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峰投资: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1:19:53
 方法一:妈妈首先要做个乐观的人
    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做乐观的人。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妈妈如何处理困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加班,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女性,周末的时候总想陪孩子多待一会。然而,偶尔也会有周末加班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对孩子抱怨:“该死的,今天妈妈又要加班去了,不能陪你了。”其实,你在说句话的时候,已经对孩子的情绪造成了影响,他会觉得你不愿意去加班,但是又不得不去,因此,即使周末有爸爸陪伴,孩子也不会快乐。
    但是,此刻,乐观的妈妈就不会这样说了,她会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要去加班了,晚上回来陪你玩。”这时,孩子就会觉得妈妈很能干,从而产生自豪感。
    其实,在平时,妈妈就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思想,让孩子明白,困难是短暂的,人生的道路总体是平坦的。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乐观而积极(2)
    乐观而积极(2)
    
    方法二:及时排除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干扰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妈妈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妈妈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指导孩子排除心理障碍,使悲观情绪、不良情感及时得到化解。
    小星刚从学校回来就闷闷不乐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把房间的门关上。妈妈感觉他不对劲,便在吃晚饭时问小星:
    “小星,今天学校有什么高兴的事呀?”
    “没有高兴事,但是有伤心事。”小星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什么伤心事,能告诉妈妈吗?”妈妈问道。
    “今天老师让同学们选一个人当班长,同学们大多数都选了高越,只有少数的几个人选了我!”小星伤心地说。
    “大多数同学选高越做班长,说明高越身上优点比你多。你要向他学习,然后比他更积极地表现,说不定下学期,同学们都选你了!”妈妈引导小星。
    “可是,我现在就想当班长!”小星有些着急了。
    “现在你在同学们中间没有太大的威信,就算你当了班长,同学们也不会服你的。如果你用这段时间好好表现自己,下学期不要说班长,而且还会被评为三好学生呢,你说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小星同意了妈妈的看法,开始高兴地吃起饭来。
    妈妈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妈妈沟通,妈妈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妈妈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方法三: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此时,妈妈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会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小叶刚上小学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她伤心的事情。她从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小艳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小艳与新同学的关系非常好。小叶就这样遇到了友谊挫折。
    小叶非常伤心,她向妈妈哭诉了自己遇到的情况。谁知,妈妈并不理解小叶的想法,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真是没用的人!”
    妈妈的呵斥让小叶更加伤心。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对妈妈说了。等妈妈意识到小叶的变化时,小叶已经变得非常悲观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妈妈千万不要呵斥,应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如果孩子需要帮助,妈妈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很多事实都证明,随时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坚定支持的孩子,会认为生活可以信赖,人生充满机会。即使生活中偶然出现艰难、失望的境遇,他们仍然能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活泼开朗,善于交际(1)
    活泼开朗,善于交际(1)
    
    现象一:静静是个很爱“静”的小女孩,在学校里,凡是有集体游戏、集体活动,她宁可在旁边看着大家玩也不参加;班级中轮到值日,她总是借故请假,对集体的工作不热心;在学校的各类评比检查中班级获得了荣誉,同学们兴奋不已,她却显得很冷漠;同学之间相处时,静静也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和同学难得讲上一句话。
    现象二:英英妈对孩子可谓关怀备至,除了上学以外,几乎不离左右。结果现在英英对妈妈很依赖,在家里,妈妈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在学校,除了老师安排之外,英英从来不去与别的同学主动接触;有时在楼下,别的小朋友约她一块玩,她都不情愿,
    专家分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开朗、善于交际,但是,有很多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却不合群、不爱交朋友。其实,这是孩子性格孤僻的一种表现。这种性格的形成除了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之外,很大程度上与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法有关。
    飞飞和龙龙为了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斗,结果飞飞被推倒在地,“哇哇”大哭起来。飞飞妈见了非常生气,把飞飞拉回家,从此限制其与同伴来往。
    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现象,孩子吃点小亏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妈妈因为怕孩子“吃亏”、“受气”,而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很不理智的做法。这样只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进而慢慢形成内向、懦弱、孤僻的性格。
    有时,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也是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就像现象二中的英英一样,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的过度参与和保护,只会使孩子对家长过于依恋——家长在身边就没事,一旦离开其视野范围,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不能独立处事,甚至是排斥与其他人接触。
    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疼爱只会让孩子出现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症状愈发明显,孩子也会因此而变成一个性格孤僻的人。
    另外,有时家长无意识的一个习惯就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影响。
    小龙的父母都是医生,平日里都很爱干净。因此,小龙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教导孩子:“不要去草地里去玩”、“不要玩沙子”、“不要玩水”;小龙上小学了,他们就这样教育孩子:“不要和那些脏孩子们出去‘野’”、“不要带你的那些同学来家里玩,这些孩子都不懂事,会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因此,现在小龙变得特别孤独,而且还特别不喜欢与别人接触。
    也许小龙的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小小的“洁癖”会让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有人际交往的需求,当他们慢慢地长大,直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孩子的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的交往需求受到压抑,他们不仅会因此而感到孤独,而且还有可能形成怨恨、苦恼、焦虑等消极的情绪,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做妈妈的一定要把握好孩子们的心理,给他们足够的机会让他们融入属于他们的世界。
    给妈妈的建议
    如今,“人际关系”技能已被列为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就说过:“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孩子交朋友看起来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但研究表明,不管孩子的性格活泼还是沉闷,他们往往是在成人的引导下,才渐渐学会了正确地与小伙伴相处,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作为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在引导孩子正确交际方面,妈妈的责任重大。
    如果你的孩子有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不愿意与同龄人交朋友的问题,做妈妈的也不必紧张。通过妈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变得活泼又善于交际。
    方法一:多给孩子提供与人接触的机会
    一位妈妈曾这样写道:
    儿子东东的性格有点孤僻,不喜欢与同学们玩,而且从来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朋友。为了让孩子能够变得活泼一点,我经常邀请别的小朋友或他们的家长来我家做客。
    一个周六,我邀请了一位同事和他的儿子来家里做客。周五晚上,我便对儿子进行“培训”:“明天王阿姨要带她的儿子来咱们家做客。他们家儿子比你大,你多和那位小哥哥聊聊天,好吗?”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活泼开朗,善于交际(2)
    活泼开朗,善于交际(2)
    
    “可是,我不知道聊什么。”儿子有点不情愿。
    “你可以问问他的学习方法呀,问问他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呀,问问他有什么别的爱好呀。”我引导儿子。
    “可是他比我大,我怕他欺负我。”儿子在找理由。
    “不会的,小哥哥很有爱心,他还经常帮助别的小朋友呢!”
    “那好吧!”费了好多口舌,我才说服儿子招待明天的小客人。
    十一点左右,客人到了。见到客人,儿子的脸红了,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儿子,儿子小声地向同事问好,同时对那位小客人一笑,算是打招呼了。
    这时,我开玩笑地说:“请允许我隆重地介绍一个今天的小主人东东,就是这位小帅哥,今天两位客人将由他来招待。”大家都被我的玩笑逗乐了,儿子也放松了很多。
    饭后,我与同事聊天,让儿子带着小客人去他的房间玩。幸亏这位小客人比较善谈,儿子今天也跟着说了很多话。
    送完客人,我对儿子说:“今天王阿姨夸你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说你很会招待客人,以后家里再来客人,还是你招待,好吗?”
