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永恒矿业有限公司:净空法师文集 开示篇(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24:03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第一卷)

 

净空法师讲述

 

它这个页数是一七五页,僧璨大师信心铭略解。诸位看到的这份讲义是天台宗近代的一位祖师倓虚大师倓虚大师全集选里面出来的,那么这篇文章它的原文就叫做信心铭,就是三个字。作者就是僧璨大师,这是著作的人,这一篇东西是禅宗里面很重要的文献,换一句话说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虽然是在禅宗指导原则,实际上在大乘佛法的修学,无论是那一宗那一派或者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想成就,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所以这篇文章变成佛门里面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

僧璨大师是我们中国禅宗第三代的祖师,禅宗自从达摩到中国来之后,这是他传过来的。达摩在印度是从释迦牟尼佛传给大迦叶尊者,大迦叶算是第一代,第二代阿难尊者,这样代代相传,传到达摩是第二十八代,在那边算是二十八祖,到中国来算是初祖,达摩传给慧可,慧可在中国是二祖,是中国人,慧可就传给僧璨,所以僧璨是第三祖,僧璨再传给道信,道信再传给弘忍,弘忍传给惠能,那么也就是第六祖。达摩祖师传法记里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就是预言这一桩事情,他从印度把禅宗传到中国来,传到第五代,在中国的五代就是惠能大师。

禅宗确实有最辉煌的表现,这种辉煌的成就,在过去印度也没有的,一直到六祖的时候才有那么大的成就。禅宗以可说是中国佛学的特色,你看中国的寺庙,不管它有没有修禅,它都要用一个禅寺。那么由此可知,禅的影响太大了太大。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所提倡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那么慧可大师没有留文字,僧璨他就开始了,他就做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本文只有五百八十个字,而且是用这个在我们中国文章体材里面用‘铭’这个题材,句法很整齐,四个字一句,有有一点像偈颂一样,四句一首,那么我们要问,他是不是违背了祖师的宗旨呢?不立文字,他立了这些文字,实际上,我们今天展开大藏经来看,文字最多的就是禅宗,在续藏里面,禅宗要占二分之一以上,都是禅宗祖师的语录,比那一宗的文字都多,那么他们这些文字,大主意,就是显示直指人心的途径。换一句话说,用意不在文字,藉文字来指点我们开悟,换一句话说,文字乃是工具不是目的,不立文字,不是把文字当作目的。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那么有一些人观念上错误,他是以世间这个观念。我们这个世间,在中国古人所提倡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言就是文字,就是建立文字著书立说,流传于后世,这是不朽的事业。禅宗里面这不立文字,就是否定这方面,怕你着了文字障,文字就是障碍,你成天动脑筋就去著书立说,以为自己可以扬名于后世了,这观念错误,这是世间法,四相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但这执着一生,还执着千年万世,大家都不要把我忘掉,你看这个执着多深,这个是障道的因缘,有这么一个执着决定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断除烦恼,所以学佛要破执着。凡是帮助执着的那些障碍,全部要清除,意思在这个地方。

佛门里面所有的文字,不是表扬自己的,这点要晓得,不是表扬自己的。如果有表扬自己的念头,那就错了,落在四谛里面了。特别是禅宗,他的主要的目标就是希望帮助以后的学人,真正发大心学佛的人,具足正信,破除邪知邪见,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信心铭。在这个时候,禅宗印心还是用楞伽,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之后,传授宗旨是以楞伽印心,以后换成金刚经是五祖开始换的。那么换句话说,僧璨、道信都是用的楞伽经,到五祖弘忍就不用楞伽,而用金刚经。

金刚经的宗旨,可以说是‘信心清净能生实相’,你看江味农居士着这个的金刚经讲义,就是用这一句做这‘五重玄义’的明宗,宗旨就是用这八个字,用这两句经文。佛法修学最注重的就是信心,我们展开华严经看,清凉大师把这部经分做四大部份,也就是四大科,科题就是用的信、解、行、证。

佛在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说明:‘信为道源功德母。’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也引用华严经这句经文来强调这信心的重要。信心要不能够建立,你在佛法的修学就不会有成就,不但在修学上没有成就,就是在理解上也会有偏差,往往把这意思错解了,那么由此可知,信心乃是入德之门。佛门里面讲经说法像我们现在这种情形,讲经说法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建立信心,那么讲经目的就达到了。如果说天天在听经,说经意思懂不懂?懂!你有没有信心?没有信心,虽然是讲啊!目标没有达到。佛门里面寺院法师也就是讲佛法的教学它有三个目标,刚才说的弘法,是为大众建立信心,这是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修道。第三个目标是传道,我们一般人讲传法。那是第三个目标,那这个修道就要行解相应了。那看在信、解、行、证,四大科题之中,弘道目的是第一个,是信;修道当中二个是解与行;传道这是讲的是证,不证果无法传道,你譬如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也是煞费苦心,只遇到了一个人,慧可大师他证道了,证道之后,才能把祖师的位子传给他,名为禅宗第二代祖师。慧可大师在一生弘扬佛法当中,也只遇到僧璨法师这么一个人,他开悟了。那么这个是把这个法传给他,这个是很不容易的,必须是真正开悟,明心见性,在净土宗里讲的得‘理一心不乱’有资格接受祖师的传法。

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见性在圆教初住地位,就是初住地位,在别教里面讲是初地菩萨地位,华严圆觉里面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在其中,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那么信什么?正如同我们在华严圆觉里面常常看到的,要信自己的广大心,不是叫你信释迦牟尼佛、信阿弥陀佛,那个没有用处的,他是他,你是你,他不是你,你不是他,你成就不了的,要相信自己,自己的真心,与十方如来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要相信这个,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与一切诸佛没有两样。法里面所讲的信、解、行、证,是叫你信这个啊!

确实这信心不容易建立,你相信这个心外之佛,相信释迦牟尼佛、相信阿弥陀佛,这容易哇!到处都可以看得见、都可以找得到。找一个相信自己的人,你去找找看,你到那里去找去,我们自己有没有相信自己呢?六祖一开悟的时候那个五句话:就是充分的相信自己,‘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拿现在话是还没有想到自己自性清净心是这么清净,这相信自己了。五祖一听到他说这些话,知道他信心清净,这才把衣钵传给他,那么由此可知,学佛必须是从自信入门,没自信的人永远在佛门之外,他修学的再好还是门外汉,那怕他把三藏经典都能够背诵,说得天花乱坠,还是在门外,那么这就说明了信心的重要,一入信位就决定不退转,这是圆顿根性的菩萨,通常我们说菩萨在十信位是不稳定的,进进退退,十信位,到住地以上就不退转了,那么如果我们以净土念佛来说,证到了理一心不退转,那就像经上讲的圆证三不退。

事一心之前,还是有退转,进进退退,所以这个经上你看祖师著书里头也常说‘得一心’,有人得一天一心,有人得七天一心,那都是事一心,得了之后它会失掉,进进退退,虽然失掉,他得过一次,这一次的有很大的功德,它会起作用。我们也不能够轻视了这短暂的一心,短暂的一心会有很大的作用,那么得了之后就不退转,能保持着是理一心不乱,可是那个圆顿根性的人,不要说得事一心,得了功夫成片他都不退转,这种人了不起,值得赞叹。他为什么不退转呢?因为他勇猛精进,所以他就不退了。这个一般会转的人,他都不肯精进他才会退。如果是精进的人他是有进无退,禅宗,特别是达摩祖师所传的这个支派,这一派他们接引的对象,正如六祖所说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呢,可以说都是勇猛精进而不退转,所以这样的人唯恐信心不能建立。信心建立之后,决定没有退转的道理,所以他们能够一生成就;不像小乘须陀洹,证到须阿洹再来想证到阿罗汉,这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这多麻烦,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你要想想看,这七番生死那要多少时间?不容易。

圆顿菩萨无不是一生成就,昨天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到,我们中国这些祖师,个个都是位登不退,都是圆初住以上,他们一生成就的,没有天上人间,说几番生死再来,的没有一生成就。这就是他肯精进他不退转,他把别人天上人间七番的那么长时间的修学,他一下子就完成了,进度非常之快。那么由此可知,祖师建立文字,与初祖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说,并不相违背,是在不立上建立的,建立就是不立,这是禅家的特色,禅家如是,教下也没有例外,教下这些祖师,像华严宗的清凉忠弥,天台的智者灌顶,也是不立而立,立而不立,否则的话他有什么成就呢?如果这个心里面真有所建立,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那么由此可知,佛所说的一切经,历代祖师所建立的文字,无非是显示真正开悟的途径与境界,提供我们做参考,勉励我们发心修学。那么三祖僧璨大师的事略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在此地不说了,你们诸位如果要参考,图书馆里这里有他的资料,高僧传里有、禅宗语录里又、六祖大师坛经,注解里头也有,诸位可以自己去参考。

僧洁大师信心铭略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们一句一句来研究。这两句话是全篇文章的纲要,也是这篇文章的宗旨的所在,我们可以这么说,向下他所说的这个文章都是这两句话的注解,离不开这两句。

那么心这一个字很难,难在什么地方呢?必须要证悟才能建立信心。要不然佛在金刚经里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个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就是见性、实相就是真如、实相就是如来藏。那么换一句话说,你见到实相,实相现前,你就成佛了。当然这个佛不指究竟佛,而是指分证位佛,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这四十一位次,都叫做分证佛,分证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正成佛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心是指什么地位?是指圆初住的地位,这个地位太高了。我们要一听说这个地位太高,自己把自己的信心失掉了,这一失掉了你这一生永远达不到这个地位。知道这个地位而能够生起超凡入圣的心,就是信心。因此不是我们常常讲你要信佛,你要信这个,信那个,不是这个信,因为这种信不会生实相。

我们在法华经里面也能看到一个例子,信解品是在譬喻品后面,你们想想看那个信解品为什么不列在第一,列在回权入实之后,这个意思是很显然的,信解品里头才真正的把自己信心说出来,真正相信了,为什么?见道了,没有见道,光是听说,这个信心没建立,要你自己亲自见道了,信心建立了。

大乘的见道位,就是初住菩萨,二住以后到等觉,叫修道位,这四十个位子叫修道位,妙觉就是如来果位,那叫证道位,信道修证。这是这个见信见道。见道、修道、证道,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的这个阶级,小乘小乘须陀洹见道证初果,二果、三果是修道,四果是证道。

那我们是没有见道修行,当然是盲修瞎练,话说的是不好听,但我们自己也晓得真的是盲修瞎练,不要一听到人说盲修瞎练,就生气了,那你更糟糕,你自己的毛病不敢勇于承当,还要文过饰非,那不就更糟糕了,晓得自己的毛病,唉呀!我现在的确是在盲修瞎练,你还有办法改,还能够力争上游,还可以改过自新,如果自以为是,那就没办法了,那是真正的自暴自弃,诸佛菩萨来也救不你了。那么这个地方的信心,要晓得这个信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层次、什么样的境界?层次、境界是相当的高度,佛祖都希望我们自己能够直下承当,如果我们自己,唉呀!那个太高了,我们做不到,那佛菩萨还说什么法?那就不必说了嘛!既然说出来,就是我们人人都有份,问题就是你敢不敢承当,你敢不敢相信?不能承当、不能相信那就行了嘛!虽然我们没有见道,那果然有这样坚定的信心,你与这个见道就相去不远了。那么换句话说,底下这个文章都是教你怎样去见道,也就是说帮助你建立信心,那么这个两句就是宗旨,所以说“至到无难”啊!

你看这一句话就是说的不难,那我们要先问问,什么叫“至道”?这两个字要要搞清楚,倓虚大师在这著作里说:‘至道者理之极也。’理是什么呢?真理,就是经里面讲的真如理体,也就是自性清净心;它的名目很多,在佛经里面至少有几十种名词,又叫真如、又叫如如、要叫一心。这个华严经里面叫一真法界,法华里面叫平等、实际。楞严里面叫如来藏、叫常住真心、叫第一义谛,都是这个东西。我们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那么简单的说,在如来果证上叫大菩提教是他,在我们六道凡夫里面叫根本无明也是他,也就是他,在佛教它术语里面讲,像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就是他。本觉如果你觉了就叫菩提,本觉迷了就叫无明。那么可以说菩提跟无明是一桩事情,悟了本觉就叫菩提,迷了本觉就叫无明。所以古来祖师给我们讲,烦恼即菩提,他是一不是二,烦恼就是无明,迷了本觉就是烦恼,悟了本觉就是菩提,是从一桩事情上发生的,不是两桩事情。菩提的本体是本觉,无明的本体也是本觉,是从一桩事情上发生的,换一句话说,不管你怎么个说法,都是一心,我们可以说佛所讲的几十种名称,都是一心的别名。

所以,不但在中国大乘八大宗的祖师都提倡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在世,也不例外,四十九年的说法,可以说完全是提倡净土法门。你不相信可以把这个经典去查查看,最初说的华严经,华严经是不是提倡净土的?华严经是提倡净土,因为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还有什么话说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善友,就是老师,教给他的念佛法门,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贤菩萨直接了当带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为什么提倡净土呢?因为净土直接了当就是修一心,一心不乱,你看这一切经典里面一切法门拐弯抹角的说一心,净土是直接了当的说一心,那就说明了这个法门的可贵之处,所以一心,包括世出世间一切名相,全是一心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除了一心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佛与众生只不过是在一心当中,显示迷悟不同而已,除了迷悟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差别呢?体是一心,相有千差万别,体是一,相岂有异呢?没有两样啊!要在一切相里面去分好去分丑,那是妄心,那是错误的,不是真诚的。

就像古德给我们做比喻一样,‘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器上去看千差万别,从体上去看,从价值上去看它相等。譬如说我们以黄金做个例子,重量完全相同,成色完全相同,做出样子而已,你要是着了相了,唉呀!嫌这个样子很好看,那个不好,那个不好,给你这个看中意的一样价值,并不是决不会说你看中的这个价值高,那个价值低,不是的,同样价值、同样成分、同样的重量,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这样子,所以佛与众生是同样的,等于上是相不一样那个体是一样的,就像黄金一样,同样的成色同样的重量,无二无别,只要不着相,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心就是真心,一如的见解是正知正见。

诸位如果能够入了这个境界,你的贡高我慢的心没有了,轻视别人的心也没有了,为什么呢?都一样嘛!所以禅宗祖师勘验学人,所谓的‘三观’,他举出一个手给你看,问你:‘我手可似佛手?’我的手跟佛的手一样不一样?上与诸佛平等,再衬出一个觉,我觉何如驴觉,驴是畜生,我的觉跟驴的觉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下与畜生平等,无二无别,这叫正知正见。如果我们觉得我总比别人高人一点,那人不如我,你这是凡夫,邪知邪见,所以邪知邪见就是不平等。正知正见是平等,平等见是真实的,邪知见决定是虚妄、是错误的。

佛说一切经;祖师无量无边的论说,无非是显明这个事实真相而已,但是如果是不善读经,不善听话的人,那个麻烦就大了,大在哪里?会把佛、祖师的语录都变成了邪知邪见,你们为什么变成邪知邪见?因为你执着他的言说,就变成邪知邪见,所以刚才讲的‘不立文字’,佛祖提出这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就是防止你执着于文字,你一执著文字,就堕在邪知邪见里面,唯有大彻大悟的人,他心平等,他不落在文字里。没有到这个程度,他有门户之见,就以六祖大师来说,能大师在南方,秀大师在北方,他们两个人境界都很高没有门户之见,可是他们的徒众就不行了,我比你高,神秀大师的徒众说:‘惠能有什么了不起,不认识字,乡下来的,我们的师父了不起,国师,皇帝的老师。’他生起贡高我慢的心了。能大师的徒众也说:‘他有什么了不起,虽然是国师,我们五祖不传法给他,传法给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是真正师祖。’徒众在打架,这就是什么心?不入道,都是邪知邪见,这种邪知邪见,祖师对他也无可奈何,天天在那里开导要他们自己觉悟,他自己不觉悟,那有什么用处?祖庭尚且如此,何况末法时期斗争坚固的今天,今天这个佛门,这个诽谤那个,那个诽谤这个,这个你听点点头,应该如此,应该如此嘛!如果要不是这个现象那就觉得很奇怪了,这什么呢?那就正法不叫末法了嘛!应当解脱坚固了,怎么可以说斗争坚固了?

