根据课文组编成关于碳化合物的知识链,关于铜的化合物的知识链等等。四是搞好综合练习,这是复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练习,能巩固、深化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识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五是加强意义记忆,我们平日所学知识,有不少是靠机械记忆记住的到了复习阶段,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所以复习时要尽可能地运用意义记忆,这样才能记得牢。六是提高各种能力。复习为各种能力提高提供了极好机会,比如通过复习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就可以提高联系对比的能力。能力的提高又可以更深刻、更熟练地掌握知识,因为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

2、复习的类型和方法。

复习可分为经常性复习和系统性复习。

经常性复习,包括课堂复习、课后复习和课前复习。课堂复习是指老师在课堂讲解以后,对当堂讲授内容的概括总结,或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和勾连新旧知识。课后复习,一般是指课后自修时的复习;要充分利用回忆再现作用,不老师布置多少作业,应该把当天讲授的内容加深巩固一次。课前复习,是指下次上课前的复习,或老师讲课前导入新课的复习环节。经常性复习主要是巩固知识,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认真阅读教科书,不是机械地重复、记忆课本内容,而要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化和巩固。着重解决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新知识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怎样使用新知识?例如:学完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复习阅读教材时,首先要弄清公式是怎样推导来的,同时要明确使用公式的条件,还应学会解方程时的书写规格与要求。

二是尝试回忆。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把书关上,独立地将老师读的内容和教材上的叙述回想一遍。这是一种积极的复习方法,具有专心和开动脑筋的特点。要尝试回忆,必须追寻思索的过程,概括上课的主要内容,这就能培养我们专心上课、复习和积极开动脑筋的习惯。

三是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系统化的过程,所以课堂笔记决不能是教师讲课的“录音带”。而应是经过加工提炼符合自己个性的复习资料。整理笔记的任务有:把上课没有记下的内容补上,通过这项工作达到知识系统化;更正课堂上记得不太准确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补充书本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将课后和同学们讨论、看参考书得来的重要资料及时写进课堂笔记;把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和课堂上自己错误理解的内容简要写上,以免今后重犯错误等。整理笔记在当天阅读教科书后进行,不要千篇一律,首先要抓住重点学科、重要课时做好。

四是看点参考书。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记忆都有好处。复习中要看的参考书,也关系博与专的关系、建立什么样知识结构的大问题。中、小学学习内容,“博”的范围最大,“专”的要求最低;就是大学学习也是科学的知识结构的基础环节,还是博的程度大于专。要求我们在复习中,争取学会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加以解释。这样,能取众家之长,加深对原来的知识理解,并扩大知识面。怎样看参考书?首先每门学科选一、二本主要参考书,复习时仍以教科书为主,应当在认真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再看其它参考书;不要像看小说一样,一次看完一本,应当围绕老师讲课的内容,根据自己的要求,围绕中心问题看参考书,看不同参考书上对同一问题的阐述,比较异同,抓住每本书的长处,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系统性复习。包括阶段复习和学科总复习。阶段复习,指单元[章节]复习和期终[中]检查考试之前的复习;这类复习,既有局部巩固作用,又有系统提高性质,是从掌握局部知识到掌握知识体系的桥梁。学科总复习,是指学科、学年快结束时,一门学科学习完毕,为了系统提高、加深理解、掌握知识体系、联系实际、综合运用而进行的期末复习和学年复习。系统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明确复习的目的要求。首先要搞清学习这门学科[或这本书]的目的。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与安排中会有具体的资料,在复习前学生要与老师结合好。比如:初中化学学习的目的是牢固地、系统地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它们在生产、科研、生活中的作用,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一目的就是规定着系统复习的范围和要求达到的水平。

二是找规律。通过系统复习摸索规律性的知积,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常能收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生在复习化学元素和它的化合物时,发现物质的成分、制法和用途,决定于它们的性质,而性质又决定于结构。因此,在具体复习一种物质时,就应当充分认识和运用这一规律,即抓住它的结构和性质,再根据结构和性质去认识它的成分、制法和用途。同时,在复习某一物质的制法和用途时,也要了解这些用途和制法所根据的是物质的那些性质,这些物质具有怎样的结构等等。

三是对比复习,辨别异同。这是复习容易混淆不清的知识的办法之一。学生在复习化学时,可以从概念、结构、性质、现象等几个方面去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征,并加以区别,以达到系统复习的目的。例如,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是容易混淆的,如果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这几种图示的异同点,就能收复到较好的效果。

图 式 的名称

 

共同点

     不    同      点

原子结构示意 图

 

可表示

微粒的

结构

 

1、              表示原子结构。

2、              表示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呈中性。

离 子 结 构 示 意  图

 

可表示

微粒的

结 构

1、              表示离子的结构。

2、              表示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电 子 式

 

可表示微粒的结  构

 

1、        表示原子、离子、分子的结构,只用

最外层的电子数来表示。

2、表示各种电性的微粒。

四是归纳小结是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通过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结成块、织成网。以化学的原子结构和分子的形成为例,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几个问题来复习:A、原子由那几种微粒组成?各有什么性质和作用?B、哪三种图示可以用来表示原子、离子和分子的结构,它们有何时区别?C、怎样用三种图示表示分子的形成,它们有何区别?D、分子形成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上述每一个问题都带有一大串的内容,只要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掌握全部内容。

为了更好地应用归纳小结的复习方法,有经验的学生常采用一种列表法,其特点是使用文字少,表现能力强,能够明确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上面说的三种图式列表比较异同,就是一种对比表的列表方法。此外,还有系统表、分类表等的列表方法。系统表用来表示事物内在纵横联系;分类表表示分类项目的异同。如:

植物的传粉方式分类表

自花传粉

的 植 物

       异花传粉的植物

虫媒植物

 风媒植物

豌豆

小麦

水稻

高梁

 

苹果

萝卜

白菜

 

   玉米

大麻

 

, 

五是读目录复习法。即对着书的目录,“过一次电影”,看自己比较熟悉那些章节[即看一个条目,就能反映出该条目下的大致内容],比较陌生有哪些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系统复习的侧重点。复习一段时间后,再对照目录看一看,若能一看章节条目,便能在脑子里反映出它的内容,包括主要定理、公式,一些重要结论,也包括习题的一些特殊解法,以及这一章节与其它章节的联系,这样,就说明复习差不多了;若觉得有些生疏,则说明复习还不够,还要加工。看目录是临考前生物学系统复习的好方法。

