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赫在哪直播全民枪战:【引用】 教育杂感(100篇)【特别收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1:36

 第一句真话: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杂感一

 

这句话随着顾长卫的电视公益广告,被更多人所熟知,也被更多人所期待,也对教育寄予了更多的期待,其实大家都被欺骗了。

知识改变命运,丝毫不差,变好还是变坏,天晓得。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前二者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后者绝对是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求学之路成为最佳的成功方式,文凭是求学的一种验证,最后却被扭曲成了文凭是人才的证书。

人最终会成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社会的一种特殊商品,文凭变成了提升人的附加值的最有效工具后,文凭也就蜕化成为商品,大学校门变成了龙门。

只是肯定会改变人,也就必然改变人的命运,却不一定改善人的命运。于是对于贫穷地区,不上学,将来还会穷,上学,立即变得更穷。

 

 

 

创造性人才——教育杂感二

 

现在整个社会对创造性人才颇有期盼,问题是叶公好龙还是真心实意?

我们的社会是缺少创造性人才还是缺少创造性人才的成长环境?还是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创造性人才?

老说那个叫比尔的美国佬其实很无聊,不过想想,一个并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的法律专业肄业生,却领导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IT公司,这当然是特例中的特例,但是一个特例都没有的话,又怎会有特例中的特例呢?

 

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可以跟上司提不同意见,对部下的不同意见又有多少人能诚心接受?

创造性带来的就是打破常规,创造性并不总是好事,创造性对组织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同样巨大,谁又能利用好创造性人才?

社会是一个动态平衡的体系,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建立起来,社会得以发展,创造性好比是打破平衡的动力,过多的创造性恐怕会……?

所以教育不一定要培养创造性,不过最好对创造性保持一定的宽容。

中国人并不缺少创造性,看看假冒伪劣的手段就知道了。

 

 

 

学历还是学力?——教育杂感三

 

很多年前去ICI应聘,ICI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型涂料公司,面试的时候,HR说我们要求有学位,我说没有。没有被录取当然与此原因无关,我本身并不适合,但是作为跨国公司的HR对人的甄别也是这样的认识,谁敢说文凭没用?

方鸿渐混了个假文凭回国,主要是为面子,肚子里的货色还是有一点的,没有学历,但是有学力。

八十年代的时候,还会说有同等学力,后来大概是学力不可考量,干脆就变成了学历,而教育部正好垄断了学历的发放。误打误撞为今后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应试教育——教育杂感四

 

应试教育虽然有点千夫所指的味道,却多少年过去了,毫无改观。为什么?

应试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果取消高考,后果会是什么样子?有考分为尺度的情况下,录取工作尚且黑幕重重,没有考试?

有考试存在,就有应试的存在,市面上一大堆面试技巧的读物何尝不是灌输一种应试的策略,对于特定的某种考试,应试技巧有利于取得好成绩,比如目前的托福培训等。

我不知道应试教育起于何时,起码我在八十年代上中学的时候,已经存在,那个时候的物理考试有实验题,有些学校没有实验室,也就不可能做实验,实验题往往是大题,于是有了被实验的办法,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应试教育,贫困地区的孩子还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吗?

这种教育后来演变成“县中现象”,城市里的重点中学在升学率上始终不如县城里的重点中学,这些学校大都名为某县中学或某县一中。

如果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应试教育不会走上舞台,但是如果不考核升学率,教育部门就不知道如何考核了吗?

 

 

 

素质教育是教育产业化的前奏——教育杂感五

 

以钢琴考级为代表的各类教育被冠以素质教育,在升学中获得各种加分和优先权,于是刺激了一个庞大的培训市场,而这些教师大都来自教育部门。

这些活动带动了相关的一些产业,音像出版业,演出市场,乐器产业等等。

问题是考级使得很多人丧失了兴趣,还是素质吗?

什么是素质?人的最基本素质我想应该是生存能力,同样弹钢琴,有的人成了大师,有的人什么也不是,个中差异何在?

学习一门东西,掌握只是基本要求,能否更深的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天赋,而最重要的却是要触类旁通,学琴的多数不会走专业道路,那么这么多十级八级的孩子们,到底有多少积累了音乐素养,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呢?

当一个人完成基础的义务教育之后,走向社会的时候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他还有素质吗?

之所以第一篇写知识改变命运,是因为这句话给公众带来了最大的误导,只是知识改变了命运,给教育带来了过分的期待,没有一种教育可以保证让每个人成才,过上完美的人生,改变不是改善!如果我们不能放弃这种期待,整个社会无法给教育松绑,教育也无力自己改变!

教育现在陷于僵局,如果大家都不肯妥协,只会陷入死局,大家对教育寄予了教育本身不可承受的期待,教育该怎么办?

人会犯错误,教育者也会犯错误,我们怎么能期待教育结出完美的果实?

于是对于一些地区,多出大学生成为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认识,也有了高考成绩不佳而道歉的事情,教育应该承载那么多吗?

中国还不是一流的强国,高等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也是成本较高的,让每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显然不可能,社会招聘门槛对学历的无限提高,无疑是对学历追求的促进剂,加剧了大学入学的斗争。

而且教育就只是学校教育吗?学历功能的放大把学校教育唯一化,根本就是把教育引向歧路,肥了教育部门的某些人,却害了老师。

 

现在的社会,一个人能够干成的事情越来越少,连小偷也很少单打独斗了,可见团队的重要性。

很久以前,看过一句话,三个拿破仑,不如一个蹩脚的司令官。话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实际情况呢,如果一群创造性人才在一起,会怎么样?天晓得?

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团队,把个人的创造性捏合在一起,才是任何一个组织所期待的。

创造性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关键是团队如何激发?《星球大战》是卢卡斯的伟大想象,但是历时二十多年的制作过程,绝对吸纳了很多人的创造性想法。

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苛求创造性人才吗?

 

 

 

教师节——教育杂感六

 

走出校门以来,教师节早已是离我远去的事物,孩子上幼儿园后终于感受到了教师节的恐怖。

送小女上幼儿园的路上会经过一所小学,不算什么名校,普普通通,教师节那天,小女带上自己利用家里的废品制作的礼物(老师的要求),经过小学门口时,空前的拥挤,校门口一家不大的花店挤得满满的,孩子们大都拿着鲜花,或一枝,或一束,走过花店看到一辆小车,敞开的后备箱里赫然竖着一个花篮。

 

小女回家说有同学送老师一束花。

教师节向老师表达心意无可厚非,家长担心心意不到老师对孩子厚此薄彼也无可厚非,但是教师有没有办法让家长放心呢?

小女今年上一年级,教师节是周六,逃过去了。

 

 

教育的附加值——教育杂感七

 

教育的附加值是什么?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不过有一些另类的附加值。

由于受教育权和户口捆绑在一起,所以有了择校的需要,解决户口是一个方法,并非容易,买房子是个不错的选择,教育带动房地产,很棒,不过对很多人来说,成本不低。

如果这些没法解决,只好天天奔跑在路上,想轻松点吗?买车吧,开车接送孩子,孩子可以少受罪。于是教育又拉动了汽车消费,汽车消费后面又促进了石油化工,服务业等等。

21世纪国际交流频繁,掌握外语很重要,学外语吗?学习机、复读机等等,电子产品蓬勃发展,音像出版业当然同样重要。

想上名校,没机会,好办,远程教育,网络学校为您服务,要上网,电脑网络缺一不可,IT电信同时得到发展。

嘿嘿,难怪教育产业化,敢情教育才是真正的龙头!

 

 

北京烤鸭——教育杂感八

 

北京烤鸭是享誉世界的名吃,传统的烤鸭工艺采用北京的填鸭,填鸭的养殖方式很简单,就是把鸭子塞地饱饱的,并且不让运动,鸭子迅速长大,而且比较肥,这样烤出来的鸭子肉皮酥脆,非常好吃。但是这种鸭子的肉比较容易烂,口感并不是很好,除了烤鸭,并不适合其他用途。

教育也一样,填鸭式教育,大家都反对,却是短期见效最快的,在一个接一个的短期目标前,只好如此,但是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却如同烤鸭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沟通——教育杂感九

 

人不是单独生活的,所以沟通决定人际技能,有句广告词叫沟通无极限,但是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有沟通吗?

教师把孩子当成什么?家长把孩子当成什么?课间连说话都被限制,孩子见有沟通吗?

在一个沟通不畅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有能力沟通吗?一个沟通不畅的教育会成功吗?当孩子和家长无话不谈的时候,家长真的抓住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吗?家父对我有一句话,你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

中国的读书人都有点臭毛病,大都鄙视人际关系,但是人际关系最终是一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我就不废话了。

 

 

 

我们真的需要权威吗?——教育杂感十

 

特别想写关于权威的问题,又特别不愿意写。

当事情有了争议,很多人希望权威来解决,我不理解这种想法有多大的依据,我也不想考证权威到底是什么意思。人总会犯错误,一个权威的人也就不可能永远正确,那么所谓专家权威其实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肩膀上扛的也不过是那么大的一个疙瘩。

郎顾之争,内地的经济学家们很没面子,往日的权威,终于落个颜面扫地,曾几何时,何等风光?

PVC保鲜膜之事,专家出来了,第一句话就令人喷饭,PVC含氯,所以有毒。我们还敢吃盐吗?那可是氯化钠,完全含氯。

老师只能教过去的知识,老师的话不能否定,社会会进步吗?

对权威说不,教育者敢做吗?

 

 

爱因斯坦的故事——教育杂感十一

 

1905年,藉藉无名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三篇论文,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

关于光量子的论文,是爱因斯坦获得了博士学位,原来学位可以这样得到的。在中国行吗?好像有人可以。

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使他若干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第三篇论文就是后来被称为狭义相对论的那篇。当时的编辑并没有看懂,但是还是认可了新的思维方式,并给予发表。

最近在讨论山东大学张颖清的事件,方舟子以学历来论定,何祚庥更荒谬,用邹院士的话来做证据,我并不认为张颖清一定正确,但是仅仅以名次不规范,就把人打倒,毕竟不妥,错误的就没有发言权?

相对论的验证还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不同,并不影响而这成为顶尖的科学家。连学术都不宽容,高等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一部电影的启示——教育杂感十二

 

评价一部电影好坏,有很多种方法,票房是一种,获奖情况是一种,什么都没拿到,未必就不是好电影。

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阿甘正传》成为大赢家,《肖申克的救赎》颗粒无收,此前的票房表现平平。若干年后,这部电影却受到了热烈的追捧,成为电影迷收藏DVD必收的片子,在IMDB网站上更是以第二的排名,仅次于《教父》。

人的优劣也如此,仅用一种方法比较是可怕的。人各不同,有适合这个,有适合那个,把大家逼到高考一条路上,真得很可怕。

 

 

 

口水喷向向安徒生——教育杂感十三

 

这是杨红樱的话,虽然不完全赞同,但是深有启发。今年是安徒生二百周年纪念,市面上出了很多版本的安徒生童话。

我不知道中国家长对童话了解多少,显而易见的是安徒生具有无上的地位,连格林兄弟也远远不如,我看的安徒生童话不多,很棒,也很另类,安徒生童话并不是完全适合儿童,有太多的哲理,某种程度上是给大人看,寻找失落的童心。

因为小女识字不少,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除了每月固定的《米老鼠》,总希望找一些适合的读物,发现困难不小,除了西单王府井两大书店,很难找到需要的书,不是太难(字多,阅读容易窜行),就是太简单(图画多,内容太低幼),北京尚且如此,怎么办?

前些日子,父亲给她买了《三毛流浪记》,看懂了,没明白,毕竟生活在不一样的年代。

书店里最多的是教辅,只有这些书吗?

 

 

 

诗人”乾隆——教育杂感十四

 

李白斗酒诗百篇,产量够高的,陆游一生大约九千首诗,而这些记录后来还是作古了,被一个姓爱新觉罗的人士打破了,此公文才不错,但不是以诗人被记住,而是皇帝乾隆。

据说乾隆是有记载的写诗最多的人,现在谁又记得这位陛下的诗句呢?

以前我们吃不饱,数量问题第一要解决,如今多数人不担心吃饭的问题,是不是该考虑质量了?

大学生不少了,说明什么呢?文凭被批发了,价格就落了。

 

 

因材施教——教育杂感十五

 

说到教育,人人都知道要因材施教,其实根本不可能。既然要因材施教,就需要知道是什么材,如何判断?就以现在的教育队伍,又有几人能够?

教育和找工作一样,也是要双向选择的,教师和学生需要互相磨合,现在我们还有机会双向选择吗?转学何其难!

学生有不适应某个老师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如果不合适,为什么不可以调整一下呢?

 

 

 

大学辩论赛——教育杂感十六

 

我的口才不好,特别羡慕善辩之人,与老父亲斗嘴,未有一胜绩。

以一种仰慕的心情看了大学辩论赛的直播,狂吐。那是辩论?

辩论有技巧,很重要的显然是平时学识的积累,也体现一个人的机智,而这种规则化的辩论突然变成了一种僵化的耍嘴皮子,脑袋中涌出四个字: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真的很了得,有政策就有对策,中国人天赋里就有应付考试的能力,以托福考试的成绩,两岸考生的分数一向都不低。

教育,还能做什么?

 

 

 

痛心的车祸——教育杂感十七

 

前天,山西发生了一起车祸,一群晨练的学生被夺去了生命,教育部门迅速下发通知,不得在机动车道锻炼。

但是,车祸可以避免,学生锻炼的场所在哪里?大学扩招了,中小学何尝不是如此,一些生源困难的学校被关闭,原来的一些学校承担了更多的学生,而一些所谓的名校更是拥挤,场地没有增加,人员增加了,活动的场所怎么办?