那么换句话说,谁不斗争呢?见了道的人不斗争了,不见道的人不会不斗争的,不见道的人心不平,见了道的人心平了,那么像这些地方最要紧的,我们自己要常常提出来反省,反省自己还有没有斗争的心,如果自己还有,自己要警觉自己还没有见道,这一念要是提起来了,你那个斗争的心就熄掉了,为什么呢?惭愧心生起来了,我学道,我现在还没有见道,我怎么可以有斗争的心?

那么由此可知,佛说经说了四十九年,说了这么多,翻成中国文的这个经典,在梵文经典里不到一半啊!不到一半,就是以华严经来说,华严经的原文,印度的梵文本是十万颂,四十八品,我们今天看看华严经图书馆现在印的那个本子是最完整的本子,八十华严跟四十华严,合起来是最完整的本子,这四万五千颂,岂不是一半都不到吗?四十八品现在只有三十九品,一半都不到,其余这一切经,比起梵文,也是如此,一半不到。每一种如果这个经大家都欢喜的,你看历代注解几十种之多,华严经是太大了,太大了!注的人就少了,所以自古以来,注解的只有两家,华严是最少的,只有两家,这两个人都是唐朝人,一个是在家,李通玄在家居士,一个是清凉大师出家人。像法华经的注解就有一百多种,楞严经的注解也有一百多种,说这干什么呢?因为这底下有一句话说:“唯嫌拣择。”

 “拣择”在什么,在里头还选择,为什么选择?你选择你就有分别心了嘛!一切经都是讲的至道,就好比刚才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还在那儿挑选,你不叫自找麻烦吗?你要的是什么?是金不是器嘛!如果要的是器,你在这里可以选择,如果要的是金那就没有选择必要,随便拿来就是嘛!譬如说我们以这个黄金,等量的,刚才讲了等量重,等成色做成千千万万种不同的样子,我今天要的是金,随便拿就可以了嘛!无需要选择,拿来就是,如果你要在那边选择还这个不好,那个样子不好,那个样子又中意了,你选了一天都没有选中意,都没有选到,你这不叫冤枉吗?这就是你修道你成佛,真是垂手就得到了嘛!你要在这里操这个心,三大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你还没学好啦!麻烦就在这个地方,诸位从这个比喻上,你就可以想到我们今天道业为什么不成就?就是什么呢?最喜欢的就是选择,就是在选择上用功夫,挑来挑去,这一切经论里看看,这个经不错,这个经很好啊!看到别人学的那个经也不错,你这个一生都光景不多啊!选来选去,到后来一样也没学好,年岁老了,岁月不饶人,再想要选择,没有时光了,一生空过。那个修学的行门也是如此,老是在念佛,看到人家参禅也不错啊!禅比念佛还要高,再看到学密的,那个密更不错,今生成佛好啦!你就选去。选来选去选到最后一场空,所以僧璨大师,一劈头就提醒你,“唯嫌拣择”,不选择怎么样呢?就得道了,就见道了,就得道了,一选择就失掉了。诸位晓得,选择是什么?是用你的妄心,真心里头那有选择呢?妄心才有选择,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位,如果用真心你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在选来选去才有烦恼,没有选择,烦恼从那里生?这个道理我想不难懂,你只要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是不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业,生死业,都是从选择里头发生的,没有选择就没有分别心,就没有执着心。没有分别,就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没有执着就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岂不是现成的吗?

所以,古德讲智道两个字,你要用你意识去理解,很难明了他的真实义,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了解真实义?心开意解,心开就是开悟了,真正明白了,无难的种智,不难。如果我们从境界上说,我们六根对六尘的境界;六尘的境界千差万别,只要离开,当处解脱,你们想想看这句话有没有道理。那么换句话说,你所以不能够解脱,你迷这个在六尘境界上,你被六尘境界所系缚,毛病就在拣择。底下这个话就容易懂了,这两句话是纲领。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我们从大处来看,这都是有选择嘛!厌恶娑婆世界的生死轮回,羡慕西方极乐净土。试问问你,你有没有拣择?你有拣择,厌恶烦恼希望证大菩提,你有没有憎爱?你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么呢?你有这个选择的心,你就不能见道,所以世出世间法里面,你还有一丝毫厌恶羡慕的这个心就错了。但是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不是在讲带业往生的,这个是把你的境界提到理一心不乱,你要想证得理一心不乱,你有这个心不行。你如果想,我带业往生就可以了,那行!你可以厌离娑婆,信愿极乐,那是什么?带业往生的人,不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的人不行,要跟禅家功夫的人一样,对极乐世界没有一点羡慕,对娑婆世界没有一丝毫厌恶,平等心,才能够证得理一心不乱,才是真正上品上生。我心里头很羡慕上品上生,我这一生一定要上品上生,古人所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得到上呢?因为你这个心里有嘛!上品上生要无心,你还有心,有心怎么样?你只有中品下品,你得不到上品,道理在此地。

信愿之心,我说的是两桩大的,你要是明白了,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从今天起,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对于恶的不要讨厌,对于好的不要欢喜,现在这个心就平了,才是真平,是佛法里我要平啊!世间法里说那还是不平啊!那怎么行呢?这里头那有世间、出世间的?没有,你有世间、出世间,你还是有拣择,还是有分别、有执着,那么换句话说,你的自信心,依旧没有建立起来?末后两句说。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这个意思是讲佛门广大,虽然说迷悟一如,如果你要是有憎爱、拣择的心,纵然有那么一毫一厘,去证得真心理体,那就是天壤之隔了,天地之隔,距离就太远太远了,所以菩提心里面,第一个我说的很浅,因为什么呢?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我们也很难懂,什么叫至诚?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到直心,那个心什么叫直?我们也很难懂,所以我把这个名词变一变,我变做平等心,无非是要教诸位懂得这个意思,如果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都能够起平等心,做平等观,就离开选择了,你们想想,不平里面才有选择,平等里头你选择个什么?你就没有选择了,平等心是要利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至道无难,你要不用平等心,这个大道就太难太难了,诸位现在多半都是修净土的,一心不乱,太难太难了。你要是一切不选择,用平等心的话,理一心不乱,就在现前,现前就是的嘛!你要是参禅的你要有拣择心,在一切法门里头有高下的心,有所选择,你要想开悟,要想明心见性,永远办不到,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当下就明心见性。所以头两句是全文的纲要,下面一句是给我们细细说明这个道理,帮助我们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拣择就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就是妄想,换一句话说帮助我们除妄证真,帮助我们达到信心清净,实相现前,这是祖师的一番苦心。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第二卷)

 

净空法师讲述

 

我们将这个文念一念。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看这一段。首先我们要明了在大乘佛法里面,尤其是圆教一乘法,它所讲的就是明心见性。心,今天在此地讲信心,信,就是讲的信我们自己具足了真如本性,与诸佛已经证得的没有两样,不但没有两样,就是讲到相与作用同样的是在眼前,所以古人说:‘此事本来现前。’诸佛证得也就是见道了,体验到了,运用到了,如此而已。如果要有一个证得的心,那就错了,有一个不能证得也错了。所以大师在此地一开头就教给我们,“欲得现前”,“欲”是希望,希望这个境界能够现前,希望这个境界能现前,这个与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意思,只是言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佛在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应无所住’就是这个地方的“莫存顺逆”,心里头不要有这个顺逆的念头,这就是‘应无所住’,顺逆都不住,‘而生其心’就是“得现前”,生心与发心意思不相同。发心呢?是原来没有,叫你发起;生心本来有,本来有能够现前叫生心,生—就是现前的意思,实际上说那有不现前的道理,我们今天六根所起的作用就是现前了。

诸位要是读楞严,你在楞严经里面,看到佛讲的十番显见,就六根的根性上举出一个例子,见性,睁着眼睛的时候见性现前,闭着眼睛见性还现前,证明了见性不生不灭,不为外境所转,可惜!凡夫迷惑颠倒,就在现前,他自己不认识,他自己迷失了,这个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你心里面有一物,有一物。那么在此地讲的就是顺逆,佛祖、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委曲婉转,为我们初发心的人,以种种方便来指示我们,所谓利根的人他就悟入了。什么叫利根?什么叫钝根?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的,利根的人,简单说就是老实者,佛怎么说他就能怎么做,你譬如佛说:‘应无所住’,他就能‘应无所住’,这就是老实人。钝根的人,他不老实,佛叫你‘应无所住’,他还是要住,教给你莫存顺逆,他还要存顺逆,这有什么办法呢?那么这个老实与不老实在乎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肯不肯听话,肯不肯接受佛祖的教导,如果肯的话,悟道不难,悟道不难,证道也不难。难在我们不信难生,我们不肯,所以三祖才提出了一个“信心铭”,就是要你信,不信就难,信就不难了。那么底下这两句: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心病”就是无明烦恼,心本来没有病,心是清净的,“违顺”这个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大,你譬如说,生是无常视为顺,我们一般人说顺生违死,违顺就是两边,见闻觉知也是心病,参禅学道也是心病,诸位听了也许觉得奇怪,你顺着这个法门是心病,你违背这法门还是心病,你不晓得佛所讲的这个意思,违顺什么?着相。着了相,就不能见道,道见都见不到,你还谈什么修证,所以说违背不可存,违背是着了非相,顺呢?是着了有相。总而言之,你是有着相,你是有执着的,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行事’,无住,不著有相,行事不着空相,两边都不住,这两句话意思就是在此地,必须叫心清净至极,违顺两边都离开。

佛法,流传到今天,那么从整个历史上来看,可以说衰到了极处,衰极的原因,就是学佛的人都是着相在求,于是乎就像我们一般凡人,只要成了病了,本来这个药是治病的,病好了,病好了就执着药。诸位想想,一个没有病,身体健康的人,天天吃药,那怎么不害病呢?这就是俗话所讲的放不下,纵然把世间法放下,佛法放不下,不晓得佛实在是无法可说。佛说法是因为众生有心病,说这个法是治心病的,那里晓得心病是一层病,再把佛法又执着又加了一层病了,比世间那个医药治病还要严重,世间医药可能有病,吃了药病会好,好,你再吃药,再吃药以后,病好了之后,你病要舍,药不能够舍离,你只加了一层病,于佛法麻烦啊!本来就有一层病了,再执着佛法,又增长了一层病,这个就是佛法传到今天,所以衰极的原因。

换句话说,我们不解佛说法真实义的所在,这样误解、曲解了佛法,纵然是十方诸佛再来,也救不了我们,所以我们自己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觉悟,要晓得,得智忘言,那就是决定不执着言说相,不执著名字相,不执着心缘相,心里面都不能有,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说的最直接了当的,无过于金刚经,金刚经文字少,只有五千字,五千字可以说把这一乘修学的要领全部跟我们说出来,所以自从五祖以后,不但禅宗无论那一个宗派祖师,几乎没有不提倡金刚经,道理也就在此地。这个地方倓虚大师注子里面也特别提醒我们,切莫存违顺之心,一有这个心,你的烦恼就不能断,烦恼不断呢?那么烦恼一定会增长。这个注子做得简单,着得很明白,是一个很好的注子。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这个“玄旨”讲的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说的自家常住真心,你自己不晓得,每一天在修定上用功夫,禅家所谓是念静,或者说讲看静,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对这种修学的批评。当年北宗神秀大师他们提倡的就是要坐禅、要看静。六祖大师对他有很严厉的批评。可是诸位要晓得,难道神秀大师教错了吗?你要是神秀大师他们的教学教错了,那是我们自己误会了。教初学的人,就得要用神秀大师的办法,那是第一个阶段,六祖大师所讲的那是第二个阶段,要从第一个阶段提升到第二个阶段,就不能再看净,为什么呢?不能够执着参禅,不能够执着见闻觉知,要把这一关突破,才能够见性,才能够真正认得玄旨,明心见性。在我们念佛人也一样,念佛人如果执着这个病,不能够舍弃,功夫再好只能够到事一心不乱,就像楞严经里面佛所讲的,你要是用识心就是用这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这是分别执着,用这个心来修道,修得最好修得最高只能到声闻缘觉,那算是非常幸运的,没走错路,只能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各位晓得没有见性,能够成就禅定,成就三昧,九次第定可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不能见性,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佛说得很好,内守幽闲,那个内守还是违顺相争,他还是在这个境界里,换句话说,他还是一个心病,必须把内守放弃了,才能够突破证得理一心不乱,那就是大乘的见道位了,假如你不能够舍弃,你还要固守到在那个地方,那真是像古师所说祖师所讲的,你在经历恒沙,恒沙个大劫,那不只三大阿僧祇劫,千万种的修证,依旧是心外求法,没有办法证得,虽然大到只在眼前,你就是无法证得,所以祖师在此地讲“徒劳念静”,但是念静对初学是很重要,那么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眼前我们是什么病?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对治是有期限的,佛法常讲克期求证,是有期限的,不能老停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求进步,境界要知道天天往上提升,你要往上提升一级,底下的必须要舍弃,你才能够往上升,好比念书一样,你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你一年级的必须舍弃,你才能够升得到二年级,你不能说我又想升二级,一年级又不能离开,那有这个道理?这是没法子,必须要提升,所以说一方面往上提升,一方面舍,佛法没有别的,自始至终就是舍,也就是放下而已啊!再看底下这一段。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之。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那么这个四句,是说明佛法的大慈。“圆”是圆满,毫无欠缺。“太虚”是讲虚空,拿这个来做比喻,其实我们真心比这个太虚空还来的要圆满,为什么呢?因为太虚空是真心变现之物,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没有法子可以能够想像得到,正是像古德所讲的,唯证才知道,你自己不证到这个境界,怎么说也没有法子体会,唯证方知,为什么?在我们概念当中,就是我们常识里面,这个时间、空间是有距离,譬如说昨天和今天是不能同时,他方世界跟我们现前不能在一起,这是障碍,空间跟时间都属于事相,事事有碍的,殊不知在真如本性里面,就是在真实相里面事事无碍。极乐世界距离我们此地有十万亿国土,跟我们在不在一起?在一起,这个妙了,过去无量劫以前,未来无量劫以后,跟我们现在在同时,这个不可思议,今天科学家在理论上他要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讲的空间,你们现在晓得空间,你们晓得现在空间不只是四度了,而是有无限度,这个理论就与佛法的境界就有点接近了,但是无数度的空间如何证得?这科学家没有办法,这个意思是讲的是时空无量无边的境界,可以在同时一点完全显现。

佛法当中常讲讲十法界,一现一个法界现,九个法界影,但是影现同时,比喻没有法子比喻,可是我们今天讲用电影来做比喻,电影银幕里面一次只能现一个画面,那么底片里面有无数的画面,可以一次执行一个,可是毕竟那个影片它是不是同时的,佛法里面讲真性,现象他是同时的,影现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次第,如果要不是同时,我们人看的这个境界,是一种境界,阿罗汉来跟我们同在一起,他看到的这个境界跟我们不一样,菩萨来看又不一样,假如不是同时,为什么每个人看的都不一样,应当是一样,个人所看的不相同,可见得这个空间的确是无限次的。

