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收敛是什么意思:天人合一,步入养生殿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6:28
天人合一步入养生殿堂的五步骤第一步:寻求开启养生之门的钥匙,必须具备唯物辩证的宇宙观
1、缺少唯物辩证的宇宙观,将无法打开养生的大门
辩证地看待自我,相信自己的身体物质第一性才能打开养生之门。道家《仙经》提出:“天命在我不在天”,金元四大家之魁的刘河曾提出:“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人的身体就像一部汽车,只有保持各个部件完好并正常运行,才能做到身强力壮。但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你是“宝马”,他是“奔驰”。面对中国众多的养生功法和产品未必都适用每一个人,几十年前,社会上曾流行过喝鸡血、红茶菌、甩手疗法等做法。最后都自生自灭,难以长久。原因就在于它并非适应所有的人。养生功法不能教条的死学,养生产品也不是同样适合每一个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过很多教训,绝不能盲目跟随从众,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特性的有效方法。
2、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步入科学养生的第一步
世界上的人种分5种(白、黑、黄、红、棕),由于人种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饮食习惯的不同,决定了身体结构深层次的差异。同时还存在着可视或不视的差异,虽然当今的医学只将人的血分为A、B、O、AB型,这只是一个很浅的认识层次,事实上同一血型未必都能相融。曾经一位黄种人输入了同型号白种人的血,心脏立刻停止了跳动。在养生方面:西方人多注重体内元素的含量和补充,而中国人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心态和五脏的平衡。因此,可以看出,我们只有用东方文化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养生,才能真正悟出东方人的养生之道,步入科学养生的殿堂。
3、探索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务必先走出误区。
现代科学发现,人类目前可视的事物只占宇宙的9%,还有91%的未知,这说明人类目前的可视能力非常有限,而不可视的事物浩瀚无穷,有待我们去认识。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有追求、探索和发展。
马克思在确立哲学基础——物质定义时,认为物质是分子、原子。列宁又为物质重新下了定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和客观实在性包括可视的事物,也包括了不可视的事物。如果我们对看见的事物承认,对看不见的事物否认,并不是唯物主义者只能是唯视主义。往往唯视主义者会以科学的名义阻碍科学的发展,与搞封建迷信的人殊途同归。
所以,养生必须坚持唯物辩证的宇宙观,这是开启养生大门的钥匙,只有唯物辩证地认识宇宙,了解自己,才能科学养生。
第二、迈入养生殿堂的起步,始于静心去燥,心态平和
1、乐于淡泊,达观平和,胸怀坦荡
老子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易浊,只有少私寡欲守静笃,才能知足常乐。这一点却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世人皆知修身养性健康长寿好,但唯功名利禄金钱美女忘不了。若长期羁绊于名疆利锁之中,沉淀于酒色财气之境,纵欲伤身,如何谈养生。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自作自受:没有恋爱,想恋爱、结婚后闹离婚;没有子女的想子女,生子不孝反成掘墓人;没有官职想当官,有了职务宠辱皆惊,更痛苦;没有钱痛苦,有钱之后又忘乎所以,贻患无穷,等等。这些状况皆因缺乏淡泊、达观平和以及不悟所致,属予自己为自己制造痛苦。
天地本是平和的,无忧无虑的,因此而能长久。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切成败毁誉都不影响平和宁静、来去自如,乐天知命,合乎天地运行的法则,才能谈养生。
2、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知足常乐。
人类有实欲与虚欲之分。孟子讲的“食色二欲”属实欲,但也应适可而止,只于其它的欲望应为虚欲,应随缘而得,不能强求。
《菜根潭》讲的一个道理是:人生福境祸区,皆由念想造成,奢欲往往引起纷争,耗费精力,常常又是未能如愿而身先亡。因此,释迦牟尼佛讲:“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念沉溺便为火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只要人的念想不同,看待自身所处的境遇就有差别,许多权贵之人常受奉承,就盲目自爱,其不知人家奉承的只是权势和地位而已,而那些贪图之人常被侮辱,也未必明白人家侮辱的只是贫困和寒酸罢了。既然人被尊敬和轻视的不是人本身,而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为此去争,并让它被坏了心中的平和,应该是得之不足为喜,失之不足为忧。
    3、清净去躁,轻松自如,平和之本。
只有平和才能使心理平衡,合乎于自然松静之道。只有心静方可去躁,沉稳才能避开轻浮之举。人只有在平和心静的状态下才可能接受到宇宙的良好信息和能量。其实不悟之人的烦恼来自于无法入静。老子讲:“静为躁君,重为轻根,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只有与大自然同样松静才能平和长寿,当心通天地时,人即天地,天地间任何事物也奈何你不得。