多年前,处于繁华市区的景山学校的学生们就是在马路上跑步,我碰到过几次,如今的车况路况更加复杂,而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却日趋下降,体育锻炼又是必不可少,孩子们怎么办?

 

 

小王子的启示——教育杂感十八

 

我看《小王子》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时孩子不在身边,但是这么薄薄的一本书,却是影响了我对孩子的教育。

故事的开头给了我极大的冲动,也使我回想了自己的童年。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没有得到大人的承认,反而遭到讥讽,从此放弃了画画的兴趣,而成年后涂鸦了儿时的作品,得到了小王子的认同。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不一样,所以理解孩子不是用大人的思想去统一,而是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引起孩子的共鸣。

 

 

 

吃饭与学习——教育杂感十九

 

吃饭和学习的重要程度差得不算太远,有饭吃才肯能学习,学习为了更好的吃饭,我想说的不是二者的重要性,而是两者的相似性。

吃饭想来不是简单的把饭放进肚子里就完事的,需要的是后面消化吸收,而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最终目的也是吸收,当然如果不消化,后面的吸收功能也无从进行。一般来说向蛋白质一类的大分子营养成分是不会被直接吸收的,而是要被分解,处理,而在吸收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吸收是通过选择性半透膜来完成的,把有用的吸收,没用的排泄掉。肠胃不好,消化就不好,身体就不好。

学习也一样,只是要处理,要吸收,教育要强化人对知识的处理能力接受能力,否则真的是在饲养一群新的填鸭。

 

 

 

关于传统的教育——教育杂感二十

 

一个民族没有传统,是悲哀的;一个民族有太多的传统,是沉重的。五千年的文化,对中国是笔不小的遗产,也是个不小的包袱。

很多人期望恢复传统,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传统是件很珍贵的事,于是有人要祭孔,有人要建私塾,作为个体行为,无可厚非,但是传统只有这些吗?小脚的传统肯定不要了,那么是不是在恢复传统的时候有点选择?

社会的车轮总是往前行走,谁也不能阻挡,车轮碾岁的传统有烂的,也有好的,这是无可奈何的,但是有些传统可以拾起来的,却为何放弃?

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很多纪念活动,但是很尴尬,阮玲玉的名作《神女》并没有被发行,法国反而出了DVD,美国人看了之后,甚至认为超过了默片时代的巨星葛丽泰·嘉宝。我们自己都不重视传统,怎么发展?

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渗透在国人的血液里,教育如果不重视传统,不继承传统,最终只能是邯郸学步。

 

 

 

考试的目的——教育杂感二十一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学生?考老师?目前看来,基本上是考学生,所以变成了一边倒的局面。

考试的第一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反过来看,其实也是检验老师的教育效果,考题的水平本身也反映了老师的水平。

古人说了,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老师也不必非得把学生考到才算学问高深,现在的考试题简直是在算计学生,步步陷阱,有必要吗?

把学生都考倒了,学习也就倒了胃口,还想学习吗?

 

 

 

爱的教育——教育杂感二十二

 

爱是永恒的话题,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问题是怎么爱?

 

孩子肯定要长大,要走自己的路,父母是为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还是培养孩子走自己的路的能力?

遗产税的问题争论许久,香港取消了,比尔·盖茨反对,表明了两种态度,中国人要封妻荫子,惠及子孙后代,盖茨则要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不能得现成。后代如果不能躺在先辈的温床里,起码会有很好的进取心。

其实扪心自问,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把握未来,控制未来的一切吗?孩子呱呱坠地到站立行走,父母确实花了心血,但是站起来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毕竟靠的是自己,父母终归要撒手,孩子也必然要在没有依靠的时候走出去。

父母一般都要先于孩子离开尘世,孩子无论到什么样的年龄,终于使要独自面对自己的世界,与其让他无助地摔跟斗,不如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让他摔,谁个明白,那么有一天自己撒手人寰的时候,孩子可以独立应付未来,寻找属于他的幸福,那么不是给孩子最大的精神财富吗?

什么是爱?三言两语说不清,给孩子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不是爱吗?

 

 

 

网络与游戏——教育杂感二十三

 

这个话题其实是我一直就想写的,客观说,我是网络生活的受益者,因此我对网络和游戏更多的是支持的态度。

前些日子,一些专家牵头准备起诉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感觉很是可笑。游戏有一定的成瘾性,这点显而易见,但是成瘾的事物绝非仅仅网络游戏,杀得绝吗?

游戏,通俗的说就是玩,玩是人类的天性,大人爱玩,小孩更爱玩,如何在玩当中学到东西,是摆在教育部门和家长面前的新课题。没有能力解决,一味封杀,基本上反映了大人的无能。

网络时代加速了新生事物的传播,也使社会变迁速度加快,老师家长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只会加深代沟,使教育陷入更大的困境,青春期教育的矛盾也将更加剧烈。

当然网络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家长老师有各种担心,是正常的,问题是社会不可能是完美的,水至清则无鱼,孩子终归是自己要面对不良的社会现象,怎么办?现在网吧被要求安装软件来控制游戏玩家,很快就被破解,单单靠技术是不行的,不培养心理的防御能力,孩子躲过了网络,也会落入别的诱惑。

前些天看报纸,几个六年级的孩子,一致对玩表现了不屑,课业紧张,没有时间,我不知道是不是全部心里话,但是如果学习摧垮了玩的天性,那么教育是没人性的,如果只是说说,那么有朝一日学习的疲倦,很有可能使孩子更深地坠入游戏中。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毕竟是有限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在一种高负荷的学习状态下,孩子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麻木或是反叛?

小女的学习,大都源自电脑游戏启蒙,电脑的使用应该从小开始,我们周围的环境对电脑的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尽早使用电脑不是坏事。面对电脑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量,我们做好准备了吗?信息爆炸,意味着信息垃圾的大量产生,我们是不是该培养一双慧眼?

生于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生于这个时代的孩子同时也是不幸的,因为没有玩的。网络游戏是目前最低成本的游戏内容,还有更廉价的吗?一场电影,不到两个小时,三四十块,我们可以玩什么?

不是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是我们把孩子推向了网络游戏。

 

 

 

再说爱的教育——教育杂感二十四

 

前面说爱的教育主要说父母,爱的内容很广泛,是个永久的话题,也是个永远说不清的话题。

其实这个社会从来也不缺少爱,很多时候,想爱的不知道如何去爱,需要爱的不知道如何接受。因为我们缺少的是爱的教育,在我们所经历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和家长本身就缺少爱的滋润,而这一点又影响到下一代。

这一代孩子与我们这一代的区别是基本上是独子,居住的环境又大都缺少邻里关系,孩子的成长环境相对寂寞,对情感的需求也更为强烈,这是不容忽视的天性。而偏偏孩子的父母更多为了生存奔忙,疲惫不堪,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而学校的老师除了学业,也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一群心理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刘海洋把硫酸泼向了狗熊,复旦的那位兄弟虐杀猫,说明了什么?

爱不是一句话,爱是实实在在内心的交换,教育是特殊的人际交往,同样需要将心比心,孩子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能正确地换位思考,孩子们不会接受大人的爱心,教育将必然走向失败。

 

 

 

创新与教育——教育杂感二十五

 

走过了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俨然成了世界工厂,如何更深一步发展?创新是最近题的最多的一个词,听得耳朵生茧。

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创新的能力源自何处?教育?

创新意味着对旧有的东西的批判继承,是需要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的,所以这种能力根本不可能被培养出来,更多的是被激发出来的,至于如何被激发出来,那是管理者的课题。管理者可以没有创造性,但是没有对奇谈怪论的宽容,是不可能激发属下的创新能力。

至于教育干什么?教育就是为创新提供素材,同时尽可能保持宽容,严格是必要的,严厉则是过分的,对创新能力的保持是有绝对的扼杀力的。标准化考试等于答案唯一化吗?

越来越多的人抱怨大学生的能力,既然能力与文凭的关系越来越弱,人事部门为什么不好好想想,招聘人的时候定个什么样的标准。

谁都想要有创造力的人,用之前,好好想一想,能不能用好,马拉多纳是个好运动员,但是不是哪个球队用得了的。创造力和破坏力有时候是等值的。

 

 

 

才力之死——教育杂感二十六

 

在全国人民奋战非典的日子里,才力悄然离开了人世。才力是我国著名的举重运动员,难得的大级别选手,当然限于先天的条件,只能在亚洲称雄。举重运动员的身体比较特殊,也就注定了会有心血疾病的后果。当才力可以在赛场上拼杀的时候,他是一台有保修期的竞赛机器,当他终于退役后,一无所长的她凭着亚洲冠军的身份谋得了体委看大门的差事,几百元的收入肯定不能维持他的生存,巨人终于倒下。

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夺金的时候是风光的,尤其成为奥运冠军,财富就不可限量。然而那些终于没有成为冠军的选手怎么办?陶虹走入演艺圈,大多数人终究要走平凡的生活道路,不可能永远在体育圈,谁保证他们的生存能力?

中国运动员大都幼年就走上了专业体育道路,从那一时刻起,他们的教育就是打了折扣,向李宁这样有机会享受教育机会的选手少之又少,他们怎么办?

多年前听说体师大练田径的学生偷东西,别人追不上,专业技能如此应用,岂不悲哀?

 

 

 

好家长——教育杂感二十七

 

上周三,小女放学回来,拿回来一本书,《好家长》,让我们看,说周五还回去,父亲戏言,学校给你们洗脑。

次日,小女放学,说书可以不还回去,交钱就可以,我说那么你还是把书背回去吧,虽然重了点。

用这样的方式推销书,不是具体那个老师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形下,教师如何做好德育教育?

另外一种可能,学校用这样的方法期望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那么我就更不能接受,一来一本书看完就能变成好家长,无异天方夜谭;二来不看这书,就成不了好家长?

书商利用家长的心态,出版这样的书,可以理解,市场运作到利用学校对学生的权威作用,学校?

 

 

 

考试——教育杂感二十八

 

没有考试的教育恐怕是不存在的,大学老师说:不考试,我怎么知道你学得怎样?所以考试还是必要的。

前些日子和父亲闲聊,谈到考试,老爷子的话颇有见地,考试不是考学生,是考老师。错愕之后,豁然大悟。

相对生产线,考试是对人的检验,产品检验标准和检验技术水平的高低折射产品质量水平,考试水平的高低同样体现教学质量,考试内容不在难偏,而在于合理,如何检验出教学过程的不足,那是日常考试的目的。至于考试的样式,不一而足,可以是简单的提问,也可以是郑重其事的考试,考试的多样性,可以折射孩子特点的多样性。

社会已经多元化了,教育出来的学生理当是多元化,教育完全成为流水线,那是教育的歧路。

家长会上说,期末不考试了,我很高兴,为孩子。

 

 

 

问题——教育杂感二十九

 

在科研过程中,提问题的难度并不亚于解决问题,问题往往是创新的源头。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如此,问题的水平基本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不出问题,往往是一大失败。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担心出问题,官场上一句话:出了问题谁负责?于是老师们束手束脚,教育中没有了问题,也就没有了成果,也没有了教育的勃勃生机,少年时已经老成,成年时,思想已经老去,再没有一丝活力。

逃避问题,就不会出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八十年代还说:无功便是过,现在倒好,无过便是功。但是问题最终是逃不掉的,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早晚是要还的。

 

 

 

我们是商品——教育杂感三十

 

我们是商品,乍听起来,很刺耳,然而在商业社会,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们是劳动力,就是一件商品。

教育是对人这一特殊商品最重要的加工过程,如同文物修复,修得好,文物升值,修得不好,全完。

事实上,当我们离开校门之后,教育就成为了奢侈品,重回学校之路何等艰难,而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近乎被剥夺。

于是,穷人就要永远受穷吗?

 

 

 

何祚庥的悲哀——教育杂感三十一

 

没有人怀疑何祚庥对中国反伪科学的贡献,尽管何老的言行颇有争议。何老身上有很多光环,院士以及其他头衔,都使他说话的分量高于一般人。

关于张颖清的事件,我不了解细节,在我上大学期间,因为喜欢中医,看到了张先生的书,没有阅读,只是翻了翻,当时觉得有新意,也就作罢。

今年这件过去多年的事件又被重新拿出来炒作,甚至上升到冤案的程度。根据一些人的回忆,我觉得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悲哀,也是张何二人的悲哀。

张颖清的起点不高,要在国内表达自己的想法绝对困难,利用一些客观条件来抬高自己,属于无奈,诺贝尔奖之说多少有点夸大其词。何老发言的时候,只考虑了事实,却忽略了本身身份的巨大影响力。当院士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报刊发行部门不得不谨慎考虑。

错的不是权威,而是我们对权威的依赖,国人多年来多少有点迷信权威,而忽略权威的本意,权威来自言行,而不是来自地位,否则成了强权。由于某位科学家的力挺,气功被夸大,乃至最终泛滥。

保鲜膜的问题曝光后,相当一部分人等待的是权威部门的解释,而不是去分析保鲜膜本身。我们的教育教会了人们什么?

怀疑是科学的动力,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前进,一切依祖宗家法,社会还会前进嘛?