经上有个比喻,说我们人看的这个水,天人看到是琉璃,饿鬼看到是火,同样一个东西,为什么个人看到的不相同?可见得是影现是同时。在我们世间拿什么东西来比喻都不能够比喻得很清楚,佛眼睛里面来看,十法界他统统看到,换一句话说,十法界完全现前,我们讲一现九影,那是对我们凡夫来讲,凡夫这个见量很小,不能圆见,事实上是圆的而不能圆见,我们也可以用仿佛比喻来说,这个见实在说拿今天物理学上来讲是光线的反射,我们能够见到种种的色相,种种的形状,是靠这光线的反射我们能够见到,那么我们这个眼在这个光波里面,他能见到的光波是很有限的,是很有限的,比我们现在能见度的光波,长的光波我们见不到,比这个光波短的我们也见不到。你譬如讲X光,就比我们现在能见的光波还要短,像紫外线,红外线都不是我们肉眼都见得到的,我们现在用科学的仪器,帮助我们检查,假如诸位设想一下,我们这个眼球是任何的光波我们都能够见得到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呢?不是这个样子了,可见得这个境界它真是同时的,是圆满存在的,而是我们这个能见度不一样。

你譬如说那个修行的人,他有天眼,像阿罗汉他不仅具有天眼,他还有慧眼,菩萨又有法眼,佛是五眼圆明,比起我们单单只有肉眼,所以看这个世界就是不一样啊!一现九影,那个九何尝影,影是什么?我们眼睛不行啊!有影啊!佛跟我们讲这个能见,能见的量,各种光波,统统都能见,是决定没有障碍的,而且这个见量之大,是尽虚空遍法界,看得就像在眼前一样,看得清清楚楚,不必藉望远镜,也不必藉显微镜。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以耳来说,我们现在的这个耳可听的音波也是很短,就是这个波度,比这个长的波度听不到,比这个短的也听不到,如果说各种音波都能听得到,你现在所听的,这个耳根接触的声尘这个世界也不一样,不相同,我们这个偈的解说只能说到这个地方,希望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才能够真正的领略到一点“圆同太虚。无欠无余。”的意思。这是说真心的理体,真心的相貌,真心的作用。

体相用在佛经里面讲得最完整的最圆满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华严经就是讲的‘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说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的面目,说的是自己,不是说的别人。毗卢遮那佛是自己,诸菩萨众也是自己,诸杂神众还是自己,那都是自己真心所现的相,所取的作用,无边的德用,在华严经里面显示出自己本来面目,正因为事实的真相是这样,所以佛跟我们讲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证得如来果位了,他这个心有没有增加一点点,也不会说他特别光明一点点,没有,纵然堕在阿鼻地狱也没有缺少一点,说个实在话,也没有染污一丝毫。我们明了这个事实真相,相信他,尔后的修学,像古大德一样,修证即不悟,染污即不得,有没有修证?有修证,有修有证,但是不垢不净,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能得到大自在。而在这修证过程当中,法喜充满,为什么呢?因为你离开了心病,你没有心病,这是修学正确的方向,因为佛法给我们的是离苦得乐,如果你的修行当中有很苦,苦修啊!苦修是没入门,你才苦修,为什么呢?心病没除,这个修行才有苦,心病除掉了,那个修是乐修啊!修行都那么苦,谁去修?修行里头得大自在,人家才愿意修,苦修是你没得法,是你没入门,入了门不苦,只有乐没有苦,这个跟念书一样。现在念书学生多苦,那是不得法,所以才念得很苦,得法呢?念书是乐事,你看看古人四时读书乐,世间不管什么的乐都没有念书的快乐,那念书是个苦事情,谁念呢?不念了。所以说那都是不得法,没有领略到书中的境界那才苦。

佛法亦复如是,佛法叫你开悟,叫你断烦恼,叫你开智慧,你看你乐不乐?你要是念的时候智慧又不开,一天到晚是愈念烦恼愈多,那当然苦。这个就是得法与不得法,得法的人怎么样呢?就底下一句了“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得法的人,取舍的心离开了,这就得法了,不得法的人在里面有取有舍,有取有舍这种就是有得失心,这是心病,所以不如,这个“如”这个字妙极了,佛在法华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十如是,天台智者大师讲十如是,展开来说明百界千如,无有一法不如,给金刚经上一句话做了详细的注解,金刚经上所讲‘如来者,诸法如义。’刚才我跟你们诸位说过,“圆同太虚”,圆里头讲过,体相用,从体上讲称为真,体是真的,从相上讲称为如,相如其体,体如其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真体是一个,真如本性,变现的相无量无边。

古人藉这比喻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这个金比做真体,将器比做相,千千万万的相全都是金,可以,诸位如果你从这个名义上去思维,如果说我不要相了,我不要器,你把这个金拿给我,你们能不能拿出来,你拿这个金条还是有一条的相,你把它捻成一团,它有一团的相,它总有一个相,你说相不要光拿金来,拿不出来,器就是金啊!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真如本性在那里?你就恍然大悟了,一切万相,那一个不是?所以悟了之后,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捻来无有不是,而后你去念禅宗的语录,就有趣味了,你就懂得他在那里说什么了?这就是教给我们在一切法中,要晓得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所以佛经一展开第一句就是跟你讲‘如是我闻’,如是这两个字把一切法统统包括了,所有的佛经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如是’而已,你果然在如是那里悟得了,那一切法都不必说了。

那么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所悟,悟的什么?就是‘如是’,一切众生所迷,迷的是什么?的也是‘如是’,诸佛菩萨所修的,修的是‘如是’;诸佛所,证的证的也是‘如是’,在这一句里面我们也能够体会到祖师给我们指示的纲领,我们要想悟‘如是’,要想修‘如是’,证‘如是’必须要把取舍舍掉,你才能够悟入,有个取舍的心就错了,所以不如了,这个不如就是迷了‘如是’,不但在世间法里面不取不舍,你要是舍了也错,取错了,舍也错了,出世间法里也一样,也不能够有取舍的念头,你的心才真正清净才真正清净,但是在此地诸位必须要明白,叫你离开取舍是讲心,心里面不能有取舍。日常生活事相当中有取舍,为什么在事当中有取舍呢?因为这个世间人并不是个个都是觉悟的人,你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看在那一个层次,为什么呢?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里面还是有取舍,实报土里面,事相上就没有取舍了,就到事事无碍了,如果我们今天在凡圣同居土事上也没有取舍了,那真是黑白不分,善恶不辨了,天下大乱。

世间上只许破坏,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随顺世间的秩序,换句话说,随顺世间人的标准来取舍,世间人认为那些是善,我们取这个为善,那些是恶的我们就取这个是恶,那是什么?随顺世间。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是你自己真有取舍,是随顺世人取舍而取舍,那个取舍即是无取舍,要晓得这个道理,对自己来说没有取舍,对大家来讲有取有舍,而不是自己真正有个取舍。换句话说,世间一切取舍不碍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真正离开了取舍。像金刚经里面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对自己来讲的。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这是说“缘”是讲人事与境界,是说于有法,经上说的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叫你不要执着,‘有’不能执着,‘空’也不能执着,‘空’是无相,有一等人听说诸法皆是幻化而不真实,他不执著「有’相了,他就执着了‘空’相了,这也是错误,“空忍”这个“忍”在此地当做定讲,把这个心安住在空里面,功夫浅一点无想定,他这个心里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念头,一切都不分别,也没有妄想也没有念头,心很清净,住在空定里面,这个定要修成了,果报在四禅无想天,诸位晓得无想天是外道,这修成外道,麻烦大了,更高一点就是四空天,就是住在空忍里面,虽然这个心很清净,诸位要晓得不能突破无明。

在印度有一些这个宗教,定功确实很深,他们能够修到这个无想定、修到四空定。这四空定所见的境界是什么呢?你看印度外道建立的二十五定,最高的他是到真正最高的境界了,叫明定,明定就是什么都看不清楚,什么都没有,好像是这么一个境界。在中国也有此一说,你们看到这个幼学琼林,一开端讲:‘浑沌初开,乾坤始变’,‘浑沌初开’就是印度外道讲的明定,在佛法里面讲的是什么呢?‘无明’啊!他见到了那个无明,他没有办法把那个无明突破,他认为那个境界就是宇宙的根源了,他发现见到宇宙的根源了,实际上大错特错,这是讲住在“空忍”里面,最高只是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虚妄的。换句话说,不但是有不能执着不能住,空也不能住,也不能执着,空有两边都不可以执着,两边不着,才是佛法里面所谓的中道,所谓的解脱,真正得自在,空有两边都不住。

可是这个境界对初学的人来说不能容易达到。初学的人,这个心里总有住,有住是什么呢?就是你心里头有念头,不是想着空就是想著有,你总有念头,你不会到无念,无念是什么呢?有念跟无念都没有,才叫做无念,无有念,还是有一个无念,这个不行啊!你有个无念的话,是此地讲的住在空忍上,所以佛法讲无念,是有念和无念都离开那个才叫无念,千万不要把那个无,当做有无之无,这就糟糕了,那就错会了意思了,有无两边都没有,这叫真无念。你们想想这个很难,为什么?有念就不是无念,无念就不是有念,怎么能够叫有念无念都没有?这麻烦大!觉悟了有念就是无念,有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这才两边真正都离开,我们现在没办法做到这。有念不是无念,无念不是有念,不知道有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不明白这个道理,悟道见道,就是见道有无是一不是二,这叫入一真法界,这样才是真正两边不住,得到真正的清净、真正的自在。

住着两边,体用不圆满,譬如说凡夫住著有念上,与真体不相应,住在相上,你会生无量无边的烦恼,所以是苦海无边。四空天人、无想天人,以及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他们住在空上,怎么样呢?有体无用,也是枯寂无聊,不起作用。换一句话说,还是不圆满,唯有佛与大菩萨,空有两边不住,活活泼泼自自在在,他在人间跟我们一样有作用,有作用他又没有,烦恼有作用,是不住空,没有烦恼,不住有,叫自在。诸位从这个地方体会去揣摩,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佛讲的中道解脱的境界。底下这个两句,就把这个境界给我们显示出来了。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是说取舍之情断尽了,一切法里头无有取舍。这个修行的方法在下手,我也跟同修们常常提起,下手之说就是得失的心,凡夫可以说烦恼的根本,就是得失心增长,合乎自己心意的,要想得到,不合乎意思的要想摆脱,那个得到的又怕它失掉,要想尽办法去保持。那里晓得一切法里没有得失,真正相信因果的人,虽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他还是在迷位,在迷位他还得到一个小自在。

你们这个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他是凡夫跟我们一样,他相信命运,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得很准确,一点也没有错,他相信命运,相信命运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是我的,我想也想不来,那想不是冤枉吗?不如不想它,是我的丢也丢不掉,到时候自然就来,所以他的心清净,他没有得失心,他跟云谷禅师两个在禅堂里头静坐了三天三夜,一个妄念不起,云谷大师佩服得了不起,说他:你的功夫很了不起。结果他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还有什么想头的,所以不打妄想了。他不是禅定,他是什么?他是相信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了,他心清净。

所以我叫了凡居士标准的凡夫,他相信这个事实,这是真的,这一点都不错。所以你每天为明天怎么设想,为将来怎么设想,统统叫妄想,为什么呢?明天的事情和将来的事情不是你想像得到的啊!而是你命里头注定的,你没有办法改变的,那里样样都凭你自己理想,那有这个道理。如果样样自己都能够策划,能够设想,这个命运的定律就可以推翻了,因果律就可以推翻了,没有这个道理。改造命运是可能的,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

你看了凡居士他到云谷大师,云谷大师跟他讲了一套理论、一套方法。他依照那个方法去做,命运改变了,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我们要相信这个道理,命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福也是自己培植的,自己可以去求得。‘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不是骗人的。是有理论依据,有正确的方法,不是安慰、不是欺骗。

那么这个地方这个境界是提升得到极高之处了,平等心现前了,我们最低限度来讲呢?是圆教初住的菩萨,到这种境界是一种平怀,就是唯一平等心,起信论里讲的直心,维摩经说:‘直心是道场’,你们想想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心现前就入了初住位了,华严经的入了十住菩萨,从这个地方就可以进修了。所以直心是真正的道场,“一种平怀”就是达到了圆初住的地位,净土法门就是理一心不乱的菩萨。

 “泯然自尽”,“泯”是泯灭,就是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妄念、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也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尽”是一切妄念都尽了,得到清净。这段倓虚大师注得比较多,他老人家是用天台家的教义来解释这一段的铭文。我们将它念一念,我们从头把它念一念:

 ‘此指佛法大体,圆满与太虚空相同,无欠无余者,以表无大不充,无微不入,此是一切众生,本来面目,各自如如,何尝造作。’信就是信这个,不论是信、是悟、是修、是证都是讲的这桩事情。

说‘由其造作取舍,不住本位。’这就是说迷了,在楞严经里面佛所讲这个无明的根源,与这个意思是相同的,经上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是佛知佛见,那是本有的,你在上再建立一个知见,就是取舍,无有取舍的时扣是你自己本明,就是你自己的佛知佛见。才有取舍,才起心动念,就把你的本明失掉了,就是不住本位了。

 ‘故’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于是有失,而转劝之,切莫逐妄迷真,于有所缘处,再勿再住于空忍,得小为足。’因为小乘人住在这个空忍当中,祖师特别劝我们,不要得了一个小果就以为满足了。

 ‘忍者地位之名,此空忍者非顽虚空,亦非断灭空,乃指析法真空,及体法真空。’这都是小乘人所证的境界,顽虚空是凡夫的见解,断灭空是外道的认识,断灭空就是无想定,无想天与四空天与这相接近,都是错误的,小乘人虽然不错,但是他不圆满,他有欠缺。

所以这是‘析空,是二乘人的认识,体法真空,是通教菩萨的认识,妙有真空,乃是登地菩萨的认识,真空妙有者,乃是诸佛的认识。’这个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简单明了,将佛、菩萨、二乘、外道人天的见解,这个认识也就是见解,用很简单的言语说得清清楚楚。

说‘以此多言惟恐以紫乱朱耳,此指勿住空忍者,乃专指声闻缘觉二乘之圣人,得少为足,不再进求究竟佛道者,究竟佛道者何,那是什么呢?乃是一种平怀,即观诸法,唯是一种平等为怀,方是泯然无物,自然净尽矣。’这是平常我们常常勉励同修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平等心,当然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因为你有四相在,你有个我,有我就不平等,为什么呢?因为我总要比别人高一等,你不做这个想,它自自然然就有这个妄念,这就是我慢,有我啊!佛讲得很好,唯识里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不是学得来的,是俱生烦恼,从什么地方去见呢?从那个还不懂事的小孩,你看一两岁的小孩,他刚刚会说话他就有嫉妒心、他就有好胜心,谁教他的呢?没有人教他,他为什么会的?因为他有‘我’,我们俗话讲他就有自尊心,他就有好胜心,他就有贡高我慢心,怎么能平等,由此可知,要修平等观,一定要离相。

世出世间法都教我们学谦虚,在中国世间法里讲的是礼,你们打开礼记,你看礼记里面讲礼的定义,礼这个字怎么讲,学里面跟我们解释,礼也者,自卑而尊人,什么叫礼?自己卑下,尊重别人这就是礼,这是世间法。佛法里面,你看菩萨里面再学常不轻,这些无非都是破四相,四相要不破,那是修学重大的障碍,也就是障碍我们的平等心,障碍了一种平怀,下手之处破四相,下手之处,实在讲六度里头一个布施、一个忍辱,你才能够破的了四相,布施是先舍,舍身外之物,舍不得!舍了,我自己要用的时候,谁给我?这一种顾虑那一个没有?有这种顾虑你就不能舍了,舍不得。

换句话说,你生死也舍不掉,你烦恼也舍不掉。你样样都想留到,你这个四相也就舍不掉。你的一种平怀要到什么地方才能得到呢?什么时候才能现前呢?我跟诸位说,我学佛的确得力于了凡四训,我在民国四十二年刚刚接触佛法,朱镜宙老居士送我这小册子给我,我愈看愈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章嘉大师教给我放下,我真干了,认真的去布施去舍,他老人家教我学六年,到六年的时候,我把我这些财物舍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几套(二、三套)换洗衣服,一床铺盖,什么都没有了,舍得干干净净,舍尽了之后就有感应了,差不多有些事情自己好像预先就会晓得,有感应,到以后心里面想要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会现前。我是从小就喜欢读书,爱好书本,所以我收藏的书很多,书本几乎跟我的生命一样,我那时候统统布施得干干净净,因为我除了书藉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没有出家之前我大概有三万卷书,全都舍尽了,以后我是想念书,想要什么书,那个书就有人送给我,而且都是很好的版本,你看我不是舍得干干净净吗?你看看这些书摆在此地,心里动个念头想要个什么书的时候,它就来了,别人想不到,我都能想到,感应道交,有求必应。

