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民工保证金:谈意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8:35:14
        我们常有这样的一个恶习,就是“语言的习惯运用”。什么是语言的习惯运用呢?它是指人们在对某一词汇在并未真正认知其含义的情况下就人云亦云加以运用。对此,在现实生活存在着很多活生生例子,例如其实我们根本不懂“真理”一词何解,却时常在日常对话和写作中运用“真理”一词,而对诗学界而言,亦无可避免地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我们根本不知“象征”一词的真正含义,却在大谈诗歌的象征主义。试想在一个未知的前提下而谈论一个未知的事物会得出一个怎样奇怪的结论呢?我想其结果只能是这样的:没有共识,各谈各的,因为反正彼此都不知自已谈得正确与否。而对于“意象诗歌”,我们亦长期以来犯着同样的错误:尽管很多诗人在大谈特谈意象诗歌,但是却因为连自身也不清楚“何为意象”,从而产生“何为意象诗歌”的困扰,最终导致各方各执一词,皆认为自身创作的才是真正的意象诗歌。其实,如果想要弄清楚“什么是意象诗歌”,那么必须首先就要搞清楚一个先决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意象?而下面我所要做的就是试图解开诗歌的意象之迷,从而使意象还原其真实面目。
  为了方便后面的论述,我们必须要对一些属于哲学领域的重要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阐述。本人认为,在哲学认识论里有六个重要概念:意识、实在、知觉、感觉材料、观念、语言。意识指的就是人类的心灵;实在指的就是客观世界;知觉指的就是人类知觉器官所具备的一些机能,具体包括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视觉和思觉六大组成部分;感觉材料指的是人类客观存在物作用于人类意识所留下的形象化的影像;观念指的是存在于人类意识里的经概念化、抽象化、秩序化和链接化的一些可感知但非形象化的影像;而语言则是指人类意识中的观念的外在符号化,同样也是非形象的。
  一般而言,人类意识感知实在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感知,而另一种则为间接感知。此外,直接感知是间接感知的材料基础。直接感知的路径是这样的:实在――>知觉感知――>意识――>形成感觉材料;而间接感知的路径是这样的:语言――>知觉感知――>意识――>观念――>感觉材料――>知觉感知影像。或许上面的表述有点过分的生硬了,下面我将通过两个实例来阐析一下上述的六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一、假定我们眼前方有一盆“红花”。我们会先以知觉中的“视觉”感知“红花”这样一个存在于“实在世界”的实体,然后他它就会将实体的信息(如形状、大小和颜色等)传递到我们的意识当中,形成感觉材料。例二、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假定书上印着“红花”这样的一个词。对于所见的“红花”这一符号,其实就是语言上的“文字语言”。当我们以知觉中的“视觉”看到“红花”这一符号时,“红花”这一语言立即就会激活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与其相对应的一组“观念”,而紧接着所对应的这样的一组“观念”也会马上激活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与其相对应的一组“感觉材料”,于是人的脑海里就会浮现“红花”这样的立体和形象的图像。
  此外,实在,感觉材料、观念和语言,此四项事物所能传递的信息含量是依次呈现递减的趋势的。实在物显现的信息是最为完整的,而语言所显现的信息则是最为不完整的。事实上,人类语言,特别是其中的文字语言,是无力完整地描述“实在”的。
  现在,也许你会笑我道:“以上谈了一大堆东西,好象与意象没什么关系呀?”实际上,上述之所谈论其实是与本文的论题――“意象”是有着莫大的关联的。何为意象呢?顾名思义,意象指的就是意识中的影像,也就是说是指“客观存在”作用于人类“意识”所留下来的影像。它由具象意象和抽象意象两部分所构成。抽象意象指的就是人类意识中的观念,其特性是可感知,但非形象化的;而具象意象所指的则是感觉材料,其特性是可感知和形象化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难道问题就应该到此为止了吗?其实不然,因为上面谈到仅是哲学认识论上的意象,然而在诗学中意象的内涵远非如此地简单。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诗歌中的意象的含义呢?我们可能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文学作品不但是源自现实,而且更是高于现实的。其实这句话已揭示了诗歌意象真正含义的答案。为何如此认为呢?因为经细致的考察,本人认为,哲学认识论上所揭示的“具象意象”不全面的,其只是揭示了“事实意象”。事实意象的特点是其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寻到直接的对应物或符合其特性的对应现象。如前面所举的例子“红花”这样的一个意象,其就能从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对应物。那么除了事实意象,诗歌的意象还应包含什么其它种类的意象呢?本人认为,诗歌的意象还应包含共性意象和构造意象。