 

 

人脑与电脑——教育杂感三十二

 

人脑与电脑很不相同,不过基本点却有相似,都用来处理信息,对于特定的模式,电脑由于强悍的运算能力,有着更快的处理速度,所以更多的工作就交给电脑来完成。

人脑处理信息,需要一些基本的知识,没有基本公理,也就没有完整的欧式几何。但是人脑与电脑有一点相似之处,存储量过多会影响运行速度,所以人需要要更多的知识吗?

学习一种知识,必然会学习这门知识的思维方式,只是过多,思维方式成为定势的可能性就加大,无法摆脱旧有的思维模式,就无法创造新的事物。

魔术表演很大程度利用人的心理,利用人的认知误区,达到表演的效果。人的认知误区,很大程度就是思维定势,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表演有很多次险些在儿童面前穿帮就是这个道理。

电脑运行需要足够的存储空间,人脑其实也需要自己的空间。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的。

 

 

 

量化考核——教育杂感三十三

 

昨天给小女填表,大致是学生的表现,把内容细化之后,逐一打分,非常惭愧的是和老婆两个本科生,没有看懂。

我一向痛恨量化考核,以前在国有企业也是如此,我不懂管理,我不知道谁提出了量化考核的思想,但是我以为此人多半属于脑子进水的那一类。

世间万物,都有定性之说,但是众所周知,并非所有的事物可以定量的,以前粮食定量供应,某些职业的也需要额外高一点的待遇,我不知道如何定量评价一个人,70分的好人和90分的好人是什么区别?

都说学西方经验,为什么有些人多年不出成果,却依然是名校的教授?朱老师是老师,为什么教学成果不是成果?我瞅过小女幼儿园老师的所谓论文,充其量是个案例纪录,也算论文?

 

除了身高体重之类的,人的品质可量化的实在太少,教育被量化,升学率无疑是最彻底的指标,量化考核,祸国殃民啊!

 

 

 

学历之祸——教育杂感三十四

 

当年在国有企业的时候,厂里开始工资改革,那时的大背景是珠海重奖科技人员,于是工资待遇与职称学历挂钩,那时的心情颇有几分喜悦,颇有一种知识被重视的感觉。

十多年过去了,工作也换了,收入水平也大为改观,却发现不良的后果开始涌现。以前我们反对以貌取人,以衣冠取人,现在看来,文凭证书再一次成为人们的衣冠。

前些时候,一众演艺明星读硕士,颇感无聊,梅兰芳曾经被授予博士,是因为对艺术的贡献,博士的称谓大体是一种褒奖,属于荣誉性的。解放前京剧界有一个富连成,算是京剧学校,不知道学历等级算哪类,反正后来从戏剧学院毕业的那群学生至今未能超越那一代,赵丽蓉是个文盲,丝毫无损其舞台上的成就。大概是文化部门的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待遇,提出了职称学历之类的要求。

按劳取酬,完全理想地被实现似乎不大可能,成为社会的分配原则应该不是问题?学历职称可以作为一种胜任某项工作的证明,这一点不会有太多的疑问,但是作为唯一证明,恐怕也不会有人认同。

企业用人,重在一个人的能力,能力的证明,主要还是工作经历,但是在信用缺失的前提下,核实一个人的工作经历,近乎空谈,学历职称的辨伪相对容易,于是逐渐成为了职场的门票。在真门票不易求的情况下,权钱占了先手,无权无钱的只好求助作伪,于是办证的电话满大街,有了数字化北京的戏言。

客观地说,以目前的教育状况,学历高的其理解能力一般高于低学历人群,但是也仅限于某项特定的工作,但是学历意识的强化其实正在戕害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高学历的看不起低学历的,博士生看不起硕士生,这样的情况绝非鲜见,而这一点正在成为社会的毒瘤,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

当学历成为门票的那一刻起,很多人的学习变成了谋取门票,学习的快感没有了,知识的掌握运用没有了,而大学教育又与社会隔绝,走出校门的学生大都不善人际交往,能力被误解,被误用,于是大学生无用的思想抬头,当大学生变得无用时,于是一位硕士生会好一点,结果硕士教育虚火,随后博士教育……

而当文凭变成门票的时候,大学的免费时代结束了,门票变成了奇货,招生部门成了黄牛党。与此同时,一些著名的中学,显然优先拿到了一些优惠的门票,这个门票叫保送和推荐。为了得到这些优惠票,家长们各显其能,打破头也要进入这些名校,水涨船高,发洪水的时候,个子高的后被淹死,有钱有权的恰好是这些个子高的。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还要学历吗?

 

 

 

爱因斯坦的启迪——教育杂感三十五

 

爱因斯坦绝对是世俗中声明最隆的科学家之一,一是因为大众不理解的相对论,二是因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犹太复国活动。

爱因斯坦完成了传统教育,但是显然算不上成功,起码从成绩上看是这样。1905年在瑞士专利局工作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三篇论文,关于光量子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未因此名声大振。

事实上,直到他获得了诺贝尔奖,才真正成为公众人物,获奖的原因则是另一篇论文,关于布朗运动的,而这篇论文后来基本被人淡忘。因为是诺奖的获得者,当年的第三篇论文狭义相对论才引人注目,而相对论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因为对常识的颠覆,即使在整个物理界也不易被理解,也加深了公众的好奇。

由于功成名就,爱因斯坦终于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理论,有了广义相对论,而早年对于光量子的思考也转到相对论的方法上,也因此有了后来与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力学的争论。

没有人怀疑爱因斯坦的创造力,光速恒定的设定绝对是惊人的创造,这些都不是教育所能给予的,所以创新不是教育培养的,爱因斯坦的幸运在于他没有在若干年的教育过程中被抹煞,同时也利用了诺贝尔奖的光环,使得相对论被物理界逐渐认识。

 

教育不是淘汰赛,教育是进入社会前的热身赛,要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要允许犯错误。

 

 

 

再说北京烤鸭——教育杂感三十六

 

一直酷爱吃北京烤鸭,对鸭子颇为偏爱。说到烤鸭,必然要提全聚德,全聚德的品牌号召力非同一般,某种程度已经和北京烤鸭合成一体,即使更老的便宜坊都无法替代,然而全聚德几度出击,却效果一般,原来餐饮业老大的位置被经营肯德鸡的百胜集团取代,洋鸡打败了土鸭。

餐饮业一般以连锁经营,各分店之间的差异不大,这一点吃肯德鸡时能够体会到,然而烤鸭却不行,北京的全聚德依然集中在前门王府井和和平门三家店面,90年代的时候,北京有几十家分店,价格各不相同,总店的一百多,分店的有68、88不等,个中差异不言而喻。

全聚德的扩张显然遭遇人才瓶颈,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烤鸭师傅,恐怕都存在匮乏的问题,问题是全聚德为什么没有培养出烤鸭师傅?或者是为什么培养出来的烤鸭师傅没有被留住?

全聚德其实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样本。

 

 

 

肯德鸡的启迪——教育杂感三十七

 

八十年代后期,肯德鸡进入中国大陆,中国大陆快餐开始了工业化。若干年后,必胜客麦当劳先后挺进中国大陆,开始了攻城略地。到2004年底,餐饮业老大的位置成了拥有肯德鸡必胜客的百胜集团,一直以来以为中餐第一的国人不知作何感想?

一直以鸡肉为主要原料的肯德鸡并非一帆风顺,禽流感的打击下依然挺立,为什么?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的出现成为必然,西式快餐的口味问题始终没有阻挡这些快餐巨人的脚步,期间,最轰轰烈烈的莫过于上海荣华鸡于肯德鸡的斗鸡,然而十年过去,荣华鸡归于平静,肯德鸡却荣华依旧。

荣华鸡的创始人一再声称,他们曾经多次到肯德鸡就餐观摩,荣华鸡开业之后店面的味道也颇有气势,生意也一度不错,各地也开了一些分店,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原因多多,其中一条,我以为学习方法不对。

第一、把肯德鸡当成一家餐馆去学习,其实肯德鸡是一个庞大的食品加工厂,店面不过是一个营销的终端,支撑这些连锁店的是其高水准的食品研究加工以及物流系统。麦当劳也是在围场用八年培育成功土豆,才开始了扩张之路。

第二、错误地模仿连锁模式,肯德鸡开到哪里,荣华鸡就开到哪里,这样的豪言说说可以,落实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那是需要金融地产等一系列专业知识,还有足够的市场调研作基础,这个东西不是几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协作进行的。

第三、错误的以为中国人最了解中国人。肯德鸡的调查原始数据肯定来自中国人,在准确数据的前提下,正确的分析方法就足以保证结论的接近正确,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分析并不重要,所以十多年来,肯德鸡逐渐本土化,口味早已不是刚刚进入大陆的时候了,而服务对象涵盖各个年龄段,特别是年轻人,抓住了年轻人,就抓住了未来。小女一岁多时出去游玩,一家人就餐时在保证孩子的前提下,卫生价格权衡的结果,基本是以洋快餐为主,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喜欢洋快餐。

在追赶世界的脚步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先进的事物,如何学习是摆在我们这个国家民族面前的问题,教育如果不能教会国民学习,我们还追得上吗?

 

 

 

关于教育的学术研究——教育杂感三十八

 

前些日子开完家长会,学校发了一些表格,大体都是针对教学评价的,以老婆这样的白骨精也看不明白,表格也没有什么说明,细一琢磨,心中有了数,大概是上级部门针对教育的调研,以此肯定会得出一些统计数字。

 

教育研究不同于理工,一般要依据统计的方法,统计是一门学问,我不大明白,但是我有限的知识告诉我统计项目的设定很重要,采样的对象也很重要,要统计的项目连采样的对象都不理解,数据岂不严重失真?那样的统计结果有什么意义?

问题是这样的结论却是要指导教育管理、教学实践,这不免有点可怕了。

 

再回过来细想,学术都已经腐败了,教育研究又怎会清白?混乱的经济学搞得经济一塌糊涂,难道接下来的就是教育了吗?

但愿我是唯一不理解表格内容的蛋白质。

 

 

 

玩具市场——教育杂感三十九

 

中国是全球玩具最主要的生产基地,针对中国玩具出口的贸易纠纷逐年上升,但是中国玩具行业的现状如何呢?

因为家里有孩子,本人又是个酷爱逛商场的男人,除了北京各大商场,也去过上海南京路的儿童用品商店,总体感觉玩具品种有限,有水准的主要还是国外品牌。去年表姐家的孩子相中了芭比的一张床,玩具床,标价399,与一张好孩子的童床相当,利润可观。

玩具市场最大的对象是孩子,虽然今年有了成人玩具的说法,玩具依然是儿童的天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商家对消费者的心理把握能力应该非同一般,经营玩具生意自然有极强的对孩子心理的分析,而玩具生产销售的最原始技术应该是设计,设计的全部基础逃不掉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国内玩具厂家设计能力的匮乏与其说是设计能力的不足,倒不如说对儿童的了解不足。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有强烈利益驱动的商家尚且不了解儿童,教育部门呢?教育工作者呢?

教材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读物,教材为什么不能抓住多数孩子的心,教学为什么不能令多数孩子有兴趣?

中学老师经常抱怨看不懂孩子的作文,因为网语一大堆,中学生大都上网,当老师的不了解网语,你不了解这些,怎么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你的备课内容不是孤芳自赏吗?不识自说自话吗?

 

 

 

乔丹的负面效应——教育杂感四十

 

NBA是一个成功的体育商业品牌,乔丹无疑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篮球明星,也见证了商业社会赢家通吃的法则,在球员工会关于工资谈判的时候,乔丹的工资待遇几乎可以超越规则。乔丹的存在把NBA推向巅峰,也阻碍了NBA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乔丹才退役。

NBA虽然在全球有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其品牌价值首先在本土市场,乔丹率领的公牛王朝的无往不利,最后导致国内转播市场下滑,也抑制了其他球队的发展,虽然国际市场得以发展,但是联盟必须考虑本土。

随着乔丹的退出,群雄并起,胜负结果捉摸不定,比赛的可观赏性提高,整体市场效益提高,而作为体育项目,乔丹的退役是必然的,未雨绸缪,NBA平稳度过了后乔丹时代。

国内的重点中学升学率之高,令人咂舌,在一些大城市,连区重点市重点都岌岌可危,不能保证高考升学,资源如此集中,验证了教育市场的赢家通吃,也造成了西北几十元一月的代课教师。

在公平的问题上,一定要枪打出头鸟,否则在教育领域没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存在,教育如何支撑?

诸葛亮不会用人,才导致蜀中无大将,蜀国才会先亡。

 

 

 

纸上谈兵的赵括——教育杂感四十二

 

昨日与某位仁兄争论,被讥为纸上谈兵,于是想到了这个话题。也算是我这个不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的纸上谈兵吧。

秦将白起攻赵,赵国无将可用,启用赵括。赵括何许人?名将赵奢的儿子,现在的话叫系出名门,耳濡目染,熟读兵书,谈论军事,头头是道,理论水平按现在说当个博导或许没问题。

 

然而赵国的用人机制显然有问题,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力一直雄踞六国之手,名将廉颇一句尚能饭否,就给排挤掉了,李牧也未能善终,之所以用赵括,一来是名气,二来是近亲。

本来依赵括的才干,任人唯亲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打仗这个问题,不必别的,理论固然重要,决策更重要,一将功成万骨枯,军事决策关系到万千生灵,心理素质至关重要。赵括一到战场,战事开启,白起一示弱,于是不知天高地厚,一切军事理论都到爪哇过去了,终于四十万生灵涂炭,不久赵亡。

知识不能用到实践中去,不能切合到实践中去,知识就没有力量。用人光看表面是不行的,而现在我们的唯文凭,唯名牌大学将遗祸后代。

从家庭教育看,赵家有错误,赵奢身经百战,当知军事理论与决战沙场的区别,儿子有兴趣于军事,却不令其牢记骄兵必败。赵括出身贵胄,旁人一般不会批评,稍有见解,自然赞誉有加,而当赵括出兵之时,赵母还曾阻拦未遂,说明家里知道其真才实料,知其过而未纠正,家长有责任啊。

其实如果赵奢能早点带赵括出去打仗,先小后大,说不定能培养出一代名将。赵括那个时候没有学校,校长们,希望你们的学生也如此吗?

