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央卓玛的和词:安平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20:32

安平县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地理坐标为东径115°19′至115°40′,北纬38°14′至38°21′。东接饶阳、西邻深 泽、 南交深州、北连安国与博野。南距衡水市70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91.2公里,北距北京、天津约250公里。土地面积505平方公里。辖安平镇、南王庄镇、马店镇、黄城乡、两洼乡、子文乡、大何庄乡、程油子乡共3镇5乡,230个行政村。2001年总人口32万,主要为汉族,另有回、壮、满、土家、俄罗斯、蒙古、达翰尔、瑶族等17个少数民族近400人。县人民政府驻安平镇,邮编:053600。行政区划代码:131125。区号:0318。拼音:Anping Xian。

目录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自然资源

·                                 • 人口概况

·                                 • 建筑代表

[显示全部]

安平县-行政区划

 

安平县辖3个镇、5个乡:安平镇、马店镇、南王庄镇、大何庄乡、程油子乡、西两洼乡、大子文乡、东黄城乡。

安平县-历史沿革  

 

安平县

春秋时,境域属鲜虞国。 战国时,县境初属中山国,后归赵国。秦时属巨鹿郡。西汉始置安平县,并于县治西南25里处角邱置谷邱县,均属涿郡。新莽时,安平称广望亭。

东汉初,复安平县原名,并废谷邱县。建初四年(79年)隶乐成国。延熹元年(158年),安平初属安平国,后隶博陵郡,郡治安平城。统安平、安国、南深泽、饶阳四县。

三国魏时,安平仍属博陵郡。晋时,于安平置博陵国。统安平、饶阳、安国、南深泽四县。北魏、北齐、北周时,安平皆属博陵郡。郡治仍在安平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设州。安平改属定州,十六年(596年)更属深州。大业二年(606年)还隶定州。三年(607年)废州置郡,定州改为博陵郡。大业九年(613年)改博陵郡为高阳郡,安平仍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安平改属深州,州治初为安平,寻徙饶阳。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深州,安平还属定州。先天二年(713年)复属深州。

北宋、金时,安平属深州。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废深州,安平改隶南平州,并为州治,领饶阳。太宗七年(1235年),南平州废,安平复隶深州。中统二年(1261年)改隶真定路晋州。

明时,安平县属真定府晋州。清初,县仍隶晋州。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改属深州。

安平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制,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安平仍属之。民国17年(1928年)7月,直隶省改河北省,直领安平县。民国26年(1937年),县划归河北省第十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安平县抗日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同年9月属冀中区二专区。民国29年(1940年)秋,属冀中区八专区。民国33年(1944年)6月,改属冀中七专区。民国35年(1946年)7月,又改属冀中区九专区。民国37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安平属华北行政区冀中区九专区。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

1954年4月24日,定县专区撤消,安平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5日,安平并入深县,1961年4月底复设安平县(含原饶阳辖区),仍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1月,饶阳从安平析出,县恢复原建制。同年6月17日,安平改属衡水专区。1970年,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仍属之。

安平县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衡水市建置最早的县。安平县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在安平建立,全国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在安平台城村建立;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冀中区支部均在此创建;合作化时期,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的初级合作社典型就出自安平县南王庄。

安平县-自然资源

 

安平县

地质地貌--本县属华北断坳中的冀中台陷。东西横跨冀中台陷中的两个四级构造单元。西部属高阳台凸的一部分,东部属饶阳断凹的一部分。前第三系基底埋深2500至3000米。

安平县地处太行山前冲积扇前缘,境内多为滹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缓,略显西高东低,平均坡降为1/3250。海拔最高31.5米,最低18.5米。滹沱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县,曲度小,西部河谷宽约300至500米,东部河谷宽约200至300米,谷深2至4米。

气候--本县地处半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温适中,科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干湿交替。

水文--县地表水由自产水(降雨)和两河(滹沱河、潴龙河)客水形成。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北麓,历史上在河北省平原地区无固定河床,南北滚动,出叉分支,曾南侵宁晋泊,北扰文安洼,东穿黑龙港。现代滹泞河由西向东横贯安平全境,流经大子文、察罗、东黄城、大何庄、刘吉口、河漕村、南苏村、王胡林、程油子、西两洼、袁营11个乡,长约32.5公里。

潴龙河现属大清河水系,其上游主要支流为沙河和滋河,绕境内北疆而过,经马店、刘吉口、南苏村三乡的部分村庄,长16余公里。

土壤--境内土壤的母质类型以河流冲积物为主,西部有少量的冲积洪积物。土层深厚,冲积层次明显,表层质地以沙壤、轻壤质沉积物为主,土壤颜色发灰,富含云母。土壤养分包括有机质、氮素、速效磷、速效钾及微量元素等。