有些人怨身边烦心事太多,何以自静?其实你烦心也好,不烦心也罢,都无法改变许多存在的事实。反而没有意义的事做多了、想多了却把自己给耗损了,还不如静守心房,顺其自然。老子讲:“言多数穷,不如守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场,此场静,周围乱也会变静。此场乱,周围静也能变乱。倒不如静心平和,轻松自如。
第三步,不断攀登养生阶梯,靠的是上善若水,善待万物。
1、上善若水,养生增寿。
老子讲:“上善若水,居辱得宠”。当大海位居于最低处,千万江河才能投奔它而去。善的习性不仅柔如水,还力大无比,可以改变人的内在机制。科学实验证明,当人产生同情心时,人的免疫力功能急剧上升,人体免疫力的增强,决定了身体抗病能力。由此可见善良心态对养生增寿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多人对此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茫茫宇宙之中,星球皆为圆形,它们的运行轨迹也是圆的。这说明起点即终点,终点又是起点。宇宙的运行规律如此,决定了人间事物的运行轨迹也是如此。当我们将善与恶的意念看作物质的一种念力。那么,念力产生之后,必然回归到发出这一念力的人。
古往今来,善与养生密不可分,只有怀有善良心地人才能与天地整体运动和谐,得到天地自然的照应。
2、孝敬父母,福根繁茂。
现代人重视养生,但懂得养生与善养福根之道理的并不很多。
古代圣贤孝敬父母坚定不移,无论父母活在世上还是故去,这正是由于他们懂天地间的道理。
世上一切事物都有其根源,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父母的精血造就了每个子女,是子女的根源。凡对父母善,则根壮叶茂,相反则根断树枯。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凡是对父母孝敬之人,得道多助,平安长寿。既使遇险也可以化解。而虐待父母之徒,绝无善终。
3、善待众生,福光普照。
光是有一定波长的,每个人都具有产生这种波长的功能。感恩的意念或憎恨的意念,都会形成一种波长,人善心静,养血益气。当人们受到善的撞击时,常会感到一股暖流沐浴全身。善是人体积极因素的起动器,让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善,可加快气血流通。因此,善待他人不仅可以延寿,气血畅通,还可以令面容秀美。中国有句古话:“善能使鬼变成人,恶能使人变成鬼”。
人与人之见应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怨,心积旧怨谈何养生?可近些年来一些风气不尽人意,一些恶念怨气在市面上随处可见。有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
保持一个豁达的心态,是有利于养生的,善待众人必生福光,这是一条定律,能悟出此番道理并付诸行动的人,才能受其益、知其妙,愿有造化之人都能沐浴在福光之中。
4、善待万物,获其灵气。
人类经过对动物植物的狂砍乱杀,遭到大自然报复之后,才开始明白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一致性。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组成部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的法律都规定了“秋斩”制度,即春天定罪,秋后问斩。先辈认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人非草木,但亦属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生死应合乎于自然。秋天草枯叶落,斩首犯罪才合天地之间。
动物植物的灵性与人的身体健康相关联。我国各代有道行的人懂得这一点,因此视动植物为伴,与山为邻。一些真正的大师圣贤深居无人之处,与动植物为伴,与山水为邻,其道理之一,也是求动植物和山水的灵气。修道之人爱惜动植物,养生之人也应如此。佛、道两家不杀生是有其深刻道理的,除了修炼性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生灵在被杀的瞬间,有可能释放一种干扰波,破坏人的脏器或意念,其报复的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大或小。这种生灵主要指那些野生动物,因为人们往往不知道它究竟生长了多少年,内在的质量究竟有多高。
总之,善是伟大的,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最具生命力的。佛、道之所以经久不衰重要的一条是弘扬善。因此,善是养生的阶梯,没有善就难以升华。
第四步、养生潜能的发挥离不开悟性
悟是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感知。这种感知在人心清净之后,才能获得。如果不清净,心中就没有容纳真知的地方。而人一旦得到这种真知,养生也会获得巨大的潜能。
空,是悟的最高层次。《西游记》里唐僧有3个徒弟:猪悟能、沙悟净、孙悟空。悟能是人着眼于可视之物,而悟于表象;悟净则不为事物所迷、所动,但尚寻不到事物的根源;悟空则悟出事物的本源。老子根据悟的不同程度,把人分成三个层次,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悟性高的人发现道的踪迹紧随不舍,因而他终生无险,病不入身;中层次悟性的人略知道的伟大,但认识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因而在处事方面患得患失,难有大的作为;缺少悟性的人,见识浅薄,根本不晓得道为何物,甚至连听见合乎于道的话都会哈哈大笑,以为荒诞不经。此种人的嘲笑,正说明道的高深,这些人如果不耻笑道,道就不成为道了。道是宇宙规律学,只能为少数觉悟之人所认识。健康长寿需多因一果,确少悟性难有善果。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一部揭示宇宙规律的奇书。古人讲:“天大地大没有《易经》大,人得易杰,鬼神得易灵”。现在,研究《易经》的人较多,但多数人把注意力放在算卦上。其实《易经》的精髓是“位当”。《易经》有64卦,每卦有6爻,讲的是384种变化。天地瞬间万变,人如何在变化中处于适当的位置,这就是《易经》告诉世人的,懂得这种哲理终身无险,懂得这种哲理病不缠身。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位当”者是赢家,“位不当”者必是输家。