人是社会的人,终归要和社会融合的,小孩子进入社会犯错误,不会有人计较,到大学毕业才进入社会,已经是成人了,大家很难那么宽容了,敞开校门吧。

 

 

 

扩招——教育杂感四十三

 

我已经忘记扩招始于何年,不过家中有位亲戚倒是因此进了大学,200多分啊!在北京真好,这样的升学标准还用发愁学习,所以小女尽可以玩去。

关于扩招的动机,我当时的理解是防止教育资金外流。实行扩招的那个时候,其实大学生就业已经完全自主,就业情况并不理想,除了一些热门的专业。

为什么扩招?当时中学生出国已经成为风气,比如新西兰接待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一项产业。由于大量的孩子无法面对高考,一些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与其在独木桥上挣扎,不如早点出国,中学生留学的阻力较小,签证容易,国外上大学也相对比国内容易,即使学不到东西,起码还有外语。

为争夺这批资金,扩招无疑是个好主意,但是一切急就章,没有考虑后果,基础设施不具备的条件下,扩招的第一反应是住宿和教学设施的不足,迅速扩充,结果在不正常的情形下,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未降低成本,收费持续攀高,费用更多转嫁到百姓身上,反而导致贫穷人口上学问题凸现。

由于扩招,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已经不可能住在原有的校舍,而是所谓的学生公寓,而学生公寓的价格是垄断的,网上有人算过甚至高于商品房。而在北方上学的孩子们还要考虑冬季采暖的费用,独立采暖连我都用不起,大学生公寓就有这样的配置。

被教育蹂躏的学生走向社会会怎样?

 

 

 

留守儿童——教育杂感四十四

 

留守儿童是今年提出来的话题,刚才有位网友也贴出来讨论。

农民走出土地,这已经是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也是解决国家大多数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然而这些人,走遍全国,何处是家?

现在相当一部分出门打工的兄弟已经出来多年,回家务农已经是不可能,多年的城市生活,也未必再能适应家乡的生活。可是,城市里容不下他们,除了干活,没有容身之所!这些人要结婚,要生育,而他们的收入水平显然不可能保证孩子在城市里上学,于是回到家乡,成了留守儿童。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被爱,心中能有几多爱?农村教育的现状,再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心理教育,根本就不可能!

在残缺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孩子可能健康成长吗?当他们发现父辈是在城里人鄙视的目光中生活,他们的心里会怎样?会不会有仇恨?

我是个在城市里长大的,至今五谷不分,但是关心一下生活在农村和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吧,城市里义务教育的高收费不仅仅是掠夺城里人的财富,也在掠夺农村的教育机会。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

 

 

 

素质教育的误区——教育杂感四十五

 

昨天教育部发言人到新华网和网友访谈,谈到了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就被扭曲了。

刚才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书名的意思就是学生的多少种素质,人的素质要罗列起来,多种多样,好的坏的,什么都有,如果用所谓的穷举法,恐怕也无法完全列出。

现实中所谓的“素质教育”为了能够把教育工作具体化,于是罗列了一些素质,把这些教给学生,就算是完成素质教育?

于是孩子们某个项目考了多少级,就有了某某素质,老师名下有多少学生如何如何,就是素质教育如何了,教育官员满面放光,各个学习班赚钱赚得发麻,素质被具体细化量化,最后沦入新的考试模式。

我不是教育人士,但是身为家长,我有教育的责任,我个人一位素质教育应当把握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导,激发个人的能力,素质不是教出来的,是育出来的。

 

 

 

作弊——教育杂感四十六

 

自古以来,有考试就有作弊,作弊的本质是一种欺骗,欺骗是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生存,不过人类社会的欺骗显然是有强大的破坏性的。

作弊行为由来已久,始终是见不得光的,近年来风气大变,作弊成了风光的事情,到处做广告,软件硬件水平也日渐提高,反作弊工作更像一场反间谍战,诸如电子干扰这等用于军事的技术应用到一场考试中,绝对称得上世界奇观了。

在作弊与反作弊的技术竞赛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创新,把这些创新能力用在任何一个好的方面,会怎样?

以前的作弊大体是个人的,现在上升到集团,是社会的堕落?为什么?

作弊有时候是因为对考试内容没有兴趣,又不得不过,比如这些年的四六级考试。

周末四六级再度开考,一如预计的再度出纰漏。

领导作弊,可以升官,又如何要求小老百姓呢?

 

 

 

新闻发言人——教育杂感四十七

 

前些天,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来到新华网访谈,显然网友们很不满意。

我国新闻发言人的设立最早存在于外交部一类的机关,各政府部门都设立新闻发言人是这几年政治改革的成果。既然有了这个职位,毫无疑问,有一定的职业培训,CCTV/广播学院和外交部都投入到这些新闻发言人的培训。

现在看来,作为新生事物,新闻发言人的职业表现水平并不令人满意,但是一个负责教育部门的发言人的表现若斯,管教育的教育自己的人尚且如此,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产业化——教育杂感四十八

 

教育部的发言人说高校科技的产业化是可行的,对此我深感怀疑。

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国家把军队企业和军队分离了,高校企业怎样和高校之见厘清关系?

高校科技产业化,启动资金如何来?学校不是生产企业家的地方,谁来管理这些企业?作为企业,不可能个个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出现生存困难的时候怎么办?高校和高校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谁来监督?一边享受社会公共资源,一边在市场中竞争,对同行之间是否公平?高校目前主要是国有的,企业的所有制则是多元的,这样糊里糊涂,混成一国乱粥,逃避教育产业化的指责?

 

 

 

 

博物馆——教育杂感四十九

 

博物馆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好地方,我一直喜欢历史,所以当初到北京,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故宫,5毛钱的门票,转了个遍,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很长见识。

大学毕业分到了北京,后来亲友来访,多次去故宫,几乎成了业余导游,如今回想起来,却发现至少有十年未进故宫了,原因很简单,门票太贵。

都说北京的孩子很幸福,其实也很可怜,能够玩的地方是在少得可怜,除非有庞大的资金支撑,一般还真玩不起。

北京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历史景点,而生长在皇城根的人们却消费不起,历史与他们划了一道鸿沟,搞文物的古董们抱怨维护费用不够,却有大把花钱购买海外文物,只为了满足他们触摸一下的私欲。问题时,大多数中国人与自己的历史渐行渐远的时候,谁来传承我们的历史?

放着身边活生生的历史,却去啃死板的书本,历史在哪里?

 

 

 

 

陈丹青的愤怒——教育杂感五十

 

距离一百篇的目标有了一半了,特意选择陈丹青,主要还是觉得教育不是只有学校一条路。

陈丹青是今年的新闻人物,因为连续多年招不上来研究生,而对艺术类教育愤怒。

其实回顾世界艺术史,成就巨大的绝少是科班出身,整个现代艺术更是在与所谓学院派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悲哀的是现在的所谓现代艺术正在逐渐被学院吞噬。

艺术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感性的成分多,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培养艺术,纯粹是削足适履,电脑技术无论怎样发展,电影特效的基本创作仍然需要人脑。

陈丹青是画家,学外语和绘画有什么关系,谁也说不上来?如果从事美术理论,多一门外语,多了解一点外面的世界,真不知道教育部关于这方面学位的要求怎么定的。

新凤霞是评剧大师,如果不是嫁了吴祖光,恐怕依然是文盲,而这丝毫不影响新凤霞的艺术成就。所以,陈丹青不该愤怒,因为你就不该招研究生。

什么时候在餐厅吃到博士生主厨的饭菜,我们再去发现博士学历的艺术家吧。有些东西其实和学历真的扯不上边。

 

 

 

双语教育——教育杂感五十一

 

双语教育是目前颇为时髦的事物,应该是目前教育的时尚品,也是奢侈品,却又日渐泛滥。

今日走过一家幼儿园,也改成双语了。因为小女语言能力发育较早,因此对于双语教育也一直颇为关注,加上本身对语言教育也很有兴趣,现在想来,不过是一场赌博,参与赌博的赢家总是少数,赚大头的永远是庄家。

理论上说,3-6岁是幼儿语言敏感期,这个时候学语言确实很见成效,对小女的培养上也确实如此,但是语言需要持续刺激,母语不是问题,外语却不是那么回事,简单的几个课时,以幼儿园来说,每周不过几个小时,刺激效果能有多大?回到家里,绝大部分家庭不可能是双语环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至于完全提供双语环境的幼儿园,其价格恐怕已经不是一般家庭的承受水平了。

曾经被某教育机构忽悠,后来我要求试听一堂课,大失所望。后来带孩子去过家家京城有名的外语培训机构,包括来自美国的,其实对低幼儿的外语教育都缺乏有效措施,后来干脆都放弃,直接瞄准学龄儿童了。

什么都从娃娃抓起,说法不错,不知道怎么抓,还不如不抓,小女幼儿园的同学最后学倒了胃口,没有了兴趣,完蛋。

 

 

 

说比赛谈教育——教育杂感五十二

 

教育与体育有很大的相似性,某种程度是重叠的,日常的教学相当于训练,那么考试则相当于比赛。通过比赛选拔选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大体都差不多。

多年前曾经研究体育比赛的规则,有部分涉及到赛制设计。赛制基本分为两种:循环赛和淘汰赛。循环赛比较公平,概率上出现意外的可能性较小,最终的赢家也往往综合实力占优,但是由于比赛场次较多,组织成本较高;淘汰赛则偶然性较大,比赛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比赛组织成本低。在实际比赛中,出于经济性等各项因素考虑,多数是混合赛制。

各国的足球联赛大都是循环赛,而杯赛往往是淘汰赛,一般来说联赛冠军大体代表了该国的最高水平,而杯赛则往往成为冷门的温床,业余球队夺冠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但是联赛等级森严,只有同一级的队伍才有比赛的机会,杯赛则没有限制,所以较低级别的队伍往往把重心放在杯赛,这也是造成冷门的一个原因。从排列组合的角度看,循环赛制的联赛必然要限制数量,二淘汰赛制的杯赛则可以吸引更多的队伍参与。

比赛如此,教育过程中人才的遴选该如何呢?目前的教育体系,基本是个淘汰赛,虽然表面上很多人参与,其实由于巨大的偶然性,使人承受着无法想象的压力,而且这种淘汰很多时候是终生的,使相当部分考生因此丧失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

网球四大公开赛由于参赛人数众多,采用淘汰赛制,但是这项比赛不行,还有下一项,囊括大满贯的人总是少数,而任何一项大满贯的锦标都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体育比赛的淘汰只是淘汰一次,教育的淘汰赛是不是也给人更多的机会呢?

 

 

 

父与子——教育杂感五十三

 

父亲退休有年,闲来无事,电视是打发时间的主要手段,教育、心理、时事等等等等,无所不看,说到孩子教育,感慨万分,最后的结论:养孩子就是给自己养个敌人。父亲培养三个孩子花费的心血不如培养孙女,很大程度是时代不同。

我不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和父亲共同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还是在紧张的中考阶段,关系并不融洽,冲突频繁。冲突的原因倒并不是不了解,而是因为太了解,我当时面临的局面必须中考成功,否则就留在山区,高考也就基本无望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十年不在一起,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脾气急躁的父亲的手段就比较少。青春期男孩的反抗屡屡受挫,心理上有点负担,而最主要的是父亲总能看穿我的内心,我又能感觉到这种被看穿,使我没有了自己的心理空间,这种感觉陪伴了我多年,知道我结婚,有了孩子。很久以来,父亲就像我的遥控器,无论我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掌控我的一切,即使我在一个任何亲戚都够不着的城市上大学也依然如此。我能感受到父亲的爱,但是这种爱变成了一种包袱。

也许我这样的心理状况很不好,但是从我有孩子的那一刻起,我决定努力保持和孩子的距离,亲密有间。为人父,就有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方法不可避免地要继承自父亲,但是所有我当年不喜欢的,我想就不该再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小女已经七岁了,不算听话,但是也不算挑战一切秩序的那种类型,懂得遵守规则。我从来不要求她听话,世界的未来是他们这一代的,我们早晚要退出,我们既然无法预知未来,又怎么可能为他们安排未来呢?

