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眼镜除蛋白:企业为什么要实施ER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00:03

任何企业做强做大的前提,就是先通过ERP把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做好,也就是先把企业的物管好,把企业的财理好。

  企业为什要实施ERP呢?

  这是我们一直在提出,同时也有很多人在回答的一个问题。有人说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有人说是为了降低库存同时减少生产缺料,有人说是为了把计划管理工作做好,有人说是为了把成本核算工作做好……

  这些说法都是对的,但总觉得不够具体,有种"虚"的感觉,本人的观点是,企业实施ERP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做好。很多的企业管理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基础管理工作没做好,这个就好象一栋高楼大厦,如果地基不牢固,后果会怎样,大家可以想象得到。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我们的产品要创新、服务要创新、市场营销要创新、生产设备要更新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如果基础管理工作没做好的话,那么所有的这些创新,能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答案是很难的。以前有很多企业,曾经是叱姹风云,但是没过几年就关门了,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们的产品不够好,客户不够多,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设备不够先进,而是因为什么呢?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基础管理工作没做好。

什么叫基础管理工作没做好呢?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没有把物管好,没有把财理好。管理的管,管的就是企业的物,尤其是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管理的理,理的就是企业的财,主要包括企业的往来帐,还有成本核算,对不对?如果没有把物管好,就会导致库存积压和生产缺料,如果没有把财理好,我们的往来帐和成本核算都会有问题。物没管好,财没理好,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大家一定比我更清楚。那么在手工环境下,我们能不能做好这两件事情呢?答案是很难的。

  首先我们通过一个模型来分析,在手工环境下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物管好。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要借用ERP里面有关物料的四个量的概念。我们知道,任何物料从上游的供应商,经过我们企业,再到达客户手中,中间需要经过很多的环节,那么ERP是怎样对不同环节的物料进行管理的呢?主要就是通过四个量,这四个量就是在手量、在途量、分配量,还有一个就是可用量。

  在手量就是现在就在仓库的数量,在途量就是订单已经下达但是还没有入库的数量。对于原材料,就是已经下达了采购订单但是还没有到货的数量。对于半成品和产成品,就是已经下达了生产订单,但是还在生产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工入库的数量;

  分配量就是订单已经下达但是还没有出库的数量。对于产成品,就是已经签了销售合同,但是还没有交货出库的数量。对于原材料和半成品,就是已经分配给某一张生产订单,但是车间还没有来领料的数量;

  而可用量,就是没有指定用途,可以任意分配给下一张订单的数量,这是一个计算出来的量,可用量=在手量+在途量-分配量。

  我们不能把物管好,实际上就是没有把物料的这四个量管理好,比如如果在手量太多,就是库存积压,如果可用量小于零,就是生产缺料或者销售缺货,对不对?我们不能管好物料数量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我们的计划工作没做好。

  在手工环境下,我们是怎么制订计划的呢?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逐层分解法,就是按照物料清单的层次,由上往下一层一层的计算毛需求和净需求。

  下面是两个物料清单的例子,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比较说明问题。

  要注意的是,里面的原材料b1是一个共享件。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逐层分解法的计算原理,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表。假设产品甲的毛需求量是10,我们现在来制订它的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

  在这张表中,左边两栏的数据就来自于产品甲的物料清单,库存量这一栏的数据就来自于库存帐,毛需求量和净需求量是需要计算出来的。

  第一步,因为甲的毛需求10,而它的现有库存是0,所以它的净需求就是10;

  接下来要计算第1层物料的毛需求量和净需求,这是根据物料清单中所定义的数量关系来计算的,因为甲的净需求是10,所以a1、B和c1的毛需求就分别是10、20和10,然后毛需求减去现有库存数量就得到它们的净需求,如果现有库存量大于毛需求量,那么就说明没有净需求,比如原材料c1就没有净需求。

  接着要计算第2层物料的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下算,一直算到最底层的原材料为止。算到最后,如果有原材料的净需求,那么这个数量就是我们制订采购计划的主要依据,所以要采购什么以及采购多少就一目了然了。对于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生产计划也同时出来了。  

  下面我们要重点分析,在这个计算模型里面存在哪些问题,因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我们的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有问题。

第一,物料编码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一码多物,也就是一个编码对应多个物料。第二种情况,就是一物多码。比如对于同 一个物料,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编码和不同的叫法,这样的话,会经常导致采购部门采购的不是生产部门想要的。第三种情况,就是有物无码。如果物料没有编 码,那么它们的数量就很难在库存帐上反映出来,在计算需求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超量采购或超量生产。所以一个企业要想把物料管理好,首先就要把物料的编码 工作做好;