换句话说,你要有胆量,相信福报愈舍愈多,你所来的时候愈多,你要是不肯舍,永远就只有这么多,用完了就没有了,你们只晓得那个金钱摆在银行里生利息,靠不住啊!会贬值的,布施掉所得来的利息不会贬值,永远靠得住的,为什么不肯布施?为什么不肯舍呢?你要把了凡四训真正念通了,你才晓得这是真的,不要认为舍掉了就没有了。愈舍愈多,你的财富是财布施得来的,你的健康长寿无是畏布施得来的,你的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富贵、智慧、健康、长寿那是果报,你不种因那来的果报,你现在得的果报是你前世种的因,你这世再不继续种,你这果报享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怎样修才得什么样的果报。此地是教我们得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的果报,那要得清净心,一种平怀里面,智慧福德,统统俱足,是圆满的不是欠缺的,是圆满的福报。所以诸位不要害怕,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欠缺,这个多自在,这个里面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我们要细细的去想。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第三卷)

 

净空法师讲述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大师这篇文章,当然偏重在宗门,也就是偏重在参禅的这一方面的修持,特别是在指导用功,虽然是禅宗的典藉,但这里所讲的原理原则,教下也都用得上,正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门门不离这个。

 

止与动,是一不是二,往后还要发明这个道理,这在用功可以算是第一个阶段,我们在楞严里面看到六界三空。六界里面第一个就是动,第二就是静,“止动”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动静,凡夫不晓得动静一如,所以在这个一定要把动给止住,认为这样才能够得到静,那么是不是真能止得住呢?止不住的,愈止就愈乱,此地所讲的“止更弥动”,动静或者止动都是讲我们的都是讲的心,经典里面,特别是大乘了义经典,我们常常念到,真心是湛然常住不动,我们想想经里面的这个句子,湛然就是清净,我们讲干净,一尘不染,常住就是不动的意思,永远是这个样子。不但在如来果地是这个样子,在凡夫还是这个样子,纵然我们讲到凡夫最恶劣的境界,这个地狱众生,也没有两样,这样的真相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呢?那就是我们在这个真心里面起了一个妄心,诸位要晓得,真心是本有的,妄心从名字上面去了解,妄心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是虚妄的,由于这个妄心起作用,它就妄见。妄见里头最重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分别执着,我们所讲的第六识、第七识,第六意识是分别心,第七识就是执着心,这两个都是妄念,可以说是一切妄念的根源,但是你要晓得它是虚妄的,如果你明白它是虚妄的,妄就不碍真,如果真心要受到外面这个妨碍那还能够叫真吗?那就不能叫真了,真是决定不会被人障碍住,现在你为什么障碍,因为你迷了,你以为有了障碍。这是自己以为有了障碍,而这个疑惑没有办法打破,因此我们见不到常住真心,于是想什么呢?想把这个妄念克服住,愈想克服妄念愈多,我想这种境界同修们可能都有过,当你在念佛、在静坐的时候,不知道那来这么多妄念,你要拚命想把这个妄念压下去,愈压愈多。大凡用功夫是两种常见的境界,一种他没有妄念,精神提不起来,精神提不起来就打瞌睡,一坐在那个地方就昏沉了,这是一个现象,昏沉就是无明的现象。一种现象就是妄念很多都起来了,佛学名称上掉举,这个就是妄想,这是妄想,你愈是想止住,愈动得厉害,真正的静从那里找?真正的静动静一如,动静不二,静是心的本体,动是心的作用,体用是一不是二,有体一定它有作用,有作用里面就产生两种现象,一个是为迷,一个是悟的现象,怎么叫做迷呢?把动静看做两桩事情他就迷了,如果晓得动静是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你找动也没有动相,找静也没有静相,只要知道它是一,一里面找动静二相都找不到。所以楞严经里面讲,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在这里头找不到这二种相,怎么找不到?是你心清净了,你心不再向外面这个境界去攀缘,于是这二种现象在你心里面都消失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才得真正的清净,所以动静两边都离开了,这个是在修行境界里面讲是第一层的境界。这底下说: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这个两句是解释上面两句,“两边”就是指前面的动静二相,一种所谓是理体无差,两种现象是一个相。我们应当明了,两边妄,那两边都是妄,如果说真,两边都是真,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从虚地上来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真地上里看,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外面境界有没有变动呢?没有变动,只是换换名词而已,为什么要换名词呢?一个是觉悟的观察,一个是迷惑的观察,迷惑是把这个动静看成两桩事情,都是虚妄,动是虚妄,静也是虚妄,在此地祖师只举这一个用这个例子来概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譬如我们讲佛与众生两边,你要把佛不是众生,众生不是佛,两边俱妄,众生是妄,佛也是虚妄;你要晓得生佛不二,生佛一如,两边都真,佛是真的,众生也是真的,可见得这是迷悟的看法,境界并没有改变,所以是境随心转,并不是境界真的被你心所转,那有这种道理,境随心转,每个人的心不一样,他看到的那个境界所感受的不相同,境界印在个人的这个心里,个人心里变现一个境界。个人所变的都不相同,这叫境随心转。

所以你慈悲心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眼里面看佛,看菩萨也是凡夫,这就叫做境随心转。这个两句话在此地说,“唯滞两边”,滞是滞在两边的话,这是凡夫的知见,迷而不觉,觉了怎么?觉了晓得一种,所以是见相就见情,古人用金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见到器就是见到金,那有两样?用功,知见是在第一,知见要是错了,功夫就决定不得力。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这一句是接前面所说,显示一种的真理。同时也责备凡夫迷惑,不认识一,在境界里面生起虚妄的分别,这是用功不得力,学佛不得入门的所在,你说为什么不能入门?道理就跟你说出来了,我们现前正堕在这个境界里面,所以功夫不得力,没有法子见道,不要说修道了,没法子见道,就是不知道是一,要果然从这地方悟入了,这一悟入了,那名称也很多,在净土法门里面叫一心不乱,华严经里面讲一真法界,也是讲的是一,入法界品就是入一真法界,宗门里面常说:‘识得一,万事毕。’万事是讲,修行六度万行,统统圆满了,统统毕业了,你怎么圆满的,你怎么毕业的,你认识一了,宗门里这些祖师,你看到他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他悟了什么?他见了什么?就是见到一,万法一如,他见到一如。金刚经里面讲:‘如来者,诸法如义。’见到一如了,所以佛经一开端,证信序里头跟你说的,‘如是我闻。一时…。’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的过失完全是在虚妄的分别执着,所以搞得天下大乱,这个天下大乱不管这世间怎么乱法,你自己乱得很,如果这个世间他乱我不乱,那就对了,你自己心要不乱了,你看这个天下也不乱,你千万不要误会‘我心很清净不乱,这个世界太乱了。’跟你说,你还是乱,你要是心不乱,怎么会看外面境界是乱,外面境界乱是谁看到的,这个意思向下还有许多的发挥。

再看底下两句,前面六句在功夫上来讲非常重要,就是用在念佛上也非常之好,我们念佛希望念到一心不乱,希望念到功夫成片,如果能够把握这个原则,我们的功夫不难成就,要不晓得这个道理,真是“两处失功”,真与妄两处都失掉了。

这“遣有没有,从空背空。”这个意思说明了,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佛在经论上常常开导我们,有是什?么是因缘生法,如果要跟诸位说真实的,世间什么都是假的,假有里面只有因果不假,这个道理很深很深,为什么说因果不假,因为一切法都是缘生法,缘生法就是因果的定律,所现的一切境界相都是妄相,妄相有没有呢?有!不能说没有,虽有它是虚妄的,所以佛才教人要修殊胜之因,才能够得殊胜的果报,俗话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修善得善报,你作恶得恶报,这个是一定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佛法总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觉悟,所以对于造因非常慎重,众生迷惑,疏于慎重的造作,所以感得的果报,不堪设想。这个意思,在一切大乘经里面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最殊胜的因,就是清净之因,什么叫清净之因呢?离一切分别执着,修一切善法,这个因是清净的,离分别执着。

换句话说,你的一切的造作不是虚妄的,不是妄心,你是用的真心,真心也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至诚心,至诚心就是一心,无论是待人接物,你只用这一个心,用这一个心就能够成佛、就能够成菩萨,至诚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无论外面境界的好丑,他的心是平等,平等无有高下,这菩提心里面指的是直心,才动一念分别这就是妄心,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意识里面的造作,就有善恶无记,所感的报就有善报、恶报、无记的果报,这是说明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所在。要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的生活,过日子不一样,用心不一样,佛菩萨用真心,修一切善法,所以他得的这个果报殊胜,得的果报殊胜,我们再看看,凡夫用分别执着心修一切善法,他得的果报不殊胜。在人间讲,凡夫眼睛里面讲他很殊胜,他能够生天,像昨天晚上我们在华严经读到的忉利天主,他能够生天,人间果报最殊胜,但诸位想想,天,他还是有烦恼,还是有生死,所以他不究竟,殊胜而不究竟。

我们人间有战争带来了很大的苦恼,忉利天也有战争,你们看经上讲,阿修罗常常找帝释天的麻烦,要跟他打仗,战争彼此都有胜负,有时候忉利天主这一仗打胜赢,有时候也输给了阿修罗,这个事情是常有,这就是福报不是真正的殊胜。如果我们说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不用一心?佛法在修证上讲,信、解、行、证这四个过程,信是第一位,唯有信,才有真正的理解,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才是真正的理解,千言万语,对于初学的同修来说,无非是劝你要建立信心,你信佛没有用处,你信经典也没有用处,你信我跟你所以讲的更没有用处,要信你自己的一心就有用处,信你自己什么呢?我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我的心跟十方诸佛的心就无二无别,我用这样的心来修一切善法,就能够证得无上的菩提,这才管用。

所以说佛教不是宗教,道理就在此地,宗教是你要相信别人,你要信他,佛法讲信自己,不能信他,信他没有用处,信他到最后两边都落空,要信自己,依这个信心来修,没有不成就的,这两句的意思也不难懂,我们晓得一些有是妄有,所以不应当执着,“遣有没有。”空呢?空本来就是空,你也在想我要把一切空掉,那你不就是在头上安头吗?本来就是空,你还空个什么?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我还要修清净这就糟糕了,清净上里头再加上一个清净,就不清净了,真心是空寂的,所以你要是修空修寂,那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知见无知是无明本’,你又增长无明了,正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空也没有,有也没有,空有两边都没有,空有两边都不可以执着,这个境界很难讲,也不容易体会,空有这两个现象是相对而产生的,因为从有才显得有个空,从空才显得有个有,那么你要问我,空有到底是一还是二呢?我们不得已用个比喻来说,空好比说我们看电影那个银幕,是一个白布,里面什么都没有,那个有就好比放映的时候那个影片影像放在上面,因为一个空白的银幕,所以这个影像才能看得清楚,才能见到有,也因为正有个影像,所以才能反应底下这个空白的银幕。所以空跟有是同时的,换一句话说,空全是有,有也全是空,要晓得这个道理,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一有执着就错了。底下两句: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言语要是多了,愈说愈远了,这个说法,特别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你看中国的典籍,愈讲到高深愈简单,你们看看中国文化的根源就是易经,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六经可以说都是易经卦相的注解,你看那本多简单,几画符号,几个字解释。佛法也是如是,讲到最极深之处也是简单明了,有些人看到佛法,这么多的经典,一看都吓到了,实际你要讲这么多经典,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全都包括了,再说得更简单一点,每部经开端,‘如是’两个字全都包括了,那些所讲的就是讲的‘如是’两个字而已,一句话可以把整个问题解决,所以言语愈多愈是不容易掌握到要领,头绪太多,就找不到头绪了。

真理,简而不繁,这三祖信心铭,也只不过是五百八十个字,比六祖坛经简单得太多,可是六祖真正的纲领也不多,就是在坛经第一章里面十五首无相颂,六十句,那六十句无相颂,把六祖所悟的这个境界全部说出来,也是要而不繁,所以是说言语愈多反而不相应。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一个榜样,教我们学东西要一门深入,怕的是你学多了,转不相应,那真正吃亏,一门里面相应的是什么?与真如相应,与一心相应,不管那一个法门无非就是修一心而已,净土讲一心不乱,禅家讲明心见性是一桩事情,教下讲大开圆解,还是这一桩事情,你要想与这个相应,只有一门深入。

我们看古来的大德,差不多是十年到二十年这个阶段得到相应的人很多很多,诸位从高僧传,从这个禅宗语录去看,十年以上,廿年以下,在这个阶段开悟的人,太多太多,真是不可胜数,你再看看他们所用的功夫所学的都是一门,教下那些大开圆解的都是从一部经他才有开悟的可能,他要搞个五部十部,那就是六祖所讲的,到结果也不过是个知解宗徒而已。在佛法里面讲,不过是个多闻而已,今天讲多闻的学者而已。不能够大开圆解,不能够大彻大悟,毛病在那里?就是“多言多虑。转不相应。”我们凡夫不能没有虑,无言无虑就成佛了,这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没有言吗?妄想还是不能断,还是妄念纷飞。

佛的方便法,就是把我们的言虑,使那个多言多虑,把他诱导,教你一个方向,一言一虑,用这个办法。你说念佛人,‘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不是言,是言,是一句话,所有的念头也集中在这里,不动念则已,你一动念就都想著「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一切乱的念头,多言归一,到功夫成熟的时候,这个一也不要了,斩断了,那就入了境界,得一心。

禅宗这个办法也是如此,参话头,话头也是一句话,把你这个念头,拴在这个一句话上,也是从多言多虑,归到一言一虑,都是用这个办法,这个办法是最高明的办法,能够叫我们外绝诸缘,内熄分别,把这个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就是妄想,内熄妄想外绝诸缘,我们古来的大德都用这功夫。到成熟了,前面是用功,这里是见道了。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经典里面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绝言绝虑。”这个话不能发生误会,“绝言”不是从此以后不说话了,也不思想了。如果从此以后不说话不思想,木头人是做到,你学佛学到最后不过学个木头人而已,那那里叫成佛呢?我们套金刚经上一句话,诸位对这个意思就可以稍稍体会到一点了,‘言虑者则非言虑,是名言虑。’这就叫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了,“通”就是通达实相,通达诸法如义,为什么呢?言虑都是因缘生法,既然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是“绝言绝虑”,虽然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可是也还有言虑的名相在,如果说绝言就不说话了,三祖说这么多,他有没有绝言?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么多经典,他有没有绝言?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与无说是一不是二,言与无言是一不是二,这叫“绝言”。虑跟无虑是一不是二,这才叫“绝虑”,两边都绝了,不是绝一边,绝一边存一边,还是没绝啊!希望诸位能够体会这个意思,真正所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你才有门路可入。底下一段入门了。底下这一段入门,诸位翻过来。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反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这一段是入了境界了,必须要到绝言绝虑,这是归根了,归根“根”是什么?是性。“归根”的意思就是见性。禅家讲明心见性,无处不通就是“得旨”。“无处不通”,在华严里面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有障碍就不通了,通达就是没有障碍,既然是归根得旨,犹缺随照失宗,这话怎么说法呢?怕的是你在这里起分别、起执着,我‘见性了?’‘我事事无碍了?’这又失了宗旨,你想想看,你如果有这一念,我见性了,我得一心了,你有没有得道?你还是凡夫,没有得自以为得了,真正得怎么样?真正得不是随照,“随照”实在讲是随念分别,他这个句子真的有点像金刚经里面句法,怕的是在这个地方随语而转,又迷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再提醒你,真正的得智慧宗,是即照的境界现前,可不是随照,即是心真清净,外面境界样样明了,通达无碍,为什么?他在境界里没有分别执着,连自己见性也没有这个念头,我见性了,没有,也没有个念头,某人还在迷惑,某人还好像没有见性,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在这个境界里面是万法一如,平等平等。如果起一念就不平等,那就失照了,此地讲失宗了,所以这个地方决定不能够有一个错误的念头起来,因此佛,像在维摩经里面讲的平常心是道,平是平等,无有高下,常是永远这个样子,佛说一切法是绝言绝虑而说的,所以佛是无法可说。金刚经上‘无有定法可说’,无法可说,佛说什么法?佛没说法,佛说法佛起心动念,佛失照,佛说法就像我们这个磬和木鱼一样,敲它就响,就是我们叫他说法,你不敲就不响,虽然敲了,是不是它有心应你,无心啊!如果他有说法的话,不敲它也响,不敲不响敲了响,响就是不响,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这是佛法讲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则有应,众生有心求感的,佛是无心而应,唯有无心而应,所以他才万法皆通,才是事事无碍。

