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孔绣花面料:加速影院发展 扩大市场规模——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接受《当代电影》杂志采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1:39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                              发布时间:2010-07-30 10:36:08
时间:2010年4月1日
受访者:毛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副局长)
采访者:沈芸(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沈:毛羽局长,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9号文件,我们注意到9号文件中的第一句话“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电影产业属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前半句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说法,而后半句则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积极提倡的,新意凸显。您同意我的这种读解吗?请详细谈谈。
毛:伴随着中国电影改革的不断推进,对电影属性、性质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明确。过去我们谈电影,更多地是谈电影的事业性质,对产业的属性有所忽略。党的“十六大”后,中国电影按照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一路走来,取得了质的变化。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9号文件,是我们电影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对电影作为文化产业所加的定语,是对电影属性、性质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比如,我们常说电影是综合性艺术,也说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但对电影技术的应用不太重视,所以9号文件中强调了电影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影面临着自诞生以来的第三次革命,即电影数字时代的到来。这次革命,比前两次革命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我个人认为还要彻底,是颠覆性的,意味着我们过去熟悉的制作、发行、放映包括管理理念等等都要重新开始。科技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阿凡达》给我的启示之一就是,电影的竞争已经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阿凡达》之后,电影迈向3D的速度明显加快,多部3D影片竞相投放市场,而我国电影在这方面显然还未做好充分准备。可以想象的是,当观众越来越习惯电影的3D影像时,我们的平面影像如何与之竞争?!强调电影科技含量的意义就在此,需要电影行业甚至全社会来高度重视。
文化产业的特点是通过创意带来价值,观众消费的是故事,因此注定了电影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这在今天我们提倡“低碳生活”、减少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是有重要意义的。今年,我国的人均GDP将向4000美元迈进,这意味着我国老百姓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将更加重视文化消费,把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更加看成一种生活休闲方式,这些都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至于电影能够提升相关产业的价值,比如带动商业零售、餐饮、旅游、玩具、图书出版、设施设备和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沈:9号文件中反复强调,要努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电影企业;对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龙头骨干企业,要“着力培育发展”;对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电影生产企业,要“积极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并对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在很多方面给予国有电影企业同等待遇。请从院线扩张和影院发展的角度对这些方面进行一下解读。
毛:培育、壮大电影大型电影骨干企业,是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成为电影强国的关键所在,也是电影进一步对外开放后中国电影拥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院线角度来讲,尽管我们的院线每年票房增长速度很快,影院银幕数也在不断增加,但都还处在发展阶段。比如中影星美院线,到2009年年底也就是126家影院,533块银幕;万达院线,到2009年年底也只有51家影院,不到400块银幕。而美国第一大院线帝王娱乐集团在全美国运营五百多家电影院,共六千多块银幕。美国第二大院线AMC院线也拥有3500块银幕。这样比较起来,差距是巨大的。当然,潜力也是巨大的,这就需要加快发展速度。
谈到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电影企业,这是中国电影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2003年开始的电影产业化改革,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降低准入门槛,将中国电影从行业内的电影、系统内的电影转变为全社会的电影,一方面通过转企改制将国有事业电影单位转变成企业,进而通过公司制、股份制的方式让这些国有企业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外资进入电影业,形成国有、民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这些年电影院的发展,就是这种指导思想的成果。举一个例子,像北京市出台的影院鼓励政策,在2004年以前,北京并不是多厅电影院最多、最好的城市,但从2004年起,北京市出台影院建设补贴政策,规定不论国有、民营还是外资、合资建设电影院,每建一个厅可以补贴50万元,最多可以补贴四个厅,正是这一视同仁的政策,极大调动了各类资金在北京建设电影院的积极性。六年过去了,北京市的电影院上了一个台阶,全市拥有影院数75家,银幕数363块,票房超过了八亿元。
对非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对待,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刚刚完成电影管理职能由文化向广电化转后,新的电影主管部门要为电影院的建设、审批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要进一步转变管理观念,从办电影向管电影转变,从管直属电影企业向管天下转变,这就需要有市场开放的胸怀,要创造条件吸引资金到本地来投资建设电影院,并为他们在当地发展排忧解难。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因行政壁垒而封闭、割据了很多年,1993年后进行的发行放映体制改革直到2002年才建立起新的院线制,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全国统一开放市场、竞争有序格局的建立,这是后来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基础,是我们需要格外珍惜的财富。所以,9号文件不仅强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而且还强调要大力发展跨区域院线,在全国范围内做大做强电影院线,体现了电影发展改革政策的连贯性。
沈:继续扩大院线经营规模,建设快捷、有效、层次多样的现代电影市场体系,确保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这一提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能否对其中的现代电影市场体系建设和如何对电影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等问题着重谈谈?