安平县-人口概况

 

安平县

人口数量
清朝以前无准确数字。清宣统二年(1911年),全县共有24145户,141974人;民国10年(1921年),有32375户,160608人;民国20年(1931年),有32049户,172554人。

建国后,人口数量逐年增加。1949年,全县共有人口172063人,1960年增至201648人,净增29585人,增加17%,年均增加1.4%。1980年总人口为252640人,比1960年净增50992人,增加25%,年均增加1.25%。1990年总人口为294498人,比1980年增加41858人,增加16%,年均增加1.5%。

人口分布
1949年每平方公里为341人,1960年增至399人,1982年8月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508人,1990年8月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至583人。

全县各乡镇人口密度均有差额。其中西两洼、后张庄、袁营人口密度较小,1990年每平方公里分别为407人,449人,460人;安平镇人口密度最大,1990年每平方公里为1406人。

人口结构

一、性别结构
1949年性别比例为100:87(以女性为基数,下同),至1963年,县性别比例一直是女多于男。1964年县有女110004人,男111174人,至1990年性别比例一直为女少于男,差距最大的1981年为100:108。

安平县

二、年龄结构
1982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平均年龄为29.7岁,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6岁(以不满周岁起累计人数达到总人口一半的年龄点),人口老化指数(指65岁以上人口同0至14岁人口之比)为29%。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及总人口数的比例为:0至9岁44278人,占总人口的17.7%;10至19岁54578人,占21.2%; 20至29岁45191人,占17.6%;30至39岁38194人,占14.9%;40至49岁23635人,占9.2%;50至59岁22288人,占8.7%;60至69岁16199人,占6.3%;70至99岁12999人,占4.9%。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平均年龄为29.4岁,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7岁,人口老化指数为26%。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及总人口数的比例为:0至9岁65241人,占总人口的22.37%;10至19岁40696人,占13.8%; 20至29岁50811人,占17.4%;30至39岁48.37人,占16.5%;40至49岁32940人,占11.3%;50至59岁2235人,占7.8%;60至69岁17907人,占6.1%;70至99岁14013人,占4.8%。

三、民族结构
本县系汉族聚落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很少。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有53人,占总人口的0.019%。其中,蒙古族1人,回族47人,满族2人,土家族2 人,入籍3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有31人,占总人口的0.01%。其中,回族11人,壮族1人,满族11人,土家族2人,达斡尔族3人,俄罗斯族3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增至325人,占总人口的0.11%,其中蒙古族29人,苗族12人,壮族55人,布依族11人,满族46人,白族37人,土家族69人,傈傈族31人,拉祜族5人,回族3人,藏族1人,彝族9人,瑶族5人,傣族1人,黎族2人,土家族2人,俄罗斯族1人。

安平县

四、农业、非农业结构
1949年,县有农业人口168763人,非农业人口3300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98.1%、1.9%。1960年,有非农业人口861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1961年,压缩非农业人口,翌年,非农业人口减至4658人,占全县人口的2.06%。此后至1970年,县非农业人口一直为4000余人,占全县人口的2.06%。1980年县非农业人口达1022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5%。1990年,县有农业人口276759人,非农业人口17739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94.7%、5.3%。

五、职业结构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在业人口为173825人,其中农、林、牧劳动者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其他职业占比例较小。

六、文化结构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小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00331人,占总人口的45.4%,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165人,占人口总数的0.07%;高中文化程度的9958人,占人口总数的4.51%;小学文化程度的90208人,占人口总数的40.82%。同时还有初识字的7244人,占总人口的3.2%。

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小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79502人,占总人口的70%,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397人,占人口总数的0.15%;高中文化程度的23154人,占人口总数的9.02%;初中文化程度的53600人,占人口总数的20.9% 小学文化程度的102351人,占人口总数的39.93%。

1990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小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18994人,占总人口的74.9%,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843人,占人口总数的0.288%;高中文化程度的19665人,占人口总数的6.727%;初中文化程度的78656人,占人口总数的26.9%;小学文化程度的119831人,占人口总数的41%。

