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峰华兴创业投资官网: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28:10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自信(1)
    自信(1)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俄国作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
    引语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在25万儿童中选拔了1528名最聪明的孩子,测定他们的智商,调查他们的个性品质,并一一记录在案,然后进行长期观察和跟踪研究,看看是不是聪明的孩子长大后都有所成就。
    最后的跟踪结果显示,孩子们的成就大不一样。在这些跟踪对象中,多数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成为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等成功的人,但也有罪犯、流浪汉、穷困潦倒者。
    据特尔曼教授分析,排除机遇等社会因素外,失败者几乎都存在着某些不良的性格品质,有的意志薄弱、有的骄傲自满、有的悲观消极、有的孤僻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总之,这些失败者主要是因为个性欠缺而落伍,有的甚至走向成功的反面。由此可见,优良的个性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作用巨大。
    作为妈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个性优良,然而大多数孩子往往遇到困难就退缩、失败过一次就怀疑自己、对别人的错误总是吹毛求疵……面对孩子的这些个性缺点,妈妈们应当做些什么呢?
    本章介绍了很多优秀妈妈培养孩子优良个性的案例,同时还介绍了多种多样实用的方法,相信每个妈妈阅读之后,都会有信心培养出最棒的孩子!
    个性一 自信
    现象一:欢欢今年读小学三年级了,学习成绩还不错。前两天,学校组织知识竞赛,一个班级选4名学生参赛,欢欢被选中了,可是她却说什么也不去。老师让欢欢妈妈回家好好做做欢欢的工作,可是,欢欢却告诉妈妈,她不想参加竞赛是因为怕比赛输了会丢人。
    现象二:小丽的数学成绩很差。一天晚上,小丽在做一张数学卷子,其中有3道应用题不会做。爸爸给她讲了一遍,她没听明白,又讲了一遍,她还是没听懂。爸爸有些不耐烦,于是妈妈又过来为女儿讲,讲了很长时间,小丽才终于弄明白这道题怎么做了。但是,晚上睡觉前,小丽却哭着对妈妈说:“妈妈,你说我怎么这么笨呢?那么简单的题我都不会,我觉得活着一点都没有意思。”听了女儿的话,小丽的妈妈很着急,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信起来呢?
    专家分析
    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就会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一位困惑的妈妈曾这样写道:
    我对女儿的教育一直比较讲究方法,女儿做事时,我总是鼓励她,而且从来不打骂女儿。可就是这样,女儿在外人面前还总是表现得不自信。比如,我带着女儿出门,路上遇到了同事,同事夸女儿说:“你长得可真漂亮”,女儿会马上反驳道:“我长得不漂亮,我长得很丑。”;如果同事问她:“你学习怎么样?”女儿的回答总是:“不好,我学习不好。”
    其实,女儿确实长得很好看,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一直是班里前三名。这个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的不自信呢?
    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自信心,往往就是在家长的不当教育下,慢慢消失的。
    中国传统文化信奉“不怕人笑话,就怕自己夸”,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步,一些家长天天忙着去割孩子那所谓的翘起的尾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缺点说起来是如数家珍、一些家长经常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性格中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长则专门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从而使孩子大受打击。
    因此,孩子在生活中听到的大多不是“不错、很好、有进步、你能行”,而是“真笨,怎么就不如别人;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就是不爱说话;不要以为这一次考了100分,就能次次考100分。”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自信(2)
    自信(2)
    
    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孩子,就是一个成年人恐怕也会被搞得灰溜溜的,不自卑才怪呢!
    给妈妈的建议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几岁到十几岁这段时期,正是孩子自信心培养和树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容易受挫,所以妈妈一定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自信心的保护和培养。
    方法一:妈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感到妈妈喜欢他、尊重他,孩子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总是训斥,态度冷淡而粗暴,孩子就会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妈妈就要和孩子做知心朋友。作为知心朋友,孩子的一举一动,妈妈都应该心领神会。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小茹害羞地瞅着客人,嘴巴动了动,但还是没有发出声音。这时,妈妈凑到小茹的耳旁说了一句话,小茹高兴地跑开了,一会儿手里拿着自己的水果跑出来,送到客人面前:“阿姨,吃水果。”
    阿姨好好地夸了一通这位懂事的小主人。等小茹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客人问小茹妈妈:“刚才你在孩子耳旁说了些什么呀?”