    “好的。”在我的夸奖和鼓励下,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在我想改变儿子性格的那段时间,每到周末,不是有客人来家里,就是我带儿子去别人家做客,我总是想尽办法让儿子多与别人接触。渐渐地,儿子接触的人多了,锻炼的机会多了,儿子也就开始变得爱说话了、爱参加集体活动了。
    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妈妈不妨试试这一招,让他多接触别人,尤其是同龄人;家里来了小客人,让孩子当小主人,招待对方;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人际互助的乐趣。
    另外,妈妈还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与外界接触的事情,如让其去买东西,到邻居家借东西、送东西等。孩子过生日时,还可以让他请一些同学到家里来为他庆祝生日等等。
    方法二:妈妈要引导孩子多说话
    餐桌上是妈妈同孩子交流的好地方,妈妈可以讲些随意的话题,引导孩子多说话,如“这个周末我们去哪玩?”如果孩子没有提议,你可以提出建议。不过,最好还是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意愿,不要把他放在旁观者或附和者的位置上。
    另外,睡前也是妈妈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期。每天入睡前,妈妈可以和孩子共同读一则故事,然后和孩子比赛看谁能把故事内容复述得最好,好的可得到奖励。同时,妈妈还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今天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吗?” “今天在学校里学了些什么?”让孩子慢慢地讲述,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三:教孩子不要害羞
    妈妈千万不要轻视孩子的害羞现象,这是他们交朋友的巨大障碍。研究表明,约有11~15%的孩子有过份害羞的倾向。
    严肃的妈妈常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胆怯,并且还会出现说话结巴的现象。这时,妈妈如果强行纠正,孩子的结巴会愈演愈烈。事实证明,任何威胁行为,如责骂、讽刺、挖苦或唠叨不仅不会对孩子有丝毫帮助,而且会使他更加退缩,使他从害羞转入严重的心理障碍。
    怎样才能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呢?一位妈妈教育她的孩子不要害羞时说:“有当众发言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如果你害羞的话,就把台下所有的人都看作是你的玩具娃娃,面对着你的玩具娃娃说话,你还害羞吗?”
    事实证明,第一次当众讲话时,孩子会害羞和胆怯,但是,锻炼的机会多了,孩子往往会忘掉害羞。当孩子不再害羞时,他往往会主动与别人接触。
    方法四:教孩子一些交友的技巧
    只有孩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交友技巧,才会交到更多的朋友,才能体会到与朋友相处的乐趣,才会变得活泼起来。
    1.让孩子保持一颗愉快的心
    在孩子的世界里,愉快的态度就好像对周围人说“我喜欢你!”因此,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保持一颗愉快的心,是能够交到朋友的秘诀。
    2.教孩子乐于助人
    喜欢助人为乐的人总是有很多的朋友。当一个孩子帮助他人时,这一切都好像在对那个说:“让我们作朋友吧!”
    3.教孩子学会机智
    一位妈妈讲道:
    一天,儿子来到学校,看到好朋友的脸上有一处污渍,便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对朋友说:“你的脸好脏,赶快去洗一洗吧!”当时,儿子朋友的脸就红了,从此以后就不理儿子了。
    当儿子把这件事讲我听时,我就告诉他:“你虽然是为朋友好,但是你的做法让朋友很没面子。遇到这种事情,聪明的孩子会偷偷地把朋友叫到一边,然后悄悄地告诉他,他脸上有脏东西。朋友会很感激他,而且会认为他很够意思。”
    儿子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向朋友道了歉,两个人又重归于好了。
    简单来说,教孩子学会机智就是教他体会别人的感受,教他不伤害他人的感情。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他的朋友就会重视他、喜爱他。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宽容大度(1)
    宽容大度(1)
    
    现象一:轩轩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但就是爱告状,不大一点事就去找老师:“老师,朋朋欺负我,他刚才把我撞倒了”、“老师,巧巧把水彩墨水撒到我的书上了,我的书都没法看了”……轩轩妈妈经常劝轩轩:“男孩子要大度一点,总是告状会被人笑话的。”但是轩轩不听,还是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去告状。
    现象二:一天,某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们正在玩游戏,忽然,健健不小心踩了欣欣一脚。看到刚买的白球鞋上有了一个大大的黑脚印,欣欣生气地跑到健健的身旁,狠狠地踩了他一脚。当老师质问欣欣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却理直气壮地告诉老师:“我妈妈说了,不能受别人的欺负,别人打我,我就要打别人。健健踩了我,我当然也要踩他。”
    专家分析
    美国著名的文学家爱默生说过:“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
    一本杂志也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在一个“儿童俱乐部”的活动现场,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在安慰一个大约4岁的小孩。原来那天小孩较多,这个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就将这个小孩留在了网球场。等工作人员找到孩子后,小孩因为一人在偏远的网球场,受到惊吓,哭得十分伤心。
    不久,孩子的妈妈来了,看到哭得惨兮兮的孩子,她没有因为心痛孩子而责备那个工作人员,而是蹲下来,一边安慰受惊的孩子,一边很理性地对她说:“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4岁的小孩听了妈妈的话,停止了哭泣,踮起脚尖,亲了亲蹲她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说:“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这位妈妈是智慧的,她知道怎样爱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而缺乏宽容心的孩子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与人相处。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父母往往会心疼得不得了,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教育现象:
    一位家长很生气地质问孩子:“到底谁打你了?”孩子一言不发,只知哭泣。“走,到学校去收拾他!”孩子还是呆立不动。“你怎么和木头一样,他打你,你就不会打他吗?”“是我不小心碰了他……”“碰了他,他就打你,你怎么不还手呀!找他去……”
    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不仅不能使孩子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使孩子变得狭隘、小气,甚至对待家人、朋友也是如此。
    因此,家人从小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更是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给妈妈的建议
    如果你的孩子对待他的同学或者周围人,有“苛刻”的迹象,妈妈千万不要着急。几岁到十几岁孩子的个性还处于可塑期,在细心妈妈的引导和帮助下,孩子一定可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方法一:宽容首先从妈妈做起
    一个孩子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
    今天我放学回家,接到妈妈的电话,妈妈要加班,要很晚才回来。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去网吧玩游戏了。
    在网吧打了两个小时的游戏,回到家后,没想到妈妈已经回来了,我当时害怕的不得了,心都要从肚子里跳出来了。妈妈很严肃地问我:“这么晚了你去干什么了?”