 “须臾反照。胜却前空。”“须臾”是极短的时间,回光反照,以明暗色空,销归自性,这叫做“反照”。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也不自有,也是因心故有。那么换句话说,离了分别执着,那来的空有呢?由此可知,空有是我们分别执着心里面所现之物,是妄心所现,不是真心所现的,换句话说,无论你是依空修是依有修都是颠倒,都不是真实,真修是空有两边不住,所以教你一回光就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前面说过,有是妄,空也是妄,空与有都是缘生之法,既是缘生之法,缘就不定,所以你要想离妄,离妄心难,那么我们转变一个方法,我们先离妄境,也就是妄心是能变,妄境是所变,能变是主观的,要去掉很难,我们俗话也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就是讲的成见,我们今天讲主观的观念,这个东西离开很难,但是客观与主观是相对的,客观没有了,主观也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所缘的境没有了,能缘的心也就不能够建立,这也是一种善巧,先离境,境离了心自然就息了,所以佛法里头常常叫人发广大心,特别是华严经里面,他广大心用意在那里?你想想看,他用意是破我执、破法执。我执、法执是成见,是主观观念不能有,那么破除的方法,我们从客观境界上破,我们把心量扩大,我们看到别人就看自己一样,发大心,修大行,什么叫大行?心大,行就大,心小,行就小。归根究底,大心就是主,其余皆是宾。心量一大,我见不破,自然就转变了,我执不破,自然就破了。这是比那个小乘人一昧就在我执、法执上来破要容易得多了,在时间上来讲也快速得多了,那么这是大乘佛法善巧之处。这一段意思就也是讲我们如果要是离妄,求这离妄必须两边都要离开。底下一句说: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为什么不须求真?不用求真?真是本有的,你到那里去求。楞严经上说‘言妄闲住真,妄真同二妄。’你们想那经文,‘又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这四句话是楞严经上说的,求真那真是一个妄境,你要懂得这个原理,你说我们念佛人求一心不乱,你有这个求一心不乱的心,试问你能不能得一心?你得不到啊!有求这个心是个妄心,妄求不到真,妄所得的结果还是虚妄,求不到真,那好,不求行不行?不求也行,不求也得不到,因为你不求这个心你想想看还是个妄心,求的这个心,求真的心是妄心,不求真也是妄心,所以说真妄同二妄,两个妄念,那到底怎么办呢?息见,见就是什么?这个见解把它息掉,求真的见解也息掉,真心就现前了,一切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这个时候真心就现前,真心就用事了。只要我们能够离一切见,这个离见比离相的功夫还要深一层,你看金刚经里面前半部教人离相,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后半部比前半部的意思更深,离四见修一切善法,不但这个世间一切妄见你要离开,连佛所证的三身、佛证的大身,佛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见解都要离掉,都不可以执着,你要执著有个无上正等正觉,我要来求无上正等正觉,那糟糕了,那无上正等正觉正是迷惑颠倒,是个妄念,那么念到这里诸位特别要记住楞严经里面的一句,修行,‘因地心与果地觉一定要相应才能成无上道。’我们因地心是个妄念,怎么能求得果上的正觉呢?不相应嘛!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心,不管你怎么用统统是妄心,你们想想看对不对,真性没现前,这个事情不能欺骗自己,真心无念,妄心有念,这是两个最大的差别,真心是寂照,妄心我们讲观照吧!随照,随照就失宗了,祖师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可是功夫又不能不用,不用也不行,用功不晓得从那,你用起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所以在般若经典里面佛告诉我们说,功夫三个层次对绝大多数根性是非常适用,那就是讲上上根以下,离开了这个方法很难有成就,那就是先用观照的功夫,我们讲观照般若,观照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分别执着的心,换句话说用第六意识,是用妄心,观照是什么?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能够想得起经典里面的教训,用这功夫,你譬如说我们在境界里面,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我们心起分别了,这一起分别心,马上自己就能够觉悟,我应该用平等心,用一心,为什么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薄一点,我为什么会有分别,要常常提起这一念这就叫观照,一念分别执着就是迷情,是无始劫以来的虚妄习气,在境界里面分是分非,分善分恶,心境不如,那么这个就叫观照的功夫。当你观照功夫一提起,心就清净了,一会儿又失掉了,这功夫很短暂的,你要常常用,不断的用,用到怎么?用到你这个心不乱了,有了主宰了,照住了。

这是第二层的功夫,那就什么?得三昧了,这个功夫成就在念佛人讲证得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乱;换一句话说,不必时时提醒自己,已经如如不动了,这个平等心现前了;换句话说,自自然然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用一心,不是用二心,真正用的是一心,这是你得念佛三昧了,这个功夫更正上是照见,一直到照见才是大乘的入门,我们讲得理一心不乱,开智慧了,这时一切通达,心经里面一开端‘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能所两边都不执着,这个方法非常的善巧,对中下根性人来讲是最好的修学指导原则,我们要不循这个原则来进修恐怕很困难,真正照这个原则来修学,我刚才说了,我们的古圣先贤,十年到廿年当中开悟的太多太多了,他们所用的功夫就是用这个办法,念佛人的警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梵语的印度话,意思是无量觉,‘阿’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弥陀’翻成中国意思是量,‘佛’就是觉。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迷,一句阿弥陀佛我要无量觉,要样样都觉悟,这是提醒你这句话,我要样样都觉悟,我怎么又迷惑颠倒了,怎么又起心动念,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唤醒自己无量觉,我们在境界里要觉而不迷,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念起就是迷,只怕觉迟。’这个觉回光反照,也比喻做回头是岸,从迷里面回头就觉悟了。这个地方教你,你要是求真你是迷了,息念息见,见就是见解,把一切见解统统能够离开那这就是觉。

所以说只要离一切见,全体皆真,见相就是见性,还求个什么?初学人,我常常劝勉同修们,我们眼前要做的,与世无求,与人无争,求的这个心是妄心,争的那个心就是造罪业,你要想开悟,你要想得一心不乱;你有求有争,决定得不到。看到别人好我们要赞叹、我们欢喜,生一念嫉妒障碍,造无边的罪业,别人做好事我们造罪业,你想想,你岂不是迷惑颠倒吗?别人做好事你随喜赞叹,功德无量,那么你想像自己是个聪明人还是愚痴人,聪明人跟到人家前进,愚痴人是愈堕愈念深,这是我们必须要提高警觉的。底下两句是: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二见”就是真与妄这个二种见解,两边都不住,不住这个念头也没有,金刚经里面跟我们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师这个两句跟金刚经这个两句是同样的境界,真妄这两种境界都不执着,都不去分别、都不去执着。

 “慎勿追寻。”“追”就是追究,“寻”是寻找,为什么?追与寻你看看在百法里面是那一个心所?寻思,寻思所用的这个心与谁相应,在八识里面与第六识相应,与第七识相应,那不是妄见是什么呢?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对过去的你要去追回,对未来的要想期望,全都错了,如果你懂得金刚经里面所说的‘三心不可得’,你这个念头都会息掉了,金刚经上这三句话是总纲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换句话说,你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想头、念头,统统不可得,全是虚妄的,你要把这个当做真的,统统是障碍,你怎么能够明心见性,你怎么能证得一心呢?明明跟你讲了一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是一切明了,一切通达,这个里面是没有三心,没有三心就是寂,有三心就不寂了,所以金刚经讲的是总纲领,祖师所说的是变一句话来讲,还是不离这个纲领,所以句句都是佛法,离了纲领就不是佛法,离了这纲领那魔说的,不是佛说的。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第四卷)

 

净空法师讲述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

我们看这个几句,铭文虽然不长,只有五百八十个字,可是这个里面的意思,实在是将整个佛法的大意完全都包容了,所以每一句的意思都是无有穷尽的,如果不把这个意思说一个大概,囫囵吞枣的办法是很难得受用的,无论是一部经、一部论,大是部也好、小部也好,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其中能够得到受用,这个受用不见得是全文,全文得受用不容易,那么在这个里面得几句,往往就是一生都受用不尽。每一个人所得的地方又不一样,有人从这几句里头有了悟处,有些人从另外几句有了悟处,那么此地这个铭文也是如此,它的句法很整齐,一句是四个字,实际上这四个字算是半句,因为它每八个字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叙述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以完整的句子来讲呢,本文一共有七十三句,就是每句是八个字,我们今天来研究。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这个二句话不难懂,是非心是分别心着重的是才有,刚刚有是非心,“失心”末后这个心是讲的真心,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就迷失了,因为真如本性里面没有是非,真如本性是清净的、是无染的,而且是不起念的,在一切境界里都不起念。昨天我们讲华严经里面的十力法门,那么这十种智力都是讲的根本智,后得智,所谓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我们要问,我们有没有?实在讲那一个人都有,不但有而且根本智都现前,虽然都现前,问题在那里?你守不住,麻烦在此地。根本智简单的说眼见色耳闻声,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一念是非,这个念头没有起,这个分别心没有起,问问你,你眼睛见不见?见!耳朵听不听?听!没起心动念,那么你能见能听,那就是你的无分别智,就是你的真心,怎么说守不住呢?你在里头起心动念,这就守不住,你果然要能守的住,你的根本智就常常现前。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我们在大经里头常常给各位说,根本智是自受用,后得智是他受用。而我们现在怎么样,根本智得不到受用,自己虽然也常常或影或现,不得受用,问题就是守不住,而把后得智当做自己的受用,那就是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失去了真心的照用,于是乎无量无边的尘劳烦恼就随之而起了,那么我们受用的是什么呢?受用的是烦恼,不是清净自在。从这个二句我们要觉悟,常住真心之中没有是也没有非,这个“是非”就是讲的对待法,就是相对的,常住真心没有相对,你起心动念都是相对,你看有起心就有个不起心,有动念就有个不动念,总是有二端,所以这个不起心动念,你如果心里还有一个不起心不动念,你也是动了念了,你动了一个不起心不动念,岂不是又动了一个念,起了是非错误了。好!我心里没有是非,问问有没有是非?那还是有是非,所以说才有是非,心里没有是非了,也是有是非,你就把真心迷失了。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这个“二”就是讲二端,前面所谓的是非,二有是有非,二啊!二从那里来的呢?是从迷失了一真,所以才有妄见,因此这一也不能有,有一就有二,与一相对的就是二了,这个是讲微细的分别。佛法里也称之为俱生烦恼,根本无明,都是说的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好像并不是有心起的,自自然然它就起这个念头了,本来没有,怎么会自然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讲习惯成自然,不是说这一生的习惯,无量劫以前我们就迷了,就是这个样子,生生世世我们的常住真心就被这种习惯在熏习,所以今天是自自然然它就起心动念,麻烦就在此地,从来也没有一个人把这个事情给我们说破。诸位想想除了大乘佛法之外,你在什么时候听到有说破这桩事情的,纵然诸佛菩萨为我们说破了,我们信不信呢?我们有没有把这个习气改过来呢?那就是“一亦莫守”,不要说二,所以说佛在金刚经里面叫我们除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是见解,比那个相还要微细,相是表面粗相,这是内心里起念,见是见解,见解不能有,有见解就迷失了。

所以般若经典跟我们讲,般若无知,明明是大智慧,为什么说无知呢?怕你落在知的见解,你有智慧我有般若那就糟了,我没有智慧,那个人有智慧,那也糟了,你有人见就有我见,佛有智慧佛是人,你有人见,从人见当中必定有我见,所以佛逼着没法子,没办法了,直说无佛无众生,叫你连佛的见都不可以有,这真是无可奈何,慈悲到了极处了。我们说有佛有众生,从相上讲,相是虚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了方便接引初学而说的,入了门之后要讲真话,不讲方便,讲真实无佛无众生,实际上佛也有众生也有,无佛是无佛这个见解无众生的知见,意思在此地,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常住真心恢复。

所以说是二见是虚妄的,一见也要不得,你譬如这个一,在佛法里面讲得很多,华严经里讲的一真法界,净土讲一心不乱,如果我们存着一个一心不乱的见解,试问你能不能得一心,你不能得一心。一心里面没有一,连一都没有了那叫真正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只是一个假名而已,也套一句金刚经的例子,佛说一心不乱即非一心不乱,是名一心不乱,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是名一心不乱而已。所以你要起一个一心不乱的见解,你就决定得不到一心,那么这个是佛法无论在理论上在行门上都是总纲领,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则,你要不晓得这个原则,你在修行在证果都是有障碍,这桩事情我们必须要认真的去审查、去思维、去揣摩,这是正法这是正知正见,不管学那一个法门,要记住才有分别,是非就是分别,你的真性就失掉了,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则,你在菩提道上就不会迷失方向,真正不迷,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认得清,等于是八万四千道路,每一个道路都通达无上菩提,不会迷失,如果执着这个法门是,那个法门非,你的是非心生了,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比不上这个法门,你的是非心也生了,你看诸佛菩萨对于法门,门门都赞叹,如果不赞叹何必要说这个法门呢?真的这个法门比那个法门要高,那佛说最高的就好了,何必还说那个低级的呢?不如这个法门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佛说无量法门,是因为众生有无量的根性,这就是大开方便之门,任凭取舍,合乎自己根性的修起来方便,方便法就很容易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修起来没有障碍很顺利,很快就能修成,无非是这样的用意而已。

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诸位必须要晓得,佛法是因人施教的,换句话说,就好比那个医生治病,给病人治病开的处方一样,是因人而异的,绝不是说开一个处方给就一切众生治病的,没有这个道理的。因人施教这才有选择,所以选择是为了众生根性而选择,不是法门里头有选择。所以这个药你到那个药店看那个药,有几千种几万种,你有病了,要在这个里面选择几种,来对治你的毛病,那么你这个选择是因为我这个病而选择药的,不是因为药而选择病的,诸位要懂这个道理。药的功效是治病,病治好了药都是第一,它有治病的功能,不能说那一种药好那一种药不好,那个最好的药不对自己的症,那一治把这个治死了,那好在那里呢?药物里面比较贵重一点的,它比较稀有,采来不容易,价钱就高一点,得来的很容易,价钱就贱一点,这个贵贱是这么来的,你说治病它的功效是同等的一样的,对症病就治好了,佛法亦复如是。

