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弥勒佛:王佩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0:21:24

王佩瑜

王佩瑜,1978年3月4日生于苏州, 著名京剧余派(余叔岩)女老生。是做票友的舅舅把她带进京剧的大门。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后来改学老生,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咿呀学唱,度过晨昏。

目录

简介
学艺经历
艺术特点
演出剧目
获奖情况
艺术人生
个人轶事
  1. 义演
  2. 传奇
  3. 四不像
  4. 不停步
  5. 瑜老板
未来发展
  • 速算老人
展开

简介

  

王佩瑜生活照(5张)  

王佩瑜

199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1999年9月考入上海市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在校期间,向王思及老师学习了《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大登殿》《文昭关》、《二进宫》、《乌盆记》、《击鼓骂曹》等余派戏。同时又向朱秉谦、孙岳、关松安、王世续、童强、曲永春等老师学习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戏。从一九九四年起,分别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少年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扮相俊秀,气质儒雅,颇具大家气派。常演剧目:传统戏:《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武家坡,大登殿》、《李陵碑》、《文昭关》、《乌盆记》、《法场换子》、《击鼓骂曹》、《四郎探母》、《战太平》等, 新编戏:《剑阁闻铃》。

学艺经历

    

王佩瑜《失控斩》剧照

199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  1999年9月考入上海市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2001年毕业,现为上海京剧院演员。在校期间,王佩瑜师承王思及老师,学习了《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大登殿》《文昭关》、《二进宫》、《乌盆记》、《击鼓骂曹》等余派戏。并先后得到朱秉谦、关松安、孙岳李甫春王世续、曲永春、童强等老师的教诲,学演过《法场换子》、《武家坡》、《打渔杀家》、《碰碑》、《甘露寺》、《断臂说书》、《战太平》、《清官册》、《四郎探母》、《南阳关》、《群借华》、《夜奔》、《杨门女将》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剧目。  活跃在当今京剧界的同门师兄弟有:谭正岩杨少彭张建峰黄佳刘宏建凌珂马力杨淼等。

艺术特点

    

王佩瑜和朱秉谦

王佩瑜扮相俊秀,气质儒雅,书卷气浓厚,眉目之间流露出同龄人少有的自信和从容,颇具大家气派。她的演唱古朴隽永,回味无穷。京剧流派中,余派唱腔易学难精。王佩瑜经过数年的钻研,已深谙其道,掌握了余派唱腔的精髓,在吐字、发音、用气、行腔诸方面精心调度,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追求“恬淡雍容,内涵筋骨”的境界,于淡泊中寓神韵。严谨工整的吐字、规范有矩的行腔,深显她高超的余派风范。

演出剧目

    

王佩瑜剧照

常演剧目:传统戏:《失空斩》、《搜孤救孤》

王佩瑜剧照(20张)、《捉放曹》、《武家坡》、《大登殿》,《李陵碑(碰碑)》、《文昭关》,《乌盆记》、《法场换子》,《击鼓骂曹》、《四郎探母》、《战太平》、《打渔杀家》、《甘露寺》、《断臂说书》、《清官册》、《南阳关》、《群.借.华》、《夜奔》、《杨门女将》等。 新编戏:《剑阁闻铃》 等。

获奖情况

  1994年 在“新苗杯”全国少儿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王佩瑜

1994年 获“宝钢杯”全国优秀少年京剧邀请赛专业组一等奖;  1996年 获“蓝岛杯”海峡两岸五戏校京剧邀请赛一等奖;  1996年 获“梨园杯”全国戏曲中专基本功大赛华东区一等奖;  2001年 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  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

艺术人生

  “假如不唱戏,我不知道活着干什么”  

王佩瑜

王佩瑜对京剧的执著令人惊讶。“如果不唱戏,一路顺理成章地读书,或许能上一个好大学。但是,唱了戏,王佩瑜就成了唯一,我有存在的价值。京剧给了我今天这一切,所以非常感谢这个事业。”一头干练短发的王佩瑜这样评价自己。14岁入行的王佩瑜一出道,就在家乡苏州所有的京剧比赛中拿了名次,在当地小有名气。她笑谈,当初因为喜欢于魁智而稀里糊涂地选择了“余”派,后来才知道此“余”非彼“于”。1996年的比赛中,因为老生前辈谭元寿的评价,王佩瑜得到了“小冬皇”的美誉,她把这当成是上天的恩赐,“我如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很短的时间里赢得了广泛关注,这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重新深入地领悟余派艺术。”  “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应该以更多的方式推广”  在这个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年代,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推动京剧的发展?这也是王佩瑜一直在探索的。她认为,这件事需要更多青年演员的支持。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应该以更多的方式宣扬出去。正因如此,王佩瑜一点也不排斥只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而喜欢京剧的“粉丝”。她说:“能让戏迷之外的人群关注这个行当,通过搜索我而注意到京剧,进而欣赏京剧,也是不错的事情。”年轻的王佩瑜思想很活络,她想通过多种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挖掘出一批徘徊在剧院门口,想进来却不知怎么进来的年轻人。她认为,京剧行当的偶像对青年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让大家在艺术海洋中自由遨游” 王佩瑜对于京剧做过很多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王佩瑜认为目前国有剧团的体制对年轻演员的培养非常到位,但是由于人员众多,每个人登台的机会很少,也许只有十分之一,这在王佩瑜看来远远不够。2005年初,王佩瑜曾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辞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的职务,成立自己的戏曲工作室。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探索失利了,但她并不认为是一种失败:“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下海,而且这次进了水里,就不打算游回来了,而要在对面造一条大船,让大家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唱戏之余,1978年出生的王佩瑜最喜欢的是《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这些年轻人追捧的美国连续剧。她还喜欢周星驰的电影,也曾因为《长江七号》而大哭一场。王佩瑜对张国荣的喜爱也是众所周知,她最欣赏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那种戏人不分的状态在别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对她来说却能体验到一种极致的美。就是这样一个王佩瑜,传统京剧的另类偶像,具有年少气盛的真情怀。

