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尘器布袋xy5788:文房藏四宝,书架列春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24:35

文房藏四宝,书架列春秋

更多精彩在原版阅读

 

  来泾县的路上,我们经过很多山丘,向阳的一面光秃秃的没有一丝杂草,上面铺着黄白成片、状似棋盘的草堆。原来,这就是经过蒸煮的檀皮和稻草,当曹厂长带着我们走进小岭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檀皮收来之后,要经过蒸煮、灰渍、摊晒、拣皮、洗涤、漂白等等24道工序,才能成为合格的皮料,其中蒸煮这个程序就要反复经过4次;稻草要经过埋浸、堆积,反复的摊晒和洗涤等等程序。皮料和草料的过程需要的就是时间和人工,整个过程要十个月左右,头年的檀皮和稻草,一定要到第二年才能成为造纸的用料。”原来,路上看到的那些棋盘状的草块,都是靠这里的村民,一捆捆地背上山,一次次地翻晒,经过昼光夜露,才可成为宣纸之料,而这些过程,也只能依靠手工进行,没有一点可以依靠机器。我们晃晃悠悠地踩着石头穿过小溪来到晾晒草料的山脚,想象着这里的村民是怎样一辈辈一人人背着如山的皮料、草料爬到山顶,晾晒着宣纸的材料。

  进到山村,很多家前面都摆着一个长长的木架,两个或者三个女人坐在后面,用线编着或长或短的竹帘。这是制作宣纸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抄纸的必备工具。村民说,一张长6尺2寸,宽3尺2寸的竹帘,需要帘丝7000多根,要大概24天才能完成。而要成为熟练的工人,要学习3年才可以。曹厂长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的九龙宝纸的竹帘,也是来自这里,帘上的九龙就是由村里的女工一点一点绣上去的。

  带着几张竹帘,我们来到宣纸工厂。时值端午节,厂里开满了粉红色的端午槿。“文房四宝中,造纸是最复杂的,这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必须要协作才能完成,不像砚台那样,有一个小作坊就可以做出来。”

  打浆,曾经需要工人脚踩一个大木锤将草料和皮料千锤百炼来完成,如今,这个程序成了宣纸的重要工序中极少数可以被机械取代的程序,因此,进到这里便可以听到单调的轰鸣声。

  捞纸车间,两个工人站在水槽两端,一个掌帘,一个抬帘,帘子没入纸浆中,他们前后晃晃竹帘,然后立刻抬出水面,一张宣纸就这样神奇地可以从竹帘上揭下来了。尽管看了很多次,依然很难了解从纸浆到宣纸的魔术般地转变。看似简单,其实捞纸是极讲究手法的一道工序,久荡则厚,轻荡则薄。而曹厂长也正是个中高手,他为画家定制宣纸的时候,就会在一道工序上做文章,让纸的润墨性千差万别。

  接着的一道程序叫焙纸。这个车间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堵保持着70度高温的墙,这道工序的技工一年四季都要在这间房子里,把浸湿的宣纸贴到墙上,烘干后,揭下来。每个冬日,每个夏天,工人们始终都在这个呼吸都觉得燥热的小房间里重复着贴上去和揭下来这两个动作。

  ……

  宣纸的传统工艺主要有四个阶段:初制、精制、配料和制纸,共有55道程序,每张纸的诞生都需要一年时间。市面上,最好的宣纸卖到一刀(100张)四千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实在是难与墨砚相比。制纸的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技术性,并且枯燥乏味,这倒是和墨砚如出一辙。

  “整个小岭方圆五十华里,祖辈都从事造纸这个工作。以前,小岭的宣纸厂就像个小社会,大家吃住都靠企业,生老病死都是企业负责,包袱很重。”曹厂长说的以前,是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包袱很重,但也同时将手艺人都留在了这里。而如今,“懂行的技工越来越难找了,都出去打工了。”宣纸采用的是计件工资,每件货物出厂,每道工序上的工人都能得到提成,但提成最高的捞纸工人也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更多的人选择了理想中那个灯红酒绿的世界,不愿在这个山村中继续重复和上一辈同样的动作。曹厂长的儿子就在法国读书,然后,落户到北京。

  “他不想接您的宣纸厂吗?”。

  “他不喜欢这个。”曹厂长笑着。

  “想过愿意做宣纸的人越来越少,以后怎么办吗?”

  “以后再说以后吧,顺其自然。”曹厂长并不忧愁的样子。

  宣纸,一种拥有一千五百年寿命的物品,正是因为它的品质,中国的众多书籍画作和文明才得以流传。宣纸厂中,刚刚捞出来的纸湿湿的,摸起来润润的,难以预料,这张印着我指纹的宣纸寿终正寝的那一天,宣纸是否还能像今天一样,在小岭人的手中一张一张地从暗黄的树皮、稻草变成洁白的纸?

  后记:

  忽然想到一首几乎每个人从小就会诵读的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曾经教育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告诉我们盘碗中看似不起眼的一粒粒其实都包含着面朝黄土的农民辛勤的耕耘和汗水。而这拈来很轻薄的纸,用来很滑润的墨,也有着同样的道理。

  亲身所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相信原来这曾经记载了辉煌传承了辉煌却快被我们遗忘了的纸墨本身是如此的丰富。

  每一个制作环节都富有技巧,每一个手艺技巧都令人难忘。一张宣纸,一块徽墨,其中制作环节的复杂自不必说,而每一个工匠在每一个环节中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是言语和文字之前直达心灵的感动。光着膀子挥着锤子合墨的工匠,在70度高温的铁板上烘纸的工匠,被油烟熏得全身乌黑的工匠,他们只是每一个制作环节中不起眼的一个,但如若不用力不用心,便达不成整个工序的顺畅和完美。

  在这个机械化太过发达的社会,这里,依然听不到机器的轰鸣,纯手工的制作让每一张纸每一块墨都浸满了人情味。细细琢磨,这每张纸每块墨都是不一样的,都该是有故事的,贴近它,它便会说给你听。这每张纸都块墨都该是有生命的,细细品,它便会感染给你。

  除了人工,每一张纸每一块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成型也不能算作成品。它们还需要时间的打磨才能成熟。墨的阴干需要耗时三个月至一年,纸的原料处理就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书画家一般都把墨和宣纸放置5年以上才开始使用,这时的纸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让字有韵,画有神。在这个匆匆太匆匆的社会,这样的过程不是很神奇吗?在这样的漫长里,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也只有这样的漫长才能赋予纸和墨有如神助的神奇。

  下一站,我们将走进湖笔和端砚。彼地,彼时,又将有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感悟?我们将在期待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