此外,系统复习时还应该强调“巧”练习、重实验等。经常性复习和系统性复习,在方法上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综合起来使用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认真做好作业。

做好作业就是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它能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作业的种类根据习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来分,分课后复习作业、单元复习作业、和总复习作业;根据习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和目的要求来分有:知识性习题、理解性习题、应用性习题、分析性习题、综合性习题、评价性习题等六类;按作业题的形式分有:计算题、填空题、选择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改错题等。其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

做课外作业的过程是:复习—审题—做题—验证四个步骤。做作业的注意事项:

1、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做作业的先后和主次关系,基础题与难题的关系,略做和详做的关系。

读书与做作业不仅在时间顺序上读书在先,做作业在后,而且读书远较做作业重要,读书在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首位。

基础题与难题的关系。有人把前者叫做“代公式”题目,把难题叫做“要转弯”的题。做基础题是熟悉定义、定理、公式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熟悉了这些,掌握了解题的基本技巧,才能做好难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做点难题,对于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好处的,但不要刻意去钻研那些很难的题。

因为时间有限,在做作业时,对于基础题、典型题要详做,从格式到步骤严格要求,做到规范化,以达到熟练、准确计算的目的,总结做题经验,从中找出规律,训练基本功。对于较难的题采取略做的办法,即重点寻求解法,分析归纳题目类型,演算过程可以略去。也可以不都做在作业本上。

2、注意总结综合题解答的思路。综合题就是“转弯多”的难题,对于这类题要特别重视总结解题的关键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有无其它解法,并将这些解法一一加以比较,从而找出最简捷的解法,以便不断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技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某些题目还可以深入地考虑,能否推广和引伸,这样就可能由个别问题而得到一般的结论,同时也可以提高概括和抽象的能力。

3、及时查看发回的作业,正确对待作业中的错误。应认真对待发回的作业,特别要认真对待作业中的错误。首先要分析错误的性质,是概念问题‘、思路问题、形式和步骤问题,还是粗心大意造成的。通过分析就能发现自己犯错误的类型,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其次,要记录错误的典型例子。可以分科准备一本记录,然后加注,说明错在那里,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正。这样分析得越透彻,就越能防范于未然。第三,结合作业中的错误,要勤于思考,肯于发问,积极和老师同学切磋,有意磨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最后就是课外作业资料,要妥善整理和保管,作业本、试卷都是具有特点的重要资料应当定期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决不能随手扔掉。

4、认真做好实验。实验是学习、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实验虽然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实验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上却有许多不同。

在校学习的实验教学活动,大体有如下几种:

一是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在讲授中常运用演示实验。据了解,物理老教材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要做200多次演示实验,观察课堂演示实验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要掌握观察实验的要领,认真和善于观察;要注意积累资料,做到边观察边记录。应以观察为主,观察清楚后才记录。如画书上没有的实验装置草图、实验现象、教师对结果的分析以及注意事项等。

二是学生实验。这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要亲手做的实验,按其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五种类型:A、仪器使用性实验,让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有关仪器、仪表和量具;B、验证性实验,从实验观察和测量中,对实验现象、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C、研究性实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加以比较,发现它的本质特征,从而寻找规律,得出正确结论;D、测定性实验,比如物理量的测定等,测定时要懂得实验原理,包括计算公式,以及了解所用仪器、量具的精密度等;E、实践性实验,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训练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做学生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一要弄清实验原理,实验前要进行预习,以明确实验的上报要求,懂得实验的理论依据,以及老师对此实验提出的注意事项;二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原理,恰当地选用器材、安排实验步骤,必要时要正确地画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或线路图;三要根据实验原理和步骤设计好实验表格[包括:记录直接测量得到的数据或发生的现象的记录表格和计算表格];四要善于对比,寻找异同,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五是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在分析实验报告之前,必须进行数据处理,要尊重事实,原始数据绝不允许涂改。因为只有把事实和思维结合起来,才是一切科学家共同具有的才能。

三是课外实验活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还应尽可能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或自行设计的课后制作、实验、观察作业等活动。

五、重视应考方法。考试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小学开始,每个学生每年都要经历很多次考试。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同时又是选拔和正确使用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

考试的结果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长期以来,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使教师和学生都把获得高分视为第一要务,从而走上片面追求分数的歧途。掩盖了考试应起的积极作用,助长了教育界各种不正之风的产生,把整个教育搞成“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给国家选拔人才工作带来困难。

现在教改的中心任务,说到底就是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考试。考试虽是评价教育、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也具有一次性考试的偶然性、考试测量带有的主观性、考试测量实施的困难性等,这些都给公平评价和选择带来困难。分数是衡量学习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好成绩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的基础上,离开了这一前提,高分就没有真正的价值。因此从公平选拔人才来讲,在考察分数的同时,必须全面考察其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开发情况。也就是要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高教录取新生正朝着这个方向改革。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要端正学习目的,认识升学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学习是为了获得真才实学,将来在工作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践证明,如果认识不正确,片面追求分数,高分低能的情况会常有发生;相反,在科学上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各界的领军人物,也不一定都是在校学习获得高分的人。

因此,家长和学生都要正确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提高的起点。正常的考试,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在考试后应该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今后学习;而不应该得了高分沾沾自喜,得了低分垂头丧气。绝不可在分数这一表面现象面前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

应考是在学习、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己经详细讲过了;具体应考还要作好考试前的准备、克服怯场,掌握答题策略等,将在下面章节详细讲述。

第五节、根据课程和个人特点进行学习。

中学的各门学科都是基础学科,必须学好。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效果。现在实行课程改革,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会有很大变化,在《教学大纲》上都有明确要求。但许多基本内容还是需要记忆的。限于篇幅,下面根据有关资料,对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学习特点作些分析,其它学科老师都会详细介绍它们的学习特点,也希望能从上述三门课中举一反三得到启发。

