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千年风雅教学:——最新校园青春小说概观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54:45
 除了死亡和哀伤,还有什么

    ——最新校园青春小说概观

    纵观今天图书市场上令读者目不暇接的校园小说,其作者大多是“80后”,甚至是“90后”。面对文坛上的这些新人,面对他们的一篇篇、一部部的作品,人们众说纷纭。这一代青年写手通常展现的外在形象是: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看电视、塞着零食上网、插着耳机听音乐,他们追求前卫,他们崇尚另类、彰显个性,且将这些鲜明的时代烙印、个性烙印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于是,在他们的一系列描写大学校园生活的青春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地方——他们大胆、张扬地将自己源自生活的体验在小说中予以重建。大胆地将自己青春时期的情感故事、内心的孤独忧郁用故事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个性张扬中走向成熟

    抛却韩寒、郭敬明这些已经被炒得火热的作家不言,我们且看一下近几年出版的一些小说。

    比如泽婴的《荼糜》,在这部小说中,泽婴将他诗人的气质巧妙地融入了故事的叙说之中。于是,你看到的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的叙事秩序。在泽婴的小说中,没有这个“真理”,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真理”——他用断章的形式为我们叙写了一首故事性的长篇散文诗。传统的小说总是需要你一气呵成地去读,方可尽兴,对此,泽婴却在他的小说中说“不”!读他的小说,你随时可以放下,随时可以拿起。故事永远都是流畅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绪也着实需要你不断去驻足思索。

    小说《荼糜》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校园小说——大学中文系的男生与女生之间灵与肉的感情纠葛。这些感情大多以“失败”告终,是个有些令人感伤、令人担忧的故事。但是,这里泽婴将自己的感伤体验在小说中予以积极重建:“爱情”依然是这部小说的主线,但是透过作者的笔触,我们还是可以嗅出:爱情并没有成为一切的主宰;“哀伤”依旧,但是不是所有的“哀伤”都要酝酿一场“悲剧”?“哀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其中、哀而不自知!泽婴让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面对生活、情感的黑暗时表现出的恐惧、忧郁,也让我们看到他们在黑暗中的摸索,在迷失中的审视,然后走出泥淖,试图重新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此书更立体更真实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活真实的一角。真实地展现了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种种诱惑、种种压力,面对人生的出乎意料的种种际遇,面对如此艰涩的爱情的彷徨与挣扎。《荼糜》里,我们看到了关于大学生活的青春小说走向成熟的希望。

    为赋新词强说愁

    翻开书架上那一本本装帧精美的校园小说,却发现读完了一本之后就再也读不下第二本了——太过相似的情节让你疲惫。爱情,尤其以死亡而告终的爱情成为了一本本校园小说的主旋律。新近出版的饶雪莉的《两岸》以女主角恋人的死亡开始,张千幻《抹不去的伤悲》以姐姐的死亡为开端,太多太多的死亡,似乎不谈及死亡就没办法完成一部小说。我们忍不住要问:难道所有的爱情都要以死亡告终才能够打动人吗?而大学里的爱情难道就真的都是这样悲惨的结局吗?面对这种纯真的爱情,人们的确习惯了说“初恋成殇”,但是“初恋成殇”却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大学爱情都会以悲剧而告终。或许那段经历并不能够如人期待的那样有情人终成眷属,会有些许失落的心痛与悲哀,但是这样的痛苦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死亡、以生离死别的惨痛而告终!每一个走过四年大学生活的人都会知道:那段生活并不是如书中所言的处处都是悲剧,总有阳光灿烂、春光明媚的时候,也总有一马平川、水到渠成的爱情。

    面对这样一种怪圈,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大学校园在书中只剩下了爱情,而这爱情却又千篇一律地以悲剧、以死亡而告终呢?难道要打动人心就一定要打着“死亡和悲剧”的旗帜吗?不否定这些小说作者们的文字功底都还不错,但是好的文字更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框架来体现:不要在商业化的大潮冲刷下,让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叙事流于商业化的庸俗;也不要过于沉溺于写“小我”的快餐式读物。校园小说,需要写作者打开视野,真正沉静下来对生活、对人生予以理性的思考。