    “我们家孩子胆子很小,见到生人不敢说话。刚才我看出来了,她想和你打招呼,但又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我对她说:‘你要是不知道和这位阿姨说什么,就拿出你的水果来招待阿姨’,这样既让这个小家伙表现了自己,又增加了她的自信心。”小茹妈妈自豪地说。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妈妈对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另外,妈妈切记不能忽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讲话时,妈妈一定要做忠实的听众,如果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把孩子的话当成耳旁风,孩子的自信就会被冷落。
    方法二:适时地鼓励和赞扬孩子
    当孩子正为做一件没太大把握的事犹豫时,妈妈不妨由衷地对他说:“我相信你能行的。”及时的鼓励,会使孩子信心倍增。
    在肯定孩子的同时,妈妈还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事实上,小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收拾房间时,会把房间越收拾越乱;洗碗时,会把碗打碎;洗衣服时,衣服没洗干净,洗衣粉却用了大半袋……
    面对孩子的错误,妈妈需要做的是赞扬孩子敢于尝试的勇气,让孩子从犯错误的痛苦中走出来,而不是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
    当然,父母在鼓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发自内心,千万不要对孩子怀有不认可的态度。有一位家长说:“我试着对孩子说鼓励性的话,可是孩子却说我在欺骗他,根本不是在鼓励他。”因为这位家长平时经常否定孩子,在鼓励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自然能够感觉到家长的不诚心。这样的鼓励其实是无效的。
    方法三:让孩子从成功中获得自信
    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妈妈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就能完成。
    为了增加孩子对自己的认同感,聪明的妈妈在与孩子做游戏时,总会让孩子扮演警察的角色,并且总是寻找机会让孩子把扮演小偷的自己抓住。
    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不自信,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时,妈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令他们完成想要做的事情,以便消除这种恶性循环。
    方法四:帮助孩子寻找闪光点
    没有一无事处的孩子,即使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而妈妈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孩子必要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一位妈妈这样写下她引导孩子自信起来的全过程:
    大鹏的学习成绩很差,我给他请过家教,也请老师对他特殊照顾,但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后十名徘徊。因此,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大鹏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心肠很好,很乐于帮助别人。他积极地为班级打扫卫生、为别的同学修理凳子,甚至替受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于是我就抓住孩子这个优点,经常夸奖他:“儿子,我为你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到自豪。”由于我的表扬和鼓励,大鹏在班里表现得更加积极了,后来,竟然被老师和同学们选举为班长。
    当了班长的儿子更加自信了,不但认真地完成班长所负责的任务,还想在任何事情上都起带头作用。看着自己一直没有进步的成绩,他痛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在学习上也能引领班里的同学。
    现在大鹏的成绩虽然不是班里最好的,但是与他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妈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个性习惯。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说我进步了”,而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离好孩子的标准还差远了”;或当孩子兴冲冲地说“我考了A级”,而家长说“某某考了几个A”等。这样的回答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对做好孩子和考A级没了兴趣,缺乏信心。父母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多考几个A”,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果。
    方法五: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任何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被尊重,如果连妈妈都不尊重孩子,孩子是不会自信的。
    妈妈从超市里买回很多鸡蛋,回到家后,妈妈找来一个盒子,想把食品袋里的鸡蛋拿出来放到盒子里。小纹来到厨房,她也很想帮妈妈把鸡蛋放到盒子里去。
    “宝贝,别动,你会把鸡蛋打碎的,一会妈妈自己来就行了。”妈妈大声对小纹喊道。
    “妈妈,我都上一年级了,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就让我来帮忙吧!”小纹的语气有点坚定。
    妈妈边收拾,边大声叫道:“你还小,去做作业吧!”
    看着妈妈严厉的眼神,小纹只得委屈地走出厨房。
    如此简单的事情妈妈都认为小纹做不好,可想而知,小纹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大大的打击,从而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妈妈换一种态度对待小纹,看到孩子热心地想为自己帮忙,妈妈很真诚地鼓励孩子:“宝贝,你真棒,这么小就知道为妈妈分担家务,你来做吧。不过鸡蛋很容易碎,你要轻拿轻放呀!”这时,小纹不但会因为妈妈的鼓励而高兴半天,还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做事有计划(1)
    做事有计划(1)
    
    现象一:苗苗回到家后,马上把电视机打开,但是,动画片的片尾曲响起来了,动画片结束了。本来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做作业,苗苗心里已经很难过了,这次,连她最喜欢的《美少女战士》大结局也错过了,苗苗伤心地哭了起来,并向妈妈抱怨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可是每天的事情太多了,要写作业、看电视、复习功课,还要帮妈妈做家务、锻炼身体……我觉得时间太不够用了……”