一、语文课程学习。

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须臾不可离的工具。学习语文,对学习其他学科、获取新的知识,以及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有深远的影响;语文是思想的载体,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体,学习语文与思维能力、思想认识、乃至道德情操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两字,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合称,“语”指的是口头语言用来听、说,“文”指的是书面语言用来读、写。高中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有明确要求,要认真掌握。但是语文学习不仅看你语文知识记住多少,还要看你听说读写能力强不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读是接受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语文既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要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听、是一种综合训练,听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说、读、写能力。听不单纯是对声音的感觉,而有四项特定的要求:一要能辩音,能听懂普通话和有关的地方语,听懂广播和录音,听得真切,不出差错;二要能举要,能边听边捕捉讲话的要点,听长篇讲话能理清纲目,必要时能记下提纲和重要内容。三要能明义,能听清中心意思,不产生误解;听争论问题能抓住争论的焦点,迅速归纳争论各方的论点。四要能识讹,能听出观点、内容、用词、句法等方面的问题和错误。提高听的能力,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参加听录音、听词语等比赛,有目的地进行训练。通过“听读”、“听讲”、“听说”、“听写”等不同形式的训练,达到练辩音能力、练注意力、练理解力的目的。

说、说和写是语言表达的两种主要形式。古今中外,从日常生活到文艺科学,从一般人到政治家、军事家,都需要有很强的说话能力。孔子就开设有说话课,他的学生子贡很会说话。历史上,苏秦以合纵说六国,使关东诸国联合抗秦;张仪以连横说秦王,远交近攻,将六国各个击破,统一了中国。我国近现代革命领袖孙中山、周恩来,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等都是很会说话的。在国外从古希腊到近代欧美、日本,对培养说话能力都是十分重视的。在德国中学特别重视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讲演能力;日本文部省颁发的《中学生学习指导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信息社会中,口头表达将越来越重要,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在播放演示文稿时,还必须有精彩的口头表述,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怎样加强“说”的训练、锻炼口才哩?

1、要明确说话的基本要求。

说话是靠声音传递信息,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别人听得清,听得懂。具体来说,一是语音要准确、清晰。要用普通话说话,尽力克服方言土语的影响,不能把字音念错;口齿清楚,咬字吐音清晰,停顿恰当;音量适宜,根据听众的多少,房间的大小,以及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调节。二是速度要恰当。说得太快,别人难以听清,说得太慢,拖腔拖调,叫人不耐烦,还会引起误解。因此要根据说话的内容、场合,随时调整速度,以获得好的效果。三是态度要自然、大方。说话时,要落落大方,从容自然,使听话人看了顺眼,乐于听讲。不要紧张、慌乱,更不要忸怩作态。
   2、说话的基本形式。

[1]、 转述。转述就是把某人或某些人的话转告给另外的人听。这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说话形式。因此,要重视转述能力的培养。一要准确无误,迅速及时。托人带口信,传达电话内容或上级指示等,既要迅速及时,又要准确无误。否则,容易误事。如能按原说话人的口气转述则更好。二要抓住重点,忠于原意。内容重要,又比较简短的,应原原本本转述,不能斩头去尾,也不能添枝加叶。内容较多,传达时间又有限,则应抓住主要精神,理出要点,有中心、有条理、有详略地传达。但必须忠于原意。三要适当反复,加深印象。无论是口信、电话,还是会议精神,转述时对其中的关键词句,重要内容、地点、事件、人物、数字等,要适当重复,加强语气,使听者加深印象。
   [2]、交谈。交谈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谈话。人们通过交谈,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增进感情,探讨问题。交谈是共同的活动,你说他听,他说你听,整个交谈过程中,各自都是既听又说,听说交替进行的。因此,要注意以下问题:一要细心倾听。听话时要全神贯注,注意对方语气、神情和谈话时的气氛,以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完整地领会对方的意思;在某些场合,还要学会听话听音,听懂弦外之音;二要注意反应。有多人参加的交谈,各人对谈话的内容,可能有不同的反应,甚至同一个人的反应前后也可能有变化,这些都必须重视;三要紧扣话题。交谈有一定的目的与内容,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要紧扣话题不能天南地北,东拉西扯。

[3]、答问。就是回答他人的询问。答问的机会很多,因此,提高答问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答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听清题意,明确要求。回答问题,首先要专心听清对方的提问,了解提问的意图,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解答;如果问题没有听清楚,就应该及时发问,把题意弄明白后再作回答;二是分清主次,言之有序。答问之前,要根据提问的内容仔细思考,哪些内容先说,哪些内容重点说,哪些内容简略说,做到有条有理,言之有序;三是区分对象,有的放矢。答问要区分不同的对象和场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要端庄大方,声音洪亮,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如果回答长辈的问题,则态度要恭敬、谦虚。如果同学、朋友间的答问,则可随和自由些。在外交上回答记者提问,需要很高的艺术,不但要应对各种场面,而且决不能撒谎。据专家专绍:外交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讲究委婉,着意含蓄,注重模糊,力求折衷,甚至讲些“冠冕堂皇的废话”。

[4]、演讲。演讲,是就某个问题或事件在公开场合向群众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演讲通常分为专题演讲、即兴演讲两种。演讲一般由导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导言要能一下子调动听众的情绪;主体部分要全面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应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余地。成功的演讲,一要讲题有针对性,是听者所关心的问题;二要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三要感情充沛,语言明快有鼓动力。演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平时练习,可以先练有讲稿的演讲,再练打腹稿的演讲,最后练即兴的演讲。
   3、怎样练习说话。

[1]、要以“说”促“写”,口头作文与笔头作文相结合。“说”与“写”密切相关,说得流畅,中心突出,思路严密;写起文章来,就会行文畅达,主题明确,结构周密。能出口成章的人,就更有条件做到下笔成文。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一个人口头上有条有理,细致严密,写下来就不会颠三倒四,矛盾百出”。老师布置了命题作文,用嘴编提纲打草稿,把文章说顺了,再动笔写;在写成稿子后,自己好好念几遍,把不顺口的词语、句子改掉,达到以“说”促“写”的目的。

[2]、要以“说”促“读”,读、背、讲三结合。加强“说”的训练,对提高阅读能力、增强阅读效果有很大帮助。平时要多读书、读报,要读出声来,如预习课文《木兰词》、复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要多背诵诗、词、格言、警句,以及自己喜欢的散文、议论文的片断,这对提高“说”的能力很有益处。

[3]、要寻求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因为说话是一种技能,凡属技能,必须尽早训练,切莫错过中学的机会。比如上课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你可在座位上默默自语,以当作回答。平时也要积极参加一些有益于“说”的活动,如讲演会、读书心得报告,甚至找人聊天、参加聚会经常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闻讲给别人听,并有意识地积极发言,这也是练习“说”的好机会。