    我很怕妈妈惩罚我,便骗妈妈:“我去楼下小强家和他一起做实验了。”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没有再问什么就让我去做作业了。后来,在妈妈与爸爸和谈话中我才知道,妈妈知道我去了网吧,因为网吧里有好多人吸烟,我身上有很重的烟味。我还听到妈妈说,我知道小峰是个好孩子,他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从那一刻起,我觉得妈妈很伟大,我一定不会辜负妈妈的希望,我会努力做一个好孩子的。
    宽容并不意味着放纵,也不是无原则的偏袒和迁就,而是要妈妈把握孩子的心理,把握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要盲目地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和惩罚,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很多事实都证明,只要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宽容比惩罚更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宽容大度(2)
    宽容大度(2)
    
    其实,妈妈不仅在教育孩子时需要表现出宽容,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也要为孩子做出表率。如果妈妈对待丈夫的一些小毛病不依不饶、吵闹不休,那孩子长大后肯定也会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如果妈妈对待他人热情、宽容,在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宽容”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方法二:正确对待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吃了亏时,妈妈一定要冷静,要先搞清事情的缘由,再与对方家长、老师协商解决,切不可冲动地责骂对方,或怪自己的孩子笨、没本事,甚至教自己的孩子用拳头去“还击”对方。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冷静处理才是上策。妈妈在孩子幼年时处理问题的方法,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极大。
    一位妈妈这样介绍他的教子心得:
    儿子伟伟经常跟我说,他们班级有一个同学很有力气,是他们班级的“小霸王”。这个“霸王”经常堵在班级门口不让伟伟出门。
    一天下雨,我开车去接伟伟放学。当我打伞来到学校门口时,发现伟伟说的那个“小霸王”正在教室门口着急地四处张望着,原来他今天忘了带雨伞。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小朋友,一起上车吧,我顺路送你回家。”伟伟急忙给我递眼色,意思是不带他。我装着看不见,坚持让伟伟把这个同学叫上车,并顺路把他送到了家。
    这个“小霸王”到家时,高兴地说谢谢我和伟伟。到家后,我故意问伟伟:“你为什么不让我送那位没带伞的同学回家呀?”
    “因为他总是欺负我,我讨厌他。”儿子很有理地说。
    “他欺负你,你不理他,是不是你们永远是仇家呢?如果你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你们是不是有可能成为好朋友呀?”我开导儿子说。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正如我和儿子讲的那样,在这件小事之后,这个 “小霸王”同学主动把伟伟当做他的好朋友,再也不欺负伟伟了,两个孩子后来还成了好朋友。
    方法三:让孩子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
    不管什么时候,妈妈都可以教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一位妈妈在她教子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给女儿买了一本《米老鼠》杂志。下课了,她拿出杂志高兴地翻阅,这时,她的同桌起身时不小心把墨水瓶碰翻,墨水洒到了杂志上,把一本精美的《米老鼠》杂志涂得脏兮兮。女儿很生气,不但让同桌赔她新的《米老鼠》,还把这件事告诉了班主任老师。结果,女儿的同桌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当女儿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想告诉她要宽容别人,多为别人想想,但我还是决定让她亲身体味一下被人宽容的滋味。当天晚上,女儿不小心把一碗饭打翻了,我知道教育女儿的时刻来了。于是,我大声对她喊:“你怎么搞的,吃饭也不好好吃,浪费粮食,罚你今天晚上不许吃饭了。”
    女儿看到我这种态度,伤心地哭了起来:“我又不是故意的。”
    这时,我温柔地对她说:“谁都有不小心犯错误的时候,妈妈只是想告诉你,因为不小心犯了错误而不被人原谅是很不舒服的。这正如你不原谅你同桌的不小心,还让老师批评他一样。你说,是吗?”
    女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方法四:及时纠正孩子“世俗”的观点
    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对妈妈说:“妈妈,XX真笨,他连毽子也踢不好,他怎么这么笨呀!”“妈妈,XX偷拿同学的文具被老师批评了,同学都不愿意理他了。我也不想和他玩了”……说这些话时,孩子还会明显地流露出不满和不屑的神色。这时,妈妈应该引起重视了,如果妈妈也顺着孩子的话说:“XX就是很笨”、“不要和有缺点的孩子一起玩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对他人产生偏见,进而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影响孩子与他人相处。
    这时,妈妈要及时纠正孩子“世俗”的观点,告诉孩子人人都有缺点、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包容别人的缺点,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一颗宽容、博大的心。
    为了让孩子的观念不会变得“世俗”,妈妈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议论其他小朋友的缺点,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相反,父母要尽可能表扬其他小朋友的优点,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拥有崇高的理想(1)
    拥有崇高的理想(1)
    
    现象一:小阳在作文里写道:“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总是批评我没出息,但是我认为我并不是没出息,我有远大的理想——当大官。将来我要先挣钱,最好先买一个彩票,中上大奖500万,然后用这些钱去外国买一个大官,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我的厉害……”当老师将这名学生叫到办公室,问他写这篇作文的想法时,他告诉老师说:“电视里都是这样演的。”
    现象二:妈妈问女儿:“你长大后要做什么工作呀?”女儿歪着小脑袋告诉妈妈:“妈妈,超市里做蛋糕的那个阿姨好厉害呀,能做出那么漂亮的生日蛋糕来。我长大后要向她学习,也要做既漂亮又好吃的生日蛋糕。”听到女儿这样说,妈妈一脸不高兴地责备女儿:“就知道吃,真没出息。妈妈希望你长大后能进入政府机关,在政府机关里混出个人样来,光宗耀祖不说,子孙后代也跟着沾光啊!”
    专家分析
    曾在报刊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小笑话:
    某记者去陕西的一个偏僻山村采访,在路上遇到一个孩童,夕阳西下骑在牛背上哼着陕北小调。记者问:“孩子,你在干什么?”
    孩童很悠闲地回答:“我在放牛!”
    “为啥放牛?”
    “放牛挣钱!”
    “为啥挣钱?”
    “挣钱娶媳妇!”
    “娶媳妇干嘛?”
    “娶媳妇生娃!”
    “生娃干嘛?”
    “生娃放牛!”
    看完这个小故事,每个人都会笑,为这个孩子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生活而笑。但是笑过之后,我们有没有仔细地想过,那个放牛娃正是由于生活在信息封闭的乡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没有有知识的父母为他指引方向,所以才会不知道“理想”、“目标”为何物。
    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理想,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外教师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的:
    一位中国学者到美国小学考察,当他问及美国孩子的理想时,孩子们的回答让我们这位学者目瞪口呆:商店售货员、街头艺人、人体模特、火车司机等,这些在国内被视为“下等”的职业竟然成了孩子们追求的“理想”,而他们的老师却在一旁用赞赏的目光看着这帮小家伙。
    要是在国内呢?我们的老师一定会马上纠正学生:“你的理想太平庸了,你应该重新树立一个更高远、更有意义的目标,比如说,当个伟大的科学家或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家长,说不定还会揪住孩子的耳朵一顿臭骂:“没有出息的东西,就算当不了大官,至少也得在政府机关里混出个人样来!”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远大的理想,将来能有出息。然而,孩子的理想总是和他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会儿想做面包师、一会儿又想开个花店……其实,孩子的理想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没出息”的理想而感到紧张。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们。因为人生是否成功,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评判者,标准在孩子自己心里。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表示,我们问孩子们长大后要做什么,并不是想从他们的嘴中得到答案,而只是希望他们思考。尽管他们的目标真的不伟大,但是,他们思考了,并为自己找到了或大或小的理想。这时,他们就会感觉到生活是有目标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给妈妈的建议
    不管孩子现在有没有理想,不管孩子的理想是庸俗还是伟大,聪明的妈妈总有办法把孩子的理想引入正确的价值轨道。
    方法一:要注重周围环境和自身对于孩子理想的影响
    有时,周围的环境也会对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是一个平庸、消沉的环境,将很难树立远大的志向。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孟母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血。一开始,孟子与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每天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母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拥有崇高的理想(2)
    拥有崇高的理想(2)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妈妈为了孩子能树立正确的理想而搬家,只是提醒妈妈,如果孩子正处于一个消沉的、没有目标的环境中,妈妈不妨经常带孩子换一个环境,多接触一些有抱负、有目标、积极的人,帮孩子融入到他们中间,从而让孩子也树立远大的抱负。
    另外,妈妈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的理想以及实现的情况,在有理想、有目标的妈妈的带动下,孩子怎么能没有远大的理想呢?