    现象二:一位三年级的老师这样描述他的学生:我班的江馨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不是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就是忘了带课本,还有一次考试时,他竟然忘了带文具盒;我和他的家长曾多次提醒过他,做事之前提前计划好就会不丢三落四了,但这个孩子的坏毛病一直也没有改掉。
    专家分析
    生活中,相信每一位家长对这样的场面都不会陌生:
    早晨一起床,孩子就把房间翻得一团糟,你问他在干什么,他很着急地告诉你:“我的袜子呢?妈妈,快帮我找找,马上要迟到了。”
    还不到月末,孩子常常会低着头对你说:“妈妈,我的零花钱花光了。”你很生气地问他:“那么多钱,你是怎么花的?”孩子很委屈地告诉你:“我也不知道,花着花着钱就光了。”
    每当期末考试临近时,孩子的生活就会乱成一团麻,每天早晨很早起来背书,每天晚上复习功课到凌晨。你劝孩子要注意身体,他会委屈地告诉你:“我还没有复习完呢,我要是早点复习就好了。”
    这些情况往往会令家长们很头痛。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很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有计划,即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
    亮亮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常常被同学们看不起,又因为亮亮很调皮,老师也不喜欢他。每天在学校里上课,他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他想到了辍学。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妈妈时,妈妈帮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帮他做了学习计划,并对他说:“妈妈不要求你一开始就能拿第一名,按着学习计划做,每次进步一点点就可以。”
    在妈妈和学习计划的引领下,亮亮渐渐地喜欢上了学习……
    由亮亮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给妈妈的建议
    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是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如果此时妈妈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个性,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当然,做事条理分明的好个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因此妈妈不能心急,要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个性。
    方法一: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做起事来总会拖拖拉拉、做做停停,根本不会有什么计划性可言。因此,妈妈要想孩子做事有计划,首先需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玲玲的时间观念很差,每天晚上很晚才会写完作业。但是,作业写完后她还要和她的芭芘娃娃玩会,翻一翻她的漫画书,直到妈妈发脾气了才肯睡觉。有一天,妈妈生气没有管她,她竟然玩到了十二点多。结果,由于睡眠不足,第二天玲玲上课打瞌睡被老师发现,挨了批评。
    回到家后,玲玲哭着向妈妈讲述了自己的委屈。妈妈趁机对她进行教育,告诉她要有时间观念,并为她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从此以后,玲玲按着作息表生活,时间观念强多了。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什么时间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养成作息规律的好习惯;让孩子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做事有计划的前提。
    方法二:督促孩子,做事之前做计划
    班级要去集体郊游了,小珑的妈妈来送她。临行前,妈妈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递给小珑:“这个还拿吗?”
    “妈妈,你就放心吧,我已经记在心底了。”说着小珑便跑上车去。
    孩子们走后,小珑好朋友的妈妈走过来问小珑妈妈:“刚才给孩子什么‘重要文件’呀?”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做事有计划(2)
    做事有计划(2)
    
    “小珑的郊游计划书。”小珑妈妈自豪地说。
    “孩子这么小就会做计划书?”
    看着另一位孩子的妈妈如此惊讶,小珑妈妈讲起了自己的教育经。
    原来,小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做事总是毛毛草草、丢三落四的。后来,小珑妈妈在报刊上看到一则德国爸爸培养孩子的故事,很受启发。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德国孩子对他的爸爸说:“爸爸,我周末想去游乐场。”他的爸爸通常不会直接说行或不行,而是会问孩子:“你计划好了吗?你想跟谁一起去?去什么地方?怎么去?”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有计划好。”爸爸就会说:“没想好的事就不要说,如果你要去,就要计划好。”
    小珑妈妈从此开始注重培养小珑的计划性。如当她告诉小珑提前把周末要做的事情做一个计划时,小珑会在她的小本子上记下,周六:给花浇水,给外婆打电话,练习写字……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小珑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做出详细的计划。
    方法三:监督孩子严格按计划办事
    虽然孩子制定了学习计划和零用钱计划,但是,他还会作业写到一半就跑去看动画片,或一冲动花光所有的零花钱。这时,妈妈一定要按着计划做,孩子作业做不完就不能允许他睡觉,零用钱花完了就不能再给。如若不然,孩子很可能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缺乏执行计划的行动力。除此之外,妈妈还要对孩子执行计划的情况进行严格地监督。
    智智在妈妈的帮助下做出了写作业的计划,每天晚上7∶00~7∶40做语文作业,并预习明天的功课;8∶00~8∶40做英语作业,并预习明天的功课;9∶00~9∶40做数学作业,并预习明天的作业。但是,智智最烦做数学题了,每天都会拖到很晚。
    有一天,她实在不想做数学作业了,便对妈妈说:“妈妈,我好困呀,想睡觉。”妈妈问:“那数学作业做完了吗?”智智不正面回答妈妈的问题:“妈妈,我肚子疼。”妈妈说:“家里有药,我去给你拿。”说着便起身去拿药,智智一看不能蒙混过关,只得踏下心来做作业。
    方法四:让孩子学会每日小结
    “一日三省”是很必要的环节。因为反省容易让孩子发现自己执行计划时的遗漏,清楚自己的得失。
    一位妈妈介绍了这样一种方法: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与小娜聊10分钟的天,“娜娜,你今天完成计划了吗?”、“你今天有进步吗?” “今天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吗?”“明天还坚持吗?”