读、在语文中是十分重要的。中学语文课中阅读课占总课时的2/3左右。“读”是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语法、修词、逻辑、文学知识,多数是从“读”中获得的,听、说、写和思维训练,也常常是结合“读”来进行的。在学校中学习各门学科离不开读,在自学和工作中要补充新知识,也离不开读,特别是在科技发展很快、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提高读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有不同要求。

1、阅读记叙文的要求。一是阅读时要身临其境,让自己进入角色,忘情的去读;二是要涵咏其中,“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身临其境是入门法,其中咏味是出门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情”至“理”,由“味”到“言”。涵咏是要找出行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叙述、描写的手法,研究表达方面的技巧。这样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到一些文章技法,为写作记叙文打下基础。三是对于要求精读的文章,要精读甚至背诵,并做好笔记。

2、怎样阅读议论文。议论文是论事说理的文章。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阅读议论文要搞清这三者的关系。一要认真分析题目,弄清楚哪是题目的中心词,哪些是修饰限制的词语,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题目,心中就有了研究讨论的目标;二要抓住中心论点。它是议论文的灵魂,把握住中心认点,就能抓住全文,一览无余;三要掌握分析论证。论证就是证明论点的正确,或驳斥论点的错误,把论据同论点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要学会弄清文章结构。具体作法是,每读一个自然段,便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段落大意。读完全文后,回过头来研究各段之间的联系,同时列出文章结构图表。这样论证过程就清楚了。在阅读中要细心体会文章的语言,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还可以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

3、怎样阅读说明文。它是以说明为主要方式,解说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关系、效能、用途等等,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要抓住文章的要点,准确地理解文章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说明的顺序;研究说明的方法,体会不同材料的选择。认清说明文准确、简明和周密的语言特点。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实行市场经济,新知识、新产品层出不穷,说明文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学习说明文,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4、怎样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同阅读现代文一样,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注意以下几点:

[1]、字求其训。就是要弄清每个字的意义。文言字词比较少,往往一词多义,同一个字古今词义有很大变迁;文言中同音假借的字多,词类活用的情况也很多。掌握了古今汉语的差别,入门就容易了。

[2]、句索其旨。就是搞懂每句话的语意。“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师说》]。“习其句读”就是要会用标点,分句段。不懂“句读”,就读不懂文章。断句时应注意“四要”:

A、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了解大意。

B、要把握重点词语,考虑句子成分。

C、要记住文言文大多句式整齐、喜用对偶或排比特殊句式的特点,当断则断。

D、要熟练掌握虚词的用法。俗话说:“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通来做秀才”。要利用它作为断句的参考。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的口诀可作参考:

“曰”后冒[:];“哉”后叹[!];“盖”、“夫”一般在句首;

“于”、“而”大多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面加圈圈[。]酌情用[,]或用[。]。

就句式的变化看,主要表现在词序的变化、句子成分的省略以及判断句、被动句等的格式方面。

[3]、熟读背诵。学习文言文,要熟读一定数量的文章,以积累语言,掌握其字、词和句式。阅读文言文要有“语感”,而它只有在熟读和背诵中才能形成。

写、写作是为了表达思想。要写好文章不仅要练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和文化知识素养。中小学阶段在这两方面都要打好基础。

1、写作的一般要领。

[1]要写好文章,首先要练好基本功,过好字、词、句三道关。历史上,私塾对识字的要求是“周而复始5000字外,方教读书”。铅印时期印刷厂排字架上常用的铅字约5000多个。弄清这些字的音、形、义,可以组成2万个左右常用词。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选收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共3500个字。有人作过统计:从陈鹤琴(1928)的一篇九十万字的文章中发现仅用了4719个不同的汉字;毛泽东所有的著作仅含3136个汉字;《骆驼祥子》用了2413个汉字。《’现代汉英词典》1988年第一版使用了4800个汉字而组成的英语单词及搭配则有十几万之多。掌握了这些字,就为掌握好词汇打下了基础。它直接影响写作水平的高低。句子是语言的运用单位,要过好句子关,一要写通顺,即看起来顺眼,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二要句子意思完整,表达的内容具体明确,简洁生动。

[2]、丰富生活,锻炼思想。写文章要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一方面要靠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从生活中撷取养料;另一方面要靠多读书,丛书上本中间接吸取知识扩大视野。文如其人。要写好文章还必须加强锻炼和品德修养。

[3]、文章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与篇章结构、段落安排有关。要做到这一点,除加强思想锻炼、训练思维能力以外,还涉及文章本身的题目、构思、选材、剪裁、段落与层次以及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等有关问题。

A、题目。社会上的作文,一般是先有文章后有题。学生考试则是命题作文。这就有个审题问题。

审题就是揣摩题意,然后按题作文。一个题目往往有个侧重点,叫做“题眼”。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东西,故审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同一题目,会有不同说法,立场不同说法亦异。所以,审题没有什么诀窍,最好多做自由合题作文,掌握了技巧,审题也就不难了。

B、立意与构思。立意就是确定题目的中心思想,它是从社会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活中有了某种感受,逐步明确,感到有话要写了,这就有了中心思想。立意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如“以小见大”。即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选择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片断、小事,升华出深刻的主题,反映整个时代。这一方法常用于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等题材。还有“大题小作”的方法,大题材全面铺开很难驾驭,可考虑选择这一方法。

同一个思想,从不同角度去说,效果是不同的。中心思想形成后,如何更好地表现这个思想,就叫构思。构思有三种方法:一是回想法构思。即把平日遇到的事情和对这些事情的感受与理解回想起来,搭起一个思想的“架子”,理出一个思考的“路子”,再逐步充实文章的“内核”。二是联想法构思。在遇到一个题目时,先想到的事情感到内容不够丰富,继续往宽处想,想到相关联的另外一些事情,内容就丰富起来了。三是“假想法构思”[假想:或称幻想、想象]。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一种合理设想,是对己有经验、记忆、印象的一种合情入理的“升华”。“回想”、“联想”、“假想”这三者既有层次上的差异,又要互相融合。构思的巧妙不仅是方法问题,也是思想水平高低的反映。