七、姓氏结构
据旧志及古碑墓考记,安平古姓有崔氏,西晋有张氏,隋有李氏,金有刘氏、王氏、国氏、马氏、董氏,元有祝氏等。明永乐年间,大批山西移民迁至安平,姓氏种类及结构遂趋复杂。其后数百年因婚姻及工作流动等原因,境内姓氏也常有变动。1990年统计,县内姓氏计有311个,其中人口逾万的大姓有张、李、王、刘、赵五姓,人口分别为41235、34241、32957、24225、19511,人口合计15216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7%。

安平县-建筑代表

 

安平县

【圣姑庙】

圣姑庙位于河北省闻名全国的中国丝网之乡衡水市安平县,其庙宇位于安平‘闫会沃’村西。安平古称博陵,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取“众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之意,得名安平。安平自汉高祖置县,至今已历悠悠两千年,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中心,交通便利。

安平八景由来已久,明朝嘉靖年间的《安平县志》和清朝康熙年间的《安平县志》均有记载,明、清多位诗人题咏过安平八景。据考,安平古八景为:仙台积雪、北寺晚钟、康村晓渡、龙井涌泉、紫荆晴翠、孝林夕照、滋河月夜、义门秋雨。其中安平古八景的第一景“仙台积雪”就是指旧县城北关外的孝感圣姑庙。圣姑庙建有高台,冬季积雪其上,久不融化,故称“仙台积雪”。明代张尔庚诗云:“突兀峥嵘拔地孤,虚空盘插四邻无。高寒积雪传仙迹,缥缈携云入画图。”

圣姑庙相传是汉光帝刘秀降旨修建的。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原庙东侧筑高台重建,明、清两代多次扩建而成。据史料记载,“燕赵齐鲁之民,虽千百里之远,致香火者如织”。圣姑庙毁于1945年5月抗日战火之中,现仅存高大的台基,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圣姑庙由牌楼、碑亭、蹬道、门屋、工字殿、寝宫殿、观稼亭6个主体建筑组成,布置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钟鼓楼和配殿左右对称,为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据1935年营造学社调查,牌坊重建于1932年,位于庙南25米的方形台基上,面南而建,为三间四柱歇山顶琉璃牌坊。四柱为方柱,金柱粗290,次间柱粗230,南北都设有圆戗柱。四个夹杆石上有精美的浮雕和兽首。牌坊设11踩斗拱,施彩绘。瓦黄琉璃瓦,安正吻、垂吻,正脊中设塔刹,垂脊安仙人、走兽。牌坊正中横匾刻五个大字“孝感圣姑庙”。

穿过牌坊,沿着石甬路向北5米就是碑亭,与牌坊同位于一个台基上。碑亭为青砖青瓦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正脊设瓦片拼成的花脊。碑亭内东西各有四座石碑,石碑高大雕刻精细,石碑上帽雕有盘龙云海,龙体透花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石碑两边雕有八仙,人物凸出碑面生动活泼。

碑亭外东西还各有一个白色巨大的石碑,因为年代久远,碑面凸凹不平已看不清字迹。

走过碑亭,迎面就是高大宏伟的圣姑庙台。台宽23米,长68米,高5.3米。台阶向外凸出近10米,由条石砌成,两边垂带上设条石女儿墙。

安平县

登上30级台阶是圣姑庙的门屋。门屋仅一间,硬山布瓦顶,设正脊、正吻、垂脊、垂兽。门屋南,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配房,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占地面积仅有4.6平方米,屋面为卷棚硬山布瓦顶,内供土地、蚤王。

过门屋,是钟楼和鼓楼,与门屋平齐,而且大小也完全一致,面阔2.9米,进深2.8米。钟鼓楼外观是二层,一层面北开门,一、二层层间设砖檐出挑,二层四面设砖券窗采光。屋面为硬山布瓦顶,设正脊、正吻、垂脊、垂兽,正脊中间设宝顶。但由于钟鼓楼开间很小,楼内不可能设楼梯,所以楼内仅为一层。钟鼓楼北面东西两侧设配殿,面阔3间,进深1间,也是硬山布瓦顶,设正脊、正吻、垂脊、垂兽。

庙门正北是高高的天灯杆,后面有一个2.6米长的香池,上庙的人多时,香客进不了庙殿,就把香投入池里。

再北为正殿,殿的平面,系于前后二殿之间,以柱廊连接,成为工字形。前后殿都是面阔三间,进深显三间,上覆单檐歇山顶,面积外观完全相同。柱廊平面正方形,进深显二间,即今日俗称的穿堂。