  第二,物料清单问题。如果物料清单里面多了、少了或者弄错了某一个物料,那么我们在计算需求的时候,就只会得到错误的计划;

  第三,库存数量问题。如果这个数量有问题,计算结果当然就会有问题;

  第四,物料的在途量和分配量问题。这也是一个大问题。在非ERP环境下,第三栏的这个库存量实际上是在手量,如果某个原材料有在途量,那么根据表中所计算的净需求量去采购就会导致重复采购,如果有分配量,就会导致生产缺料,对不对?所以为了把计划制订好,就一定要把每个物料的可用量维护好。

  然而遗憾的是,在手工环境下,我们是不可能把每个物料的可用量维护好的。

  举例,大家来看下面这张表,我们称之为物料的四个量表。如果要把原材料a1的可用量维护好,那么就一定要把这张表维护好,而要想把这张表维护好,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呢?

  首先我们要把原材料a1的在手量维护好,这是基础。我们的库存盘点,就是盘点这个在手量。然后一旦下达采购订单,就要更新在途量和可用量;一旦到货入库要更新在手量和在途量;在下达生产订单时,如果要用到这个原材料a1,就要更新它的分配量和可用量;在生产领料以后,就要更新它的在手量和分配量,对不对?我们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把a1的可用量维护好。对于企业的半成品和产成品,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在手工环境下,我们有没有可能给企业的每个物料都维护这样一张表呢?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手工处理能力太有限了。没有可用量数据,所以我们就不可能把计划工作做好。

  接下来,第五个问题,就是共享件问题。当我们首先用这个模型计算完产品甲的采购需求以后,再接着计算产品乙的采购需求时,共享件b1的现有库存数量就很容易被扣两次,对不对?这就是"一女两嫁"的现象,一个女儿嫁给了两户人家,将来就一定会打架。企业的共享件越多,那么这种缺料情况也会越多;

  这个计算模型的第六个问题,就是没有确定订单的下达时间。如果下达早了,提前采购回来就是库存积压,下达晚了,就容易生产缺料。

所以由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去采购或生产,那么不是导致库存积压就是导致生产缺料。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这个计算结 果只是我们制订计划的依据,在最后确定采购或生产数量时,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会尽量多采购或多生产。然而尽量多采购或多生产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并不 能。很多企业在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的同时,生产缺料次数却并没有减少,就是明证。

所以一个企业要想把计划工作做好,要想把物料管理好,就一定要做好下面五件事情,第一、要把物料的编码工作做好;第二,要把物料清单整理好;第三,要把 每个物料的在手量维护好;第四,要把每个物料的可用量维护好;第五,要有一个科学的计算模型。在这个模型里面,要以物料的可用量为基础来制订计划,要解决 半成品库存以及共享件问题,还要确定好每张订单的下达时间。

  那么如果依靠手工来处理,我们能不能做好这五件事情呢?事实表明手工是做不好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呢?就只有靠ERP了,因为只有ERP里面才会有整套的解决这些物料管理问题的方案。

  大家想想看,如果ERP能帮我们把这些事情做好,能够有效的降低库存,同时减少生产缺料,那么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呢!

  计划管理是这样,对于往来帐和成本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先不说成本的事先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就是成本的事后核算,我们能不能做好呢?事实表明是很难的。

  往来帐和成本管理工作做不好,并不是我们的知识水准有问题,主要还是我们的手工处理能力有限,我们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能力有限,而有了ERP,正好可以弥补我们在处理能力上的缺陷,从而帮助我们把物管好,把财理好。

  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不能把企业的每一个物管好,不能把企业的每一份财理好,那么这些管理细节上的缺失,就会导致企业最终的衰败。千里之堤塌于蚁穴,每一项小的细节工作没做好,就是企业的蚁穴,蚁穴越来越大,就会动摇企业的根基,甚至毁损企业之堤!

  这就是为什么在发达国家里面,会有60%以上的企业通过ERP来强化自己的基础管理的原因。

  对于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来说,最好能够少一些豪言壮语,少一些纸上谈兵,也不要再犹豫了,扎扎实实的沉下心来,努力把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做好,把企业的基础数据整理好,早一点通过ERP来把企业的物管好,把企业的财理好,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获取更多利润的源泉所在!

1 我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