    同时,我们也会生出这样的诧异:我们的大学生活难道真的苍白到只剩下爱情了吗?我们的生活真的已经这样平面化了吗?那些书声琅琅的课堂,那些青春岁月里简单、真挚的友情,那些面对人生抉择时的彷徨,那些跌倒后的思索,那些成长道路上略显稚嫩的脚印都到哪里去了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反映大学校园生活小说的读者群大部分是那些尚未踏入大学生活、对大学无限憧憬的中学生们。在他们的眼中,大学是那么神圣、那么美好。我不知道当这样一些以“悲剧式爱情”来标榜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充斥他们的书架之后,当有了过多这类小说的阅读体验之后,大学在他们心目中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当他们踏入大学之后,这种先入为主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潜意识又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或许这种纷沓而至的“悲剧式”小说也会在某个层面为我们大家解释了这样的一种怪象: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卷上,都会有大量写父母离异或是死亡的文章,考生们似乎习惯了这种以“悲剧”来打动阅卷者的模式。人们或许对这种现象感到诧异,但是当你看到他们的身边正充斥着大量这种试图以“悲剧”吸引读者眼球的小说的时候,想想什么叫耳濡目染,什么叫潜移默化,那么,高考作文的这种“矫情”还需多费笔墨去追本溯源吗?

    凭什么“未央不息”

    2008年1月,一本名为《未央歌》的小说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版,这本在海外风靡了许多年的小说在大陆一上架,就立即获得了一片好评之声。

    小说的作者鹿桥曾经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抗战时期到了美国留学。写作这部小说的想法是他在去美国的途中萌发的,写作的时候鹿桥也只有二十几岁,正和我们今天的许多青年写手年龄相仿。故事主要是以当时的西南联大为背景,小说在海外出版后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小说”,可以说它真的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经过几年的辗转,这部小说今年在大陆获得了出版权。上市后的小说在文坛、评论界都接连不断地获得赞许。

    小说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宛如世外桃源的西南联大宁静、祥和,一群天真、快乐的学生在这个环境下演绎了一曲美丽的青春之歌。作者的语言也并未见有多么老练,那些散落在文字之间的思想也并不显得有多么深刻。

    那么它凭什么“未央不息”呢?

    鹿桥笔下的西南联大是立体的、多层面的:美丽而多才宛如仙子般的蔺燕梅,温文尔雅的伍宝生,博学多才的余孟勤,快乐、单纯、胸怀坦荡的小童……围绕着这些人,《未央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厚重、多面的大学生活:有友情,有亲情,有爱情,更有学问上孜孜不倦的执著以及人生道路上的彷徨、动摇,也有特殊背景下面对国恨家仇的爱国激情以及人生轨迹上种种不幸的遭际。这样的大学生活是真实、自然的,有着它快乐、明朗的一面,也有它痛苦、抑郁的一面。

    翻开厚厚的书卷,你会觉得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你的青葱岁月:有着属于那个年龄的快乐,也有着属于那个年龄的青涩与不快。这样的经历质朴而毫不矫揉造作,它属于每一个从大学走过的人。

    这样的美丽让每一个未跨入大学校门的孩子憧憬大学的美好、羡慕大学的多彩;同时,也让那些跨出校门的人在阅读中回忆自己的当年。

    也有爱情,也有失却的痛苦。可是,这爱情、这痛苦却并未主宰生活的全部。痛苦也并未成为“悲剧”的代言。但是它的掌声却是跨越时代、经久不息的。它宣示:感动人的东西不一定要与死亡或是悲剧划上等号。太过“矫情”或许会让作者一时名声鹊起,但是快餐式的商业化阅读文本总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好的东西总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跨越时代地被欣赏。

    由此可见:再多的压力、再多的浮躁与功利,再多的忧郁与苦恼都不足以说明:大学生活里只有悲剧式的爱情值得书写。一批批从这个象牙塔走出去的人都曾经看到:大学有着许多明亮、绚烂的地方。

    (《荼糜》,泽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两岸》,饶雪莉著,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4月版。《抹不去的伤悲》,张千幻著,珠海出版社2008年5月版。《未央歌》,鹿桥著,黄山出版社200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