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属于中部战区范围:张鸿宾《书法意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7:39


',1)">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延留传承到今,固然是因为其墨色和线条丰富多彩变化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但是这无穷魅力却是形而上意义层面的,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层面的。就如同美人的魅力在气质的层面而不在容貌的层面一样,中国书法,从来都是在意象、意境和境界的维度中展现着它的魅力的。
中国书法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墨色线条和诗词文章都是其核心要素:墨色和线条变化如同书法的骨肉躯体,而诗词文文章所表达的意蕴则是书法的灵魂和精神:用墨色和线条变化展现出诗词文章的意蕴,才能构成书法艺术美的全部,这也是书法艺术的文化特质。
欣赏书法作品,最终要看的就是墨色和线条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文化意蕴。就如同感受一个人,最终要落脚到感受他的气质和人格,而不是停留在感受他的外在形体。仅仅停留在墨色和线条变化层面的书法,只是工匠意义上的书法,与艺术意义上的书法相去甚远。
不少的书法人片面强调书法的基本功,片面地认为一定要在线条和墨色变化的技术达到了能复制古人碑帖的水平之后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的内涵之类的东西,才能开始书法的创作和创新。人的气质和人格魅力能超越外在形体的局限而产生巨大魅力,这是谁也不能辩驳的道理;同理可证,书法的文化意蕴也能超越墨色和线条变化的局限而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散人无意于片面强调书法的文化意蕴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是希望对片面强调基本功的书法思潮有个提醒。

想第二次为老书张鸿宾先生的书法作品写个评论的时候,散人想到了前一节的这些话。
老先生的书法作品让我突出感受到了通篇洋溢着的青春朝气,一种健康正气的文化精神。张鸿宾先生的笔墨中无一丝一毫的酸苦滞涩,无一丝一毫的暮气,无一丝一毫的骄躁。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超越了一生的艰辛坎坷和喜怒哀乐,达到了心无旁骛的超然淡定,同时依然保持着少年人一样的清新,让我深受感动:


张鸿宾老先生临研过各种碑帖, 但老书的书法总体上是偏于妍秀的,虽然有时候可以流露出颜的痕迹,写大字的时候还可以看出老先生长期临习启功的痕迹,但是他的书法总体上是欧的遗风,即使是他的行书也体现着欧的风格:


如果把行书写得靠近楷书的,就叫做行楷;把行书写得靠近草书的,就叫做行草。张鸿宾老先生的行书从章法上是楷书的写法,行距和字距往往是平行对等的,所以我从笔意上把老先生的行书归类于行楷。不过,老先生的书法精神是自由的,虽然他在章法上比较严整,但是结字上比较随性,他写行书的时候有用草书的写法,也有用行书的写法,还有直接用楷的写法的。戏言之,老先生明摆着的一副严肃正统的面孔,骨子里却是随心所欲的顽童心态:


老书的秋声赋是用楷写的,非常严整,篇幅太长,需要分段拍摄才能看出细节。该是老先生在宣示自己深厚的书法功底吧:


从下幅作品中,还能读出硬笔书法的笔意。可以猜想张鸿宾先生的钢笔字一定是非常精彩的:


从字的效果上看,老先生写字用的纸是偏生宣的,洇的效果比较好,墨色柔润。同时,用这种纸写字,必须干净利落,不能迟滞。可以看出,很多时候老先生主要用笔尖的部分写字:


张鸿宾先生多次希望散人能指出一些他书法中的不足,以利于进一步的提高。以目前的书法技艺水平,且年届七十了,还能这么谦虚,还这么有进取之心,真让我们这些稍有进步就沾沾自喜的人惭愧。
阴阳相生,相辅相成。易之道,反之动也。如果说柔润妍秀是一种美,就不可能同时而成粗犷刚阳的力量感;如果说流畅是一种美,就不可能同时而成迟滞凝结的沧桑感。其实,如果能分别达到美的境界,柔美妍秀与粗犷刚阳只是不同,流畅与迟滞凝结也只是不同,并不是优劣。如果有了沧桑感,怎么会同时而有通篇洋溢着的喜气、朝气和希望?何况,老书的书法在网易博客中已经广有拥趸,岂是散人所敢随意指摘?
书法,除了基本功意外,贵在个性的坚持。希望老书的书法不仅能坚持住自己的个性,而且能继续发展,持续进步。

在老先生这次惠赠给散人的书法作品中,我最喜欢下面的这一幅。不但因为散人喜欢读宋玉悲秋的雅逸,也喜欢杜诗悲秋的沉郁,更因为散人觉得张鸿宾先生在这幅书法中表现出了宋杜的悲秋。另外,相对于张老先生的其他作品,这幅杜诗行笔速度匀而更慢一些,用笔更沉实,墨色变化有度,确实是行楷的精品之作:


云中公子欢迎您

',2)">
您已欣赏本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