工字殿所有阑额、普拍枋及昂嘴形状,都和定兴县慈云阁一致。唯昂系假昂,后部秤杆乃撑头木所延长。上部梁架,因为平面采取工字形的关系,结构比较复杂。梁架有两点特征。一、梁架富于变化。二、尽量利用天然木材不加斫削。关于后者,如稍间的顺爬梁,外端置于外檐斗拱上面,比内侧置于四椽栿上者,约低半米,乃选用天然弯曲的木料,以当其任。
工字殿外东西两侧在庙台上设有磴道,可以下到庙外。

工字殿北是寝宫殿和观稼亭。寝宫殿面阔三间,进深3间,后出廊,为卷棚布瓦顶。东西山墙上有腰墙和腰门把前后院隔开。观稼亭面阔三间,进深2间,前出廊,为卷棚布瓦顶。

安平县-安平丝网

 

安平县

中国最大的丝网集散地——安平

公元1895年,以铜丝为原料生产丝网传入了安平。至此, 安平开始了以金属丝为原料生产丝网的时代。经过几代安平人的不懈追求和辛勤劳作,丝网已在安平生根,发芽,并不断壮大。目前,安平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丝网集散地。安平--被国内外誉为: “丝网之乡”‘丝网产销基地’。

到目前,已有500多年发展历史的安平丝网产业,年生产量和销售量均占全国的80%,丝网产品已发展到8大系列、400多个品种、6000多种规格。“中国丝网产销基地”的荣誉称号是中国五金交电化工商业协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材料委员会通过对安平丝网产业充分考察论证后联合授予的。

政策带动,加快发展优环境。安平县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特色兴县战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鼓励外来项目投资和建设的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制定了《外来企业服务制度》 ,实行项目“一 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极大地简化了项目审批手续。并从办电、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广大丝网生产经营者放心想路子,放手铺摊子,放胆挣票子。另外,安平县为使丝网产业做大做强,规模化发展,又做出了建设高标准中国安平国际丝网生产基地的决定,该项目投资60亿元占地6780亩,由清华大学设计的一 期工程已开工建设,98家大型丝网生产企业已入驻。

安平县

科技推动,更新设备强科技。投资数亿元引进高密度织机、超细型拔丝机、聚脂网织机等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设备和技术,把全县旧型织机全部更新,全行业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与京津30多所大专院校结成科研联合体,进行高新技术开发,目前,全县已研制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1600台(套)、研制开发新产品60多项、其中29项填补国内空白,24项填补省内空白,11项获省、部优奖,使全县丝网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丝网产品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开放促动,注入新机添活力。安平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坚持引、输并重,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请丝网行业的专家、学者和教授培训丝网专业人才,传授国际贸易知识;请各级中间商到安平实地参观考察,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安平丝网的规模、质量和信誉,活跃安平丝网的流通和销售;请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外地丝网企业到安平投资办厂。近几年相继建成鹤皇、捷通、云升等丝网三资企业54家。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泰国、缅甸、俄罗斯等国家设立20多处丝网销售窗口和办事机构,直接参与国际大循环、大竞争。


市场拉动,着眼全球拓空间。安平县不但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有固定的销售门店6000多家,还依靠企业和商户集资,建立了国内一流的贸易城。
优越的交通,河北省安平县,位于京、津、石三角中心,西邻京广,东依京九,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丝网大世界
安平丝网大世界,是国家纪委批准立项的全国唯一的丝网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总投资2亿元,市场占地6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米,可容纳座商1260户,水、电、路、通讯、绿化等配套工程完备.市场挂牌营业的丝网厂、公司、门店980多家,转运站16家.市场丝网产品交易十分活跃,每天有50辆集装箱,将安平丝网发往全国及世界个地.2000年时交易金额已达30多亿.现已成为丝网产品开发、销售、转运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是全县乡、镇、村、户丝网生产、销售的核心.1999年9月8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于安平县“中国丝网之乡”荣誉称号,在安平丝网发展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安平县

丝网历史
丝网是安平县传统产品。据县志记载,明孝宗弘治八年,此地就开始了以头发,蚕丝为原料的罗绢生产。“在天津设有数十家商庄”,“并远贩海外,与五洲商旅交游”。公元1895年,以铜丝为原料生产的丝网传入,于此,安平开始了以金属丝为原料生产丝网的时代。目前,安平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丝网集散地。1999年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授予安平县为“中国丝网之乡”称号。

安平县-安平博陵郡的由来

 

