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金控张文伟照片:有度第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6:56

有度第六

作者:醉恨生   2010-09-21 14:12 星期二 晴  
  《有度》为《韩非子》的第六篇,我认为可作一个搜索网站的名称,因为其表面字意及其所蕴藏的内涵,实在要比身为在野宣传部的百度网站,效果要好很多。至少韩非子在本篇文章里,还谈到了法度,也明确地讲到了“以法治国”,而百度这等网站见利忘义更或是主动出卖良知而向政府谄媚拍马投怀送抱的所作所为,且不谈离法度的距离,就是有没有人道,都还得两说,所以只能是让人分外不齿了,就如鲁迅所言“丑态,我说,倒还没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义的皮,这才催人呕吐”。这等无耻之徒,可能真是要“众里寻它千百度”,才能找到万中无一的人选。
  
  篇名谈完,就回到正题,上一篇《主道》,给人有“闳大广博,妙远不测”的感觉,而此篇《有度》,可以看成是在浑沌无形的境地,终生成了肉眼所能看到的东西,如从无限宇宙苍穹之化之而出的浩瀚星空。即老子所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从《主道》生出来的《有度》,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如何从抽象的政治理论,进入到实际的国策之中。
  
  所谓《有度》,韩非子解释得很清晰,就是“奉法”,所以开篇就提纲挈领地谈道“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然后又用了楚庄王、齐桓公、燕襄王、魏安釐王这四位春秋间的霸主作为佐证,使之在论据上有着很强的说服力,这对于战国期间时刻面对生死存亡的各国君主,自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然后韩非子借古述今,详察时政,加以推导,得以概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政治乱象呢?更寓于战国期间弑君篡权现象频频发生的现实,如何梳理好君主与其臣子之间的关系呢?韩非子便从法治的角度,提出回答:“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其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并目光如炬地指出倘若治国无方,便是“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在这里不得不钦佩韩非子毒辣犀利的眼光及理性思维上高度的概括能力,简单两句话,便把春秋战国间忠臣与奸臣的生存博弈,刻画得淋漓尽致,延伸至后世,也是不可替换的名言。
  
  政治生态严酷的生存环境,使韩非子知道“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但“慢杀”也终究是杀的过程。所以,如何不杀而自保,即君主采取“有度”措施,即执法,才能到“上尊而不侵”的目的。在文中,韩非子总结历代的乱忘败衰,得出五项险世之说,即不廉、不忠、不仁、不义、不智,分别是:
  
  不廉: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
  不忠: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
  不仁: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谓不仁。
  不义: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
  不智:外使诸候,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
  
  面对这些因军事、外交、内政,更甚直接说因各方利益冲撞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君主的处治之道,应为如何?万缕千丝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的各种局势,君主处之不当,即有杀身毁国之祸。而君主一人,又非三头六臂,更无万变神通,即使再才华盖世,超群绝伦,每天工作25小时,恐怕也忙不过来。所以韩非子自己也清楚地谈到“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臣则下繁辞。”所以,韩非子便从法治之道,给出君主施政的策略,即“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换言之,即借重法治和利益的力量,不过本篇着重写了法数,而下篇《二柄》则谈赏罚。
  
  具体讲来,君主实行法治,应该“使法择人”,“使法量功”,即不“以誉进能”、“以党举官”,也“不自举”。然后以法制臣,“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也即在外敌虎视眈眈,内贼阴鸷察察之下,实行一套客观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即不因君主个人的喜好而擢升,也不因朋党的推荐而进能,达到政无私用,吏无私举的效果,使选取出来的人才人尽其用,各尽其职,以达富国强兵,以霸天下的政治效用。
  
  但实行法数时刻该警惕什么?韩非子提出观察百朝,历检兴衰后的箴言:“威不贷错,制不共门”,换言之,即是君主要大权独揽,绝不可权假他人。不然就是“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的后果。而若是“以法治国”,则规矩了许多,即“举措而已矣”,真能执行,就能达到“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的效果,只是,虽然韩非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见识,但当下的中国,却离韩非子所谈的“以法治国”,恐怕也有2000多年的距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