个人轶事

义演

  离王佩瑜登台演出只剩下十来分钟了,化妆师在紧张找补,今晚的演出是她组织的,实在马虎不得。这时,门开了,有位老戏迷捧着本子进来,满头白发,一脸的热切:瑜老板,方便给签个名么您呐?自然方便。王佩瑜不急不躁,写得认真。老先生称谢,双手接过本子,对着灯光仔细看了看,出门走了。台上,京胡试音的声音传来,是出场的时间了。这是一次义演。一位年轻的京剧演员陆地园患了白血病,过两天就要手术了。佩瑜和其他13位同样年轻的同行想为他做点事。王佩瑜是活动的发起人,也是这次活动的招牌。多少观众冲着这个名字来,无从统计,只知道她一上台,还没张,就是掌声四起。等到她唱出嘎调“叫小番”的时节,叫好声一个接一个,在剧场里转腾滚动。当晚演出中,只有从业四十余年,人称“胡琴圣手”的燕守平老琴师也享受了如斯礼遇。那天,恰是佩瑜28岁的生日

传奇

  在京剧界,王佩瑜是个传奇。1978年,她出生在苏州,是做票友的舅舅把她带进京剧的大门。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后来改学老生,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咿呀学唱,度过晨昏。后破格进上海戏校,入上海师范大学艺术表演学院,上第三届中国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在学校,她学唱“一轮明月照前”,学唱“陈宫心中似刀铡”,《文昭关》、《捉放曹》、《搜孤救孤》……以余派为主,兼学其他。曾四获全国少年京剧大奖赛一等奖,三赴港台演出。2001年,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又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榜首。曾两次在沪个唱,三次进京办个人专场。个唱现场现在还经常在央视戏曲频道反复播放。据说,著名老生谭元寿先生看了她演出,说,“这不是又一个‘孟小冬’么?”遂传出“小冬皇”之名。  毕业后,进上海京剧院,26岁便任一团副团长。后组建自己的工作室,探索以市场养艺术之路。

四不像

  佩瑜对两种所谓“改革”的路子进行了质疑。一种是对噱头等外在的手段过分依赖。扎橡皮靠在水里“打出手”,用机关在舞台上放出人造的蟒,这些手段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用过,热闹离奇,当时看似乎能起到一点效果,但观众奔噱头而来,看完噱头就去。下次就不来了———因为它毕竟是噱头,没有长久的魅力。“清初洪升编写的《长生殿》,是戏剧史上的名作罢?排演时也下了心思,用烛火轻纱营造出通往月殿仙宫之路的氛围———可数百年后,留下的只是优美的行腔,而不是噱头。噱头只能锦上添,不能成为支柱和依靠。”  有人把精力更多地用到舞美、灯光上,佩瑜也不以为然———你再加声光效果,比得过《指环王》么?增加成本不说,主要是吃力还不讨好。唱念做打上有功夫,最简陋的灯光,照样是好东西,耐看。佩瑜曾提出“贫困戏剧”的概念。简单、节约,不铺张、不搞大排场,把精力和资金用到表演的本体上来。既便于收回成本,又是好钢用到刀刃上。还有一种路子,是改变规范的程式。“想听西皮二黄,人家才来听你京戏,如果行腔运气用美声的方法、流行歌曲的方法,表演上照搬话剧、或者百老汇的舞剧,那用《论语》上的一句话,真是‘吾不知其可也!’”佩瑜认为,如果改完之后,新观众不来,旧观众要走,这才是最可怕的。