毛:现代电影市场体系是多方面的,目前我们的重点放在影院建设上,因为这是电影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基础,一部电影在电影院放映的票房高低决定了其产业链的延伸长短,决定了多层次的市场开发的价值潜力。数字时代到来后,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中国数字电影放映三个层次发展战略:即高端的与国际接轨的2K数字放映,中端的以国产影片放映为主的1.3K数字放映,以及中国特色的农村0.8K数字流动放映。目前2K数字银幕我国已经超过了2000块,1.3K数字银幕也在500-600块,农村呢,2010年能够达到四万块,率先实现胶片向数字的过渡。三个层次的放映市场,覆盖全国城乡,这是电影市场的主体。除此之外,也将更重视音像市场、电视播放市场、网络播映市场等新兴市场的开发,使中国电影的综合产值更加丰厚、实力更加强大。
扩大院线规模、建设现代电影体系,其目的是发展繁荣中国国产电影。此次提出“确保放映国产影片的放映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是对《电影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的强调和重申。这些年来,为达成此目标,保证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电影局每年都要对全国各院线、各影院放映国产影片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进行奖励。前几年,奖励的方式是对合格影院通过电影专项资金先征后返,从2009年开始,由电影局直接筹集资金进行奖励。这一考核体系对于调动各院线、各影院发行放映国产影片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这一宏观调控手段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沈:9号文件开宗明义,电影产业的发展要“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依托,以科学化管理为保障”,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具体到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方面,政策层面有哪些的体现和支持?
毛:政策层面上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的支持,现阶段,从国家广电总局的角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建的数字影院,享有电影专项资金三年先征后返的政策;二是对于2009年前、2009年和2010年影院数字设备,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三是目前国家广电总局通过电影专项资金拿出1000万元,采购了120套设备,支持九州中原院线在全国做1.3K数字放映试点。
沈:2009年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长1.7块银幕,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达到4723块。与之同步发展的是电影放映数字化程度全面提升。在2009年新建的电影院中,数字影厅达到五百多个,约占新增影厅的80%,部分影院实现了全部数字化放映。这是一个骄人的成绩,那么,在现实的供求关系中是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能否谈一下具体的情况与改善性的措施。
毛:应该说影院的增长速度是可喜的,但把这个数字放在全国的层面上,显然就不那么乐观了。从2008年贺岁档影院重新出现观众排队购买电影票开始,到2009年贺岁档的一票难求,我们就意识到制约中国电影规模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影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数量不足:到2009年,全国加入院线的影院只有1687家,银幕总数4723块。以六亿多城镇人口计算,13万城镇人口才拥有一块银幕,而美国三亿人口,拥有3.6万块银幕,平均8000人一块银幕,韩国四千多万人口,银幕数也有两千多块,几乎是两万人一块银幕。二是分布不均:我国三千多个城市中,2009年有票房记录的城市仅226座,2009年新建了142家电影院,仍集中在有电影票房记录的城市,因为2008年有票房记录的城市是224家。从影院票房实力来说, 2009年票房收入超过200万元的影院仅498家,而这498家影院的票房就占全国院线票房总额的94.54%。另外,1189家电影院只产生了3.29亿元票房,占全国院线票房的5.46%。也就是说,全国有市场价值的影院不到500家,涉及的城市只有128座,充分说明在广大中小城市的电影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样的格局对于发展中国电影来说,其紧迫性可想而知。
此次9号文件里对新建电影院提出了发展目标:要求在国家“十二五”结束的时候,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日益完善。电影院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实现全国地级市、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覆盖。2009年至2012年基本完成地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完成部分县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可率先建设。政策方面也比较全面,首先是对各级政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推进。这段话非常有含义,就是一旦纳入规划,就有了土地优惠政策。文件是这样表述的: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使用国有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给予土地供应支持,其中只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可按法律法规规定以协议方式供地。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时代,这一表述足以说明国家对电影院建设的重视。
此外,9号文件还提出要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采取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国家给予必要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及县城的影院建设。为了落实这些政策,国家广电总局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多次进行了沟通,总的思路是通过政府适当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影院建设。
沈:大城市的电影市场近年来蓬勃发展,参照大城市的模式,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开发不仅被提到议事日程,而且在某些地区初见成效,能否谈一下有关的情况?政策方面上的有哪些支持的措施?在区域性差异上是否有所区别的考虑?对于未来的影院发展格局会有哪些推动性的作用?