    其实,这位妈妈是在引导孩子做每日总结,长此以往,每天睡前10分钟的总结会成为孩子的固定思维。
    另外,还有一位妈妈介绍,“让孩子写日记总结也是不错的一个办法。”是呀,如果孩子能够把计划制定、实施情况、心得体会都详细地记录下来,等计划完成后,孩子会发现自己又多了一笔财富!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爱思考,有主见(1)
    爱思考,有主见(1)
    
    现象一:婷婷今年上四年级了,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她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看法。在家,她经常问妈妈:“妈,我明天是穿裤子,还是穿裙子呢?”在学校,她经常问老师:“老师,你说我是参加活动好,还是不参加活动好?”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看到别的同学穿背带裤,她也要求妈妈给她买。但背带裤买回来她才发现,由于她个子矮,根本不适合穿,最后只得送人。
    现象二:小亮8岁了,无论在学校还是邻里间,大家都夸他是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在家里,大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表现得十分听话;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小亮也顺从别人的领导,很少有自己的想法。最近,小亮妈妈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小亮有个缺点:当老师教了一种解题的方法后,他就不再尝试其他的方法。这让小亮妈妈非常担心。
    专家分析
    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去一所学校调查小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时,150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7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后才能回答。
    这位心理学工作者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孩子如此没有主见,责任在谁?我们可以毫不留情地说,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星期日晚上,妈妈把整理好的衣服放在孩子床头,并对孩子说:“女儿,我把你明天要穿的衣服放在你床头了。”
    孩子外出刚出来,妈妈便对孩子说:“儿子,以后别总是和那些调皮的孩子一块玩。星期天和楼上的那个王磊一块玩吧,人家学习好,多向人家学习学习。我都帮你约好了,让他星期六来咱家玩。”
    ……
    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最好,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于是干脆以自己的选择来为孩子代劳。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观念中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没有别人的好,凡事都由父母决定好了,也就不爱思考、没有主见了。
    做事有主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很多父母会误认为孩子只有长大懂事后才会有自己的主意,殊不知有主见的孩子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往往都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如果不能体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他们规定学习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柔寡断、遇事毫无主见的人。
    给妈妈的建议
    培养孩子有主见不是让孩子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而是希望孩子在面临选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成长过程那些不必要的损失或失败。
    方法一:给孩子做主的机会
    一位妈妈曾这样介绍了她培养女儿有主见的方法:
    女儿从幼儿园一直到上小学,她的事情都是我包办,她乐得逍遥自在。可是,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孩子的弱点很快就显现出来了,老师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同学讲什么;她也就信什么。
    为了让女儿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我为她提供了许多实习的机会。买衣服时,让她自己选择款式、颜色;买书包时,无论是米奇卡通公主系列的,还是史努比减负系列,都由她自己决定;买文具、课外书等都是如此。
    开始时,她动不动就问我哪一种更好,我会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喜欢哪一种就要哪一种。”
    就这样从买东西开始,女儿渐渐有了自己的主意。每当我们母女俩的眼光出现差异时,她都会对我说:“妈妈,我认为我选的这个样式比较好,因为……”而且还会像个小专家似的说得头头是道。
    要想培养孩子有主见的个性,妈妈就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自己做主的机会。
    1.吃的自主
    在不影响孩子饮食均衡的情况下,妈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例如饭后吃水果时,妈妈不必强迫孩子今天吃苹果,明天吃香蕉,而让孩子自己挑选。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爱思考,有主见(2)
    爱思考,有主见(2)
    
    2.穿的自主
    妈妈带孩子外出玩耍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切忌随自己喜好而不顾孩子的感受。
    3.玩的自主
    不少孩子在玩游戏时,并不想让成人教给他们游戏规则,更愿意自己决定游戏的方式,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妈妈可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和玩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极大满足孩子的自主意识,帮助他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方法二:让孩子有参与的机会
    孩子做事缺乏主见,通常与家长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做事武断,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要求有关。
    因此,妈妈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君君家的房子装修时,君君妈妈把儿子当成了小大人,经常与他商量:
    “你喜欢自己房间的墙壁涂什么样的颜色呢?”
    “你喜欢把书架摆放到哪里呢?”
    “你认为什么款式的家具好呢?”
    有时,君君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妈妈就会鼓励儿子发表意见:
    “如果是你,你该怎样做?”
    “我想听听儿子的意见。”
    通过装修房子,君君感到妈妈对他特别重视,因此他备受鼓舞,在任何场合都爱表现自己了。现在,他不仅当了班级干部,而且做什么事都“振振有词”,喜欢主动承担家里家外的一些事情。
    方法三: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帮助
    让孩子有主见并不是鼓励他去盲目地做事情,而是让孩子在掌握了事情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再去做事情。因此,在孩子进行重大决定时,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收集资料,了解和熟悉各选项,这有助于孩子进行科学选择。
    如果孩子平时自主性很差,妈妈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资料,找出各选项的利弊,最后了解孩子作出选择的动机。如果孩子平时就很有主见,妈妈则可以让他自主完成选择。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能力,家长这种把关的尺度也应该不一样。
    方法四:让孩子学会说“不”
    一位妈妈曾写下了下面一段话:
    渐渐的,我意识到,儿子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了。于是,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我开始与孩子聊天。
    “如果你吃饱了,妈妈还让你吃饭,你会怎么做?”我问孩子。
    “我告诉妈妈我已经吃饱了,不吃了。”孩子说。
    “如果你正在写作业,妈妈过来和你聊天,你会怎么做?”
