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名曲:日本媒体如何搜集中国军情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3:22
xjjk雅儒
日本媒体如何搜集中国军情

凤凰周刊 2011年06月08日 14:33 阅读(4515) 评论(0) 分类:国际

 

 导读:“中国国内的媒体介绍本国军事新闻时,为什么都写着‘外媒称中国航母’、‘日媒炒作歼-20’?自己的国家国情却要引用国外消息?”为共同社撰稿的日本记者盐泽英一的话似乎能代表一批日本媒体人的观点。在中国军事情报不透明的状态下,日本是如何获得中国军情,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

 

□ 作者  盐泽英一

 

在北京开车,每当从长安街一直往西,就能望见很多有士兵站岗的白色大门,门上没有挂牌子。刚从日本来中国工作时,对这种情景感觉很好奇,朋友告诉我说,这些大部分是军事设施。从小在东京长大的我几乎没有见过军队(自卫队)的设施或军人(队员),直至去北海道工作后,才第一次亲眼看到旭川市第7师团大楼。对我而言,在北京,或在中国,军队的存在感强多了,还带着丝丝神秘色彩。

      今年年初开始,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国际报道增多。例如中国正在部署可击沉美国航空母舰的新反舰弹道导弹、中国第4代隐形战斗机成都首飞、2011年国防费预算再次以两位数增长,大连“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近尾声等。我从2000年起专门为共同社做中国报道,当时的军事新闻并不多,日本读者也不太关心。可是近两三年,每当发表中国军事稿件时,东京编辑部经常将其作为头版。为什么读者对中国军事动向的关注提高了?

      中国改变世界权力格局?

      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正在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2009年3月,美国指责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尾随美国海军舰艇。2010年5月,中国海洋局海监船在东海跟踪和监视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日本提出抗议。这样的事情是过去没有的。

       2010年,中国政府首次向美国政府正式表明南海是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所谓核心利益就意味着把南海列入内政问题。同时,与中国有争议的东亚国家提高了对中国的警惕。关于东海问题,已退役的解放军少将徐光裕在《南华早报》上表示过:“过去中国没有保护自己领海是不正常的,现在才是正常的。中国舰船在亚洲海域活动是常态,周边国(日本)应要习惯。”国防部长梁光烈2009年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时也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也体现了中国对于海洋权益保护的决心。

       去年1月,中国进行了中段反导试验。这让我有点意外,因为中国外交部一直表明反对美国开发反导弹系统,称这个行动会破坏战略均衡。海洋装备方面也陆续有新闻传出。据说“瓦良格”号改装后将于近期下水、上海江南造船厂也已准备好建造国产航母……

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过快,会影响世界的权力均衡。关于中国军事的种种信息让人想起了一战前的德国。1870年德国实现统一后,发展迅速,同时大大扩大军事力量,到1900年成了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强大的德国开始挑战英国的海洋支配权,破坏了欧洲的均势,最终导致一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也和德国破坏均势关系密切。德国抬头时,大英帝国的力量已开始衰退,没有遏制德国的能力。再看现在的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可是美国力量也有衰退兆头;要是中国在短时间内变得强大了,就算历史不会重演也可能带来恐慌。

    “中国将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今年3月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发言人李肇星说道,“中国一贯主张控制国防费的规模,国防费预算只占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6%……国防政策很透明……”的确,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军费增长是相对应的。从国内总产值(GDP)比率来计算,只不过是1.4%,远远低于超过4%的美国。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中国没有试图走所谓德国之路。

          不透明让外界更担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希望能与国际接轨,尽量推动信息开放,作为外媒的信息来源也比以前日渐多样化。但在军事信息方面,我却没感觉到相应的变化。重大的军事政策当然要保密,但是中方的保密程度有时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比如说,中国国内媒体介绍本国军事新闻时,为什么都写“外媒称中国航母”、“日媒炒作歼-20”?自己国家国情却要引用国外消息。