    方法二:给孩子一个关于理想的暗示
    晶晶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有一次,老师问班里的同学们他们的理想是什么,晶晶抢着举手回答:“我长大后要做一名飞行员,或者做一名空姐。”老师问她:“为什么呀?”晶晶自豪地回答:“那样可以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老师对晶晶的回答很满意。
    开家长会时,老师让晶晶妈妈讲述一下教育孩子树立理想的经验,晶晶妈妈便讲起了晶晶以前的故事:
    晶晶很小的时候,我就问她:“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晶晶回答说:“要帮妈妈洗衣服。”
    “傻孩子,我是问你长大后具体想从事什么工作?”我耐心地给她解释。
    “卖生日蛋糕。”原来,这几天她对楼下面包房的师傅所做的蛋糕很感兴趣。
    我看着女儿哈哈大笑:“卖蛋糕不错,妈妈可以天天有生日蛋糕吃了。”
    后来,晶晶上了小学,我再问她长大后要做什么,她反而告诉我不知道。我确实着急了一段时间,但后来想想,孩子没有理想,我可以引导她树立理想呀。于是,在平时聊天时,我会试着给她种种暗示:“晶晶,你看蓝天多美呀,小鸟在蓝天上飞翔肯定特别幸福。”
    女儿看看蓝天,也看看小鸟,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也喜欢蓝天,我也想和小鸟一样在天上飞,可惜我没长翅膀。”
    “傻女儿,并不是只有小鸟才可以在天上飞,飞机也可以呀。”
    “是呀,妈妈我长大后要去开飞机,当空姐也行,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上飞了。”
    晶晶的理想就这样诞生了。
    现实中,没有理想的孩子不在少数。如果孩子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时,妈妈不妨给孩子一个暗示,“当老师可以整天与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在一起”、“当医生会被人们尊为‘白衣天使’”……如果孩子对这一方面感兴趣,他自然会把这些定为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当然,也许妈妈的暗示,孩子会不喜欢,“我爱生气,会被不听话的小朋友气死的,才不做老师呢”。这时,妈妈没有必要让孩子必须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孩子不接受,妈妈可以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暗示。世界上的行业有很多种,总有一种孩子会喜欢的。
    方法三:将孩子庸俗的理想变为伟大的理想
    当妈妈问浩浩的理想是什么时,浩浩一本正经地告诉妈妈:“我的理想是做大官。”
    “为什么呀?”妈妈问他。
    “大官可以管很多人,很威风。”浩浩自豪地回答。
    “仅仅是因为威风就想做大官吗?不为人民办事的大官,人民是不会喜欢他的。如果这个大官很坏的话,人民还会把他赶下台。”妈妈很认真地对浩浩讲。
    “那什么样的大官才是人民喜欢的呢?”浩浩争大眼睛急切地等待着妈妈的答案。
    “只有那些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的大官,人民才会拥护他。”
    “那我就做为人民办实事的大官。”
    有时,由于受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孩子会讲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理想,如做个很有钱的人、做大官等。这时,妈妈不要认为孩子的理想太过庸俗,就对其进行批评。其实,经过妈妈的正确引导,孩子的理想会很快回归到正确的价值轨道上来。
    当孩子说出他们的理想是做个很有钱的人时,妈妈也不要认为孩子的理想很现实,便对其大加称赞,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进入价值观的误区,进而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如果妈妈对孩子稍加引导,“有了钱是为了救助更多的贫困儿童上学是吗?你真有爱心”,这样就会使孩子走出价值观的误区。
    另外,妈妈要特别注重现代媒体(电视、电影、网络……)对孩子理想的误导,一旦发现孩子受某些歪曲价值观的荼毒时,妈妈要及时做出反映,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方法四:让孩子的理想与现实接轨
    有些孩子的理想属于“空想”,光说不练,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不要讽刺孩子,而要想办法借助外力让孩子把理想落实下来。比如孩子说想当警察,你就带他去参观一下警官学校,让他自己打听一下做警察需要什么条件,这样他就不好再发空论,只好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时他已经明白,如果不干实事,只能离理想越来越远。
    有的孩子眼高手低,不但不努力,而且志向还很远大。这时,妈妈可以用职业落实的办法来使孩子清醒。
    洋洋不认真学习,还扬言长大后要做科学家。妈妈看到他这种状况,没有批评他,而是带他来到一个朋友所在的科研单位。在这里,妈妈请真正的科学家向洋洋介绍科学家需要的素质、科学家怎样生活、要想当科学家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
    听了科学家的介绍,洋洋明白了,自己想当科学家,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于是他调整对自己的期望值,把目标先定位在每一次的学习成绩上,从此认真学习。因此,每取得一点点进步,他就觉得自己离目标又近了一点。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具有领导能力(1)
    具有领导能力(1)
    
    现象一:鑫鑫今年5岁,长得壮壮实实,人也聪明,唯独惯于做集体中的小尾巴。比如儿童节,老师要求布置教室,小朋友们忙着贴壁画、挂花帘,鑫鑫却无所事事,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没安排我”;手工课上,老师让小朋友随意剪彩纸,有的孩子三两下就剪出一个恐龙来,鑫鑫却只会摹仿别人。老师也曾担忧地说:“鑫鑫不积极参与活动、不自信、不敢探索,这些行为说明他性格中缺少“领头羊”的意识。
    现象二:文文的爸爸妈妈都是从小当班干部,成人后当单位的管理者,而他们家文文却极其缺乏这方面的潜质。以前在文文家长的要求下,老师给文文安排了一个中队长的职位,但没过几天,文文就自动申请辞职了。这令文文的父母很纳闷:父母两人都是人群中的“领头羊”,为什么孩子却连一点号召力都没有呢?