    “我会告诉妈妈我正在写作业,请不要打扰我。”孩子认真地说。
    ……
    “儿子,今天你的回答都很对,都很精彩。你要记住,不要盲目地相信大人,有自己的想法就要大胆地说出来,大人们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不喜欢你,相反,我们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
    后来的很多事情都证明,我鼓励孩子学会说“不”是正确的。从此以后,孩子变得不再盲从,不久之后,还当上了班长。
    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的孩子,在别人眼里永远都是唯唯诺诺、没有想法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坚强勇敢(1)
    坚强勇敢(1)
    
    现象一:一位妈妈曾担忧地说:“我的儿子性格很脆弱,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在学校和同学闹点不愉快或挨了老师批评,第二天就不想上学了;钢琴学了一段时间,什么都没学会就不想再学了;考试没考好,我还没批评他呢,他就会不停地哭鼻子。这孩子一点抗挫力都没有,长大后可怎么办呢?”
    现象二:小英今年都上二年级了,还特别害怕打针。每次生病时,她都会等到吃药没有效果了,才勉强同意打针。但是,打针时却必须要求爸爸、妈妈都陪在身边。就这样,打完针后,她还会哭上半天。
    专家分析
    一位母亲为她已长大的儿子操碎了心,也伤透了心,最后她不得不求教教育专家。专家问她:“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这位母亲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这位母亲仍然称是。
    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现在孩子长大了,不但没有上进心,并且一遇到困难就来找你,是吗?”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说:“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这位母亲又问:“以后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这是一个有点冷的笑话,但却足以让每一位家长沉思。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是,每当遇到挫折时,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父母就经把挫折“摆平”了。其实,家长们这样做并不是为孩子好,而是亲手为孩子挖了一口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的机会,所以他们根本不懂得何谓坚强。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下面的种种情况:
    红红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她最不喜欢做数学题。有一次,教她们数学的王老师出了五道题,红红有四道不会做,一急之下,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哭起鼻子来。
    小蝶上三年级了,一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她觉得没脸见父母了,便决定离家出走。
    一个13小女孩,因为学自行车时把腿摔得很痛,从此便远离自行车,至今仍然每天由父母接送上学。
    ……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由于从小摔倒了就有人把他扶起来,这样的孩子没有真正自己处理过问题,因此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会像受惊的驼鸟一般。只是他们不是将头埋在沙滩里,而是埋向父母的怀抱;在没有父母怀抱的情况下,他们只得退缩,甚至是做出愚蠢的事情来。
    其实,坚强不仅仅是摔倒了不哭,而是摔倒了勇敢地站起来,并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走下面的路程。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给妈妈的建议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许多麻烦,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胆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没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和挫折。而坚强勇敢的孩子则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和挫折,越过障碍和绊脚石,从而取得成功。
    因此,明智的妈妈应该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坚强的习惯,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走得顺顺利利。
    方法一:希望孩子坚强,妈妈首先坚强起来
    一天,妈妈带孩子去医院拔牙,孩子有点害怕。妈妈就安慰孩子:“别怕,妈妈会守在你的身边。”谁知进了诊疗室,孩子却抓住妈妈的手不肯放,哭哭啼啼的就是不肯跟医生合作。这时,一位老大夫走过来对妈妈说:“请你出去,离开你的孩子!”
    妈妈忐忑不安地在外面等待着。不一会儿,孩子平静地走了出来。妈妈急切地问:“疼吗?你哭了吗?”孩子说:“有点儿疼,可我一声也没哭!”
    后来,老大夫解答了妈妈的疑问:“你知道当时我为什么要你出去吗?你守在孩子的身边,孩子感受到依靠,就会撒娇、任性。我让你离开你的孩子,是要促使孩子自已去直面痛苦和磨难。孩子没有了依靠,自然会丢掉幻想,用自已的意志和毅力去战胜怯懦和疼痛。”
    用户名:
    密  码:
       不再提醒
    找回密码  注册新用户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坚强勇敢(2)
    坚强勇敢(2)
    
    其实,孩子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怯懦和脆弱。当孩子遭遇困难时,首先无法忍受的往往是我们。如果我们感情用事,焦急地对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战胜痛苦,相反,只能增加孩子的恐慌和软弱。
    例如,当孩子与小伙伴们玩耍时,不小心跌倒了,他们会迅速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和小伙伴们快乐地玩耍。但是,这时,如果妈妈担心孩子会摔痛,而焦急地跑过去,抚摸着孩子问长问短,孩子则往往会因为害怕疼痛,或者为了博得妈妈更多的关注而大哭一场。
    所以,希望孩子坚强、勇敢,妈妈首先要自己坚强起来。在孩子遭遇小小的痛苦和磨难时,离开你的孩子,让他直面人生,独立面对困难和痛苦,经受锻炼和考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任何困难。
    方法二:让孩子吃点苦
    一位妈妈曾这样介绍儿子吃苦的心得:
    儿子从小在奶奶家长大,奶奶很娇惯他,即使他犯了错误,奶奶也舍不得说他、批评他。因此,现在只要我指出他的错误,还没批评他呢,他就会感觉到委屈,眼泪就流出来了。
    一天,吃早饭时,儿子先埋怨我做的粥不好喝,接着又嫌我煎的鸡蛋不咸。面对儿子的挑剔,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冲他发脾气,而是一本正经地对他说:“儿子,从今天开始我教你做饭,咱们家三口人分工做饭。我和你爸爸负责工作日的饭菜,你只负责周末两天,好吗?”