父亲曾经为我安排未来,我没有全盘接受,部分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如今的世界变化更快了,父亲也认识到无法跟上,所以在孙女的培养上也是顺其自然。

我和父亲“斗”了十几年,谈不上胜败,也算是个“敌人”吧,小女现在和我亲热,总有一天会挑战我的,我准备好了这一天,这样的感觉其实挺好的。

写得很凌乱。当我成为父亲的时候,我把父亲的形象从心理阴影里挥去,如今因为小女的关系,父亲和我们共同生活,生活倒是融洽起来。也许是掌握了经济,就掌握了政治,独立了,翅膀就硬了。

 

 

 

大学生保姆——教育杂感五十四

 

大学生保姆是这些天热议的话题,算是个新生事物。不过效果如何?我不看好。

家政是门工作,现在很多人都认同了,可以自己做,也可以雇人做,但是既然提到家政的高度了,显然不是以前的保姆概念了,可能会涉及到更多家庭内部的工作,除了普通的家务,还会牵涉到家庭情趣之类的东西。

菲佣是家政服务的世界品牌,四川是中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打造劳务输出的品牌,也无可厚非,只不过作为一项崭新的职业,用几个大学生来速成,却有点荒诞不经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固然强,但是家政服务更重实际操作,根据雇主家庭的差异,还会有些特殊的要求,如果作为底端的,要求会简单一些,但是大学生家政既然作为高端服务,恐怕要求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职业教育该怎么做,还是先了解一下职业的特征吧。当然只是为了赚眼球,那就另当别论。

 

 

 

邓亚萍的成功——教育杂感五十五

 

邓亚萍是国内最为成功的运动员之一,说心里话,我一直不大喜欢,但是她的成功之路是很有启迪性的。

乒乓球项目的选材并不是很严格,对身体条件的要求不是很苛刻,不过邓亚萍的身高还是很吃亏的,因为会影响到步法移动,而步法几乎是此项运动的生命。

张燮林是很有见识的人,从不足中看到了优势,因为个子矮,看来球都高,所以进攻的机会会多,而事实上,邓亚萍的打法就是以凌厉的攻势压倒一切。与此前的曹燕华或者后来的王楠张怡宁相比,邓亚萍的天分不是很高,打球的观赏性不是很强(当然追求胜利的快感除外),邓亚萍突出的是苦练,是当时队里练得最苦的,所以在比赛中始终掌握主动,尽管有明显的不足,却使对手没有抓住的机会。

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这些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中如何抓住这一点呢?邓亚萍有她的好运气,有个当教练的父亲,别人有吗?如果没有父亲的存在,邓亚萍还有机会在后来的运动生涯叱咤风云吗?

我自己多年研究材料,所有的材料都有优缺点,有时候优点同时就是缺点,比如强度高的材料通常就比较脆。人也是一样。

 

 

 

我是谁?——教育杂感五十六

 

我是谁?似乎是个哲学命题,我不想讨论哲学,这个命题恐怕会整疯很多人,一代高手欧阳锋就被整得很惨。手冢治虫先生的《大都会》里也有这么一句,更不用说成龙大哥的电影了。

古语:人贵有自知之明。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不管怎么样的成功,大体说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并且干得称心如意的,应该是不错的人生。而这些的基础大致离不开自知之明吧。

一日三省吾身,那是孔圣人做的,咱们不需要如此频繁,也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但是适当的时候反省一下自己总是好的,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可以知道自己的优点,可以知道自己的期望,也许还可以知道别人对你看法是否和你有所不同。

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认识自己是很困难的,教育能够教会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幸福吗?

我是谁?

 

 

 

贵族教育——教育杂感五十七

 

原来想写这个话题的,到了欧洲,更加强烈,毕竟贵族教育始于欧洲。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贵族教育,国内的提法大概开始于私立的民办学校,当时为了生存,收费较高,现在看来,不过是RICH,而不是NOBLE,虽然汉语意思都有一个“贵”字,意思显然大不同。

其实贵族教育的翻译本来就不大妥当,虽然早先是为贵族们开办的,比如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不过后来贵族们逐渐没落,学校会逐渐接受一些其他背景的学生,对于世袭的贵族,无论怎样的教育,他们的贵族身份不大可能改变,所接受的教育最主要还要让他们有高贵的谈吐举止。所以NOBLE首先不是在于血统,而是在于人的品质。

记得夏天还是什么时候,伊顿公学的某位管理人员在中国谈过教育思想,之所以接受不同背景的学生,而且有些学生还可以得到资助,是可以让学生们更好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差异,也更容易做到对人的尊重,大致是这些意思。

现代社会,地位上的贵族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心灵上的贵族还是应该提倡的,而真正的NOBLE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这不是光靠钱就能堆砌出来。

 

 

 

学期总结——教育杂感五十八

 

小女的第一学期结束了,在我离家的日子里。第一学期的成果对多数家长的标准衡量都是不错的,考了双百,体检报告也不错,评价都很好,不过没评上三好,孩子有点遗憾,不过是孩子们提名的,所以很公道。我的教育方针值得反思啊。

一直以来,孩子不在身边,总想多一些关爱,如今发现爱的尺度,真的不好掌握。爱得过了头,孩子对我颇多依恋,十几天不在,一见面,很是亲热。由于多了心理依赖,相对来说,在外面的表现有点“软”。

说起来,我有很大的问题,我一直不大忌讳女孩子的娇气,某种程度还有点纵容,所以孩子爱人际交往上,我觉得是有点问题的。

三好学生的标准是老师定的,名单是学生们提的,整个过程很公正,孩子们也不会有家长们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不过这里面还是有人际的成分,尽管她不是承认世界的那种人际关系。

所以,我还要培养她的人际技能,只不过对此我也很弱智。难题一遭啊。呵呵!

 

 

 

跑线之争——教育杂感五十九

 

出国前为了做点准备,去了一趟书店,在畅销书堆里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不少标题与起跑线有关,大致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心中好笑。

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说法不记得起于何时,不过这些年来到是有点甚嚣其上,我不知道这种提法的依据何在,也不知道是那位神仙说的,那时候没有孩子,也不觉得,如今有了孩子,忽然发现荒谬之至。

尽管把人生比作赛跑,我并不觉得妥当,但是还可以接受,问题的关键是赛跑是短跑还是长跑呢?对于百米冲刺,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确实不能输在起跑线,但是对于刘翔这样的跨栏选手,起跑的意义已经弱于百米,而对于马拉松这样的项目,起跑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

小升初,要冲刺,中考要冲刺,高考更是冲刺,现在考研还在冲刺,人生在年轻的时候就冲刺完了,到工作的时候还有……?

 

 

 

老婆的侄子——教育杂感六十

 

老婆的侄子在广东出生,比小女大,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老婆肚子里装着小女。那时我对孩子的教育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岳父说,孩子不听话。我说好办,我以急风暴雨的姿态,把他搞得服服帖帖,而且没有动手。孩子回去后,说姑父好厉害。事后我很后悔。

前年,小孩再次来京,很有点惴惴不安,我觉得过意不去,向他道了歉,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反正辅导功课时,他很紧张。

此次过年去广东,出国的时候特意在丹麦买了一套乐高送他。与小女一起玩耍了几天后,开始和我随便起来,天天占着我的笔记本打游戏,看光盘。

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对岳父说,对孩子不要太严厉了。其实孩子在小的时候,他是很弱的,大人的力量足以把他改变成任何一种样式,是不是正确,却谁也不能肯定。未来终究是孩子们的,我们不能为他们完全设计好,也不可能做到。

 

小男孩这学期拿了三好学生,很高兴,调皮的时候把小女的寒假作业做了,小女来告状,说哥哥做错了。后来在玩电子游戏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以知识的记忆程度,他不如小女,但是在新东西的判断敏捷程度上,非常不错。

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是把不同的孩子教育成一样的孩子还是引导成不同的孩子?这是现阶段教育的一个问题,是老师的,也是家长的。

小女已经开始拒绝和其他孩子做比较,这也许是很好的自我意识,也许吧!

 

 

 

教育杂感六十一

谁在违反义务教育法?

1 教育部承认现在全国有230万学生辍学。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这就是说贫困违犯了义务教育法。

2 但我知道还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厌学才离开了学校。这就是说厌学为违犯了义务教育法。

3 很多地方在九年义务教育法普及验收时在学生人数上作弊,这就是说基层的教育管理机构在违犯义务教育法。

1+2导致了3,按这个逻辑去推算就等于我们的政府也在自己制定的法律面显得无可奈何?或者说是在游戏自己的法律?

教育法出台在几年前,那是的辍学率也许更高。那这个法律在制定时是不是草率了一些?

教育法出台几年后的今天还有230万(恐怕不止230万)孩子辍学。那这个法律的价值是不是应该重新估量一下了?

贫困导致的违法是经济的原因,那么厌学导致的违法就制度上的制度缺陷。

谁来承担违法的责任?

滥竽充数,跟着你上!

 

 

 

也说不会教的老师——教育杂感六十一

 

有一句话,可能是坛子里的教师朋友们深恶痛绝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知道谁首先提出来的,我第一次听到大约是十多年前,是北京的那位先进教师任小艾引用的,那是在大学,还是学生,听来颇为受用。

最近,坛子里经常有人引用这句话,老师们大都切齿痛恨,不由心里回味一番。说点个人的体会:

这句话,个人以为首先不是针对个体概念的教师,而是针对整个教育者群体。这是对教育提出的一个较高的目标,把人教好,没教好,肯定有教育方法的问题。这对教育的提高有促进意义。同时这也可以作为一个有责任心教师的自勉。

但是,作为一个个体的教师,铁定不是万能的,不能教好某一个或某一群学生,就以此论定教师无能,却又变得蛮横无理了。无论一个教师的水平多高,其所能适合的学生类型终究是有限的,而眼下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的类型远较从前丰富,教师固然需要提高一些方面,但是也不可能无所不能,把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调教成帕瓦洛蒂这样的声乐家,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这句有道理的话,分开来去衡量每一个老师,就成了紧箍咒,就成了荒谬的论断。

 

 

 

也说体罚——教育杂感六十二

 

坛子里不少老师在强调体罚的重要性,有些观点不大赞同,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教育一定要去惩罚,这是毫无争议的,争论的焦点其实就在于如何惩罚。体罚不是始于近日,从教育的出现就存在,中国古代的打手心可谓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体罚有其合理性,但是未必正确。

在现代的教育思想里,体罚肯定是不被提倡的,这一点有悖现代文明,一些国家也有法律禁止,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大都属于禁而不止,如果不是一些极端的事例,家长大都也不会追究教师的体罚行为,而家长对孩子的体罚行为则更加被忽略。

每个人都有当子女当学生的时候,而当他们为人父母为人师的时候,往往模仿当年自己所经历的教育经过,对我们这一代,小级别的体罚司空见惯,父母给孩子一个耳光更是小菜一碟,所以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体罚可以说是最后的绝招。于是大家不会认为体罚如何,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同时社会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否定了教师对孩子的体罚,加上独生子女本身的珍贵性,体罚事件一旦公之于众,老师一般会承受意想不到的压力。

教师们提到体罚的重要性时往往提到有的孩子的顽劣,进而推论不体罚怎么办?不过本人以为,奖与罚在平时是个积累,才能积累起一个人的威信,商鞅南门立木建信,才有后来的变法。而现在的客观事实是教师的威信实在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还要贯彻上级部门一些不着调的命令,如今的孩子的独立思想远甚于我辈,这个时候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对抗,教师们有了一种学生不听话的感觉。这时候的束手无策,更降低了老师的威信。

我知道教师有委屈,所以孩子上学,我一般不给教师提什么问题,但是身为教师,不可能指望学生及其家长都理解教师身处夹板之间的感受,多数的学生家长也不可能解决教师的困境,教师如果想要体罚,最好还是征得家长的礼节,而且在强度上应该有所节制。

需要惩罚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命令无法贯彻的时候,命令无法贯彻,既有孩子捣蛋的成分,也有命令不合理的成分,我们会检讨吗?孩子捣蛋也有很多原因,有道德品质的因素,也有青春期反叛的心理症状,或者还有其他原因,如果抓住病因,也许惩罚就不必要了。

无论哪种惩罚,最后都是需要在内心上进行改变,否则口服心不服,孩子对惩罚有了免疫性,只会使惩罚升级,体罚的内容肯定不可能无限度升级,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反抗能力也加大,如果真的出现以暴易暴的局面,对大家都是一场悲剧。

毒品可以控制一个人,一个人被毒品控制,其本身的价值也就贬值了。

 

 

 

吃西餐——教育杂感六十三

 

公司里这些牛高马大的欧洲人到中国出差,一般吃得不多,不是不好吃,是吃不惯,单说吃鱼,中国人习惯整条鱼,而西餐一般是解体的,不带鱼刺。

中国人去欧洲,同样面临饮食的挑战,而我所去的克里斯蒂安桑,吃真正的中餐根本不可能,原料就不具备,所以端上来的是中餐模样的西餐。本人是公司这么多年来接受西餐程度最高的华人,即使那些在国外生活过的同事也有所不如,可谓另类。

吃饭如此,教育何尝不是呢?一位照搬西方的成功经验,同样面临消化不良的局面,更何况这些所谓的“成功经验”是不是真的很成功呢?

有一次午餐,同事要了米饭,结果大出意外,还是吃不了。我们学习西方,我们真的了解了吗?

邯郸学步,是古人提出的教训,今人还要重蹈古人的覆辙吗?

 

 

 

大学生自习曲——教育杂感六十四

 

大学生自习曲是网上流行一时的一首歌曲,当时听到时不觉莞尔,会想起自己上大学时的景象。

上过大学的朋友大体都有上自习占位置的经历,或是书本或是座垫,占座位可以说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而现实情况往往是作为有限,而谈恋爱的同学们往往是两人协作,占座的成功率也颇高。

歌曲里的现象,十几年前本人上大学时就存在,某种程度折射了大学教育资源的不足,在一个最适合学习的场所,却缺乏自习的地方,这不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吗?

而发生在自习室里谈情说爱的种种现象,却说明了大学生业余生活的贫瘠,社会丰富了,适合大学生的娱乐方式依然有限,想当年,学校录像室播放《乱世佳人》,七八个教室挤得满满登登,提前一个小时已经没有空地,退场退了将近半个小时。

扩招,一纸文书就可以执行,然而这些硬件设施呢?