安平县

博陵是郡望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春秋时,境域属鲜虞国。

安平县

战国时,县境初属中山国,后归赵国。
秦时属巨鹿郡。
西汉始置安平县,并于县治西南25里处角邱置谷邱县,均属涿郡。
新莽时,安平称广望亭。
东汉初,复安平县原名,并废谷邱县。建初四年(79年)隶乐成国。延熹元年(158年),安平初属安平国,后隶博陵郡,郡治安平城。统安平、安国、南深泽、饶阳四县。
三国魏时,安平仍属博陵郡。
晋时,于安平置博陵国。统安平、饶阳、安国、南深泽四县。
北魏、北齐、北周时,安平皆属博陵郡。郡治仍在安平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设州。安平改属定州,十六年(596年)更属深州。大业二年(606年)还隶定州。三年(607年)废州置郡,定州改为博陵郡。大业九年(613年)改博陵郡为高阳郡,安平仍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安平改属深州,州治初为安平,寻徙饶阳。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深州,安平还属定州。先天二年(713年)复属深州。
北宋、金时,安平属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废深州,安平改隶南平州,并为州治,领饶阳。太宗七年(1235年),南平州废,安平复隶深州。中统二年(1261年)改隶真定路晋州。
明时,安平县属真定府晋州。
清初,县仍隶晋州。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改属深州。

安平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制,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安平仍属之。民国17年(1928年)7月,直隶省改河北省,直领安平县。民国26年(1937年),县划归河北省第十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安平县抗日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同年9月属冀中区二专区。民国29年(1940年)秋,属冀中区八专区。民国33年(1944年)6月,改属冀中七专区。民国35年(1946年)7月,又改属冀中区九专区。民国37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安平属华北行政区冀中区九专区。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4月24日,定县专区撤消,安平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5日,安平并入深县,1961年4月底复设安平县(含原饶阳辖区),仍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1月,饶阳从安平析出,县恢复原建制。同年6月17日,安平改属衡水专区。1970年,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仍属之。

安平县-城市建设

 

安平县

近年来,根据《安平县县城总体规划》 ,以县城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突破口,以“建设新工程,整治主干道、美化全县城”为重点,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大力进行了城市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日益优化,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0年围绕“奋战三年,把县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省级文明卫生城”的总目标和“城市建设管理年”这一中心,重点实施了“3136”工程,即全面整治为民街、中心路、西环路三条主要街道,建设一个中心文化广场,实施排水渠清淤、红旗街贯通、环境卫生整治三项工程;建设六个专业市场,即服装鞋帽市场、粮油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建材市场、蔬菜水果小商品批零市场、农机经销市场。全年共计完成拆迁面积5597.56平米,新铺道路20600平米,整修便道7180平米,疏通下水道9160米,道路喷油罩面89800平米,排水渠清淤3740米,全社会完成城建投资5600万元。

2001年,在“3136”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了“3336”工程,即以绿化 、美化、亮化为重点,全面提升为民街、中心路、西环路三条主要街道的品位,以硬化、净化、整齐化为重点,综合整新盈街、红旗街、网都街三条主干道,以完善功能,拓展街道为重点,完成县城排水工程、东马路北段延伸工程、陵园街东西两段延伸工程三项重点工程,继续完善规范建设建材市场、粮油批发市场、农机经销市场、谋划筹建丝网工业园区。全年共修补路面3760平方米,整修便道88000平方米,喷油罩面119800平方米,路面硬化23800平米,增加绿地3100平方米,全社会城建投资6200万元。

安平县

2002年,在完善“3336”工程的基础上,又实施了“3210”工程。即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重点,完成三项新工程。以绿化、美化、净化县城环境,建设优美、洁净、文明的现代化小城市为重点,完成县城卫生综合整治及单位庭院绿化两项工程,以抓好县城配套设施建设,塑造安平形象为重点,完成十项市政重点工程。一年来,对县城为民街、中心路、红旗街等主干道的树木、花卉进行补植,新种植黄杨、女贞、法桐、青桐等树种2.3万株,特别是对中心路中段的样板街的种植模式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种植。通过绿化建设,全县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1平方米,绿地率达2.4%。同时,下大力狠抓了县城的亮化工程。投资93万元对中心路、为民街、西环路等街道的路灯全部进行了维修、更换,并新添置了过街彩虹桥、霓虹灯、绕杆彩灯以及各种大型景观灯,对临街各单位进行了统一规划,合理安装了色彩艳丽、新颖别致的闪烁霓虹灯、射灯、建筑轮廓灯等种种灯饰,为县城的夜景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安平县城已初步构成了一个现代化小城市框架。城区内楼房林立,各街道布局合理,干净整洁,一点一景均展示着安平的新形象。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92万平方米,城区有八街十路,道路长度82公里,道路面积101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35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6.8公顷,绿化覆盖率为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