C、人称。就是作者用什么身分出现说话的问题。一船说来,日记‘、自传、游记、以及某些记述文,都要用第一人称,在文章中要用“我怎样怎样”。一般论说文虽没有出现我字,更多的是我们,也属于第一人称。如果你是局外人,那么文章中就只能用“他怎样怎样”或“某某怎样”这就是第三人称。还有第二人称,就是作者直接和你对话,通常用于书信、通电、及戏剧对话等。三种人称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定。初学者多用第一人称为好。一篇文章确定了那种人称后,一般是不能随便变动的。

D、剪裁。 第一步是定取舍、定详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确定材料的主次,详写与主题关系最密切的,关系稍远的要简略些。第二步安排叙述的先后次序。第三步是划分段落,一般文章都要有头、中、尾三部分,每部分又有若干自然小段。划分段落的办法:可按问题、时间、地点来考虑。动笔前要拟就一个提纲,定好格局。

E、开头。“开头好,一半了”,文章开头就音乐定调,需要多加考虑。具体方法有:一是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文章主题;二是开头描写一段自然景色、人物、环境,造成气氛;三是开头引用名言、成语等,引出正文;四是倒叙开头,造成悬念。先把事情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再回头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F、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过渡的方式:一般在意思转折跳跃较大的地方,用过渡段或过渡句;意思转折不大的地方用用关联词语[但是、因为、所以、既然、不过、而且等]。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相互照顾、呼应。包括交待和照应两个方面,前有交待后有照应。照应的方法,最常见的是首尾呼应,即文章开始有交待,结尾有呼应。

G、结尾。是文章的组成部分,结尾好坏是离不开中心思想的。结尾的三种作用:一是使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概括明晰的印象;二是使读者受到启发,进而引起思考;三是给读者强有力的感召,以促其奋进。常见的结尾方法有:总结性结尾,启发性结尾,感召性结尾,照应性结尾,解答性结尾以及用诗歌或名言名作结尾等。

H、检查与修改。凡是笔误而造成错别字、漏脱字以及其它疏忽造成的毛病,都属于检查的范围;凡属于意思不妥的更改或增删,则叫修改。要防止文章出差错,检查修改都要认真对待。修改文章主要有五点:一是推敲主题,看抓得准不准,提炼的深度够不够;二是订正观点,看大小论点有没有错误、片面和不妥当的地方。三是增删材料;四是调整结构,要考虑到层次、段落、开头、结尾等各部分的匀称,以及过渡、照应和衔接等问题;五是润色文字,锤炼字句;等等。

2、写作指导。记叙文和论说文是一般文体的写作基础。下面作些介绍。

[1]、记叙文的一般规律。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所以要选自己熟悉的、具有积极的、典型意义的具体材料来写作,通过形象和环境的描绘,使人受到教育和感染,不能泛泛地谈一些抽象性结论和原则。

A、记叙文分段的方法。有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按照空间位置的变换转移,按照人物性格或事件性质归类等三种情况来分。

B、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呼应。开头常见的方法有:概括叙述本文的主要事件或对人物作概括的介绍;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从对某一事物或人物引起回忆或深思等。常见结尾的方法有:总结全文,表明事情的结果;启发读者,促进行动;和开头相照应等。“过渡”是文章的纽带,在文章中起提示下文、小结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是一个段或一个句子。要注意前后呼应,以免前后脱节。

C、记叙文的安排次序。有“顺序”、“倒叙”和“插叙”三种形式。

D、记述文的基本表现方法有“叙述”和“描写”。叙述是文章的骨骼,描写是文章的血肉,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叙述”着重对人和事的交待和介绍;“描写”着重对事物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又称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是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从而突出中心。景物描写可以创造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也是服务于中心的。

[2]、论说文的一般规律。“论说”是议论和说明的合称,在实际运用中二者往往结合使用,凡属这类性质的文章通称为论说文。

论说文的构成要素有: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论点必须正确、清楚明确,前后一致。论据可用确凿的事实、科学真理[己经证明的科学论断、世界公认没有置疑的公理]来充当。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要用材料来说明,材料要用观点来统率。

论证的理论基础是逻辑学,论证方法一般有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前者是用论据直接证明论点的真实性;间接证明就是反证法,可以先提出一个与原论点相反的论点来,并证明这个反论点是错误的,这样就证明了原论点的正确性。

论说文根据写作目的不同,可分为立论和驳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叫做立论;证明别人论点错误的叫反驳,也叫驳论,反驳可以反驳论点、论据、或论证方法,只要驳倒了其中的一项,对方的论点就不能成立。

要写好论说文,要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明辨是非。论证有力。道理懂得透,文章才能够写得好。

现在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应用文使用越来越普及,对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习文秘专业的学生是一门主课。应用文写作各个部门都有比较固定的形式和要求,有了写作论说文、记述文和说明文的基础,只要认真学习、多加揣摩,通过练习,是可以写好的。

二、数学课程学习。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

学习数学重在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推导能力。高中数学概念抽象、习题很多、教学密度大,一些同学望而生畏,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其实数学也不是太难,关键是你愿不愿意钻研它。学习数学有掌握知识和经验的内容,但数学是思维性学科,学习数学重在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推导能力,重在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好数学兴趣很重要,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动力。而学好数学,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去尝试。从小就要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对什么都喜欢钻研的习惯;顺便说一下,培养数学兴趣,从小就可以多做些趣味数学的题目。比如小学高年级你可以做些经典的算术难题,如用最小公倍数研究“韩信点兵”的解法;初中时期注意《平面几何》证明题的多种方法等;现在奥赛的题目很多,即使达不到参加全国、全省奥赛的水平,平时适当做些活用基础知识的题目,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数学里,你会看到怎样用最少的材料,做出满足要求的物件;在生产中如何配置资源才能获得最多利润;为什么出车祸比体育彩票中奖容易得多……你如能对解决这些问题感兴趣,并为它动脑子,就说明你开始走上学好数学的第一步。

从学习方法上讲。数学是中小学的重要工具学科,许多学生由于没有正确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有的负担很重但不得要领;有的陷入题海,茫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数学心理品质,从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

[1]、扎实打好数学基础 。数学具有三大特点,即:严谨性、抽象性、应用性。

严谨性,指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一般以公理化体系来体现。公理化体系,是选用少数几个不加定义的概念和不加逻辑证明的命题为基础,推出定理,使之成为数学体系。在这方面,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是个典范,他所著《几何原本》就是在几个公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平面几何中的大多数问题。

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在抽象过程中抛开较多的事物的具体特性,因而具有抽象的形式。它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

数学的应用性,尽人皆知。只是在数学的教学、学习中,以往过于注重定理、概念的抽象意义,却抛开了它的广泛应用。如果把抽象的概念、定理比作骨骼,那么数学的应用就好比血肉,缺少哪一个都将影响数学的完整性。

正因为有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中就要特别注意打好基础。尤其是将来打算学习理工科的同学,需要有较强的数理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必需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算术技能。美国维克托·P·梅厄拉纳和理查德·C·约克在他们合著的《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一书中,向理工科学生提出了十个题目,做这些题目时不准使用计算器[取小数点后两位],不妨试一试,以测定自己的算术能力。

1、218+56=?