 

 

 

小孩尿尿——教育杂感六十五

 

很多年前看的一个笑话,说中国人教育孩子和西方社会的差异,西方人养育孩子很大了还尿裤子,所以一直使用纸尿裤,而中国的小孩从小就被把尿,尿不出来,大人还要嘘嘘地进行刺激,后来发现纸尿裤的某个国产品牌就叫“嘘嘘乐”。笑话的结论是中国孩子从小就被强迫,连小便这么基本的生理活动也不能幸免。

笑话说的是现象,结论或许有些牵强,却也不无道理,身为父母固然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也有责任不让孩子走向歪道,但是孩子毕竟是个活生生的生命,虽然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我们并没有权力为其安排一切,其实也不可能安排一切。

中国家长一般把养育孩子的责任看得过重,希望他过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愿望并不过分,但是我们毕竟要先于孩子离开这个世界,孩子的未来终究是他的,当他成人时,他的一切行为都将由他自己负责,我们的包办其实解决不了什么。所以与其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如给他选择。

前些天,北京破获了宝马车撞人逃逸案,肇事者是位年轻人,两个家庭的悲剧,而钱并不能解决问题。

 

 

 

李比希的遗憾——教育杂感六十六

 

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元素周期表有几个元素也是其发现的,同时也是有机化学的开山鼻祖。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化学家,错过了元素“溴”的发现。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当时送来一瓶化学样品,李比希凭经验就给贴上了标签,等到溴的发现被公布后,李比希才意识到那个样品,然而机会就擦肩而过了。

 

教育中,我们经常面临给孩子评定的局面,然而我们真地了解他们吗?贴标签很容易的,贴错了,也许就是一生的错误。

 

 

 

家电卖场——教育杂感六十七

 

自己结婚的那年,正是国美开始起步的时候,那年的家电价格几乎达到历史的最高,如今,国美成了国内家电零售业的老大,而家电的价格也确实下滑了很多。然而走在京城的家电几大卖场之间,却隐隐有一种失落感,在丰富的市场面前没有可选的感觉。

国内的家电制造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了全球制造中心,然而在市场中除了数量的感觉,我们没有更新的体验,除了频繁空洞的炒作,看不出家电产品的实质性提高,在平均质量水平提高的同时,简单的价格竞争带来了质量的下降,几大卖场的价格厮杀之后,最后带来了价格的趋同,产品的趋同,有些产品除了型号数字的变化,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以此来扰乱消费者的视线。

很多年前,我们国家只有两种面粉,一种叫富强粉,一种叫标准粉,理论上标准粉比较通用,但是实际上是针对饼干生产制定的标准,虽然通用,却做什么都不好,如今面粉品种极大丰富,饺子粉、自发粉等等,被细划分出来,折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需求多样性。

商品如此,人又何尝不是?成人进入社会就要进入一个市场——劳动力市场,这个时候,人就是一种商品,在这个市场里,经过教育的人有了极大的共同性,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的大致是一类,被称为农民工;某些揣着各种学历证书的,被称为高素质人才。然而面对这些,用人单位只有困惑,他们无法选择,因为他们毫无差异。

这世界,光有数量是不够的。教育终于没有摆脱多年前的思想束缚。

 

 

 

银行的长队——教育杂感六十八

 

这几年,去银行办事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银行排队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虽然一些网点通过排号机、沙发书刊来缓和等待的问题,等待依然是件恼人的事情。

周末,去银行缴煤气费,拿号的时候,前面有两位,营业厅里只有一位柜员,等到我坐下,已经办完一位,我只需要等待一位顾客,很好。然而就是这一位顾客,消耗了半个小时,当然这位的业务是比较繁琐,但是一名顾客要用半个小时,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让人接受的。当我缴费的时候,我观察了她的操作,显然是一种最落后的操作方式,把一笔业务的全部细节以一条时间轴的方式排列,毫无统筹安排,我不知道是银行的业务培训问题还是银行管理导致职员的怠工,反正在顾客眼里,她的业务表现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观察柜员的操作,他们经常有一些不必要的多余操作,每个动作看上不过一秒钟,但是累计到一天的工作量,有时候是个不小的数量,而象金融产品,对中国百姓本就熟悉的有限,柜员再没有良好的语言技能,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年初出国的时候,曾经在丹麦提取现金,包括信用卡护照的核验,前后不过一分钟,金融的效率绝对影响一国的经济。

我们经常呼吁缺少高素质的技工,向银行这样饭碗稳定的行业,都不能好好培养职员队伍,职业教育,还有希望吗?

 

 

 

语文教育——教育杂感六十九

 

语文课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各个国家都不例外,准确说应该算是本国语言文字课吧。

说到国内的语文课,恐怕是大家都很挠头的一门课,据说王蒙拿着现在的卷子也考不好,当然作家考不好,不能因此就说语文课不合理。

总的说来,语言文字是变化的,套用如今时髦的说法,也要与时俱进的,汉语历史悠久,语言文字也经历了更为漫长的演变,文言逐渐变成了白话,同时也糅合了西语的特点,出现了长句复句,这是传统汉语没有的东西。

西化的汉语带来的是汉语结构的变化,语句变得冗长,意思也就变得晦涩或是模糊,这种变化带到语文教育中,使语文课增加了词句的分析,语法的分量也增加了。

而网络时代带来了新的语言变化,新造词的迅猛增加,使得师生之间的理解也出现了问题,网语作文更是很多语文老师瞠目结舌的产物,这个时候,一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和时代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又必须围绕着僵硬的考试方式去转,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出现了一个更不好的局面,中文不如英文好的学生也出现了。

我不是语文老师,我也不懂语文教学,但是如果语文教育把大家学习的兴趣都搞没了,这样的教育是不会有出路的。

前几天,小女的新课本发下来了,“茁壮的树苗”这样的东西也出来了,我无言以对。

 

 

 

热炒的好记星——教育杂感七十

 

“好记星”卖得怎样,我不得而知,反正广告很热闹,随时可以看见大山那张熟悉的脸,算得上IT时代的学习工具。

广告效果怎么样,这个问题交给搞营销的去琢磨,但是心中有个疑问,无论是大山还是爱华,他们的母语都是英语,学英语显然不需要这种“现代化”工具,而且当他们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时候,生产“好记星”的公司还不知在何处呢!

产品热炒,本身蕴涵着现象是:学习英语的热潮不退,英语水平的提高苦无方法。从过去的复读机到如今的所谓英语学习机,不过是硬件技术的变化而异,目标群体主要是学生,而广告词却很微妙,更多的是煽动家长,因为掌握钱袋子的毕竟是家长。

我无意对该产品作评价,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升级版的MP3,学习了二十年的英语,也触摸过其他语种,更与洋人共处过,早已深知英语不是这样学的,最好的方法永远是扔进语言环境中去。学习的是人,不是机器。

去北京的几大市场转悠的时候,发现这些小贩们的英语就足以让很多学子们汗颜,虽然他们受教育程度有限。

 

 

 

一部电影的启示——教育杂感七十一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颇受欢迎的电影,取材于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说,比原著更著名。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简单归纳就是一个逃狱的故事。

一个银行家被误判进了监狱,在度过了开始的艰难日子后,利用自己的税务知识,成了狱警的税务代理,改变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境遇,也为后来的越狱创造了机会。

美国的税法很烦琐,普通人肯定不能掌握,而纳税又是法定义务,出了纰漏往往个人承担责任,而同时法律又留出了很多空间,给个人以合理避税的机会,这时身为银行家的囚犯变成了宝贝。

而这位银行家又有着丰富的矿物知识,利用一把小小的工具,硬是在戒备森严的监狱里挖掘出一条逃生的通道。

所以,知识还是有用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学会知识的运用,其实就是人生的机会。

 

 

 

放学后的文化课——教育杂感七十二

 

小女上学要坐班车,放学的时间与班车的时间有一段空隙,学校安排了一些文化课,我就给她报了这些班,权当交托儿费。收费通知以某某文化学校的名义。

前些日子,小女说,教他们文化课老师改教他们某某课了,其实以前也说过,没在意,那天突然开了窍,原来如此,老师们同时是那个文化学校老师。

老师们挣这些钱无可厚非,其实收费也不高,只是让人心里不痛快,制定这套方案的当然不会是老师,至于是谁,我也没兴趣,与那些名校的校中校,其实也是小儿科,但是教育就在这些不起眼,习以为常的小事中渐渐崩塌。

多年前,教师的待遇不高,各学校大都各显神通,想法改善教师的处境,然而在好的愿望下,手段却渐渐偏离了,貌似合理的很多东西,深究下去,其实就是胡来。

 

 

 

学英语的困惑——教育杂感七十三

 

对于目前国内的相当一部分学子来说,学英语可以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关乎升学、文凭乃至饭碗,然而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很多人依然感到事倍功半的感觉,想法激烈的,干脆提议取消英语。

本人从初中开始学英语,与《Follow Me》同步成长,学到今日,算是有点心得。

为什么学英语?多年前有句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洋文?”其实,学与不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取决于个人兴趣。如果想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懂一点外语没有坏处,而用于在信息量上的绝对优势,从这个意义上,如果学外语,英语是个不错的选择。

怎样学英语?这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课题,市面上也有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学习方法,然而这些学习方法大都是个人学习的经验,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加上传统学校英语教育的惯性对学习方法的影响,都使这些方法停留在商业运作里,没有改变大多数学子学习英语的窘境。

教育家亚历山大曾经把语言教育分为读写听说四个部分,目前英语教育把四个部分拆开来训练,然而在国内的实践中,更多的是停留在四个部分的应试技能上,而不是四个方面的有效训练上,这些导致了英语考试高分,运用却很一般的现象。以前经常去王府井的外文书店,如今一年也难得去一回,为什么?几乎成了考试书店,真正关于英语学习的书籍寥寥。这也折射了目前英语教育的现状。

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学英语是为了来考试的,是为了某个证书,而这些已经偏离了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也导致了英语学习学不能致用的尴尬局面。以下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逐个分析。

听:听力是国人学英语的一大障碍,由于汉语不大有连读之类的发音变化,所以面对英语的连读,相信很多人都有点束手无策的感觉,原本熟悉的单词在语流里变成了另外一个发音,很多单词连成了一个单词,这些导致了听力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被大家忽略的,听力材料大都是朗读性质的,其语言的节奏很真实状态大不一样,而且听对方讲话和听第三者的发言,效果也是不大一样的,比如说面对面交流的时候,由于特殊语境的存在,可以把握住对方的上下文意思,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听磁带就困难得多。

说:同样是国人学英语的巨大障碍。原因如下:一部分人脸皮嫩,怕说错,不好意思开口,越不开口,就越说不出来,这是心理因素;听力则是关系到技术因素,因为听得少,对英语的表达知道得少,也就很难说出来了。听说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当说得不好的时候,对方会把语速放慢,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减少俚语俗语的应用,使理解相对容易。(待续)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既受重视,又不受重视。从考试题的设置看,阅读时重中之重,拿下阅读分,基本可以保证及格,在教学中文章的语法分析,词汇分析,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忽略了语言的动态特点。从阅读习惯来看,一般不会去阅读非母语的作品,而阅读量的减少,最终还是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过分拘泥于字词的分析,也妨碍了阅读,加上文化传统的差异,一些带有典故性质的句子就变得难以理解,就如同外国人不易理解唐诗一般。阅读教学的偏差最终导致了国人词汇量庞大,理解力却受到束缚的尴尬境地。

写:由于阅读上的局限,于是写作自然感到困难。市面上的写作教材有大都针对实用的英语考试,或者是一些应用文的写作,如求职信申请函一类的,有较多的固定格式,却无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在英语学习工具上,词典是必不可少的,起步的时候,可以用英汉词典,到一定时候,最好用英语辞典,最不济也要双解的,而且一定要品味一下英语的意思,本人学了十几年以后,才意识到英语解释的韵味,后来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电子词典的优势是携带方便,但是注解过于简单,而且市面上的电子词典商业炒作多于内容实质,本人手头有一个声称带有牛津版词典的电子词典,结果也是短斤缺两。网络上提供的几大辞典的在线检索,功能不错,解释也很好,供大家参考。

复读机学习机之类的玩具,个人以为运用得当,会有帮助,成本不低,看原版电影其实是个通行世界的学习方法,可以尝试。

由于英语教学上的偏差,和英语水平评价的扭曲,居然造就了一个如火如荼的英语教学产品市场,很有意思。

 

 

 

医生的点名费——教育杂感七十四

 

终于要取消医生的点名费,我不讨论点名费的合理与否,但是点名费的存在却折射了医生水平的差距,也反映了职业医师培训中存在问题。

任何一个行业,走到行业水平顶尖的人数都是寥寥可数,点名费对于名医的收入来说算不上巨大,对患者需要承受的庞大医疗开支也不过很小的一部分,问题是除了这几位名医,别的医生能否胜任?

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名医的存在是个很好的招牌,但是名医的时间并不别人更多,他能够被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医治所有的病人,而不给其他医生实践的机会,那么其他医生呢?

名医不是天生的,他也要从藉藉无名开始,也要学习,而这种学习有自身努力,也有医院提供的机会,当医院有名医存在的时候,别的医生有这样的机会吗?有这样的动力吗?为什么?