    专家分析
    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姑娘走错了路,在潮湿与饥饿中度过恐怖的一夜之后,她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然而,11岁的伊芙蕾·汤站了出来,“我不想死!”她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你带到一条稍大点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如果愿意,你们可以跟着我走。”
    结果,孩子们在伊芙蕾·汤的带领下,胜利地穿出了森林,最后她们的欢呼声迎来了救护人。
    人们也许会认为,像伊芙蕾·汤这样的孩子生来就是领袖的材料,而其他人命中注定是随从。但事实证明,领袖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这取决于家长怎样去引导孩子。
    一天,妮妮看了西班牙斗牛表演,当众宣布:“我长大了要做个斗牛士。”妈妈不屑一顾:“女孩子不能选择危险职业。”妮妮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被妈妈打入冷宫。时间一长,她开始变得毫无主见,行为懒散而被动了。
    领导者的共同特质,就是能自主地勾画出一幅蓝图,并激励大家和他共同去完成。这个蓝图的前身,就是孩子的梦想。所以,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梦想时,家长不要因为它不切实际,就“一棒打死”,这样只会使孩子停止种种“奇思异想”,从而变成一个只会盲目跟从的“小跟屁虫”。
    另外,家长永远不要关闭孩子探索的“大门”。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个领导者身上都应具备很强的探索力,而儿童时期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探索力最强的阶段。
    一个小女孩在雨水浸泡的院子里挖一块石子,忽然她跑去对妈妈说:“妈妈您瞧,我找到了一块很漂亮的石头!”她的妈妈看到她满身的泥浆,夺过孩子的小石头扔掉,并责备孩子说:“一块破石头有什么用,看你的衣服又弄脏了,快把它脱下来,我给你洗了!”
    衣服上的泥浆可以洗掉,但孩子印象中的痕迹却会持续很久,再遇到漂亮的石头,也许孩子就会因为怕弄脏衣服而不敢去碰它了。与此同时,孩子的探索能力也就是在这时一点点消失了。
    给妈妈的建议
    孩子在教室及课余活动中所表现的领导才能,比智力或学业成绩更能准确地预测他们未来的成就。因此,妈妈要有意识地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
    方法一:给孩子积极的肯定
    “领头羊”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即便有微小失误,也相信自己是赢家。
    一次,小林与小朋友踢球输了,原以为妈妈会说:“唉,你太笨了。”万没想到,妈妈边替他擦汗边夸奖他:“你带球过人的技术真棒,奔跑很积极,如果再加强射门练习,会踢得更好。”其后,妈妈专门请老师帮小林进行有针对性的射门训练。现在,他不仅是足球队前锋,还是小区里的“孩子王”,一呼百应。
    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上,他每走一步,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孩子某次成绩没有考好,妈妈不要只是批评孩子,而是应恰当地鼓励孩子:“这次考的成绩虽然不好,但是语文考得很棒。以后多在数学上下工夫,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前进两名。”也许,正是由于你的鼓励,孩子下次考试时便真的会前进好几名。长期如此,孩子会因为这一点点的进步,越来越有自信和成就感,从而充满力量义无返顾地往前进。而你的肯定和鼓励,就是孩子成为“领头羊”的力量源泉。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具有领导能力(2)
    具有领导能力(2)
    
    方法二:引导孩子积极地思考
    一个4岁的男孩,想迈上滑梯的第一个台阶。可他腿很短,爬不上去,妈妈对他说:“想想呀,找个小助手,是不是可以上去呢?”小男孩认真思索了一会儿,把小推车推到了台阶旁,他先爬到车子里,再爬上滑梯台阶。妈妈感叹道:“让孩子学会推理和思考,他会做得比成年人想象的还要好。”
    “推理、思考与判断”是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那些从小就会认真思考问题,并巧妙地解决困难的孩子,比较有领导潜力。
    方法三:鼓励孩子表现自己
    班级要举行选举,你的孩子很想入选。针对这件事,你可以鼓励他在班上多发言,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鼓励他主动与同学打招呼,树立在同学中的威信等。
    一位妈妈这样介绍她的育女心得:
    女儿班上刚上任的班主任正在班里选班长,在班里当“官”一直是女儿的梦想,于是我就鼓励她:“老师提问题的时候,你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老师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对你的中选很有帮助。”
    没过几天,女儿竟然兴奋地告诉我,老师选她当班长了。我虽然笑着恭喜女儿,但是心里一直在犯嘀咕,这新来的老师怎么这快就选出班长了呢?后来开家长会时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老师告诉班里同学们,每天在上课前早自习时间背《新三字经》,上课老师检查,谁背诵的好,老师让他领诵。当“官”心切的女儿信以为真,回家后认真地背诵。第二天,老师真的检查,结果只有女儿一个人背下来了。
    老师对我说:“本来想考察一段时间再定班长人选,一看这孩子这么出色,就让她做班长了。”
    当上了班长,这对女儿是一个极大的激励。从此她的积极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带领同学背诵课文,搞文艺活动,参加各种比赛、演讲,事事处处都走到了同学的前面,结果在学期末就被评为了“市三好学生”。
    方法四: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老师要求同学自荐当干部,方方争当劳动委员。妈妈嗔怪她:“每天要早到20分钟打扫卫生,多辛苦。”方方问:“当体育委员行吗?”妈妈又数落:“活动时要负责拿运动器械,磕着碰着怎么办?”总之,妈妈只希望方方学习好、身体好,至于当班干部,累人又费时间,还是躲得远远的好。由于不关心集体,方方形单影只,没有任何号召力。
    小芬正相反,无论是学校、社区,还是兴趣班,妈妈都主动请缨鼓励她当干部,有意锻炼她的领导才能。由于从小就获得了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具备超越同龄小朋友的管理能力,刚上小学,小芬就成为了学校外联部的“小干部”,还在电视台出镜。她的理想是:长大做个外交官。
    给孩子机会,让他在擅长的领域统领他人,这有助于帮他们树立信心,增加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这是领导者必备的本领之一。
    因此让孩子参加运动队、童子军、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社区组织吧,他们将在那儿获得待人处世的经验。
    方法五:妈妈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没有天生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艺术,都是后天造就的,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做妈妈的首先要给孩子做出榜样,用自己大度、宽容的心态去影响孩子。
    俗语说,播种什么,收获什么,这条法则也同样适用于性格培养。父母优质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以引导和影响,让他获得领导者的内在品质与力量。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会理财,善理财(1)
    会理财,善理财(1)
    
    现象一:朗朗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了,他动不动就向别的同学借钱,还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里赊账消费。到了实在赊不到的时候,他就回家以各种理由找妈妈要钱还账。当妈妈问起朗朗的老师为什么学校总是乱收一些费用时,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学校收取的费用,都被儿子拿去胡乱消费了。
    现象二:一位10岁的女孩拉着父母走进一家服装专卖店,看到一身高档运动衣便让父母给她买。当母亲说她穿的运动衣几乎还是新的时候,她却说那身运动衣再穿就会落伍。这时,站在旁边的父亲一边掏银行卡一边说:“讲节俭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她想要就给她买吧。”
    专家分析
    总会听到一些家长在抱怨:“我家的孩子花钱总是大手大脚,每个月的零用钱不断上涨”、“我家的孩子花钱一点都没有计划,总买一些没用的东西”……其实,孩子这种乱花钱的习惯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息息相关。