    说到做到,周末,我真的开始教儿子做饭。先教儿子点煤气,再教他如何熬粥、如何炒菜,虽然有时儿子的动作有些毛手毛脚,但他还是学得很认真。
    在炒菜的时候,一个小油点落在了儿子的手上,我装作没看到,偷偷观察儿子的表情。儿子的眼圈红了,但是看着要炒糊了的菜,他还是继续忙了起来。
    饭后,我拿起儿子的手,看着那个小红点问:“痛吗?怎么没哭呀?”儿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接着又仔细观察我的手:“妈妈,你以后做饭要小心点呀!”
    从小没有吃过苦的孩子遇到困难,往往很容易被困难打倒,这时他就会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而吃过苦的孩子则不同,在困难面前,他们往往表现得坚强,并表示这些困难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因此,妈妈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只有能吃苦的孩子,才能拥有坚强的性格,才能经得起更大的风浪。
    方法三:为孩子设置必要的障碍
    一个人坚强不坚强,与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明智的妈妈明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感知困难。于是,她们总会“制造”种种磨难让孩子渡过“坚强关”。
    设置障碍,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妈妈就想出了个设置困难的好办法。
    她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有位妈妈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她会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利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孩子克制的能力。
    方法四:培养孩子的勇气
    勇气多一点,孩子往往就会更加坚强。勇气不是天生的,是出生以后锻炼出来的。所以,妈妈要寻找机会,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一位妈妈这一点做得很成功:
    为了使儿子变得更加勇敢、坚强,我经常带他去参加体育锻炼,并有意加入一些训练勇气的项目,如练习碰撞、玩勇敢者游戏。孩子很喜欢在游戏里和我较量,在较量中孩子不但增长了力气,而且学会了保护自己。
    当然,孩子也有不小心受伤的时候。一次,儿子在玩滑梯时,不小心把膝盖磨掉了一层皮。当时,儿子抱着膝盖,眼泪马上就要掉下来,我没有大惊小怪,而是一边帮助他处理伤口,一边对他说:“你是大孩子了,受点小伤就哭鼻子,会被别的小朋友耻笑的。如果你是勇敢、坚强的孩子,就对妈妈笑一笑。”儿子含着眼泪笑了起来。
    我的态度对儿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从那以后,儿子受一点小伤不再告诉我,甚至他自己都学会了包扎伤口。
    方法五:教孩子凡事再坚持一下
    其实,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往往仅一步之遥,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一下,胜利便会向你招手。但是,许多人正是因为在前面的困难中已经筋疲力尽,在最后的关头,即使遇到一个微小的困难或障碍都可能放弃而导致前功尽弃。
    孩子往往更是这样,遇到困难,一开始他们还会有信心向前冲,但在他们经历了很多困难之后,他们很快便会想到退缩。这时,妈妈要告诉孩子,成功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坚强当中。
    为了练习钢琴,茗茗剪掉了自己漂亮的指甲。但就是这样,因为练琴,她的手指还是生疼。一天早上,茗茗握着自己有点肿了的手指,就是不肯再碰钢琴了。
    这时,妈妈没有责备她,而是给她讲起了故事:
    在一次拳击比赛中,一位拳手被对手打得遍体鳞伤,但是,对手每把他打倒一次,他就会爬起来。就这样打倒了、爬起来将近十次,直到这位拳手昏迷,这场比赛才结束。
    后来,这位拳手的对手很为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便找到他问:“当时你根本没有力气反抗了,为什么还要站起来?”这位拳手说:“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倒下是一种解脱,或者说是一种诱惑。但是,如果我当时倒下了,我以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于是,我就在心里对自己叫喊:挺住,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因为只有我不倒下,才有取胜的可能。”
    茗茗听了这个故事,惭愧地低下了头,并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如果我今天放弃了,可能我以后就不会喜欢弹琴了。妈妈,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妈妈抚摸着茗茗的头对她说:“你真是个乖孩子,要记住成功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坚强当中。”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1)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1)
    
    现象一:某小学的门口,接孩子的家长将大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一位爷爷快步走向刚到门口的孙女面前,蹲下来,仔细地问孙女:“孩子,饿了吧,爷爷给你带来了甜牛奶,来,快喝点。”孙女接过牛奶,又把它递向爷爷:“爷爷也喝。”爷爷摇摇头:“爷爷不喝,你爸爸妈妈也不能喝,咱们家只有你才能喝。”
    现象二:一天早上,上小学二年级的小龙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们大扫除,老师说我个子高,让我负责用一把长扫把扫屋顶。”母亲急忙说:“扫屋顶尘土飞扬,吸入肺里不好,你就说你不舒服,老师就会让别人扫了。对了,你也别擦玻璃,会有危险的,等别人扫完地你可以去擦擦桌子。”
    专家分析
    常听有些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太霸道了,好吃的东西只能他自己一个人吃,别人动一点,他就闹个不停。”还有的说,“我为孩子洗衣做饭,问寒问暖,唯恐照顾不周。可是我生病的时候,孩子不但连问都不问,甚至连杯水都不给倒。你说,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呢?”
