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吊顶报价单:市场化破油价怪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53:26

市场化破油价怪圈

2011-08-23 08:44:30 中国证券报  微博评论 浏览次数:49字号:T|T

上周末国际油价再次下探,多家机构预测,国际油价处于较低位置再维持一周左右,国内的成品油调价窗口就将打开,届时成品油价格或迎来自去年6月1日以来的首次下调。观察人士认为,缩短调价周期、缩小变化率等外科手术式疗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国内成品油“易涨难落、涨多跌少”这一怪圈,原因在于未触及成品油定价市场化的核心障碍:垄断。

数据显示,自4月7日发改委年内第二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以来,国际三地原油现货平均价格已经下跌11.36%,但国内成品油价格一直岿然不动。舆论大多将矛头指向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对于破解国内成品油“易涨难落、涨多跌少”的局面,业内人士提出了缩短22天变化周期、缩小±4%的变化范围以及参考多地油价等多种建议。

诚然,在现行体制下,这种技术性建议具有可操作性,也能在短时间内起效。但是,无论调价周期与变化范围如何变短、缩小,终究无法避免国内成品油“易涨难落、涨多跌少”的现象。

究其原因,在于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外科手术式疗法,

只能治疗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后天失调,却无法治愈这一机制所带来的先天不足:垄断。而垄断,才是国内成品油价“易涨难落、涨多跌少”的根本原因。

当人们关注成品油定价机制“22与±4%”时,并未重视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的另外一条重要规定: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

三地国际原油现货价格下跌11.36%,意味着石油巨头们从海外进口原油的成本4个月来下降幅度超过10%。尽管目前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尚未满足调价条件,但根据现行定价机制,石油巨头们完全可以依据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下调其所销售的汽柴油零售价格。但目前看来,石油巨头们使用该项权利的动力明显不足。

形成对比的是,内地民营加油站早已开始降价,各种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在此期间,中国香港也已经连续三次下调成品油价格。由此可见,除了定价机制缺陷外,油价岿然不动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原油价格在向国内传导的过程中,遭遇到成品油零售垄断者的阻碍。

目前,国内石油巨头垄断了大多数加油站,且这些加油站地理位置优良,石油巨头还掌握着油源,主动降价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上做出了重大探索,即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由供需企业双方协商确定,业内普遍预期,未来将定价权下放或是改革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方向性选择。

相对于缩短调价周期、缩小变化率,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企业无疑是一个进步。但如果未从根本上解决三大石油公司同时垄断原油进口、成品油生产与销售的局面,即便是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企业,“易涨难落、涨多跌少”的问题仍无法有效解决。最根本的举措在于打破垄断。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更现实的方法是首先打破成品油零售市场的垄断,让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用终端倒逼的改革方式,实现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