毛:随着电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小城市观众看电影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看一场电影,很多中小城市的观众都要长途驱车去省会城市。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这两年电影院在中小城市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广东的大地院线就是将发展目标放在中小城市甚至小的集镇,三年前,大地院线在佛山大沥镇建起了第一家数字影院,目前已经发展了近200块银幕,2009年成为14条票房过亿元的院线之一,实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布置、统一的装修、统一的管理模式。而九州中原院线是一条以1.3K数字放映为主的院线,电影局赋予其的发展使命就是探索解决中小城市观众看电影的模式。过去,中小城市影院垮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拷贝短缺,供应不上,市场被盗版音像产品占领。1.3K数字放映主要是解决同步放映的问题,解决的是看到电影的问题。2009年“九州”边建设边发展,全年票房突破1700万元,2010年第一季度票房就过了1200万元,充分说明了中小城市的市场潜力。由于国产影片的市场号召力越来越强,从九州中原院线一年的试验可以看出,中小城市的观众对于同步看到电影还是很满意的,首先是看到,其次才会考虑舒适地看到。
近年来,不少县城也开始按照大城市商业与电影结合的模式建设多厅电影院。如经济发达的浙江省,2009年年初时,台州椒江新建了一家六个厅的电影院,一年的票房就超过了800万元。一个县城影院第一年的票房就超过800万元,这一成绩极大地鼓励了浙江省其他县城建设电影院的积极性。县城能够出现这样的票房成绩,一方面是新的多厅电影院出现,另一重要原因是数字放映解决了过去拷贝不足无法首轮上映的问题。这些新建的电影院,可以和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同步上映,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和大城市的观众一起在网上交流看片感受,数字放映技术使得电影走向大同。还有一个可喜的地方,就是目前电影越来越成为时尚话题、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后,一些新开的电影院哪怕是比较边远的地方,只要一开张,就吸引众多的观众,过去需要几个月进行市场培育,现在都不需要了,因为大的电影氛围已经形成。宁夏石嘴山春节前新开业了一家电影院,大年初一一天的票房达到了7万元,院线经理都不相信这样的成绩。这说明不管东部、西部,观众看电影的需求被激发出来了。
区域性差异的问题,政府肯定要兼顾平衡发展。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及县城的影院建设,9号文件表述得很明确,国家将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相关的政策也在拟定中。
未来影院的发展格局,9号文件确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十二五”结束的时候,至少做到全国每一个县级市或者有条件的县城,都应该基本完成数字电影院的建设。按照这一目标,电影局目前正在制定规划,总的思路是希望在“十二五”结束的时候,能够在现有银幕数基础上新增10000块银幕,总数达到15000块左右。如果这个目标能够达成的话,中国电影的产业规模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前面已经提到,长期以来制约我们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影院的规模不够大的问题。规模不大,投资回报就不会大。同样的一部电影,如果规模大了,就有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产生更高的票房,就会对产业链前端的制片业有非常大的促进。所以,当15000块银幕建设完成的时候,可以想象,中国电影将在一个人口优势、市场优势都很明显的市场上,实现影片生产的大投入大产出,形成良性循环。
沈:在构想的未来现代电影市场体系中,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及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占有很大的比例,请谈谈以往已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目标。
毛:先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从1993年开始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农村电影的改革一直处在探索前行阶段。国家广电总局每年都要召开全国农村电影的会议,商讨解决农村观众看电影难的措施和对策。农村电影在机制、体制、输血、政策扶持等诸多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一开始想通过市场的方式,但是由于农村的市场基础太薄弱,市场的努力没有走通。当时在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很多思路为后来的城市院线制改革提供了借鉴。比如说16毫米拷贝购买权完全放开,任何想从事农村电影发行和放映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购买;并且通过《电影管理条例》规定,从事农村16毫米发行放映的单位和个人,只需要去所在地县城工商办理相关手续,然后去当地电影主管部门备案就可以经营了。