       当然,外界的确是担忧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国防费和装备的细节不透明。

在中国目前公开的国防预算中,经费项目只有简单的三项: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回看日本,公开的2010年度防卫费项目中,装备费有40多项:比如护卫舰1艘1139亿日元、潜水艇1艘528亿日元、携带地对空诱导弹22套10亿日元、新坦克13辆124亿日元等。任何人都可以核实和分析这些装备。

       我在2009年“两会”采访政协委员罗援少将时,问过上述不透明的问题,他表示对后发国家来说保密也是一个战略。的确是这样,外界不知道、不清楚,就容易产生恐惧感,反而能构成抑止力。军方强调说中国的装备是威慑,而不是威胁,但这两件事似乎很难分清。

       年1月,日本前自民党干事长加藤一访华,与国务委员戴秉国进行了会谈。加藤直接表明希望中方的军事动向更透明。戴委员刚会见了美国国防部部长盖茨,他借用盖茨的话回答说:“虽然中方不够透明,美国却比我们知道的事情更多。”

        他的意思是指美方用间谍卫星能收集丰富情报。但我则猜测,那个“我们”指的是谁?

       今年3月31日,中国公布第7次国防白皮书。过去的白皮书都在年底或1月份公布,这次迟迟没发布,令一些外国军事专家猜测是因为要调整内容。有人还期待中方公布关于在大连的航母消息、或在成都的歼-20战斗机整备情况。最终公布的内容让他们多少有些失望。

       一般来说,中国军方基本不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最近国防部开始的例行记者发布会也不针对外国媒体。所以我们做军事专题非常困难。“两会”则是一个例外的场合,运气不错的话能采访到某些军方代表和委员。所以关于搜集军事信息,我的办法只不过是阅读大陆公开的军事资料,以及查阅欧美、台湾、香港和民间军事研究机构的信息情报。比如关于中国建造航母的信息,平可夫的《汉和防务评论》从2006年就开始追踪报道了,那么我也会一直关注它。

       日本看待中国关键在舒服感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公元7世纪到清朝的1200年间中国经济规模都是世界最大的。清朝乾隆时期,中国GDP占世界30%。在亚洲,中国一直拥有核心地位。周边的国家,包括日本,顺从着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现在中国的崛起是否只是一个复兴的过程,不是为了对抗美国,而是想重新站在亚洲的中心?

       那么为什么周边国家,包括日本总是非常警惕,又猜疑中国的军事发展呢?我隐约能感觉到的是对中国崛起的不舒服感,或者说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妥当。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是早晚的事,渣打银行就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面对这个超大强国,日本该怎么办?我发现在日本的专家有两种看法,自立或重投中国。居美外交评论家伊藤贯在其著作《日本向中国核战略屈服》中建议,日本应该建立独立外交政策,并需要拥有核武器,因为美国是不会永远保护日本的。恰恰相反,曾任神户女学院大学教授的评论家内田树,在《街角上的中国观》一书中则建议日本回归华夷秩序,从历史上看是可行的,而且成本最低。他指出,日本一直是一个边远国家。“过去1500年间,我们的中心一直是中国,转认美国为中心只不过是1945年战败后才开始的。”

我的看法是,日本的选择取决于人们感到舒服还是不舒服。日本人是一个很爱“舒服”的民族。生活方便、舒适、安全是基本,加上有自由就满足,对外交战略平衡等问题老百姓并不太敏感,亦不会花时间去思考。我想象在过去1500年间里的华夷秩序应是宽松、自由的、令人舒服放心的;这个中心是个受尊敬、能学习的对象。我们在1945年后,开始敬佩美国人和他们的价值观,觉得美国的新秩序令人舒服又有安全感。

所以,倘若中国真的能不靠军事力量,循序渐进地和平崛起,又能让周边国家的感觉是舒服的,说不定就会成功。

(作者系日本共同社驻京记者)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1年第16期 总4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