所以你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二十五圆通,对二十五位菩萨来说那不都是个个成无上道吗?佛问圆通,他们自己每一个人叙说都说第一,为什么呢?把自己病治好了那当然是第一,个个都第一,文殊菩萨拣选,是为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因业来挑选,不是它们那个东西不好,而是娑婆世界众生根性有所偏,偏于二根,所以特别拣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观世音菩萨跟我们世界特别有缘分,就是因为他也是耳根圆通,我们也是耳根最利,真是志同道合,因缘在此地,并不是有什么偏爱,是因为志同道合,我们走的是一个路子,同一种根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明了是法法平等,法法一如。既然法法平等法法一如了,一亦不能守,心才能到真正的清净。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一心就好比说一念,一念不生,这个心就指的念头。唯识经论里头有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好,我们现在心生种种法生,我们这个心灭了是不是种种法都灭了呢?如果诸位这样会意那就错了。底下这一句说得好,“万法无咎”,一切万法没有毛病,那我们就要问了,那么就是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众生认为这个现实的,佛法里面所说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没有过失,六根六尘它有什么过失,这个相分跟诸位说它是真如本性的作用,本性是体,有体就有作用,体就会起作用,体是真常,作用也是真常,所以我们在大经里面,特别是华严经,所看到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那是自性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在这个自性作用里头,又起心动念,这一起心动念就有个什么相呢?就是心生种种法生,这个种种法是什么法呢?是你妄心里面生的法,不是真心的。

譬如说我们看到这把扇子,这个扇子阿赖耶的相分,我见了之后你心里就生了扇子,这个里面讲是心生种种法生,你心生了,你心里面生了这个扇子的相、生这个扇子的念,与它有什么关系?与它没有关系。那么这就是你阿赖耶识里面有这个印象。在佛法里面讲种子,这就是种种法生。第六识在一切境界起攀缘,第七识起执着,阿赖耶就收藏了印象,殊不知这个分别、攀缘、执着、印象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万法无咎这个办法,是指的就是指的阿赖耶的相分,本性它的体用无咎,无咎是没有过失,有体有用,体用都是真实的,所谓是诸法实相,你这个一念不生就是诸法实相,才生一个是非心,才起心动念,你所见的相叫妄相,那是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你一念不生,凡所有相皆是实相,道理在此地。从这二句话我们也明白了,所有的麻烦所有的过失,都是自己起心动念,所以是个第六意识,修行人称之为罪魁祸首,什么毛病都是从它这里来的,你要认为外面境界上有毛病,你就错了,大错特错。

外境无咎,不但物质环境无咎,外面人事环境也无咎,他骂我我生气了,他骂你骂的音声是声尘,色相是色尘,与你什么相干呢?你生气了是你自己起心动念,你要生气你怎么能怪他呢?凡夫他就不了解,他要怪别人,他不怪自己怪别人,这就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晓得这个要怪自己,不能怪他,外面万法无咎,他心平气和,好,你怎么骂,我不生气,心地格外清净,不但格外清净,还利用这个境界来考验,我的功夫到什么境界,所以他正好帮了你的忙?忍辱仙人要没有歌利王割截身体帮了他个大忙,他的忍辱波罗密怎么能圆满呢?连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里面,释迦牟尼佛自己都说,如果没有提婆达多帮这个大忙,释迦牟尼佛成佛没有这么快,你们想想看这个道理。所以一个觉悟的人,在境界里面就是锻炼不动心、不起念,才能看到万法无咎。这个“万法无咎”也就是看到万法一如,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个意思,帮助你入这个境界。

所以我们讲到修行一再的提醒同修们,我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念念当中,我们修什么?觉正净,千万不要忘记。你早晚打三归,你为的是什么?你把这个宗旨要失掉了,你不就迷惑颠倒了。才起心才动念就迷了,起心动念就是邪知邪见,你的心就被染污了不清净了。不但在世法如此,就是弘法利生也不能有一念我弘法利生,不能有一念我利益众生,错了!存这一念就是大过失。所以佛说叫你无住行施,施是什么,是布施,包括了所有的活动,在佛弟子里面行施,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法布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法布施,可是不能有这一念,如果有这个念头,我们弘法、我们利益众生,我们在这修无量功德,全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有漏福报里面那有没有障碍的呢?诸佛如来天天度众生,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后面有一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根本就没有起念,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这叫真正觉悟。起了个心动了个念就是迷惑,所以千经万论,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心不生,整个佛法就是讲这四个字。我们时时检点,我怎么又起心动念了,这就叫什么?回光反照,照见是照见自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过失,底下二句说得更好。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你看看连这个二句连这个万法连无咎,连这个心都把它打掉,这就是金刚经所讲的离见,连这种见解都不能有,万法既然无咎了,你心里地还要有法这个概念,这就是法执。所以有万法无咎有这么一个观念,这都是法执,有个一心不生那就是我执,微细的我执法执,我见法见,要晓得清净心中这种见解没有。佛祖跟我们说这些话那是什么呢?为别人说的,这叫后得智,后得智是差别智,差别智是他受用的不是自受用,如果自受用那是什么?那就是增长我见增长法见,增长我执增长法执,为他受用帮助他理解,其目的呢?是帮助别人打掉他的我执法执我见法见。如果你是增长别人的我法我见我执法执,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你就不是佛你是魔了,魔说法增长众生的知见,佛说法是消除众生的知见,它本身没有知见,还能叫别人生知见吗?这个是佛说法和魔说法大大不相同的处所。

所以说对自己来讲,千言万语都叫做废话一堆,一切经典统统是废纸,对自己来说;对别人来说那叫方便,要防止不能叫别人执着。所以这个传法不简单,古人用心跟今人不一样,你看看佛,佛说这个一切经,为什么说的一法后头马上把它给否定,怕你执着,好像一面说一面把它推翻,这些地方我们要细细体会,祖师着经注解,最忌讳的就是落识,为什么呢?因为落识最容易叫人看了之后起执着,你看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批评心印疏,心印疏在我们台湾也相当流通,道源法师讲金刚经就是依心印疏讲的,的确是不错,他对心印疏的科判他很赞叹,认为很有见地,对里面注解他说了还是落识,使人家看了之后会执着,过去李老师讲过,连心印疏你看都还犯这个毛病,不容易。所以你这个东西拿出来之后,叫人家要开悟,又不在这个里面起分别执着,要做到这样你才算是没有过失,所以好难好难!

那么今天讲到说现在有一些把佛经译成白话本,还有人要发心把整个大藏经翻成白话文,那么诸位有没有想到如果里面有,不要说是全部,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要落识了,叫人家看了之后起了分别起了执着,认为就是如此了,你岂不是增长了别人的邪见吗?你岂不是一下把别人的法身慧命给他断送掉了吗?不简单,说要讲清楚不能叫人落识,所以常讲,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要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佛法言语文字都是帮助你开悟的,所谓开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而已,起心动念就是把你的悟门堵塞了。这个二句既然无咎了,你心里面的万法自然就消失了,心清净了,心里一切分别执着都没有了,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个心里消除了,那么不生这就是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了,你的心就寂净了,法的念头见解消除了,心真正清净至极了,诸法实相,不得自然就得到了,自然就显现无余了。底下这个二句就说得更好了,这个境界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明显。

 “能随境灭。境随能沈。”“能”是讲的智,“境”是说的境界,它是对立的,境界若非智解,不能了别,而这个智解或者我们今天所讲的知识。智慧没有境界它不生,没有一切境界,那个聪明智慧从那生,聪明智慧他对一切经典他了解的比别人清楚,他看的比别人深入,某人很聪明智慧很高,从这生的,相对而成,所以聪明智慧生于了别境界。我们应当要明了,要是追究到根本,追究到极处,智慧是一心,所有的知解都是从一心,正知正见是从悟一心而生的,邪知邪见是从迷一心而生的,换一句话说,正知见邪知见都是从此一心生的,都是从一心生的,就只是迷悟而已,悟生正知见佛知佛见,迷生邪知见,但是诸位要晓得,一心它不生知见,一心里头没有知见,体上没有知见,它起作用的时候有知见,这个起作用诸位一定要晓得,起作用都是他受用,自受用绝对没有知见,正知见邪知见都没有,你不要以为自受用是正知见,错了!自受用没有知见,佛说一切法正知正见,他受用,佛有没有知见?佛没有知见,佛有没有法说?佛没有法说,为什么?它没有知见怎么有法说呢?因为众生有个邪知见,所以佛用正知见除众生的邪知见,众生邪知见除了,正知见也没有了,邪知见是病,正知见是药,药把病治好了,药也不要了,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自己要不要有知见呢?万万不能要。你一天到晚是本来没有知见他去求知见,那糟了,所以古德常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这个道理。为学是什么?世间人求学他的这个知识要一天比一天丰富,一天比一天增长,那是世间人的,修道的人怎么样呢?要把他的知见一天一天的把他去掉,不是一天一天增加,你要增加了,不但世间的知见是邪知见,佛知见还是邪知见,你要是落识了以为这个佛知见是个正知正见,糟了!真正的正知见是无知又无见,你要存一个无知无见的见解还是个邪知见,境界是诸法。

 “能”就是智慧的别名,“境”就是诸法的别号,“境灭”灭境是不攀缘诸法,实际上这个境灭意思很深,境缘是因缘所生法,因你真正懂得因缘所生法,境就灭了,为什么呢?当体即空,当体即空就是灭了,不必等分析而空,当下就空,因为它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没有定法,因为这个因缘聚散无常。金刚经里讲一合相,这个道理太精微了,一合相是什么呢?一切的相,这个一合相就是一个整体,你譬如讲这个一合相,一合相是它的全体,全体是什么?许多东西是因缘凑合的,合起来成这一个相,这一个相是合的相,合就是因缘聚合,这个因缘聚合,因缘是无常,聚散无常,相即非相,当体即空,这就叫境灭。境灭不是说没有这个相,不是这个相,晓得这个相无常,无常它就灭了,你心里头不会再执着它了,不会再认定它就是这个相,它可以聚可以散,聚散无常,所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小从一微尘大到一个大千世界,都是这个现象,世界都是无常都不可以执着,何况其余呢?

所以真正透过了这一关,身心世界才真正放得下,晓得什么呢?你不放下是错误的,无始劫以来都在这里生死轮回,在这里当愚痴的凡失,就是因为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不晓得事实真相,不晓得万法皆空,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晓得凡是一合相皆是梦幻泡影,所以你不肯放下。你在这个里面起心动念,今天的境灭是说的这个意思,不是说境界统统没有了,那你就又错会了意思了,你把这个生灭当做实有,又落实了。所以众生麻烦的事他样样都当真,说有他当真有,说灭他当真灭,那里晓得说有非有,说灭非灭,只有名没有实。假如这个事情真有,那就真的有生灭,因为它是假有,假有你在任何一法里头找生灭的相找不到,所以才跟你讲说不生不灭,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你譬如说我们讲拿人来说吧!死了叫灭,真的灭了吗?他精神不灭,物质也不灭,物质是我们组成这个肉体的,现在这个科学家一分析,都是原子、电子、粒子,它有没有消灭?没有消灭,只有有聚散,我们身体在的时候它聚集在这里,分灭的时候它散开了,分散了,并没有灭,它分散的时候又组成别的,这部份组成这个,那部份组成那个,并没有消灭,聚散无常它那有灭呢?像精神神识它又投胎了,精神不灭,我们组成这个身体的物质,这个元素的时候它又跟别的物质去分合组成别的东西,它也不灭,那有生灭呢?一切万法无有一法不如是,所以要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

那么这个讲“能”就是知见,随着境灭,晓得这个一切境界是因缘所生,当体皆空,如梦幻泡影,这个境是真灭,这叫真灭,如果说这个境界没有了,那是假灭,那不是真灭,真灭是什么?你见到真相了,真相里面是不生不灭叫真灭呀!那么你这个你所有的知见也就息掉了,你见到真相之后就一念不生,不会再起心动念了。

 “能随境灭,境随能沈。”这句话反过来能与所,它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你真正见到事实的真相,所以你才看到境界真正没有,不但我们这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恒沙世界无不如是,不但我们凡夫境界如是,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报土也无不如是,所以一真平等,无二无别,这是在境界里面讲,讲到了极处,明了是觉,不明了怎么能不迷呢?觉了心境一如,迷了妄念纷飞。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那么这些话都非常重要,境不自境这个讲境界,因能顾境,就是唯识经里所说的‘境本不生因心有,心生法,法生心。’可是诸位要晓得心生法,法生心,我们简单的说,心最初的这个心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心生法呢?这一切万法是真心的作用,有体有用,法生心这个心是妄心,它不得已没法子讲,说一个真如不守自性,这就是方便说,无可奈何没法子讲,把真心变成了妄心,为什么呢?就是迷失了自心,就是自心的体与用,迷失了自己心之体,也迷失了自心的作用,体用都迷了,迷了作用就生了妄境,迷了自心之体就生了妄心。所以大乘佛法常讲,阿赖耶是一半真一半假,阿赖耶又叫做如来藏,说如来藏偏向真的方面说,说阿赖耶就偏向假的方面讲,实际上它是真妄合和之体,你们想想看那有什么合和不合和呢?没有合和,悟了就叫它起个名字叫如来藏,迷了就叫阿赖耶,实际上一个东西,没有两个东西,是一不是二,这个心境没有改变,又是迷悟上给它换个名号而已,名号是个假名,心生法这一句话也是假名而已,佛说心生法,则非心生法,是名心生法,诸位从这个里头体会这个意思,是叫我们明了事实的真相,就是有体就有用,体用是一不是二,过失在那里呢?过失在法生心,悟了,明白心生法,心法一如,心法不二,迷了的人认为什么?心是能生,法是所生。

我们举个比例说,譬如我们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把器比做法,把金比作心,那么你想想金跟器它是自然的还是有造作的,你们仔细去想,如果你今天这是人工把它做成首饰,这是器,这不是自然的,人工造成是个相,人工不造作,它有没有相?还是有相,捻成一团圆相,打成扁扁的扁相,它总有个相在,你人工雕琢不雕琢,它都有个相在,甚至于在矿里头没有炼出来,它还有一粒一粒砂粒的相,你怎么能说它没有相呢?离了相那有体呢?没有体,有体它当然就有相,所以体相是一不是二,它不能分的,你说我今天只要金,我不要金的这个相,你到那去找去?你去找不到。

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真心之相它是自然的,没有经过任何冶炼是自然的,你这个心要是在这个境界里起妄念,等于说你就在那里冶炼,冶炼变成不自然了,失掉它的纯真了,要依造你的意思去怎么做、怎么做,你的一起心一动念怎么所带来的效果如何?天下大乱,你们想想这个世界上自古至今,中国外国这些大政治家,那一个不是有伟大的怀抱,我要想种种方法来救世救人,结果怎么样呢?愈救世愈救人愈搞得天下大乱,搞得大家都不安分。如果大家都没有这个念头,我们都不要救世救人,反而天下太平,没有事了,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佛法最怕这个,怕的是什么呢?扰乱了自己的方寸,要晓得天下本无事,你起心动念,我要修心我要修行,我要求智慧,那是愈来愈麻烦,为什么呢?本来你的心就清净的,你修个什么?本来你智慧就是圆满,你还要求什么智慧?正如六祖所说‘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生。’你不是自己找自己麻烦吗?这两句是说,境由能才有境,能有境才显出能,这是讲能境互显的意思,说明了一个真理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能就是心,境就是法,所以晓得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是体,法是相,好比说心是金,法就是器,叫我们了解这个关系,这个两者是一不是二,是一,一里面就不会起心动念,二里头才起分别起执着,一里面分别执着心起不起来,就不会生起来。底下二句说得更妙了。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两段”就是能与境这个两段,也就是心与法这个两段,心法是一不是二,那么所说的一空这个“空”不是顽虚空,也不是小乘的断灭空,空义最难懂,最不容易体会,大智度论里说十八种空,涅槃经里面讲二十种空,如果说空空什么都没有了,这个三岁小孩都懂,什么空没有了就叫空,那还用得着佛说吗?还用得这些菩萨在这里在这个地方研究?用不着了。此地所讲是大乘第一义空,第一空是什么?空有是一不是二,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色是什么:包括了一切法,是出世间一切法,用一个字包括了那就叫“空”,空什么呢?空就是色,一切法就是空,空就是一切法,这是大乘第一义空。两段能跟境就把一切法都包括了,用境包括了一切色法,用能包括了一切心法,是出世间法不外乎两大类,我们今天这个世间里面它把它分做精神物质,佛法里面心法就包括了一切精神,色法包括一切物质,不外乎这两大类,一切的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就是真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不异是没有两样,这空没有两样,空不异色,空与色也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这叫万法一如,这叫法法平等。所以学佛在理体上,是要从差别里面看它平等,这样才能入理。修观,主要是观照这个事实真相,那么讲到修行功夫上来说呢?要从平等里面见差别,这个大乘佛法讲,见道以后才修道,见道是什么?差别里面见到平等,见道位了,见道了,见道而后修道,修道是什么?是在平等里面修这个差别相,那就是历事炼心,所以从圆教初住位证平等地了,你看我们念佛法门证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见道位了,圆初住见道而后修道,修什么呢?就是修差别,就是差别与平等是一不是二就修这个,这个叫真正修行。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第五卷)