 

 

 

 

孩子的心声——教育杂感七十五

 

小女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的做法,我虽不大赞同,基本还在我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大体还是配合老师的工作,督促孩子的作业。

与同龄孩子相较,小女所受管束较少,凡事大都自愿,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都积极完成,所以完成作业的问题很简单,困扰我的是完成的效率,往往十分钟的作业用一个小时来进行,而这在平日里,最终影响的是作息,睡眠时间大受影响。孩子贪玩是天性,对后果一般也没有顾及,于是这种强迫完成作业的方式成为了我的必修课,好歹,孩子还算比较配合。

这个周日,我遭到了抵抗,我认为先完成作业才可以玩,孩子不同意,说:这不公平!为什么你们可以玩,想做什么做什么?而我却不行?为什么我没有自由?

我当时是极度的震撼,一直以来,我认为我很了解她的心思,虽然她的回答并未出我的意料,因为自由是我们之间经常的话题,但是,她的认识还是惊人的。

随后,我告诉她:自由是你的权利,我尊重你的权利,但是作业时要做的,你可以选择做作业的时间,我不勉强,但是必须完成。

对于我的答复,小女虽然没有破涕为笑,基本还是接受,也给出了一个时间,后来也信守承诺,如期完成作业。

孩子是由独立的人格的,这点很少有人否认,但是在操作上,我们大家又往往忽略,对于孩子的积极反抗,大人通常可以利用自己的强势压服,但是如果在一次次的屈服之后,孩子们采取消极反抗的时候,怎么办?

经常提到,有的孩子不爱学习,固然有天赋上的因素,但是有没有内在心理上的消极抵抗呢?我不知道,我不是心理学家。

 

 

 

手机市场——教育杂感七十六

 

最近想换手机,于是开始了解收集信息,长了不少学问。

与几年前相比,手机已经不再单纯是通讯工具,而更多的是消费电子产品,品牌型号都已经极大丰富,早年的巨头爱立信和西门子也已经渐渐遁去,少了些许的光芒。

爱立信和西门子都是通讯业的老字号,即使到如今也是巨人,却终于淡出手机市场,为什么?产品设计!爱立信的衰落是无可奈何的,爱立信的手机的性能并不差,质量水准也不低,但是其做工业产品的背景,缺少做消费产品的思路和能力,在手机市场第一次转型的时候,终于落马,借助索尼的设计能力,如今的索爱手机还是比较风光的;而西门子则相反,走得过于大胆前卫,X系列手机充满着极度的想象力,但是也破坏了手机的内在特性,为最后的败落买下了伏笔。

反过来,目前市场上最风光的三星和诺基亚,显然是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以恰当的产品设计占据了市场。三星很大程度抓住了时尚的脉搏,诺基亚的设计比较中庸,但是产品线连贯,而且在手机的基本功能上保证质量,在市场竞争上游刃有余。

在产品设计上,中国已经有所认识了,国产品牌的竞争若是中有一条就是产品设计,对设计师的需求日渐增加,艺术类学校也增加了产品设计专业。

但是产品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需要的是产品外观和内在品质的统一,同时还要考虑引起的生产成本的变动,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绝对不是一个设计师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个团队,因为一个人不大可能精通艺术工程以及经济等很多知识,设计者更多的是个领导协调者,而且工业设计对天马行空的思想是有一定限制的,因为产品设计必须依据市场调查。

工业设计的确热门,我们的学校有能力把握住吗?

 

 

 

心理卫生——教育杂感七十七

 

心理问题一直是我比较想谈的,我没有看过心理学的东西,家父倒是经常看CCTV的心理节目,也算是父子间的一些主要话题。心理学家分析的大都比较专业,有时候有点玄妙,不过普通人之间,揣摩对方心理状态还是常事。

现在的国人普遍心理压力大,这已经是个社会现象,要说得到重视恐怕未必,只能说有点意识了吧。

众所周知,运动员在比赛中会由于心理压力导致发挥失常,那么对于一般人,对于接受教育的孩子和实施教育的老师们来说,心理时常会发生什么呢?

没有答案,什么都可能。从师范出来的教师们大都学过心理学,但是了解心理学并不见得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前说人无压力轻飘飘,但是人对压力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压力容器,如果超过了阈值就会爆炸,所以才有了教师学生的暴力行为,毕竟暴力是人类行为的底线。

现在一直呼喊减负,把学生的作业减了,那只是表面的,不把人的心理负担减了,永远没有减负!

现在各单位的奖惩制度,规章制度,整个就是惩罚条例,丝毫没有奖励内容,每个人工作战战兢兢,能有好心情?

大家都处于一种恶劣的心理状态,社会会和谐吗?

 

 

 

循环经济——教育杂感七十八

 

走了多年的弯路,终于意识到环境问题,资源的循环利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如今人事部门很多地方都改叫人力资源部门,可见人的重要性已经等同于资源了。

既然是资源,那么人力资源的循环利用如何进行呢?以前一些技术人员退休以后被返聘,或者另谋出路,称为发挥余热,可以说是最早的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

但是这种利用显然是低层次的,并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倾向于双向选择,“干一行,爱一行”的被动状况越来越少,下岗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由于在某一个领域的被淘汰而导致在整个社会中被淘汰,这样的现实过于冷酷,也有悖现代文明。

怎么办?在第一批下岗工人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以前对职工的后续教育不足,下岗后,这些人一无所能,几乎丧失生存能力,随着一列培训的展开,一部分人找到了工作。

这是职业教育的机会,但是职业教育的门槛越来越高,当一个人一次选择工作机会的失误之后,他还有多少机会扭转呢?

 

对一些岗位提出证书的要求,本意是提高岗位技能,但是现实已经是证书的表面要超过了技能的内涵,一切教育都已经围绕证书转了,证书拔高了教育的门槛,也加重了每个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人力资源的低效率使用,最后阻碍的是国力的提高。低工资则是妨碍了劳动力水平提高的一个制约因素。

人力资源怎样循环?

 

 

 

高分低能——教育杂感七十九

 

北大校长关于高分低能的话题再次引起讨论,个人观点:作为一个教育者,许校长的话很没有水平。

高分是什么?比较直接,无需讨论;低能是什么?却值得商榷。

以前说法,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能到这一境界的自然武艺不凡,在这方面可谓能力极强。但是,话说回来,说书的可以这么说,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也应该是凤毛麟角的吧?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有所长,则必有所短,没有绝对的全面发展。田径场上的全能选手,号称“铁人”,但是任意一个单项都算不上最好的,有些项目甚至很差。

听力是音乐家的重要能力,而贝多芬的最重要作品,大多是在耳朵渐渐失去听觉之后完成,特别是伟大的《第九交响乐》。

愚以为,世上只有死人没有能力,在某一项能力的比较上,每个人有个体的差异,但是全面比较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其长处,陈景润讷于言,并不妨碍其成为数学家。

以前说,好老师循循善诱,关键是发现了学生兴趣所在,能力所长,才有好的教学效果。教育界也有一句老话,有教无类。

北大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有过辉煌,得到世人的敬重,而许校长的这番言论,我听到的是骄狂。

 

 

 

哈耶克的诺贝尔奖——教育杂感八十

 

哈耶克是自由主义的代表,《走向奴役之路》也是其毕生重要的著作,然而在这部名作出版之后的若干年里,哈耶克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却日见下降,直到1974年意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些日子看哈耶克的传记,好像本人对获奖并未太在意,但是还是改变了他的生活。那个时候哈耶克受疾病困扰,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诺贝尔奖首先解决了经济问题,其此时的哈耶克被经济学界重新想起来,学说见解也得被重视。

所以名声还是很重要的,“慕名”这种行为不独中国人才有,世界人民都差不多,不管你有没有真才实料,总之好包装有一定的必要的。所以出不了国的,还是争取上北大清华,尽管有点水。

 

 

 

3.15——教育杂感八十一

 

这是全中国人民很在意的日子,也是一次重要的全民学习商品知识的日子,为了防范假冒伪劣,国人付出了不少,所以我曾经在一个帖子里说,中国人是最好学的。

然而这种好学是令人心痛的,这么多人要花大量的心思去学习与自己工作无关的知识,而且与兴趣无关,为什么?诚信的缺失。

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合作,人与人合作的基础是什么?诚信很重要,这不是因为人的品质多么高尚,而是一种软约束,没有合作,你的利益不会扩大。

诚信不是某人某组织建立起来的,而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个东西不需要道德教育,社会的约束比什么都管用。

 

 

 

补课——教育杂感八十二

 

补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公害,却一直得不到解决。

本人当年上学的时候也补课,那个时候,补课为了两种目的,一种是为了差生能够赶上进度,因为讲课一般按照平均水平进行;另一种是为好学生开小灶,属于兴趣引导。两种补课,都是免费,而且并不频繁。当然六天比现在的五天略微充裕些。

现在补课的数量有点过分了,好生差生全都补课,周末没有一丝空闲,为什么?

如果只有补课才能达到要求,那么正常课堂工作不称职;如果补课才能完成教学目标,那么目标不科学,教学大纲有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在北京有这样的猫腻。小升初面临择校的问题,择校会考试,考试的内容各不相同,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的目的,大约在三年级以后,就必须得上该校的补习班,不然……而这些补习班当然不会免费的,经过若干年对该校的“赞助”,升学的问题就大有解决的希望。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教师虽然从补课中得利,其实不过是企业里员工的加班工资,永远是个小数,却背上骂名。

补课,教师学生都很受伤。

 

 

 

教育市场化真的错了吗?——教育杂感八十三

 

把教育的过错推到市场化是扰乱视听,教育不是认识不到,还是蓄意为之,恐怕只有他们清楚。

垄断的市场,是不可能对大众有好处的。

水电气都市场化了,老百姓生活负担日益加重,走个听证会的形式就涨价,铁路也一样,错的是市场吗?

国家承认的学历,什么意思?如果学历是一种产品的话,那么是国家垄断的。一般来说,国家垄断的东西就是国家权力,这玩意儿是不能进入市场的。学历是什么?是一纸证书,关系一个人的附加值,是一个人通过劳动去获得,并以此进入劳动力市场去交换,基本具备商品特征。

本来民办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有效补充,而实际上,纯粹的民办教育早已在于公立教育的竞争处于下风,加上某些公立教育部门里的利欲熏心者利用公立教育资源搞的那些非公非民的学校的存在,使民办教育根本没有生存机会。

这个时候,某些人跳出来,要修改教育法,要让民办教育盈利。

国有企业改革,前些年说是国退民进,是所有的民企都有这个进的机会吗?

企业改革的一幕幕已经看多了,教育界的现象已经没有古怪可言了

 

 

 

高考这座独木桥——教育杂感八十四

 

与我而言,高考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在入夏以来最热的三天里考了七门功课,然后回到家里等待我预计中的录取通知书,唯一的期待就是专业的确定。八十年代后期,高考逐渐升温,录取率还低于现在,高考已经是条独木桥了,不过那时好像还有一些阳关道,当年落榜的和没参加高考的一些同学不久参加了一些别的考试,先后进了一些政府部门或者银行一类的单位,都还是不错的结局。

教育问题的千丝万缕,最后都可以在高考这里找到汇聚点,有一个问题:如果不参加高考,不拿大学毕业证这张人生的标签,我们还有什么路?

教育部可以说,来年再考,或者脚下有路;劳动人事部门会说,自主创业或者打工去。

复读再考的人数不少,那是对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心理承受力的综合考试,机会依然不是很多;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自主创业,更是凤毛麟角;最后一条,打工,如今这世上,除了一些特殊的行业,打工者能挣的钱大概只够喂饱自己的脑袋,这个能成为一个人的出路吗?

温州的学生放弃高考,出国打工,说明同样是打工,到外国在国内的待遇差别很大,当然他们的优势是当地在海外的侨民不少;重庆的考生也放弃了,他们的出路会在哪里呢?也许在南方熙熙攘攘的工棚里。

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如果他们只剩下一条出路,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教育,教育想必也是不堪承受。

经济学家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为什么还要把那么多人都感到高考这一条路上去?为什么就修不出来第二条路?

国家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怎么下手,却一点头绪都没有。多年前,我们发现了研究型队伍的人才断层,现如今,高级技工也同样有着巨大的断层,为什么?我们轻视工人,把工资都给到经理层了,谁还愿意干活?

高考分数线从来也不公平,为什么以前的呼声没有那么强烈?我现在在北京,如果十几年后依然像现在的样子,小女参加高考将享受同样的优惠,我很不理解,满分七百多,才拿二百多就可以上大学

 

 

 

代课教师——教育杂感八十五

 

教育部要清退代课教师了,没有丝毫感觉到好消息,感觉老牛辛苦一辈子,主人说:你没用了,炖了吃了吧。

代课教师的存在其实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一根刺,把贫穷边远地区的教育窘况彻底暴露,也给试图表功的领导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领导的耳光,这还了得?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准备清退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冠冕堂皇,问题是合格的标准是什么?能力?道德?学历?

即使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也不可能回到家乡去教书,因为他们需要挣钱去偿还上大学的欠款,不要说到贫困地区,到各西部的大城市恐怕也困难,看看每年毕业时大学生们削尖脑袋也要留在京沪一带,谁还会去支教?生活条件优裕的孩子们恐怕就更不可能了!

我没有接触过任何一名代课教师,我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但是他们能够坚守贫寒,为孩子们上课,最起码一点,他们会有更强烈的求学欲望,为什么不给他们培训呢?辛苦了很多年的廉价劳力,突然被一脚踢开,原因仅仅是“不合格!”又一次羞辱!