    据研究,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关键期。2~4岁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期。若是希望培养儿童数理能力,那么4~6岁便是关键期。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则为5~14岁。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对于下一代的理财能力的培养,早已逐渐提前。例如法国,早在儿童3~4岁阶段,家长们便开展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基本的货币观念。约莫10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美国也是如此,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13岁开始打工赚钱,学习如何运用基金与股票等投资工具理财。
    家长们常常有着这样的担心,“给孩子太多钱,怕他长大后变成‘小财迷’;不给孩子钱,又怕孩子长大后不会花钱,到时候被人骗。”其实,如果家长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孩子长大后不仅不会乱花钱,还将特别会花钱。
    旺旺小的时候妈妈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理财观念,每个月定期给他一定的零花钱,让他试着学习理自己的“财”。
    一天晚上,旺旺放学回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学校小卖部的铅笔太贵了,你下班回来路过文具批发市场时,给我买两支回来吧,到时候我给你钱,这样我就能省2毛钱了。”
    妈妈高兴地说:“好儿子,妈妈给你带。你真棒,都学会省钱了。”
    下个月妈妈给旺旺零花钱时,旺旺少要了几元钱,并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本子要用完了,你再去给我多批几本吧,这样又能省不少钱。”
    小理财高手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因此,家长们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曾表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要让银行、债主、警方,甚至骗子来进行这项教育,这恐怕不会是项愉快的经验。因此,家长们不要把给孩子零用钱当列行公事,教导孩子们如何管理手上金钱,并赋予他们理财的责任才是重点。
    给妈妈的建议
    理财是一种生存技能,让孩子学会理财是非常现实的选择。理财教育是家教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问题息息相关的。
    如果你的孩子对金钱没有正确的认识,有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妈妈千万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地培养出来的。
    方法一:与孩子签订零花钱合同
    让孩子学会正确、科学地理财,妈妈首先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并不是给孩子的零花钱越多,就是越疼爱孩子。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妈妈可与孩子签订零花钱使用合同。如对于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妈妈可以在合同中规定,每周只给孩子两元钱零用钱,每周一早晨发放,并且规定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发放零用钱。
    当然,为了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零用钱的时间发放单位可以慢慢地延长,如孩子已经能够掌握了以“周”为单位的理财能力之后,妈妈可以把发放零用钱的时间拉长为“月”。
    如,一位母亲是这样做的:
    儿子已经上四年级了,可还是花钱大手大脚,为了改掉儿子这个坏毛病,我决定与儿子签订零花钱合同。于是与儿子协商后,我们起草了这份合同。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会理财,善理财(2)
    会理财,善理财(2)
    
    王明零花钱合同
    为了让王明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妈妈与王明通过协议,共同决定签订此合同,具体内容如下:
    1. 妈妈每个月的第一天给王明300元零花钱,由王明自行支配,提前花光不能够再向父母索要。
    2. 零用钱包括平时王明买零食的费用、买文具的费用,如需买课外读物,妈妈和王明各付一半。
    就这样按着合同严格执行两个月之后,我发现,儿子花钱有计划多了,现在很少买那些没用的东西了。
    方法二:让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
    妈妈总是一味责怪孩子:怎么零用钱花得这么快?但是,孩子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呢?不仅孩子说不出来,有时,就连妈妈自己都弄不明白。这时,妈妈就要鼓励孩子记账了。
    也许,刚开始孩子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妈妈可以帮助孩子。领到零用钱后,妈妈就可以给孩子做一个分析,接下来的这个周期,有多少必须购买的东西,如生活用品等;除去必须的花费,孩子还剩下多少钱可以自由支配;在这些可以自己支配的钱中,每天最多花多少才不至于超支。妈妈帮孩子把这些分析好了,孩子花起钱来就会小心多了。
    通过记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意识和习惯,还很容易让他们接受“花钱容易挣钱难”的观念。
    方法三:教孩子有计划地花钱
    现在孩子们大多有这样的毛病:父母给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就跟父母要,花钱没有节制。
    其实,每个孩子见到新鲜东西都想买的,刚开始时,孩子的这种欲望是无意识的,妈妈如果不注意而一味迎合就会纵容、滋长孩子的不良欲望。这时,就需要妈妈教会孩子有计划地花钱。
    冉冉的妈妈在带冉冉去吃麦当劳之前,都会告诉女儿,你今天只能吃一个汉堡、喝一杯饮料,这时,冉冉就会撅起小嘴。看到女儿这个样子,妈妈就说:“好,冉冉不想去,那我们不去了。”说着放下包,脱下大衣,小冉冉只好求妈妈:“好妈妈,我答应你,我就吃一个汉堡,喝一杯饮料。”
    教会孩子有计划地花钱,就要适时地控制孩子的欲望,如若不然,孩子的欲望是永远不能够满足的。
    除此之外,妈妈还要教给孩子一些理智消费的观念。
    一位妈妈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为了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妈妈把省下来的20元钱买了一个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
    这位妈妈的做法很聪明,她的行为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孩子了解了什么是价格差,什么是理智消费。这样,孩子在自己支配钱的时候,不但会精打细算,而且还会有很强的计划性。
    方法四:给孩子“当家”的机会
    现在,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都已经接触钱了,但是他们往往不懂得“柴米油盐贵”,所以,他们才会动不动就要求妈妈买昂贵的文具、名牌的衣服等。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买菜、交水费、交电话费等,使孩子知道家里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父母每个月都需要支付哪些开支。这样,孩子有了了解家中“财政”的机会,就会慢慢学会节约了。
    方法五: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去挣钱
    一位妈妈在她的教子日记里介绍了这样一种给孩子零用钱的方法:
    蕾蕾自从上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向我要钱,“妈妈我想要5角钱去买棒棒糖”、“妈妈,我想买水彩笔,给我2元钱”……每天都要钱,有一天我不耐烦了,一本正经地对她说:“想要钱,自己来挣。”
    “可是,我不会呀。”这小家伙还很委屈。
    “你可以帮妈妈倒垃圾、扫地、擦桌子,这些都可以挣到钱呀。”
    “这样也可以呀,太好了。”女儿对这种新鲜的协议很感兴趣。
    可是,有一天,女儿又对我说:“妈妈,我干了半天,累得腰酸背痛才得到2元钱,怎么样才能少出力多挣钱呢·”
    我想了想,告诉她:“你可以用脑力赚钱,只要你给家里提一个好的建议并被采用,就给你体力劳动3倍的工资。”
    结果女儿的建议非常的多,并且确实提出了许多好建议。现在女儿上三年级了,在零用钱方面,我们一直对女儿采取按劳取酬的政策。现在这小家伙不仅爱劳动,还变得很爱动脑筋,“鬼点子”一直向外冒。
    方法六:让孩子学会储蓄
    每次过年,压岁钱都会把孩子的腰包装得鼓鼓的,这些钱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妈妈除了帮助孩子购买一些必要的物品外,还能怎样利用这笔钱呢?