 

净空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我们讲堂这个讲经停了二个月,那么这两个月当中都是用电视录影带在此地播放,那么今天我们从美国回来,第一次恢复讲经。在美国两个月的期间,我们走了五个大城市,就是美国的,十个大城市当中我们走了五个。那么在国外学佛主要的还是中国人,其次是日本人,在美国佛教的势力是日本人控制住,美国最近大概有三百所寺庙,而日本的寺庙占百分之九十,大概他们有二百七十多个寺庙是日本人。日本人非常的团结,所以这个小国能够被全世界所尊重,有它的道理,那么外国人对于这世界人种的批评,一般人认为如果讲个人来说,聪明才智中国人第一,全世界的人比不上中国人,二个人在一起那是犹太人第一,就是中国人不团结,中国人二个人在一起他就失败了,他一个人的时候他能成功,两个人在一块就会失败,为什么他自己要打架?不能贪求,这犹太人的时候他们能合睦,这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日本人第一,日本人团结精神是全世界第一,其次是犹太人,最不团结的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将来在这个世界上前途的确是相当的可虑,在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所以对个人来讲是个才华,他很尊重,尊重而瞧不起,你有才华但是你没有力量,一个人不能够发挥力量,这是中国人可悲哀之处,那么我们在外面所见到的的确是如此,处处表现的是不团结。

那么日本这么多寺院,他是一家,真正是了不起,我们不能不敬佩、不能不五体投地,日本人在美国所居住地方就是日本城,就像这条街全都都是日本人买下来的,你到里面去看看他们用的车子全都是他们日本做的,没有外国车,他爱国,用他们自己的国货,不用其他国家的东西,所以其他国家想赚日本人的钱,赚不到。日本人出产的东西卖给别人,他们自己用一定用本国货,所以他们到外国旅行,都只要有护照不用签证,每个国家都对他们很尊重,只要是日本人不需要办签证,随时可到这个国家,对他们尊重到极点。这么一个小国,战后三十年被全世界的国家尊重,免办签证,这是日本人在世界上的光荣,全世界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全世界免签证的,受人尊重,原因在团结。

中国人在世界上在世界上被人瞧不起的原因在那里?不团结。所以我们在美国的博士,再有才华的人,被人家打死了也没人管,为什么?因为人家瞧不起,认为中国人的命不值钱,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警惕的。我们如果个人才华真正团结起来,的确全世界承认,中国人第一,就是聪明才智全世界来说的时候,是中国人第一,如果团结起来说那没有话说,日本人敌不过我们,所以再要不团结下去的时候,的确是走上灭亡的道路。

佛法每个人都需要,那么看看我们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弘法的人才太少了,所以在今天美国那边的佛教,几乎全是密宗的天下,势力非常的庞大,原因在那里呢?没有中国人弘法,大家学佛到那里去学呢?西藏有很多喇嘛到了美国了,传扬这个密宗,大家说没有法师,于是乎他总是佛教,于是就亲近他,密宗的盛行就是这样起源的。我们如果再不能够在那边去弘法呢?那边所有学佛的人当然都是为密宗的信徒,但是密有没有成就呢?很难讲。凡是真正有知有识的人都了解,没有显教的基础,在显宗里面没有到大彻大悟,像教下没有到大开圆解,禅宗没有到明心见性,净土宗没有到理一心不乱,都没有资格学密,学了那个密决定不成就,这点常识我们应当要了解。

那么他们那边信徒很多,我这次到了去接触了许许多多道场,都是学密的信徒,很难得,我带了一张章嘉大师的照片,带在资料里面,所以我在那里讲经,把章嘉大师的照片供在前面,对于这些学密的信徒起了很大摄服的作用,因为什么呢?他们讲的,大宝法王讲的那些大都是是章嘉大师底下的,章嘉大师是四大活佛之一,大宝法王的地位相当于甘珠,甘珠是章嘉大师底下的,是章嘉大师的学生,那么我所讲的东西才有份量,至少我不外行,所以我这次去了后,许许多多学密的同学都改转回来修净土了,起了这么大的作用,而且听众相当的踊跃。在洛杉矶讲经听经差不多将近两百人,比我们在国内讲经,法缘要殊胜的多了,我们这次是借人家市议会的会场,这是美国的好处,像我们中国政府机关你借不到的,他们借的什么呢?还不要钱,只是叫我们保持整洁,所以我们一连借了七天,在那个市议会里面讲了三十多个钟头,我们一天讲四个小时,借人家这个议会的道场,那么这个因缘非常的殊胜。

在旧金山、在纽约、在达拉斯,把许许多的多同修们观念扭正过来,特别是在达拉斯,达拉斯是新成立的一个学佛会,去年才跟我们有个连络,我到那个地方去非常的陌生,去了之后一想,去年他寄了一份东西给我们,我们还寄了一些书给他们,直到那儿一看有很多是我们寄去的图书,那么他们也是跟着那些过去这个大宝法王一些天宝法王的几个徒弟在那里学密。那么我这次去了在他那里住了四天,讲了四天,时间是多少呢?早晨八时起到夜晚两点钟,四天都是如此,时间太短了,观念扭正过来,我教他们学佛从那里下手呢?从安士全书、从了凡四训、从这个感应篇、从弥陀经疏钞演义、要解从这里下手,这些人非常听话,很可爱,把这个密宗舍弃了。介绍我到达拉斯去的是洛杉矶的夏先生,跟他们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建立这个学佛社,夏先生帮了很大的忙,夏老居士我在纽约讲经,他们那边的社长到洛杉矶去见夏老师,夏老师就推荐,说我现在在纽约讲经,机会很难得,无论如何要请这个净空法师到达拉斯去给你们讲经,他打电话到纽约,说是夏老师推荐的。我对夏老师很尊重,我到那边去之后,他们那个念头转过来了,要修净土了,于是乎跟我说了,他说:法师我们现在个个人都想修净土,可是我们对夏老师不能交代。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学密是夏老师教我们学的,我说不要紧,我到这里来跟你们不认识,是夏老师推荐的,你可以一把把他推回去,你说:夏老师这个,法师是你推荐来的,你不推荐来,我们怎么会修净土,是夏老师推荐来的,所以放心没有问题,夏老师自己现在也念佛了,因为他在洛杉矶听了我讲经几次,所以他也念佛了。

所以说真正能够有成就有利益的实实在在是念佛法门,我们今天讲禅、讲密,吸取里面的理论精华来帮助我们念佛,这个才是对的,真正学佛下手,我们看看古来的大德,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你看高僧传、看居士传,看过去古人的语录,人家修行三年五年就成就了,我们学佛学了几十年了,连消息都没有,原因在什么地方?心须认真的去反省,古德修学有门路、有层次,换句话有次序,我们今天学佛是乱来,那怎么会有成就呢?所以一再在讲席里头劝勉大家。我这在美国每个道场都劝勉他们,一门深入,行门、解门都要专一,没有法师讲经,这大家都说深深感觉到的,没有人领导我们,没有法师讲经,我举个比喻说,你们不肯培养法师,责任在你们大众自己身上,不能怪法师,法师讲经,你不来听,法师还要讲什么呢?当然不讲了,讲了没有人听,那个人说是开头一讲经,就讲得天花乱坠,就讲的呢?不可能的事情,讲台上要讲到得心应手,至少要十年,那么这个十年当中,最初的这个十年,听众的事情,不能说法师讲经讲得不好,我住的这么远,到这来听一点意思都没有,这就错了,愈是讲得不好,愈要来听、愈要来捧扬,鼓励法师,他要是一部经,从头到尾讲上几十遍,讲上十年二十年,他怎么会讲不好呢?一部弥陀经,如果从头到尾讲个十年,从前道绰大师,我们净土宗大师,讲弥陀经讲三百遍,他不讲别的经,他专讲弥陀经,三百遍讲下来那不是阿弥陀佛,他是什么人呢?这个东西是功夫要深。所以我是劝勉大众,所谓供养法师,这叫真供养,就是请法师讲经,你肯天天来听法师讲经,这叫真供养。你要拿财物供养的时候,这个里头弊病很大,法师如果有钱了,他天天心里头就想到钱,道就没有了,积财伤道啊!这样供养怎么了?把法师供养到阿鼻地狱去了,罪过无量无边。请法师讲经,听法师讲经这是真供养,法师能够在讲台上不断的讲上十年,以后度人无量,这个功德供养的人也是无量无边啊!

我在外面,在在处处苦口婆心劝勉他们供养法师,应当如是供养。那么十年之后讲经法师多了,到处都有经可以听得到了,现在不修,十年后一个法师都没有了。那些原来讲经讲的老法师一个个都往生了,十年以后佛门里头没有法师,这个罪过大家要承当,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的啊!所以修学的时候要苦学,弘法的时候要开悟才能弘法,照本宣科的讲法,当然没有人听,这是一定道理的,你依照古人的注解去讲,人家会拿着注解会看啊!尤其是在像美国这样地区,居住相当远,洛杉矶这一个市,这是美国第二大城市,差不多有半个台湾大,像这一个城,城市里面就有十几条高速公路,从城的南面到北面高速公路要开车的时候要两个小时,你看看差不多有我们此地到台中,这是它的市区,你说多大的范围!讲经的时候,听经的听众,近距离的开车要四十分钟,远距离的要一个半钟点,所以相当的不容易,讲的东西如果不契机,头一天人家来听了,第二天人就没有了,这一定的道理。我在那里也遇到一些法师,我提示他们,经是活的不是死的,在美国有美国的讲法,在美国所讲的跟台湾所讲的决定不一样,为什么呢?他生活方式不相同,虽然都是中国人,他的环境,他的需求都不一样啊!所以佛法讲契机啊!契机就是适合于他当前的需要,适合于他现前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够讲得通,所以照古人这个注解去讲不行啊!清朝人的注解是为清朝人讲的,唐朝人的注解是为唐朝人讲的,不是为现代人讲的,中国人注解是对中国人讲不是对外国人讲的,经论的原理绝无变更,讲解的方法,因时、因地有所不同,那么这样的佛法才能被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所乐意接受,我们如果没有相当深厚的修养,怎么能够办得到。

那么这一次讲华严经,我们是选讲,希望大家特别的留意,所选的都是华严经里面的精华,是佛法里头根本法里面的根本法。信心铭,是禅宗里面第一篇文字,前面两位祖师,达摩跟慧可大师没有留任何文字给我们,到三祖僧璨才有这篇文章留给后人,这一篇文章分量不多,总共只有五百八十个字,一百四十六句,可是这篇文章是中国禅宗的纲领,就是六祖大师的坛经,也出不了他的界限,是中国禅宗,也就是说达摩祖师所传来的这个禅法最高指导的纲要,不但是禅宗最高的指导纲要,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也离不开它的宗旨,那么这篇东西它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禅宗的语录,我们过去曾经讲过的大珠和尚语录,讲过六祖坛经,好像还讲过一部什么我记不清楚了,我记得禅宗东西过去讲过三种,那么这是我们讲禅宗东西的第四种,我们了解这种最高的指导原则,帮助我们来念佛,使我们很容易能够在短时期当中得到一心不乱,对于教理方面,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理解,大开圆解,目的是在此地。那么今天我们再接着上一次,这个经文,继续看底下这两句。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在我们现在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是倓虚大师法会里头节录出来的,一七七第三面页倒数第一行,这个两句是说明,境能同时生起,而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这个境是所现,能是能现,在唯识里面讲能现的是识,我们如果拿阿赖耶三细相来说,能现的是见分,所现的是相分,见分也叫做转相,就它能转变。相分又称为境界相,境界相是所现,那么这个两句说明了,能所是一不是二,也就是唯识里面所讲的,见分跟相分同出于自证分,这是说我们自己,身心世界一切万法是从那里来的?两句话八个字就说出来了,语句是简单,义理太深了,换一句话说,整个的唯识经论,无非就说发明这两句话而已,就好像做文章一样,这两句是题目,唯识里面,六经十一论是文章,这个两句是题目,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么由此可知,整个宇宙人生是从相对里面发生的,单一决定不能成就,单有见分不能成立,单有相分也不能成立,唯识讲阿赖耶的三细相,虽然在层次上面来说,先有无明业相,再有转相,再有境界相,说是有三个阶段,一个一个地发展,但是他的发展过程太快了,比电的速度、光的速度还要快,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一弹指有九十刹那,一刹那当中有九百生灭,这就说明它发展过程之快。照通常的讲法,说是一个勇健身体健康的人,这一弹指不是身体很软弱的,身体健康的,弹指弹得快,我们一般人弹指,一秒钟至少可以弹四次,速度快的时候,还不止,就以四次来算吧!所以一刹那这个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也有二十多万次,换句话说这就是廿万分之一秒,你看这个速度多快,这个是佛从比喻上来说,实际上比这个数目字还要大。所以这个阿赖耶三细相发展的过程太快太快了,使我们简直没有办法觉察得到,虽然无法觉察得到,可是我们对于这个理论,也能够想像一个大致一种方法。

凡夫都会作梦,梦境那个生起来就跟阿赖耶的三细相相仿佛,他先也是无明业相,也有转相,然后才变成梦中的境界相,几个人能够察觉到你这个作梦的时候,先起了无明然后才有了转相,然后才变成梦的境界,有没有人能够觉察得到,你有没有在梦醒过来之后,想一想梦中也有三细相这个味道在。你明了这个,你就晓得整个宇宙人生我们的真如本性,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变成这个三细相,就像作梦那么快,使我们简直没有办法能够觉察得到他还有三个层次。所以这三个层次实继上来说是一而三,三而一,祖师在此地真是一语道破。那么由此可知,一切法都是自心所变现的,境界是有能变现的境界,境由都是能境,境是讲外面的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能变现的境界,要拿唯识来说就是见分变现的相分,见相同源,见相一体,那么见分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境界相,他两个互相为业缘,相辅相成,所以这个见相两分才能够很明显的显示在我们面前。

我们今天六根有能,眼能见,耳能闻,与六根能力相对的是六种境界,眼有色境,耳有声境,乃至于意有法尘境界,所以是根尘识有如胶乳,一个不存在了,三个都不存在,这是一切境界的真实相,万事万物的真理,真正的事实,这个事实对我们来说呢?关系太重要了,明了了,觉而不迷,不明了那就迷而不觉,觉迷对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太大了,觉悟你就得大自在,所以是了生死出三界,你得大自在,你要是不觉悟,就起惑造业受报,免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这个十法界有苦乐之受不同,十法界都是自心所变的。佛境也是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地狱饿鬼畜生的法界还是境由能境,能由境能。由此可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果报要自己负责任,外面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帮忙,既没有人能帮助,换句话说,也没有人能够障碍,为什么呢?一切法唯心所变。你能够把这个道理看清楚了,明白了,你的心就能够清净,清净心不为境转,不管你的环境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帮助自己的清净,好处就在此地。正如同佛菩萨在经论里头所示现的,处逆境,逆境是善知识,在逆境里面修清净心,修忍辱波罗蜜,修一切放下、放下嗔恚、放下嫉妒、放下怨恨、放下恶念与嫉害,没有一念害人的心,没有一念报复人的心,在逆境里面我们学这个。逆境是我们的善知识,没有这个逆境,我们这些恶心、这些恶念如何能够磨得干干净净。所以真正的修道人,自古以来,他这个断念一定是先从逆境里面锻炼到这个心清净了,然后再从顺境里面去锻炼,顺境里面说没有贪爱之心,没有留恋之心,在顺境面头也平静了,这才圆满菩提。