    以上父母的抱怨,都是孩子没有责任感的明显表现。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不要说让他们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就连自己的父母生病他们也会置若罔闻。
    其实,这和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引导有很大关系。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在苦海中长大,现在可不能让孩子受苦了。于是他们愿意为孩子做一切事情,洗衣、做饭、收拾书包、打扫房间,有时,他们甚至会为孩子做作业;有些家长在吃饭时,把好鱼好肉都留给孩子,却把鸡头、鱼尾夹到自己的碗里,还真诚地对孩子说:“我们爱吃这些。”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呢?
    佳佳从小在奶奶家长大,当佳佳该上小学了,妈妈把她接回家,却发现她吃饭时还需要大人来喂。
    琳琳12岁了,妈妈经常说她,看到家里的油瓶倒了,她都不会去扶起来。
    朋朋上小学三年级了,无论是孕妇或是老人站在他身边,他从来没有给对方让过座位。
    事实证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对待周围的人或事有两种倾向:
    一是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冷眼视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连最起码的责任心都没有。因此,他们不会去关掉滴水的水龙头、不会去搀扶老人过马路、不会去扶起碰倒的自行车。
    二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此,他们长大后不但不会有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责任感,而且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甚至去偷、去抢,或者去做其他违法的事情。
    因此,家长们不但不应该过分地溺爱孩子,还要有从小培养孩子责任的意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自私一点没有关系,树大自然直,等他们长大懂事了自然就会好起来。然而,他们会失望地发现,被自己从小一直娇惯的孩子长大后,不但没有变得有责任感,反而越来越自私,甚至有些不讲情理了。因此,很多对此有感触的家长都深切地呼吁:千万别再溺爱孩子了,孩子的责任心需要从小培养!
    给妈妈的建议
    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理解、体谅别人,养成合群的好习惯。生活中的无数事实都证明,那些很会关心别人、很懂事,又有很强组织能力的孩子,往往都有很强的责任感。
    另外,责任感的培养还有助于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良好的自治、自理能力。例如,一个孩子上小学了,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小闹钟,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妈妈没有帮孩子把闹钟定好,而只是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起床由你来定,迟到了会挨老师批评的。”结果,这个孩子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从来没有让妈妈费心。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是以自己为中心,对生病的你不闻不问、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妈妈也不要着急。只要你有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意识,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孩子的责任心会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慢慢培养起来的。
    方法一:妈妈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小孩子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他只能从家长的眼神和语言中了解到是正确还是错误。因此,妈妈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予他正确的是非观念。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2)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2)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学校大扫除的时候别去擦玻璃,很危险的。”
    “别跟隔壁的小阳阳一块玩了,他父母整天大吃大喝,还赌博,他家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去。”
    “晚上放学后早点上楼,别总是听楼下的老爷爷们讲故事了,你不嫌他们脏呀!”
    如果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孩子,那孩子不但不会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且也很难有责任感。试想,一个在劳动中偷懒的孩子怎么会有集体荣誉感?一个嫌老人脏的孩子怎么会搀扶老人过马路?