由此可见,没有悟性,研易而不明其真谛,修身养性而难得正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懂得养生术的人很多,但未必都向世人传播,所以没有悟性的人养生,难以找到健康长寿的真谛。
人不分高地贵贱,但悟性却有上下之分。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谁具有悟性,谁才能将自己置于时空中最佳位置。现代社会,有一些人只相信自我和金钱的作用,仿佛天地间是个大赌场,非要赌个输赢。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似乎也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法则。一些人最相信自己的眼睛,声称眼见为实。实际上这恰恰是这些人的悲剧所在。因为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它局限了人的思维,并最终将人置于无法解脱的境地。智者仁人用心灵去感知世界,因为这种感知力量是无限大,同时又是无限小。几十年前,我国放映了一部日本电视剧《阿信》,故事的主人公阿信从卖鱼起家,最后成为一个大企业家。她的成功靠“信义”二字。她的儿子崇拜的是生存竞争,大鱼吃小鱼,最终导致濒临破产。在这关键时刻,阿信谢绝了老朋友的帮助,宁愿眼看其子彻底破产。她认为:如果儿子不悟,仍然抱着“人吃人”的观点侥幸过关,那么他早晚还是要失败。晚败不如早败,早败如果有悟性还有机会东山再起,晚败则没有时间了。这部电视剧在资本主义社会引起了较大的震动,其原因在于让人悟出事物发展的规则,你吃他人,他人必吃你。
悟如此重要,悟在哪里?悟在脚下,悟在不言中。悟不能赠与,不能继承,只能用心去体会,去探寻。有个哲学故事说,天帝对一个人讲:“在你危难时,我可以救你三次”。事后这个人果然遇到了危难,他被困在洪水中。突然,一条渡船经过,船上的人说:“上来吧!”他说:“天帝会管我的”。过了一段时间,漂来一段圆木,上面有人喊:“上来吧!”他说:“天帝会管我的”。又过了好长时间,一只大木盆远远漂来,他想去抓,转念想:“天帝会管我的!”最后,他终于支撑不住落水淹死了。他的灵魂去找天帝,问:“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天帝讲:“我讲话是算数的,已救你三次,可惜你缺乏悟性,在劫难逃”。
“悟”深不可测,但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人要得到悟性,必须抛弃自以为是。一旦进入空的境界,悟也就在其中了。
第五步、遵守顺其自然的养生法则,必将步入养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常规下,水加温到100度沸腾,可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水温到70度即可沸腾。又如:锡在常温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属,可它在零下五六十度以下呈粉末状。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大到无穷,小至无形。人们看不见,但又能随时可以体验到它。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昌,逆则亡。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私心,没有偏见。它不因为牡丹花名贵让其常开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草卑俗而不准其生长;它不为盛夏的百花齐放而欢呼,也不为秋冬的叶落花凋而忧伤。花开必有花落,落是开的继续。天地对事物就像对草编的小狗一样没有偏见,没有亲疏,一视同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悟性极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样顺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经久不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则,为花落而忧伤,终因违背了自然规律而早逝。
养生顺其自然见诸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难以言表,只能用心去体验,语言的表达往往是苍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种什么状态,难以言表,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哲学故事去理解它的含义。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事物没有一定之规。养生也是如此,对待他人养生的经验应悟其妙处,而不要简单模仿。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独特之处,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未必适合所有人。因此,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信息”。
养生的要旨是调心,中国古代圣贤讲:“心静血清,血清无疾“,就是此理。
中国的养生文化是中国先哲总结天地人合的哲学,它来自黄土地的民族,也必将对这个民族起积极的作用;它调整这个民族的心理,让适合在这片黄土地上健康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