  一、共性意象是指诗歌语言所呈现的意象与事实意象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特性的意象。它主要是由人类心灵在运用语言时,采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的方法所营造出来的。如古诗“飞流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呈现出来意象,显然已不是真实的庐山瀑布作用于人类意识的影像了,但是人们为何能够接受这样的意象呢?不管其是采用夸张的手法产生的“飞流直下三尺”的意象,还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形成的“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象,它们与庐山瀑布这样的一个事实意象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连结点,而这个连接点就是“长度”。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连接点,所以审美的逻辑才能得以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事实意象与共性意象之间其实相对而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共性意象的本质就是事实意象,只不过它在诗句中所处的特定的位置决定了它是共性意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此意象,若单列来看,他它就是事实意象,因此其可为人类意识所感知,但放在诗句中,其就变成了共性意象。
  二、构造意象是指诗歌语言所呈现的意象在客观世界不能找寻到相应对应物的意象或符合其特性的对应现象的意象。它主要是由人类心灵在运用语言时,采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手法所构造出来的。如龙和上帝两个意象,他们属于构造意象,因为他们根本不能客观世界中找寻到对应物或对应现象。然而,既然是构造意象,那么人类心灵为何能够感知呢?这是因为构造意象一系列的事实意象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而成的,而人类心灵先感知的是构成构造意象的具体组成部分的事实意象,然后理性再依一定顺序将这些事实意象组合,于是构造意象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呈现于人类的意识中了。如以龙为例,它是由马面、鹿角、鱼鳞和蛇身等事实意象依一定的顺序所组成的,因此我们能感知龙的形象是如何的。
  由上分析可知,诗歌的具象意象是由事实意象、共性意象和构造意象三部分所组成的。事实意象所体现的是客观世界的现实状况,而共性意象和构造意象则在诗歌的范围内超越现实世界的,在一定意义而言,这恰好是符合了上面提及的“文学是不但是源自现实,而且是高于现实的”这句话的内涵的。既然谈了诗歌的具象意象,那么,诗歌的抽象意象又如何呢?本人认为,诗歌的抽象意象由意旨和意义两部分所组成。
  一、意旨,又称主旨,它是指明显存在于诗歌语言中或不存在于诗歌语言中的,能为人类心灵所感知的,但非形象化的,又能把一系列不同的事实意象、共性意象或构造意象的串连起来的抽象意象。如以古诗《静夜思》为例:事实意象和共性意象就是由“乡情“这样一个不存在于诗歌语言中的意旨串连起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事实意象2、共性意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事实意象4、事实意象。
  二、意义,又称之为言外之意或意象的引申义,它是指不存在于诗歌语言中的,虽能为人类意识所感知,但非形象化的,由一系列的事实意象、共性意象或构造意象所引申出来的哲理性的抽象意象。如以古诗〈〈草〉〉为例:诗中事实意象所描述的只是“草“这样一种植物的自然生存状况,但其所引申出来的哲理,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却是指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不枯荣。
  1、事实意象2、事实意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事实意象4、事实意象
  意旨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彼此既可各自独立一首诗中,亦可同存于一首诗中。此外,意义一般情况下皆可成为诗歌的意旨,因此有时意旨与意义是相同的,如古诗〈〈静夜思〉〉中的“乡情”。下面,我将祥谈一下诗歌的意义。本人认为,诗歌的意义一般包括如下四大类:
  
  一、情绪,它是人类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欲求的满足程度所决定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它主要包括喜、怒、哀、敬和畏五大类。这种意义主要集中体现在抒情诗中,而且有时整首诗都是在宣泄某一类型的的情绪,如甲基苯丙安的诗大部分皆属此类。