2、23+57—36=?

3、16×8÷4=?

4、约分15∕45

5、(2∕3)+(1∕10)+(1∕6)=?

6、(3∕5)×(6∕10)用小数来表示结果。

7、把(3∕4)转换成小数形式。

8、把(7∕25)用百分比来表示。

9、1公尺等于3.28英尺,100英尺是几米?

10、某人花费用150美元买了一架录音机,价格比正常价格低40%,正常价格应当是多少?

如果上述数学练习有错的话,说明你在数学方面需要补课。有的学生觉得理工科很难学,其实是因为他们缺乏数学基础。

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必学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学习数学的经验和解题的经验,具体是以下几个方面:
   A、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无意义x的取值范围为……。有的同学填x=1,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有个概念,即分式无意义的概念和一个运算绝对值的法则,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个概念和一个法则,才知道|x|-1=0,解出x=±1的正确答案。而且由于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正确掌握了绝对值以后会为我们初二学习二次根式、初三学习无理方程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只有基础扎实,我们成绩才会提高。
   B、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次考完试后,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同学说:这次考试我又粗心了。而粗心最多的一种现象就是由于跳步骤产生的错误,并且屡错不改。这实际上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求快心理造成的数学运算技能的不过关。要知道数学题的每一步都是符合一定的法则来完成的,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忽视了某一步,那么就会发生这一步的法则没有正确的运用,进而产生错解。因此,运算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要弄懂“算理”,不仅知道怎样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把握运算的方向、途径和程序,一步一步仔细完成,形成运算能力。学生要注意,如果你有上述类似跳步的现象应及时改正,不然长期下去,你会有一种恐惧心理,还没有开始解题就已经担心自己会做错,这样就会错得越多。

C、要学会一些必要的检验手段,培养自己的求异思维。

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出现疏漏是难免的,如果有多种检验手段,那么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那么多种检验手段如何掌握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求异思维。如若数学问题要求解答的不是计算结果,而且寻求解决的方法或途径,其可运用的方法不是一种,解决的途径不止一条,而可有多种多条学生解答的方式,则不一定相同而是相异的答案。这种情况则属于求异思维的运用。例如:把正方形四等分,同学们在等分时多为这些方法:四边中点联线等分、对角线等分等方法,我们应该问自己还有吗?决不可以满足找出一种,实际上它还有其它的方法。你能找到吗?这就是求异思维,平时有很多题目,虽然他只有一个答案,但是如果我们考虑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他的话,对于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中,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一个数学命题的建立,一个题目的解答通常要经过对概念、命题或题目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归纳、演绎的过程,这些都需要在头脑里进行思维活动,并能正确的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为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A、严格遵守思维规律,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严格遵守思维规律,推理严谨,言必有据,这是逻辑思维的核心。这首先要求我们要准确的使用概念、定义或定理、公式,能符合逻辑的判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平面几何中证明两角相等的时候,有一个公理叫“等边对等角”。如果我们没注意到它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三角形中的话,那么就会产生错误或者当解不出题时乱做一通,出现偷换命题、论据不真、自相矛盾、循环论证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为了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我们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严格思维规律,严格按照正确的思维方法解题,对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决不马虎,培养自己严谨求实的思维习惯。

B、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能力。

老师上课在讲解公式、定理、概念时,一般都揭示他们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又是同学们最容易忽视的,认为:我只需听懂这个定理本身到时会用就行了,不需要知道他们是怎么得出的。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老师在讲解知识的形成,发生的过程中,讲解的就是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揭示的是问题解决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其中包含了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如果我们不重视的话,实际就失去了一次从中吸取经验,锻炼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

3、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方法的掌握都和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分不开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听讲、阅读、探究、作业。

听讲。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听讲时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阅读。阅读时应仔细推敲,弄懂每一个概念、定理和法则,对于例题本与同类参考书联系起来一同学习,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发展思维。

探究。要学会思考,在问题解决之后再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改变条件或结论去发现新问题,经过一段学习,应当将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以形成自己的思维规律。

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再动笔,做会一类题领会一大片,作业要认真、书写要规范,只有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好数学。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会有所区别。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学生要掌握好自身特点;并据此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一是数学成绩不好,思想苦恼的。一定要先搞好预习,带着问题去课堂,用心听课,会收到好效果;认真做作业,做错了要弄懂和改正,尽可能多动笔做些练习,老师规定的题目一定要认真完成。考试时,正确率和做题的速度一样重要,要统揽全局,必要时可放弃某些题目,以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二是数学成绩进步缓慢而苦恼的。要收集你自己做过的错题,改正并写清错误的原因,这是你个人的财富;制定好学习计划,并努力坚持,对考试成绩的预期,定一个合理的、力所能及的目标。把精力合理分配到各个学科上去。要防止学习中的所谓“高原现象”,就是一个学科的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要提高就十分困难,虽经努力也难达到目的。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比录取分数线只多一分;他们全家都想他考个好大学,让他去复读,第二年还是如此,只好再次复读,一连考了七年,总在起分线附近徘徊,最后只好进了一般院校。这些教训都是应该吸取的。有位有经验的数学老师描述学习方法和效果的关系认为:“当你愿意去看懂部分题目的答案时,你的考试成绩应该可以轻松及格;当你热衷于研究各种题型,定期做出小结的时候,你一定是班级数学方面的优等生;而当你习惯根据数学定义自己出题并解决它,你的数学水平就和老师差不多了”。