    一位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把他的压岁钱分成两部分。因此,他在银行有了两个属于自己的账户,其中一个定期账户是用于存放不常用的钱,这样利息高;另一个是活期账户,用于存放日常的零用钱。
    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他开始用每年的压岁钱定期购买基金。
    ……
    理财专家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孩子及早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富有爱心,善良(1)
    富有爱心,善良(1)
    
    现象一:良良病了,戴着大口罩来到幼儿园,老师对大家说:“小朋友们,良良今天感冒了,我们一起来好好关心他、照顾他,好不好?”小朋友们看着良良的大口罩,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午饭时间到了,良良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准备吃饭。同桌的元元一见良良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来:“不要坐在这里!你会传染给我们的!”其他小朋友也厌嫌地看着良良,不让良良坐在自己身边。
    现象二:小区广场上,康康和小哥哥打起架来。事情原本是小哥哥挑起的:他看见了康康漂亮的滑板车,想借来玩,康康不干,小哥哥就仗着自己的身高优势一把推倒了康康,抢过滑板车。康康自然不甘心受欺负,三番五次挥拳冲上前,却都被小哥哥轻易反击回来。这时,他看见小哥哥滑着滑板车靠近了大台阶的边上,就猛地朝小哥哥冲去,狠狠一推!来不及躲避的小哥哥尖叫一声,连着滑板车一起摔下了十几级的台阶……
    专家分析
    一位伤心的妈妈经常向朋友们哭诉:
    我的女儿已经10岁了,平时怕耽误她学习,洗头洗脚、扫地铺床、洗衣服刷鞋都是我帮她做。假期里,想让她学习独立,便让她分担一些家务,如拿牛奶、刷鞋子、打扫自己的卧室等。可是,才干了两三天,孩子就不耐烦了,并且说出了“正当”的理由:“暑假是给我们学生休息的,不是让家长偷懒的”。
    还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下班回家后没做饭就倒在床上了。孩子放学回来,不但没讲一句关心、体贴的话,反而对着我大喊:“你肚子不饿,就不管我的死活了吗?要睡也要先给我做好饭菜再睡呀。要不,打电话叫爸爸回来给我做饭!”。
    这个女孩的做法确实让妈妈伤心。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1岁前就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2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5、6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善良的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立身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家长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给妈妈的建议
    善良作为一种美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因此,妈妈若想使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品德高尚的人,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善良”的品性。
    方法一:教孩子爱护动植物
    刚上一年级的东东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踢球,有人起哄说:“谁能瞄准踢中王爷爷家屋檐下的燕子窝?”正玩得兴高采烈的东东大喊了一声:“我!”随后一个飞脚……“砰”的一声,两只雏燕随着球一起滚落到地上,痛苦地拍动着羽翼未丰的翅膀。这一幕正好被东东的妈妈看到,她把东东叫到一边,严肃地对他说:“如果有一天妈妈找不到你了,妈妈会怎么样,你又会怎样?”
    “妈妈会很着急,我会害怕的哭。”东东认真地说。
    “那两只燕子的妈妈找不到孩子会不会很着急?”
    “会。”孩子低下了头。
    妈妈接着对他说:“你看那两只小燕子,那么小就找不到妈妈了,还被你摔在了地上,它们痛苦吗?”
    “嗯,那怎么办呀?”显然,儿子很着急。
    “你可以把它们再送回‘家’呀!”我建议他。
    “可是,我够不到……”儿子看看那高高的燕子窝。
    “你可以请爸爸帮忙呀。”
    在爸爸的帮助下,东东终于又把小燕子送回了“家”。
    妈妈从小就要教育孩子不要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并且要告诉孩子动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人类要和它们和谐相处。这将有利于培养孩子善良的个性。
    方法二:教孩子学会同情别人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很可怕的。因此,妈妈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一位妈妈介绍了她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的:
    孩子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同情心。当看到有比他小的小朋友摔倒时,我就启发孩子:“你看那个小朋友摔倒了,你摔倒的时候是不是很疼呀?小妹妹一定也很痛,我们快去把她扶起来吧”;“看,小妹妹哭的好伤心呀,快拿出你的小手绢帮她擦擦眼泪吧。”就这样,孩子的同情心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了。
    方法三:表扬孩子善良的举动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妈妈要及时表扬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以后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
    孩子的妈妈听说孩子在学校做了好事,主动照顾一个生病的同学,便给孩子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并在饭桌上很郑重地表扬了孩子。
    饭后,孩子的爸爸问孩子的妈妈:“这么点小事,有必要搞得这样隆重吗?”孩子的妈妈很严肃地说:“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不是一件小事,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大人们对他这种善良的举动很赏识,那他以后就会经常做善良的事。慢慢地,善良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
    孩子的爸爸听后,情不自禁地向孩子的妈妈伸出了大拇指。
    妈妈们,赏识孩子善良的举动吧,这样,善良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四部分 巧妙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 引语
    引语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
    引语
    作为母亲,我们一定都想知道,孩子在哪个阶段,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和学习的能力。一般来讲,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下面以数学为例,分段列举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所具有的能力。
    1~3岁,孩子已经有了简单的数字概念,能够辨别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
    3~6岁,孩子能够识别数字和认识拼音字母了。
    6~7岁,孩子开始会做简单加减法,能够分清单数和双数,并能掌握其中的规律。
    7~8岁,孩子能做两位数的加减法,能熟练运用乘法表;能使用常见的度量衡,并知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8~9岁,能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并会做3位数的加、减、乘、除法。
    9~10岁,能借助工具,运算很大的数字,开始学习小数和分数。
    10~11岁,能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
    11~13岁,能对小数进行各种运算;能理解各种几何图形及相互关系。
    在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除了让孩子识字、做算术题、学英语之外,妈妈们还应让孩子掌握一些优秀的学习能力,如让孩子学会阅读、培养孩子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成为小小创造天才,等等。
    那么,妈妈们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呢?本章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您做出详细的解答。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四部分 巧妙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 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1)
    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1)
    
    学习是每个适龄孩子必做的事情。但有调查显示,只有6%的学生感觉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而94%的学生则认为学习是让人心烦和不快乐的事,他们所希望的就是放假休息,或者是上电脑课、上体育课。面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学习是件不快乐的事呢?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孩子厌恶学习,主要是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为什么学习被孩子视为痛苦?其原因在于父母把学习和考试扣上必然的关系,每天不停地催促孩子去学习。”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就会觉得学习是无比快乐的事情。但是,父母总是逼着孩子学习,就容易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比较烦的事情,特别是学习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感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总想出去玩,根本就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这时,孩子的人虽在家里,可是心思却早已脱离所学习的内容,不知飞向何方了。
    陀螺是不快乐的,因为它是在外力的抽动下才运动的。同理,过度的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采用正确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媛媛小的时候,妈妈经常会给她看些图片以增加她的知识面。一次,妈妈给女儿看昆虫图片。她一连给小媛媛看了10张,“这只昆虫是七星虫”、“这只是竹节虫”……边看边解释这些虫的来源、生活习惯等等,小媛媛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提了很多问题。