农村电影滑坡的原因除了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外,还有就是16毫米影片本身遇到的问题,比如画面的质量、音响效果,包括节目数量、拷贝成本等等,都受到了制约。因此16毫米电影在农村的魅力不像最初那样,老百姓有了别的文化娱乐选择。第三个原因是农村电影收费的问题。向每个农民收取电影费用1993年后被当成乱收费、乱摊派取消后,农村电影更是难以为继。因此,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2131工程”,希望政府能够在解决农村电影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十六大”以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被列入到了“十一五”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纲要,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之一。
在技术上,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委托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研发一套适合于中国农村的数字放映设备,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广泛地调查和了解各方面的需求,结合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概念,完成了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的研发。所谓系统就是从一部影片的数字化制作、压缩、打包、加密,通过卫星传输或者通过硬盘传输、地面卫星接收站、下载到播放器服务器、然后经过电子商务获得授权等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在中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指导下,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提出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农村电影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开始在浙江台州进行农村改革发展试点,之后又选择了中部、东部、西部的八个省16地市进行了一年的试点。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发改委、财政部四个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通知》。随后,农村电影工程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展开。中央财政和国家发改委在“十一五”期间,拿出资金购买农村电影的数字放映设备。同时各级财政也出资购买农村观众看电影的场次。按照一个月一个村放映一场电影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全国64万个行政村,每年的公益放映场次是771万场。按照最低每场100元钱的标准补贴,各级财政每年至少要拿出7.7亿元的资金来买服务。五年时间,到2009年年底,全国建立了218条农村数字院线,新组建的数字放映队超过了2.8万支。2009年放映场次超过780万场,观众人次超过18亿,广大农村观众看电影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到2010年年底,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将达到四万套,意味着农村电影将率先完成从16毫米胶片向数字电影转换。农村电影公共文化体系建成后,一方面可以满足广大农村观众看电影需求,可以为更多的国产影片进入农村市场提供渠道;另一方面,四万套设备构成了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的放映能力,也意味着农村电影将成为政府宣传政策、企业宣传产品的一个面向农村的重要宣传、广告平台。目前,在规模的基础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正在通过GPRS等技术手段使之成为一个规范、透明的新媒体。这个新媒体的建成,将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因市场因素的介入而持续发展。
沈:“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也是9号文件中的一个亮点,请您就电影市场监管方面,谈谈如何“抓紧推动建立完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及实施方案。
毛:进入到数字时代以后,通过技术的手段对市场进行监管,应该更加成熟、有效。首先,为了保证票房的准确性,将重点完善全国计算机售票系统,使之真正成为未来全国电影的一个结算和统计平台。另外,对数字影院TMS管理系统,现在也已开始进行尝试,它是影院放映进入数字时代后而诞生的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系统。除了技术层面外,在政策、法规方面的管理不仅力度要加大,而且也应该更加科学化。“快速发展期”一方面面临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管理的压力。为了能让电影产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在加快制定中。
沈:好,感谢您接受《当代电影》杂志和我的独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