三、英语课程学习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也是爱国。

义务教育阶段为一至五级。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约1500生词,200-300个短语以及基本的语法知识,其中常用词语200个左右。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目标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九级要求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所以按照新课程标准掌握的英语单词,应该达到3300个。
   中学英语学习的任务是打好基础。就是要求能正确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基础语法、三千个以上的单词,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以及使用音标和查阅字典的能力;并能阅读一般材料的中等难度的读物,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达到学习目标,要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坚持使用,敢于实践。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英语语言的规律,主要还是为了跟外国人交际,也就是能用英语听说读写译。这应该说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光靠理论的解释是不行的,要在实践中反复地、长期地训练才能成功。因此,同学要学好英语,就应该经常拿起文章阅读,打开录音机收听,张开嘴说。多接触英语,对英语的领悟就会加深,也就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对中国人来说,练好说的能力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怕出错,不怕别人笑话的勇气。中文英文,差别甚大,发音方法很不相同。开始练习说,肯定错误百出。这时候,一定要挺住?没有开始阶段的“胡说八道”,就没有一口漂亮的口语。

[2]、起始阶段要格外重视语音语调。由于读音习惯的不同,中国人要说出标准的英语,很不容易。这就跟外国人学中文一样,让他们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也很困难。但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我们必须下决心掌握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中学生年龄小,是学习语音语调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语音方面打下好基础,将来终生受益。而中学英语说得不好,再大一些就不好改正了。目前的中学生中,很多人用心模仿外国人的读音,反复听录音机中的发音,一遍又一遍地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大声讲英语,不怕犯错误,不怕别人说自己是中国式的英语,并在听说的实践中逐步接近英美人的口音。他们的作法是值得借鉴的。学习英语,应坚持听说领先的原则,尤其在起始阶段。我们看到许多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发音很糟糕,却在那里用心地钻研语法规则,这真是本末倒置。须知语法规则以后是完全可以学好的,而良好的发音和口语能力一过了这一年龄段就不好弥补了。

[3]、抓好阅读。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能力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的重要能力,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最便捷的手段。中学生应从精读和泛读两方面努力。所谓精读,就是仔细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将结构和意思搞明白。对不明白的词或短语,要翻查辞典,务求弄懂。文章读完后,还要学习归纳、综合和推理判断。有时候,将比较难的英文句子译成中文对准确的理解英文很有好处。中学英语课本中的课文和一些英语名篇都可以作为精读的材料。泛读是中学生容易忽略的一种阅读方式。所谓泛读,就是泛泛一读,只求了解大意,不去考虑句子结构和某些词汇的用法。泛读的材料多种多样,简易读物,中学生英文报纸,各类比较浅显的英语文章,均可以供中学生泛读。读这类材料时,不要碰到生词就翻辞典,要靠上下文来猜测词义,除非一个生词反复出现,不知道意思实在影响理解全文,否则就不查。泛读还要讲究一定的速度,有时也不必逐词细看。泛读多了,语感就会强,还能逐步锻炼出速读能力。可以说,不会泛读的人,就不叫会阅读。

[4]、写作。中学生学英语还有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写作。听说读写其实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写的练习可以稍后进行,但高中生无论如何是应该经常写一写英文的。写作,可以使我们对英文的掌握更精确,也可以促进听说读的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写英语,开始不要长篇大论,要从写简单句练习起。先写一两句话,逐步发展到五句话、十句话。初学写作时,可以依照中文意思译成英文,慢慢地靠头脑中的英文思维直接写出英文。初学写作,主要使用小词、小句子,也就是常用词和简单句。待有一定水平了,也可以适当用一些复杂结构,如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短语,强调句型等等。还要练习用好连接词语,因为连接词语用好了,可以使意思表达更准确,文章更顺畅。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不要生造中国式的英文,但通行了的还是可以用的。如:How long no see![好久不见],原本就是先到美国的中国人说的中国式英语,现在己经通用了。中国人写英文,应以模仿为主,用你听过的话来说,用你读过的句子来写。

[5]、背诵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学英语,只有在死记的基础上才能活用。背诵就是死记的第一步。背诵以背小短文为好。如《新概念英语》的第二册上的小文章,内容有趣,用词浅显,语言地道,实在是练习背诵的好材料。背诵的好处很多,可以使我们熟悉英语的词汇和结构,增强语感。由于背下来的东西已在你头脑中深深扎根,这就为你在使用英语时模仿英美人的句型打下基础,否则,你该如何说、如何写呢?如果仅仅是从语法规则来编造句子,那样的英语很可能是不地道的英语。背诵的另一个好处是为未来作积累。中学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中学背会的东西常常能永生难忘。没有中学时期的大量背诵,将来在英语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困难了。

[6]、词汇与语法的学习。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学英语,只要跟着外国人说就行了,不必学习英语语法,也不要费力气钻研词汇的用法。这种听说万能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学生学习英语是有特定条件的,首先他们是中国人,中文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深深扎根,让他们在开展思维活动时完全忘掉中文是不可能的。其次,语法学习如果得法,会使学生在应用英语时更准确、更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另外,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也决定他们不会有较多的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他们更多地是在从事阅读的活动,而语法知识,对精确地阅读好处是很多的。

认真学习语法,就是要把英语语法的基本条条记牢,并经常运用到使用英语的实践中。背例句是学语法理论的好方法,但是中学生也不必钻研语法知识过细。因为英语毕竟是活的语言,任何规则都是相对的。有同学有一种误解,以为学好语法,英语就算学好了,其实不是。语法只是对我们语言实践活动的一种帮助,学英语主要还是投入听说读写的实践。

关于词汇的学习,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背辞典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合适。结合句子记单词好懂,好记,还会运用。至于说词汇量,中学生应首先掌握好课本上所学的基本词汇。当然对一些感兴趣的课外词汇记一记,也有好处,但不必专门花很多时间扩大词汇量。基础打好了,词汇量问题好解决。

学习词汇可以采用“归类”的办法,英语词汇尤其适用于“小包装”的办法。因为英语单词中有同一条规律的词往往就几个,没法作为普遍法则来归纳。例如名词中常用的不可数名词为:advice, weather, progress, news, information, furniture. 名词加了“s”意思不同的有:good (goods), sand (sands), thing(things), time(times), work(works), sky(skies), brain(brains)。归类可以使我们对此类词汇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并对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别有明晰的认识。