    不知不觉,媛媛都快学习半个小时了,这时,妈妈把话题一转,对小媛媛说:“你现在已经认识了10种昆虫,我们看看阳台上的花盆里能不能找到这些虫。”孩子正看得入迷,她头也不抬:“看一会儿再去找嘛。”妈妈马上“引诱”她:“如果找到一只真的七星虫,就可以看看书里写的对不对呀!”小媛媛被这种新鲜的玩法吸引住了,立即和妈妈一起跑到了阳台上。
    其实,花盆里是根本不会找到这些昆虫的,媛媛妈妈的目的只是把孩子的视线暂时转移一下。因为孩子很难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件事上,如果当她对这些图片看到厌烦不想再看时,就会大大削弱她的学习兴趣,反过来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让孩子爱上学习,就要让孩子把获得新知识当成一种需要。因此,妈妈在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上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不要让孩子感到厌烦,要时刻让孩子感到不满足,从而激发她的学习欲望。
    给妈妈的建议
    如果孩子真的很讨厌学习,做妈妈的不要紧张,更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只要妈妈的方法到位,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孩子爱上学习并不是难事。
    方法一:妈妈要做孩子爱学习的榜样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首先要言传身教。父母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音乐世家、书香门弟等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所谓“言传”,就是尽可能早地让孩子了解学习的好处。一位全国“三好学生”的妈妈这样向别人介绍了自己的教子经验:
    孩子刚刚懂事时,我就经常向他灌输这样的思想:
    “世界上谁的力量最大?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是无法战胜的。那智慧从哪里来呢?是从学习中得到的。”
    “将来我们都会变老,无论长得美的丑的,老了大家都差不多,不同的是什么呢?用一生积累财富的人,也就是一生都在学习的人,即使老了,也是美的。”
    “你看电视上你最喜欢的杨澜阿姨,就是因为学习成绩好,又爱学习,才被电视台选上当主持人的。”
    就这样,孩子一上小学就对学习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从不用我们提醒,就主动把作业做完再去做别的事情。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孩子平时都不曾见过妈妈学习的身影,妈妈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妈妈是个酷爱学习的人,孩子经常看到妈妈在伏案苦读,那孩子自然会主动向妈妈学习、以妈妈为榜样。
    方法二:将“游戏”导入学习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妈妈们抱怨:“我家的孩子整天热衷于游戏机,一点儿也不想学习,真令人心烦。”这样的话似乎成了妈妈们的口头禅。现在,游戏机、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在大孩子们中间形成了一股风潮,这是什么原因呢?也许除了“好玩”之外,不会找出第二个答案。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四部分 巧妙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 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2)
    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2)
    
    任何孩子都会对游戏充满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游戏好玩。同样的道理,如果学习变成“好玩”的事情,孩子们也会像热衷于打游戏一样,每天主动拿出固定的时间来学习。
    一位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特不爱学习,然而,在他聪明妈妈的引导下,他成了班上的“突飞猛进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妈妈的原话:
    我家孩子的语文成绩很差,但他就是不爱学语文。对此,我哄过他、骂过他,还打过他,可他就是不爱学。有一天,我看报纸时,指着一处错误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会犯错误。”
    儿子立刻跑过来,很感兴趣地问道:“妈妈,哪呢?我看看。”
    这时,我意识到,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到了,于是我就告诉他:“这篇报导里有两处错误,相信凭我聪明儿子的水平一定能找出来。”
    就这样,儿子读完了那篇文章,并指出了一处错误。
    后来,我就经常拿着给儿子买的课外读物对他说:“儿子,你读读这本书,看看它的水平怎么样,有错别字吗?”诸如此类的事情,渐渐成为了我和孩子间经常做的一种游戏。每当此时,儿子都会很乐意地去读书。
    由于孩子的阅读量增加了,语文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不仅如此,由于孩子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该学习的时候他从来不用我和他爸去催促了。
    让孩子爱上学习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关键要看妈妈怎样去引导。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妈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将“游戏”导入孩子的学习,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方法三:妈妈要学会赞美孩子
    很多妈妈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孩子时,都会这样回答:
    “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
    “唉,这孩子太调皮了”。
    “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
    但是,当妈妈们这样说时,孩子们会怎样想呢?
    孩子的成绩一直不上也不下,她的妈妈整天督促她学习,但成绩还是在原地徘徊。为了能使孩子的成绩提升上去,妈妈便向孩子的老师求教。
    后来老师便找这位同学谈话,令老师吃惊的是,这名同学张口闭口都是“反正我记忆力不好,怎么学都不行了”。当老师把这种情况反馈给孩子的母亲时,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孩子的母亲经常在别人的面前自谦说孩子的记忆力不好。
    “这孩子的记忆力不好”,虽然这只是妈妈对别人谦虚时说的话,但孩子听到耳朵里,却认为那是妈妈对自己的真正评价。于是,孩子不知不觉在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记忆力真的变差了。所以,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真的有缺点,妈妈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聪明妈妈从来都是赞美孩子:
    “你很聪明!”
    “你在妈妈心目中是最棒的!”
    “你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
    在心理学中,这叫“积极的暗示”,这种暗示对孩子尤其能发挥奇效。围棋名手林海峰在幼年的时候,他的妈妈经常对他说:“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于是,他从小就以“大人物”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如果妈妈懂得运用这种积极的暗示,孩子会受益终身。
    方法四:帮孩子找到读书的黄金时间
    佳佳很不爱学习,妈妈强制她学习时,她会瞅瞅天花板、看看台灯、摆弄一下铅笔,时间就这样一点点浪费了。
    妈妈对佳佳的这种学习状态很不满意,于是她时时刻刻寻找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有一天,妈妈发现佳佳洗完澡后精神特别好,学习劲头也很大。于是,每天晚上,佳佳妈妈都会让佳佳先洗澡,再做功课。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验,妈妈发现孩子的成绩提升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佳佳不再认为学习是件很痛苦的事了。
    让孩子在状态最好的情况下学习,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会让孩子爱上学习。
    如何寻找孩子学习的黄金时间呢?妈妈可以让孩子把每天做每件事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记下来,一周后,再和他一起研究这份纪录表,每天效率最高的那段时间便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时间。
    方法五:用目标激发孩子去学习
    雯雯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并且一直坚持自学英语。一天,雯雯遇到一个外国小朋友,妈妈鼓励她与那位小朋友对话,可刚说了没有一分钟,雯雯就听不懂那位小朋友在说什么了。于是,她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学英语了,太难了。”这时,妈妈给她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天鹅和乌鸦是邻居,他们都过着舒适、闲散的日子。后来,天鹅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打算走出去看一看。于是,它开始学习游泳和飞翔。乌鸦知道后,就对天鹅说:“你这是何苦呢?学习游泳和飞翔,一不小心就会淹死或摔死的,现在我们的日子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去经受那些磨练?”天鹅没有受乌鸦的影响,坚持每天练习游泳和飞翔,最后终于掌握了技能,并到外面去周游世界,增长了不少的见识。而乌鸦却因为缺乏远大志向而无所作为。
    讲完故事,妈妈对雯雯说:“妈妈知道你有远大志向,但是,只有志向而不付出辛苦是不是也会像乌鸦一样,最终一事无成呢?”
    雯雯含着泪点了点头。
    妈妈接着说:“咱们楼下的小雨,每天坚持学英语。如果你不好好学,那是不是小雨就能做成外交官,你就做不成了呀。”
    雯雯懂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让小雨超过我的,我才是出色的外交官。”
    当孩子不愿学习或打算放弃学习时,妈妈不妨用目标去激励孩子。这就需要妈妈了解孩子的理想,或者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理想。在目标的引领下,孩子会觉得付出点辛苦是值得的。
    另外,妈妈还可以为孩子找一个学习上的竞争对象,如与他的同桌比成绩、跟他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比进步、与学习比他好的同学比创新能力等。但妈妈要特别注意,只有良性的竞争才会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要教孩子与同学比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法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