    如果妈妈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要体谅别人,要多给无助的人提供帮助,不定哪一天,当你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时,放学回家的孩子就会从门口探进头来问:“妈妈,需要我洗菜吗?有垃圾要倒吗?”那时,你心里肯定比吃了蜜还甜。
    方法二: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生活上,妈妈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去做。如妈妈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洗小手绢、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打扫房间。另外,妈妈还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妈妈可以规定,周末刷碗的工作由孩子负责,并从头到尾引导孩子把厨房打扫干净,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学习上,妈妈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并不是为家长学,而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做作业时,妈妈没有必要一直在孩子旁边陪着,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方法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为其负责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走路摔倒了,趴在地上哭,这时妈妈会急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并对孩子说:“这路真坏,把我们家宝宝绊倒了,妈妈打它。”说着向地面用劲踢两脚,孩子看了,又笑了起来。
    看上去,妈妈当即把孩子哄住了,但却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跌倒了怪路,孩子完全没有责任。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思维惯性:凡有错误都怪别人,自己完全没有错。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会推卸自己的责任。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妈妈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然后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新不小心把同桌的文具盒弄坏了,虽然同桌一直说没关系,但小新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便对妈妈说明了情况。妈妈说:“小新,你是个好孩子,妈妈鼓励你给同桌买一个新文具盒,妈妈也会帮你。但是,你必须明白,弄坏同学的文具盒是你自己的责任,你也必须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买文具盒的钱妈妈先帮你出,但是妈妈会从你的零花钱里一月扣两元,直到把买文具盒的钱扣完为止,你愿意吗?”小新点头同意了。
    每一个妈妈都不会缺少买文具盒的钱,但是,小新妈妈的做法不但让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让孩子通过行动弥补了自己的错误,从而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尽管你很小,但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方法四:给孩子表现“责任”的机会
    7岁的磊磊出门从来不用妈妈费心,磊磊妈妈从来不会像别的妈妈一样冲着顽皮的孩子大喊:“慢点,看车!”有时,反倒是小磊磊像小大人一样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领着你”,生怕妈妈迷路和发生危险的样子;每次妈妈带磊磊去逛超市时,磊磊都会为妈妈拿购物篮,出来时还会帮妈妈拎东西。
    看着磊磊小小年纪就这样有责任感,邻居们就问磊磊妈妈:“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这时,磊磊妈妈就会很自豪地说:“我总会在小磊磊面前‘示弱’,每次出门的时候,我会告诉他:‘妈妈不认识回来的路,你回来时要给妈妈带路呀’;去购物时,我就会对他说:‘妈妈力气很小,拿不动了’,他就会主动过来帮忙……每次回到家后,我都会向他的爸爸大大夸奖一番:‘咱们家磊磊表现真不错,现在都是大男子汉了’,现在我们母子俩在一起,他就像一个小绅士一样照顾我。”
    有时,妈妈在孩子面前就应该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些表现自己“责任”的机会,当孩子的表现真的很不错时,妈妈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当孩子得到肯定和受到表扬时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便会增强成功感和自豪感,养成一直负责到底的好习惯。
    新浪读书 > 家庭教育 >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 第三部分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乐观而积极(1)
    乐观而积极(1)
    
    现象一:一位老师经常担忧地说:“有些学生总是很悲观,一次没考好,就认为以后都不会考好;让他们分析问题,他们总会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甚至带他们去看电影,看完电影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往往只是关注电影的负面内容。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都不错,真不知道引起他们悲观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二:小强是个有自尊心的孩子,但在父母面前却有些抬不起头来。爸爸妈妈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对小强的学习要求标准很高,但小强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却总是处于中上等水平。为此,小强总觉得有一种悲观的情绪缠绕着自己,感觉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爸妈的要求。
    专家分析
    乐观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性格。当孩子学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时,他的未来就会充满灿烂的阳光。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乐观的个性。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小小的年龄便习惯了用悲观的眼光看世界。就像上面那位老师说的一样,遇到事情,孩子已经习惯了向悲观的方面思考。事实证明,这与孩子从小接触的环境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欣欣的父母都是公务员,由于每天的工作烦琐而忙碌,他们回到家后总是不停地抱怨:“我们办公室的小王太懒了,每天去五六次厕所,每次都是半个小时,总是想方设法偷懒。”
    “我们领导也太势力眼了,小董刚给他送了两条烟,他就把他提升了一级。”
    “我们单位的小任也是这样的,没事就给领导献殷勤,又是端茶,又是递烟,看到他那个样子就觉得恶心。”
    ……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欣欣从小就学会评论人了:“老师喜欢漂亮的小朋友,不喜欢我”、“老师偏心……”
    家长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有时,就是日常生活中一句随意的话都会影响到孩子。如早晨醒来,妈妈看到外面正在下雨,便随口说了一句:“这该死的天气,又下雨了!”就是这一句话,就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悲观的想法:下雨天很让人烦。但是,面对下雨的天气,如果妈妈说的是:“太好了,下雨了,小草、小花们又能喝到水了。”这时,妈妈就会给孩子一个乐观的暗示:下雨对植物很有好处,雨水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
    孩子的个性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这样在父母的影响下一点点地培养起来的。父母用悲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那孩子肯定不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如果父母总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那再大的困难在乐观的孩子面前也会显得微不足道。
    给妈妈的建议
    乐观是成功的催化剂。乐观的孩子总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即使遭遇挫折,他还是坚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他们会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与挫折做斗争,直到把挫折打败。因此,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
    如果孩子无法乐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心健康。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不要着急,只要你正确地引导,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