中学的每门课程都是基础知识,都要认真学好。这里只介绍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的学习规律与方法。其实每一门功课都有自己的规律,在学习时一定要掌握它的特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人特点 关键是要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学习方法和学习安排,有关内容在前面都巳分别讲到。下面再分别讲一讲优等生和差生的学习问题。

、优等生超前学习方法。

在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中,都有一些有个人特点的学生。少数成绩特别好、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在学好功课的同时仍有余力。家长和老师考虑避免智力浪费,让他们多学一点东西,以利将来的发展。国家还在一些名校设立少年班,招收各地“神童”入学,实行超前培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同学,许多在学前期就学会了多位数的四则运算,他们不但在小学中学跳级,而且在大学跳级,提前考取研究生。就是在一般的中小学,也有一些学生按照老师讲课的进度“吃不饱”,自定学习步子往前赶。

超前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条件,超越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程序或阶段,突破从原有知识起点到前沿知识领域的外在障碍,探索性地提前学习那些对于自己来说较为重要或较新的知识。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超越现有年级的水平,自己学习以后将要学的知识,超越的时间是半年、一年或几年;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主课以外的某一课程,涉足某一个新的领域。这些都体现学习者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中的自主精神。在《托起朝阳》中提到的男孩Bxdy,在小学五级开始,做四则运算的复杂参考题,每个星期利用休息做几道难题,坚持了半年多,培养了兴趣,打下了好的基础;到中学阶段由他自己安排,先后对几门主课均进行过强化训练;所以他在中原某重点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超前学习的方法:

一要实事求是。因为超前学习需要主体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并以这种发展程度作为实现超前学习的依据;也就是说你想超前,你得有悟性。所以要从个人的实情出发,那些方面和阶段可以超前,超前的幅度多大,采取什么方法超前,都要因人而异,决不能无条件、无限度地超前。一般说来,相对于打基础的中、小学的不同阶段,超前学习比重可以逐步提高。决定能否超前学习,除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外,还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特点。对于那些独立性大、自身之内较易理解的材料,有可能也可以实现必要的超前,但有些知识的链索联系十分紧密,又很重要,要逐章逐节地细心钻研,决不要强行“跳跃式”超前。

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定超前学习的目的,并确定与之相应的学习范围和方式。如果是为了考少年大学,这种超前门门都要往前赶;有的为参加某学科考证、竞赛而单科超前,就是对这一学科进行强化学习。在《托起朝阳》中提到的另一男孩Bdenl在大学期间,除完成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外,还同时完成了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充分利用了他学习超前的优势,为就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学习超前目标要明确,学习的内容要恰当,否则有弊无益。

二是以教材为依据,选择好参考书。选参考书不能脱离教科书,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根据超前的目的、范围、要求来选出与教材有参考意义的书籍。拿到一本书,可先看一下“内容提要”和“前言”,了解书的概貌和大致内容,再找几本同类的书比较一下,选择一本合适的。

三是精读,吃透,搞通。选准了参考书就要做。特别是书中的重点部分和某些关键性的叙述,要逐字逐句的琢磨,把握住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的意思。在精读的基础上要开动脑筋,努力把握作者的意图。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把知识串起来,搞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理科的超前学习,由于不可能亲手做实验,要把实验仪器画在一张纸上,用不同颜色的符号标明它的反应程序,产生怎样的结果。书本是超前学习的最好老师,不认真读书是无法超前学习的。

四是勤记、请教。根据超前学习的特点,主要是把不懂的地方和具有创造性的闪光点记下来,以便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超前学习主要是自学,会遇到两类难题:一是综合性的、考分析能力的题,遇到这类题目,不管多难,要力争自己解决,实在攻不下来再去问老师;另一种是属于偏题、怪题,个人一时难得其解,告诉你答案,你会大吃一惊。Bxdy对待这类题目,因为没有时间演算,就直接看题解,没有必要花大的精力,也活跃了思维,扩宽了解题的路子。在超前自学中,对教材的关键点,要通过精读达到弄通的目的,自己弄懂后还要请老师再指点以巩固或纠正自己的理解错误。

五、成绩差的学生怎么赶上来。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呈常态分布的,即学习成绩中等的占大多数,优等生和不及格的均占少数。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己作了详细分析,学生和家长要仔细对照,看清学习中的毛病是属于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改变学习差的状况哩?

一是要更新观念,树立信心,发挥学习潜能。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人是智力中等和近于中等的人,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B。S。布卢姆,通过实验论证:“学习中的差距是可以缩小的……许多学生之所以没有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并无大的差异,而是动力系统出了问题;一些教师和学生本人常常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入学时的成绩或低年级的成绩,视为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潜力极限,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教师对学习差生一开始就丧失信心,甚至嫌弃、冷漠;学生本人的学习热情也受到压抑,年复一年地遭受挫折,因而丧失信心,也就无法学好。所以,如果想要求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水平,就必须让学生得到的学习时间及其教学帮助与他的个人需要相适应,这样,一人能学会的,几乎人人都能学会。只要给学生补足一定的认识条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学习差生”也是可以转化的。

二要改善差生的常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差,而常规学习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方法。充分掌握和运用前面介绍的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实验、和应考等常规学习环节,是差生改进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规律,发挥学习主动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摆脱学习被动局面的法宝。

三要补缺补漏,矫正差错。要摸清学生的知识缺漏和差错的情况,找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制订“补漏”和“矫差”的措施和方法。根据需要,老师可进行集体补课和矫正,也可以给予个别分类指导。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必要的辅导和矫正,这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有效。这种补课矫正,开始要有重点。比如初中可以从外语、数学入手,高中还要加上物理、化学两科。

四要制定恰当的教与学的步子。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到章、节,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那些知识,重点、难点在那里,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等,都要有具体安排。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参加帮助。

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必要的参考书,通过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读物,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必须认真学好。十年动乱时期,学生没有认真上多少课。恢复高考时,一些高校不得不编一套中学数、理、化的“补齐”教材。Bmdy是1966进小学、1976年高中毕业的,接着知识青年下乡劳动一年多;恢复高考时他参加首批考试,找出来的中学课本几乎都是新的,因为他们在学校就没有正规上多少课。好在他基础好,经过短时间突击,高考还是被录取。上大学后,他利用寒暑假抽时间对中学的主要课程系统地复习了一遍。这样便为他后来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这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有益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