  二、情,它是指人类与生俱来“融合需求”。它主要分为五小类:闲情、亲情、友情、爱情和国家民族之情。
  (一)、闲情,它主要是指处于有闲状态的人之情,具体体现在山水风物、花鸟虫鱼、丝竹、丹青和禅道等方面。例如其中的山水风物之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亲情,其主指血亲或姻亲关系之情或因此间接而生的乡情。
  1、血亲关系之情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乡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友情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爱情
  《鹊桥仙》
  纤云巧月,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五)、国家民族之情,它主指亡国、爱国或历史变迁等情愫。例如历史变迁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义,它是指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约定俗成的一些普世价值观,如真理、公平、正义、诚信、自由、平等、守法、和平和幸福等价值观。如北岛的诗歌很大部分都是体现为对真理、公义、平等和自由等普世价值的向往和追求。
  四、理,它是指生活的道理或处世之道。生活的道理,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等等。处世的道理,如“中庸之道”等等。如席慕容的诗〈〈青春〉〉,所昭示的就是青春易逝的生活道理。
  上面既已谈了诗歌意象的组成及其分类的问题,现在该来谈谈“诗歌意象的组合”的问题了。大家知道,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尽管是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五光十色和缤纷多彩的,但是其却是一个连续的“实在”的整体。而人类意识所能感知的客观世界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和各具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客观世界。同样地,作为具体事物之一的人类所创造的诗歌的语言及其所呈现的一系列意象之间的关系都必须是连续的和有联系的,否则人类意识将无法感知其有序地存在,从而出现所谓的“审美障碍”或“不知所云”。由于诗歌是由语言和及其呈现的一系列的具象意象和抽象意所组合而成的,因此,如果诗歌要想防止“审美障碍”的情形出现,那么其语言组合和意象组合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组合规则。对于诗歌的语言而言,其必须无条件遵循“语法规则”,因为从文章开头的论述我们已可推知,读者对诗歌的开展审美精神活动时,是沿着“第二条感知路径”来进行的,如果其所审视之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有违语法规则的话,即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则,那么这样的语言是无法激活人类意识中的“观念链”的,从而使得审美活动无法再进行下去。然而,是否符合语法规则的诗歌语言所呈现的意象就一定能为人类意识所感知呢?其实不然,因为诗歌的语言符合语法规则,只是符合了形式逻辑的要求,但不一定符合辨证逻辑的要求。如这样的一句话:他瘦得像头猪。显然,这句话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即语法的角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辨证逻辑上却是有问题。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这句话之所描述出来的意象是与事实不符的。众所周知,猪给人的印象是胖的,因而这句话对某人的现实形体的描述显然是错误的。而且当我们的意识感知类似这样的意象时,立即就会自动将其否决。因此,诗歌的语言符合语法规则仍是不足够的,而且其所呈现的意象及之间的组合关系还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人类意识的审美活动将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诗歌意象的组合必须符合逻辑规则。
