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苍松机械厂四车间:最后一次上天安门城楼的刘少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04:20

 

 

进入60年代后,政治上一路高歌猛进的刘少奇显得志在必得,踌躇满志。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举措。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是在否定毛泽东的“三面红旗”。无疑,他在和毛泽东唱对台戏。到1964年底,毛泽东与刘少奇在政治上的分歧,已到公开争论地步。眼看刘少奇咄咄逼人的政治攻势,毛泽东开始认真考虑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来扳倒这个延安时期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现在却可能取代自己位置的刘少奇。

 

结果众所周知,文革开始后不久,刘少奇已感到此次政治运动势头之凶猛,与之前很多次运动有极大不同。作为将被整治对象的他,不可能不感觉得到这种势头所指。所以,据有些史料披露,他曾主动找毛泽东,希望能给个机会,让他解甲归田,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以拯救万民,不再折腾。但显然他犯了幼稚病。

 

进入1966年十月,文革已经开始了些时候。从此张照片刘少奇的表情上看,可以看得到,刘少奇内心的巨大困惑与不安。他这时可能已经明白,这次运动他将被彻底打倒。但这时的他,显然已力不从心。他已经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了。他只能像一个待宰割的羔羊,无奈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这时的他,已经显得心不在焉,甚至常常走神。早前与毛泽东一起坐在藤椅上,手拿香烟时的镇定大气的国家主席模样,早已不见踪影。他与毛泽东中间,已经多了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林彪。

 

林彪早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就与众不同,他不谈大跃进的失败,而是大谈特谈毛泽东的历史功迹。这使得毛泽东因此视林彪为未来政治上的坚定盟友,至少可以成为一段时期的坚定盟友。

 

文革开始后,林彪为了避免歩入刘少奇后尘,对政事采取三不主义:不建言、不批评、不报坏消息。并且尽量不走上前台,一切听从毛泽东指示。如果一定要走上前台的话,也要显得卑躬屈膝的样子才成。所以,人们看到的林彪,永远是高举《毛主席语录》的样子,永远是毕恭毕敬的样子,永远是诚惶诚恐的样子。

 

刘少奇上天安门的照片本来就很稀少,而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上互动的照片(请关注近日将发的博文及附加照片),则显得弥足珍贵了。因为刘少奇随政治浪头与排名的先后秩序,已经不可避免地拉开自己与毛泽东的距离。他与毛泽东之间已经有了林彪,随后,他将面临不被允许上天安门和被关押的日子。

 

                       


再后来就是人们今天随处可以看到的刘少奇被红卫兵指着鼻子漫骂,以及死后身上盖着一张白布的照片。

 

今天,读到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消息(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1-13/140821810954.shtml),看到了下面的文字: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曾主管二卷的编撰和修改的张启华:“文化大革命”是要彻底否定的,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所以不去肯定它。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是“左”倾错误的论点,曾经被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这一理论,作为“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文革”被彻底否定了。尽管为这“彻底否定”四字,又走过16年。于是知道,中国从此时起,又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但“彻底否定”并不等于“彻底遗忘”。要使今天的人们从“彻底否定”不至于走向“彻底遗忘”,就要对这段历史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疏理与总结,这样似乎才能真正做到“彻底否定”。显然还需要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年份要过。

 

 

《羊城晚报》2011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