凡夫则不然,处逆境他有种反抗的心理,报复的心理,这是凡夫,那叫造业,在顺境里面他起贪恋的,也是造业,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修行,你看五十三参里头,顺逆境界统统都有,善财童子修个什么?只修个念得礼持,那个后头一句妙极了,念得是什么?得到了,顺境逆境里面一切明了,智慧开了,如如不动,便成就了,不论在什么境界的时候,他练什么?他练定慧,礼持是什么?礼是礼谢、感谢,持是什么呢?就是不着、持是不执着。逆境顺境,心里头都不沾染,这就叫做持。对于逆境顺境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得大定,这才感激。所以顺、逆都是善知识,顺逆都是佛菩萨。

我们讲法华经的时候特别提出提婆达多,你看释迦牟尼佛对提婆达多,多感谢,没有提婆达多他成不了佛,忍辱仙人对歌利王感谢,没有歌利王的时候他忍辱波罗蜜不能成就。我们今天说受一点点小的逆境的时候,心里就怨恨不平,就起烦恼了,要自己要觉悟那是凡夫,那是造业,将来要受果报的,在顺境里面起一念贪爱,那也是造业,也是要受报的。

佛祖所传的禅宗,实在讲就是这两句话为基础,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禅定,什么叫禅,不着相叫禅,什么叫定?一切境界的不动心就是定。那换句话,就是金刚经两句嘛!,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拈花微笑,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传授给大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传什么?就是金刚经那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这两句,这两句就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取于相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六祖对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为什么常生智慧?因为他不着于相,顺逆境界都不着、都不取,所以他智慧现前,什么境界里他都如如不动,不动的心是清净心是真心,所以他这个境与能融合成一个了,他不是分做两截,分做两截,两个对立了,那就是一切境界当中就常生烦恼,就不会常生智慧了,那么凡夫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境与能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读这个地方就要想到教下常讲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一不是二,我们在境界的修行,修什么?就修三归依,非常非常的重要,归依佛,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就是迷了,就是迷而不觉了。

我这次在美国,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希望我留下来,给我办居留证,要我长住在那个地方,每到一个地方大家都要留,我就告诉他们,佛法是因缘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到任何地方都一样,都很自在,别人到那里都还有时差,我连时差都没有,太自在了,生活方式,走到那个地方都是一样,我告诉他们,今天这个世界动乱不安,三次世界大战不一定什么时候爆发,美国那边的人也很敏感,都晓得,这个战争是毁灭性的战争,当然头脑清醒不会打的,就怕的是什么?就是有个糊涂人,把那按钮一按,飞弹跑出去了,战争就起来了,还有就怕什么呢?领袖的时候一下发了神精,战争就会爆发了,非常可能,随时随地都会爆发,不要以为,还有多少年,那个话是不可靠的,那是迷而不觉,觉悟的人晓得,这个战争是随时随地可以爆发的,我在旧金山告诉他们大众,我一到旧金山,那边同学就把环境告诉我,美国的尖端科技在旧金山,苏联要是跟美国打仗的时候,第一个要轰炸的就是旧金山,第一颗原子弹要投在旧金山,因为那是美国尖端科技发展的中心,所以不安全,全世界最安全地方在那里?在台湾,这个地方是福岛。华严经里面讲的福城,这个是实实在在,你说今天我们在此地讲华严经,李老师在台中讲华严经,全世界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讲华严经,不但没有讲华严的,讲其他这个大经的也没有。我们这次到美国去讲经,大概在美国史上是第一次,过去,这些法师到美国去弘法,都是讲演,都是讲个专题,没有讲过经的,那么我们这一次在纽约也等于是讲专题,讲这个普贤行愿的实践,做专题讲,在达拉斯也是讲专题,在旧金山、在这个洛杉矶我们讲经,虽然没有讲一部经,我们讲六祖坛经,传香忏悔一章,依照这个规矩按照经文来讲,因为在这个洛杉矶时间很充分,一共有二十八个小时,所以我们讲得很详细,这么多时间来讲这一章经啊!讲得很详细,那么在旧金山虽然只有四天,可是他们每一天排五个小时,所以头三天讲经一个是有十五个小时,讲这一章,也讲得很详细,很难得!,我们将经文印出来送给大家,正式讲经这是那个周宣德老居士跟我说:法师这是第一次,在美国正式讲佛经是第一次,给我们中国人讲我们中国祖师自己的经典特别亲切,如果其他经典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坛经是我们中国六祖做的,这六祖是中国人,特别亲切。那么再看底下两句: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什么叫做“两段”,两段是讲的是心与法,也就是前面讲的能与境,空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圆融的意思,二是一,一是二,是圆融的,空有不二,心境一如。第二个意思不染污。第三个意思无挂碍、无障碍。首先我们要晓得这个“空”是三个意思,“元”就是元本,他本来就是心境就是圆融,本来就是不染、本来就是无碍的。华严经里面特别显示这个事理,所以此地讲这个空,不是顽虚空的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了,不是这个,那是错误的,也不是小乘人所讲的断灭空,小乘人的那个空不是真空,小乘人的空跟有还是对立的,不是圆融的。我们读楞严,佛在楞严说的很好,小乘人所守的是内守幽闲,守就是分别执着,换句话说小乘人还是分别、执着,幽闲的境界啊!不知道这个不染无碍是原本的,你要是不信,二祖慧可大师,当年他去见达摩祖师的时候,他身上害得有病,所以他自己说他业障很重,罪业很重,遇到达摩祖师,请达摩祖师给他忏罪、给他忏悔、忏罪,达摩祖师把手一伸,你把罪拿来,我替你忏,慧可大师这一回光反照,灭罪了不可得,罪在那里?找不到,所以他就给达摩说我灭罪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忏罪竟,你的罪给你忏干净了,他从这个地方恍然大悟了,悟的什么呢?本来不染污,而是你自以为有染,那有什么办法?他本来不染,如果本来真的要是有染了,你能够忏得尽吗?忏不尽的啊!只是一念迷了,本来没有染,好像有染,其实是什么?其实并不染。

这个道理我们读楞严经应当特别清楚,楞严经里面,佛讲这个的见性,六根的根性举见性作例子,详细的发挥,十番显见,我们见性有染污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那是见性,见性如是,觉闻嗅尝,无一不如是,我们的根性何曾染污呢?那么什么染污?染污就是分别执着,分别就叫妄心,就叫妄念。而分别执着,是我们六根根性本来没有的,换一句话说,分别执着就是妄心,妄心根本就是虚妄的,不是的啊!你要是用妄不用真,那就好像有染,好像不圆融,好像是有障碍,你要是用真不用妄,那是法法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问题就是你到底是用真心还是妄心。所谓诸佛菩萨他的高明就是用真不用妄,所谓凡夫可怜在那里,他用妄不晓得用真,真是本有,他不用,他要用妄心,要用分别执着,那有什么办法呢?那么由此可知小乘人忏罪,忏得不干净,不彻底,一般说来他只能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完全都存在。

这一次我到美国,还遇到一桩事情,就是讲什么带业往生、消业往生,在美国闹得是满城风雨,每个人都提出这个问题来问,连沈家祯居士也问我,我到了洛杉矶,夏老师的时候也提到这个问提,就是陈健民居士在美国弘法,特别提出消业往生,带业不能往生,他们来问我,我是轻描淡写的告诉他们,带业也对,消业也对,一桩事情何必打架呢?一桩事情,如果要是不能,不准带业往生,西方世界谁有资格去呢?只有成佛才能去,为什么?成佛才不带业,等觉菩萨还带一份生相无明,还带业,不带业的只有成佛,但是他说弥陀经里面找不到这个,净土经论里头找不到带业往生这个名说,找不到东西太多了,不能说经典上没有你就反对,就不承认,那这个脑筋未免太执着了,可是经典里面有没有讲到三辈九品,有!既然讲三辈九品,他怎么会不带业呢?那不需要讲带业不带业,讲三辈九品,就一定带业,消业、带业都对,一打架都错了,不但对于带业往生他不懂,消业他也不懂,消业一分带业一分嘛!凡圣同居土里面,见思的现行,带见思的种子习气;方便有余土里面断见思习气,那就是消见思习气嘛!带尘沙无明;实报庄严土里面这个消见思、消尘沙还带根本无明,岂不是消一分带一分吗?多消一分就少带一分,少消一分就多带一分,所以才有三辈九品,打什么架?打架都是不通之人才打架,我这一说,他们似乎都恍然大悟,以后不打架了。

佛法有个正理在,一有偏见,自己有偏见,搞得别人无所适从,真可怜啊!所以我去教他们老实念佛,不要参与他们这个是非的争论,不必去参与,老实去念佛,持戒念佛,修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决定能往西方了嘛!不但世间法里面我们的心要清净,佛法里面我们的心还是要清净,佛法里面心不清净还是障碍,佛是教我们修清净心,不是教我们拿佛法来代替世间法的啦!不是的啊!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所以要了解佛所讲的空义,这个空义就是灵觉无相的真空,灵敏觉知,一切境界眼一见统统明了,不但现前的境界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无有一法不明了,这叫智慧眼。虽明了一丝毫执着都没有,虽明了,这个心啊!明了的心绝对不会起一个心动一个念,这就是真心,从明了的方面来说就是般若智照,从不动的心如如不动来说就是涅槃,明了是菩提,菩提是觉的意思,不动就是涅槃,所谓大菩提、大涅槃,我们自己本具的与十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是佛法里面讲的真空的意思,就是空有一如,空有不二,像心经里面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指境界,就是前面讲的境,空就是前面讲的能,是一不是二。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这句话意思是说‘心不异法,法不异心’,‘心不异法’就是“一空同两”,‘法不异心’是“齐含万象”,“万象”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那么我们在讲堂里常常用梦境来做比喻,梦境是有相的,好比做万象,那个“一空”就是能现的心,不管是真心是妄心,真心跟妄心都没有迹象,楞严会上十处真心,佛并没有说真心跟妄心,换一句话说,真心跟妄心,十处都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诸位去读楞严就晓得,十处都不可得,我们现梦境都是妄想,现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是真心,但是讲这个能现所现这个道理是很像、很仿佛,所以我们可以用梦境来做比喻,帮助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所以心不可得,金刚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讲三心不可得,那讲妄心,因为真心没有三心,讲三心是妄想,既然三心不可得,你成天打妄想就是错误,你要回忆过去,是过去心不可得,你回忆是虚妄的,是染污自己,这使自己的心不清净,想现在,现在心不可得,想明天,想将来,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果然能够说不想现在、不想过去、不想未来,我们的心多清净了,这就是佛性现前,将来的事情,就像我在美国讲随缘,绝不攀缘。

所以他们这里请我,那里请我,我都告诉他们我一切随缘,如果我要将来说我明年还什么时候到这来的时候,我就是攀缘了,我就在打妄想了,你们什么时候高起兴来,需要请我来给你们讲一部经,那我也有这个时间的话,你们把飞机票买好,送来我就去了,我们现在到美国签证很方便,到美国办手续三天就好了,美国那边不需要签证,此地办个出入境就可以了,三天就办好了,所以随时可以去,讲完了,讲完了我就回来了,随缘就自在,攀缘就不自在了,攀缘是有心、有计划、有行动,随缘是无心,无心就得大自在,所以我在美国那一个方请,只要把时间,一安排有空,那个地方就去玩玩,多自在哪!。我们学佛是什么?就是学随缘不攀缘,不要去想,这个道理,诸位如果真正把了凡四训多念几遍,你也就明了了,你要想什么都是空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什么: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你怎么想也想不到,不是说你能够想就能够想到,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了袁了凡他相信这个道理,他明白了,他相信命运,所以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他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跟这个云谷大师两个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他并不是功夫,他是相信什么都是命里注定的,想也是妄想,算了,不要想他,不想心清净,心清净是非常高的享受,真正的享受,起心动念是烦恼。真正发心学佛的人,我在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一个真正发心学佛,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你这个前途佛菩萨、护法神替你安排了,那我也不要想了,我要去想护法神就不护持了,他就不替我安排了,所以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什么事情,护法神他要负责任,他要去给我安排,去照顾,那么我们一切随缘,这多自在呢!!何必要自己去操一点心呢?所以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心地就清净了,心地清净就放光明。

所以我在外面讲东西,这一次在美国预定的是两个地方,这个洛杉矶跟这个纽约,达拉斯跟这个旧金山是临时找我的,那么在旧金山是讲一部经,也是讲的六祖坛经的传香忏悔章,是他们要求的,达拉斯那边就没有,一天十几个小时,题目随时出,时间随限,出个题目要我讲几个钟点就给你讲几个钟点,可长可短,可深可浅,怎么讲出来的,清净心里面流出的,没有预备没有起稿子,我在那里所讲的他们全部录影了、不但有录音还有录影,我在达拉斯跟旧金山他们现场都有录影。

所以为什么不修清净心呢?为什么要起心动念?记住金刚经里头说的三心不可得,。“一空同两”,境界相是缘生的,因缘所生法,当体即是空,所以境也不可得,这就是前面所以讲的,能变的心不可得,所变的境也不可得,你要以为在这个境界里还有得失,那是大大的错误,那叫迷惑颠倒啊!迷才不自在,悟了就得大自在,悟了什么?没有得失,晓得是“一空同两。齐含万象。”明白这个道理,就如同梦境里面所现的,梦境里面那一个境界不是心啦!都是心变现的,明白这道理了,我们再看眼前森罗万象,那一法不是真如本性呢?所以说法法皆是。禅宗里面所讲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源是什么呢?真如本性,道也是真如本性,见色闻声统统是真如本性,这才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见个什么?就是见到“一空同两,齐含万象”,这是见性,“一空同两”是明心,“齐含万象”是见性,好像自己在作梦,在梦里突然觉悟了我在作梦,整个梦境都是我心变现的,整个梦境就是我自己一个人,全梦是心,全心是梦,心是什么样子呢?那个梦境就是心的相分,你要问我们真如本性是什么样子呢?眼前十法界森罗万象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相分,除真如本性之外什么都没有,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见相就是见性。古德实在是无可奈何,举这个金作比喻,所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那里器就是金,器是什么?是真相嘛!,见到相就晓得是体,体跟相不能分的嘛!这是无可奈何的比方,叫我们从这个里面去觉悟、去忏悔。所以古人说见色便是见性,闻声便是见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真性,如果在六尘境界里头起心动念了,那就是见到自己的妄心,见到自己的妄心,虽然妄心在不迷了,就怕这个妄心起来的时候不知道是妄心,那就愈迷愈深了,晓得这个是妄心的时候不迷,还是真心当家还是真心作主。所以佛法里头说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应,这一法就是法性,我们讲在有情众生就叫佛性,在无情的众生叫法性,法性可以包括佛性,法性跟佛法是一个性,所以说一切法是法性所变出来的,离开了法性实无有一法,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实实在讲就可帮助我们放下万缘,使我们在一切境界里,无论顺境无论逆境我们都能够随顺,做到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能恒顺,我今天为什么不能顺呢?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随顺,能随顺,就有随喜功德,功德是什么呢?定慧的增长,也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功德,像六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个常生智慧就是功德,生智慧当然有定,没有定就没有慧,说慧,慧就一定包括定,说定,定不一定包括慧,常生智慧,一定心清净,一定是在大定之中,它才会常生智慧,这就叫随喜功德。随喜当中,就是随顺境界,无论顺境、逆境我都能够随喜,都能够恒顺,在这个境界里面成就自己,了了分明,常生智慧,成就自己,如如不动,所谓是修大菩提,大涅槃就是在这个地方修,在日用平常待人接物中成就了大菩提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