不停步

  这么年轻,做了那么多的事,有人评价说,王佩瑜果敢干练,她最为坚持的,便是京剧。她认为京剧固然不宜暴炒,但更不能断。要文火慢炖。“艺术上,一定要先继承好传统。在坚持传统程式、坚持京剧本体的前提下,在行腔上、在二度创作上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创新,这才是正路子,观众才会认可;慢慢的,恢复一些不经常上演的老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编排新戏,走小步,不停步,京剧才有希望。”她现在在谋划,能否探索一条把演出日常化、经常化的路子。现在一些名角演出的机会相对还多些,青年演员只能隔三岔五演一次。这样既不利于积累舞台经验,提高表演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固定的观众群。她想尝试做做这方面的事。

瑜老板

  佩瑜的戏迷们在互联网上有个论坛,叫“瑜音绕梁”。佩瑜还常登陆、发帖、回帖。网友们管她叫“瑜老板”,她就用了这个ID名。那年有人叫她一声‘瑜老板’,嗬,王佩瑜这心里头,美!回去还跟她妈说,今天有人叫她‘瑜老板’啦!———为什么这么喜欢?因为过去的好角儿都叫‘老板’。”虽如此,当面叫她,她抿嘴偷笑,得意中还有点不好意思。佩瑜办过一场纪念余叔岩的个人演唱会,名叫“余音三日”。“余有三层含义———”她掰起手指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自古是演唱者的理想境界;余叔岩的姓氏;古文中的‘我’。”汉字的多义替佩瑜钩住了先贤的衣角。据悉,佩瑜在一些老剧院演出时,站在台口,会突然有一种感觉,觉得冥冥中有眼睛看着自己,仿佛能听见祖师爷在耳边说,孩子,你放心唱罢,一定能唱好!于是她头脑空明,气定神闲,锦绣腔韵便在喷薄中了。

未来发展

  她给自己的新定位是“做最古老的传统艺术,最时尚的演绎者”。前者是要将台上的专业做精,后者是要将台下的自己推销给大众,“时尚是文化消费的主流,现在不能把京剧变成很时尚的东西,就先从人做起”。作为京剧界的“时尚偶像”,王佩瑜的演出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2010年1月,王佩瑜在天津和北京演出了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将相声、评书、京剧三种艺术形式溶于一炉,有单田芳说书,马志明跟黄族民的传统相声段子,演出内容围绕传统剧目《乌盆记》展开。整部戏用最原生态的表演方式与观众见面,连宣传海报用的都是旧戏报。  谈到未来计划,她的参考对象是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做连锁剧场,拍电视剧,做广告代言,发展签约演员,“二人转很草根都能做到这步,京剧的根很正,但也可以很民间,只是需要有人去整合资源”。  在朋友眼中,虽然演的是老生,但生活中的她走的是时尚偶像派风格,摄影、瑜伽、高尔夫、茶道、香道她都很精通。行事风格也很男性化,讲究行动力,言出必行,有什么事习惯自己扛,“我渴望戏人合一,但我可以跳出来”,王佩瑜强调。  以她个人名字为品牌的论坛、QQ群早在2004年时就已经开始做了,“都是我自己手把手捏出来的”,她会经常在论坛和群里与粉丝沟通,发布最新消息。在她看来,京剧界有很多30多岁的优秀青年演员,本身包含很多商业卖点,但没有一个类似经纪公司这样的团队来发掘他们。  “我是一直在这种环境中咬着牙不让自己沉沦,想办法跳出来。”

速算老人

  誉满燕赵的速算老人王佩瑜,1924年2月22日,河北省秦皇岛北秋子峪村生人。童年读过几年书,少学经济,壮作财会,好自学,善钻研。年过古稀致力于速算探索。在数学领域的初等数论、数学剖析及组合数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奇的奇功。总结三十多年会计工作中数学计算的宝贵经验,在子女和孙们的协助下,整理《速算规律》一书。  《速算规律》——适用于中小学各种数字计算,一句口诀,口、珠、笔算通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摆脱了算具的束搏,瞬间空手算出中间或汇总结果。思维训练能超过查表计算器几倍和传统算法近十倍,还融入通用定位法,多功能练算题集,多功能验误法,一看能知错与对,以八个字反复置换的手段,惊人的驯服了初等数学领域“千里马”——速算规律。  王佩瑜速算规律(口算秘诀)通过: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秦皇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省珠算协会的技术鉴定:经推证原理成立,正确无误,算法科学、计算迅速,能化多位数为少位数,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有利于开发青少年智力……可以普及推广!  《速算规律》(口算秘诀)已在河北省教育学会主办的《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上发表。《河北日报》、《秦皇岛日报》、《秦皇岛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分别采访专题报道!  《速算规律》(口算秘诀)一书已出版,它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吸引着乐学求知的中小学生,他们在思维训练中,对1—8位数的750题(囊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和正负数、百分数、小数、分数及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分别用12—30分钟惊人的速度(平均每题不到两秒钟)计算完了。实践证明:用几十个小时的学习代价,就能永久轻松地完成传统算法几倍到近十倍的各种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