  由于上面已论述了“什么是诗歌的意象”这样一个问题,因此,我下面将阐析另一个问题:什么是意象诗歌?我想,在一般的读者的心目中,他们或许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意象诗歌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因此,他们会形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以诗歌的晦涩度来区分是否是意象诗歌,即其认为凡是晦涩难懂的诗就是意象诗歌。本人认为,诗歌读者们这样的一种判断标准和方式其实是完全的错误的,这由于对意象诗歌存有一定的误解所致的。要知道,为什么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意象诗歌”的诗歌会如此地晦涩难懂呢?本人认为,诗歌的“晦涩难懂”,是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原因所导致的:1、诗歌的语言违法语法规则。经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已知道,对于违反语法规则的文字语言,人类意识是决不能接受的,会由于出现审美障碍而立刻将其否决。2、专业的术语并未为非专业的读者所掌握和了解。如大家读哲学著作或物理学著作为什么会觉得难度很大呢?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不了解所致的。如果对这些专业术语掌握了话,那么我们对一些类似于哲学和物理学这样的专业著作进行阅读时就再也不会出现阅读障碍,也就是说阅读时不会再感受到语言的晦涩难懂了。3、意象的组合违反逻辑规则。人类意识对于违背逻辑规则的意象是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因为人类意识只接受一些有秩序和连续性的事物。4、读者没有语言基础或语言基础比较差,使得其认知能力低于常人。此外,由于诗歌并没有太多自身独特的一些专业术语,故此,“专业术未能为非专业的读者所掌握和了解”所导致的诗歌语言的晦涩情形是很少会出现的。因此,对于一个具有正常阅读能力的人来讲,导致诗歌“晦涩”的原因主要是由诗歌语言违反语法规则和诗歌意象组合违反逻辑规则所造成的。由上可见,本人认为,凡是以文字语言写成的任何类型的诗歌作品,只要其文字语言符合语法规则和文字语言所呈现的意象符合逻辑规则,而且读者是具有正常阅读能力的,那么其均能为读者所顺利地感知,不会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既然得出如此的结论,那么将意味着什么呢?那将意味着,除了在诗歌的语言中自身包含着某些未能为非专业的读者所掌握和了解的专业术语和读者为非正常阅读者的情形之外,任何会给读者带来“晦涩”感的诗歌都是存有语法毛病和逻辑缺陷的。因此,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正常的读者,不要因为看不懂一些所谓的“意象诗歌”而感到羞耻,因为这不是你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而是由于诗歌自身的问题所导致的;同样,也不要因为看不懂而误认为此类诗歌必隐藏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并进而认为正因为此理论而导致诗歌所谓的晦涩难懂,因为要知道,在众多的专业学科中,没有什么学科是比现代物理学和数学的理论更高深的,然而也不见得这两种学科的著作写得像天书似的,而我们之所以学习时觉得困难,那是因为我们某些专业术语含义没有真正掌握所致的。说句实在话,诗歌所载之哲理并不高深,而且那些所谓的晦涩的诗歌由于语法和逻辑的问题也并不能正确和有效地传递多么高深的哲理和理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看来有必要对“意象诗歌”的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了,因为如果不明确其定义,让读者明确意象诗歌的判定标准,那么就会让一些“假意象诗歌”的欺世盗名和横行霸道的阴谋得逞,从而长期为害诗学界。因此,本人认为,意象诗歌指的就是必须符合语法和逻辑规则,而且具有含蓄表达和立象表意特征的一类诗歌。从而概念分析可知,一首诗歌能被称之为意象诗歌,其必须同时符合如下三大条件:
  一、诗歌必须符合语法和逻辑规则。这是诗歌的首要和基本条件,也是诗歌能为人类意识所感知和诗能载道的重要保证。
  二、诗歌必须具有含蓄表达的特征。含蓄表达,又称间接表达,是与直接表达相反的一种诗歌表现形式。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诗歌才算是含蓄表达和直接表达呢?本人认为,如果诗歌以共性意象和构造意象来作为其表现形式,那么就是含蓄表达;如果诗歌以事实意象来作为其表现形式,那么就属于直接表达。这是因为事实意象对人类意识来说是能直接地感知,而对于共性意象和构造意象认知则需找寻共性连结点方可继续进行下去。如紫色纯棉的诗《情绪》和上文提及的《青衣》就是含蓄表达,因为其用以表现的都是共性意象或构造意象,故此,读者需加以必要的分析才能读得懂;而如古诗《草》就属于直接表达,因为用以表达的形式皆是共性意象,故此,读者读此诗时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的阻碍。
  三、诗歌必须具备立象表意的特征。何谓立象表意呢?本人认为,它是指诗歌所呈现的“具象意象”最终必须要表达出某种抽象意象中的“意义”,也就是说意象诗歌中的具象意象不能根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意象,其必须要给读者带来某种“意义”。如甲基苯丙安的大部分诗歌,其具象意象所呈现的“意义”就是“情绪中的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