我不大了解中国的教育体制,我只是以一个普通人的情感思考一群人的生存问题,对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没有贪污腐败现象,教育经费也难以保证正常的教育运转,更不要说教师的薪水,而这种没有名分的代课教师,《劳动法》在哪里?

在世界经济秩序里,发达国家的发展掠夺了穷国的机会,加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差,我们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我们的这些政策导向又与这些富国何异?

差不多快二十年了,那个时候来自农村的同学说:家中的耕牛要是老了话,是可以善终的,一般会埋到地里,绝对不吃牛肉!

 

 

 

能量转换——教育杂感八十六

 

物理学有关于能量转换的知识,能量的转换是守恒的,但是一种能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时候会有散失,于是有了一个效率的概念,无论是最简单的杠杆还是复杂的设备,效率不会是100%。

如果把人所拥有的知识作一番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人的知识相当一部分是无用的,也就是说在知识的利用率同样有个效率的问题,同样做不到100%。

对于机器设备来说,同样的输入功率,效率越高,输出越大;效率不变的前提下,只有提高输入功率才能提高输出功率。

在知识的问题上也一样,要想达到更多的知识输出,一个输入更多的知识,一个就是提高知识的输出效率,只是的输出效率则反映了知识的运用能力,好比是人的效率。

输入更多的知识,是目前教育界努力进行的,也往往被比喻成“填鸭式”,比较微妙的是知识的积累有时候会出现电脑式的毛病,系统冲突,严重会影响速度甚至死机,这时候效率就为零了,弄不好还影响旁人的效率。

电脑可以通过删除相同文件等一系列的系统整理过程,清除系统垃圾使电脑运行效率更高,人脑也一样,如果把大脑里的知识系统整理,融会贯通,不但占用大脑的空间降低,运行效率同样提高,这恐怕是横在教育学的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怎么办?

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知识的系统整理,就没有知识的高效率输出,这种输出,大概就是常说的能力,素质吧。

大功率的机器虽然好用,但是效率太低的话,也许不是那么环保的。

 

绿色GDP考虑不考虑人?

 

 

 

退役运动员的出路——教育杂感八十七

 

一个举重全国冠军变成了搓澡工,而且行将失业,在亚运会冠军才力去世将近三年的时候,再次引出了退役运动员的话题。

《新京报》给出了运动员的五种出路:象袁伟民这样的出路,风光无限,不过机会不大,可以说没有参考价值;当教练员,是国内外运动员退役后最常见的出路,无奈运动员总是比教练员多,这样的位置也很有限,而且真正风光如蔡振华这样的,也不大多,除了这些传统强项;曲云霞当了体育教师,也算适得其所,但是她毕竟是世界冠军,奥运会也拿了奖牌,算是曾经靠近金字塔塔尖的运动员,也才是这样的归宿;同样出身马家军的刘东,依然无业,拿过世界冠军也白搭;伏明霞的出路,想必很多人更不可能了。

我们的运动员在成长的道路上,只有一件事,就是专项训练,除了花样滑冰这样艺术性的项目会有一些综合性的教育,其他项目,基本上不会太在乎学习。而运动员绝对是青春职业,加上国内的野蛮训练,运动寿命缩短,奥运战略的冷酷,更加缩短了运动员的生涯,等到他们退役,伤病累累,还一无所长。于是才有了退役后的困境。

运动员中的富豪不少,对巴西人来说,成为足球明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但是明星永远只有那么几颗,所以最终的出路还是要回到常规的工作上来。

运动员的出路按照以前国家包下来的做法肯定不行了,但是如果简单回到社会化安置,他们的青春年代的教育责任谁来承担?没有教育,社会化安置不就成了空话?

 

 

 

自主招生——教育杂感八十八

 

被寄托厚望的高考自主招生面试在复旦开始,有赞有弹,结果如何,尚难预料。

用面试招生是个好办法,但是……?哈佛想招什么样的学生,那是哈佛的自由,它不是国家投资的,但是哈佛会有一些顾及公平的措施,比如招收一些有色人种的学生等等。

我不知道这套政策出台的真实目的,也不愿意揣测,从媒体上的报道,大致是说改革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恢复二十多年来,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大家都挤到高考这条独木桥上,无论使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乃至与考生相关的家庭,都疲惫不堪,可以说上上下下都期待有所改变。

不过,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改变大学唯一出路的局面,与此同时,由于公平性的因素,招致更大的质疑。

教育部门显然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大学主要是公办的,大家挤破头要紧的也是这些被国家认可学历的大学,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公民对其享用应当具有公平的机会,而这个提前面试虽然不否定考试,但是在录取的时候已经制造了差异,更何况这样的面试机会的公平性依然存在疑问。

复旦作了很多解释工作,但是在整个高校群体诚信形象极端矮小的事实面前,学校信誓旦旦的公平几乎是废话,因为绝对的公平不存在,任何一件偶发事件都足以推到公平的承诺,而招致彻底的不信任。

而更为可怕的是,即使将来真的有可能公平,高考自主招生正常运行的可能性也会大打折扣。世上并不缺少好方法,但是好方法的实现是要有条件的,我很怀疑有一群人故意把一些好的办法在不成熟的条件下推行,进而达到否定办法的目的,从而把改革引向歧路,同时为自己堂而皇之的获得最大的利益。

 

 

 

平民教育——教育杂感八十九

 

现在开始提平民教育了,大概是因为收费太高,平民百姓上不起学。究竟什么是平民教育?

无论怎样定义,让所有的人完成基础教育,让更多的人尽可能接受更高的教育,这大概是不少人的理想,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看来,这一点远远不够。

平民的概念,大体是相对贵族的。英国伊顿公学可以算全球贵族教育的典范了,英国的不少贵族子弟都在那里接受教育,去年该校的负责人在京介绍时提到:伊顿公学的贵族教育并不是一味高收费或者纯粹的贵族子弟,也有平民,也有廉价的,更重要的是教育一种贵族的品格。

国内的贵族学校,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致起于民办教育开始之时,贵族学校算不上官方称呼,纯粹流传于民间,南洋学校可以算极致中的代表。民办学校想要发展,就需要好的老师,与公立学校相比,这个饭碗的稳定性要差一些,如果没有高收入,稍好一点的老师大概不会去,为了充足的资金保障,高收费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为了吸引学生,硬件投入同样不可少,于是生生造出了一个贵族学校的形象。

教育法规定教育不得赢利,而资本是由赢利的冲动的,这样阻断了不少资本的进入,民办学校只能从学生身上吸血。而这些民办学校更不幸的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公办的“名校”,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等一系列优势,彻底切断了民办教育的生路。“名校”的“名师”们收入不菲,生源有保障,升学有保障,有着这样稳定的金饭碗,民办学校得到好教师的机会锐减,而生源质量又无法保障,民办学校似乎注定是条死路。

而没有品牌号召力的民办学校甚至连校址都成问题,将何以堪?

一方面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能力有限,希望民间资本辅助教育事业,一方面对民办教育处处设卡。我们一边看到民办教育乌七八糟的现状,一边看到容光焕发的公办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疯狂的敛聚百姓的钱财,还不停叫嚣投入不足,用公共资源为自己谋私利。

说到这里,说说我心中的平民教育:平民是与贵族相对应的概念,平民教育不但要让平民受教育,还要让教育中贯穿平民的理念,公平的思想要扎根于每个人的心底。

 

 

 

再生之旅——教育杂感九十

 

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不光技术优秀,医德也并不亏缺,但是就是很冷酷,可以很轻松说出把自己的手伸进病人血淋淋的躯体内,而这样的态度是病人很难接受的,尽管他治病救人。然而,有一天,他也成为了病人,面对冷漠的医生,面对冰冷的体制机器,这位医生终于有了深刻的反思。这是一部好莱坞的电影《再生之旅》。

教师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不好管。这是个事实,为什么?教师们也还有当学生的机会,当他们听专家们的讲座的时候,也经常不屑一顾,专家们的陈词滥调经常脱离实际,那么教师们讲课面对一群处于青春期有着强烈反叛冲动的中学生,是不是切合实际呢?

换位思考很重要,这是沟通的起点。大家都需要换位,家长要体察孩子的处境,也要体会教师的情境,教师也一样。

 

 

 

电影学院的七八级——教育杂感九十一

 

电影学院的七八级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标志性的群体,无论现在将来怎样评价,这群人还是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辉煌时代。

他们是恢复全国性高考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由于十年高教的停顿,使他们在人才断层的那一刻,迅速填补了空白,而之前丰富的生活阅历,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形成了所谓中国电影的“第五代”。

然而那些年教育的荒废,他们在基础教育上的缺失最终还是暴露出来,没有基础的才华最终变成了空中楼阁,这些年“第五代”疲态尽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

七八级的学生们是一代幸运儿,他们目前大都占据了各行各业的主流位置,由于他们迅速在各行业中成为骨干,不自觉的精英意识,也许有一天会成为社会的毒瘤,因为,这些人相当一部分缺乏厚实的基础,却又以为位置带来的成就感源自自己的能力,这样刚愎自用的结果是什么?《馒头》。

 

 

 

竺可祯与浙江大学——教育杂感九十二

 

竺先生是科学家,也是浙江大学昔日的校长,浙大的辉煌老先生居功至伟,前些日子看《束星北档案》,方知一段故事。

竺先生只想当科学家,并不想当校长。当时浙大校长被教员赶下台,蒋介石无奈,请竺先生出马。竺先生无法推托之后允诺只当半年,结果却当了十三年,更经历了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徙,成就了浙江大学的辉煌。

大学校长是个行政职务,但是领导的群体大不相同,是一群特别有思想的读书人,这就注定了校长不能滥用行政权力,当时的浙江大学大师云集,即使全校迁徙也未曾解体,竺先生的魅力由此可见。

要求现在的大学校长比肩竺先生恐怕要求太高,但是公众场合说话,让人感觉到一点知识分子的良心,好吗?

北大的校长据说享受的是副部级,难怪啊。

 

 

 

高招改革——教育杂感九十三

 

随着高考移民现象的愈演愈烈,高考录取的公平性也越来越得到质疑,特别是京沪地区的巨大优越感,确实是对公平的破坏。

于是对高招改革的呼声渐高,两会之后也出来一些办法,当然都属于摸索性质,复旦大学则采取了更加受到质疑的面试。

在我看来,高招制度的不公平已经影响了很多方面,但是,这依然不是教育的死结,造成不公平的原因不解决,高招方式的改革,无疑是另外一次忽悠。

谁都知道,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众的呼声也只是寻求一个相对的公平,但是打破现有的不公平,就一定能建立新的公平吗?会不会变成更大的不公平呢?即使支持高招采取面试办法的人,同样存有这样的疑问,不公平的根子不出,想要公平无疑是痴人说梦!

教育的不公是全方位的,高招不公不过是个汇聚点罢了,远远不是起点,先占据了最好的教育资源,然后再指斥别地生员素质,纯属掩耳盗铃。

教育资源不公平了,一切都属虚妄,而教育资源如果公平了,那么掌控资源分布的人就没有油水了,一些教师的利益也就受损了,而这一些教师的反对意见就变成了一面大旗,某些领导就可以堂而皇之说,阻力太大,无法推行。

高招改革,致使虚晃一招,看到的是教育管理部门的毫无诚意。

 

 

 

皇帝的新装——教育杂感九十四

 

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我就不罗嗦,但是我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是孩子?

童言无忌,确实是个很好的解释。可是为什么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往往会被认为不成熟,为什么?

故事里很显然的事实是,包括国王本人应该意识到根本不存在那样的衣服,但是在骗子的设定下,人的虚荣心更加起了作用,但是我们是否聪明真的很重要吗?

我一直认为安徒生的童话不适合孩子,更多的是成人的童话,用儿童的视角审视成人的世界,在这种注视下,我们所谓的成熟有时候其实很可笑,为了这种虚无边际的成熟,自以为是的成人们帮片子支撑了一片谎言的天空。

在成人的世界里,成熟某种程度代表了说谎不脸红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教育孩子们诚实还有力量吗?

 

 

 

神奇“的哥”的启迪——教育杂感九十五

 

一名神奇的“的哥”一夜成名,甚至要给微软的管理人员讲课,觉得很可笑。

我无意贬低这位“的哥”,他只是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了有益的思考,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些东西称不上理论,但是绝对很朴素实用。

一位微软高管,会对此称奇,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想不明白这些粗浅的东西,也许这学是白上了,连思考都不会!

在微软工作的人,起码是微软人事部门认为的精英分子了,如果管理人员还需要回到经济学常识的水平,不是管理人员水平低,而是人事部门的水平低,上级领导用人水平低。

一个人因为思考,成为了不起眼的“的哥”中的精英,这里彰显了思想的力量。而回过头来,上到MBA的精英们,却彻底成为了考试的机器,连基本的思考都不会,浪费大好的社会资源,却创造出一堆社会垃圾。

反过来说,一名“的哥”要用MBA以上级别思考的方式,才能过上舒心的日子,这个社会压力是不是太恐怖了?而正是这种普通劳动者生存维艰的状态,把大众推向高考这条不归路,搞改革高考制度,解决得了吗?

 

 

 

喧嚣的国学——教育杂感

 

这些年,复兴国学的呼声日高,小女在幼儿园也开始背诵《三字经》、《大学》之类的。说心里话,我是颇不以为然的,不过倒也没有强烈反对,毕竟《三字经》比较上口,譬如语言训练。

在现代化国际化的折腾中,一个国家的传统面临着取舍,但是复兴以前的一切传统既不切实际,也毫无必要。国学一说,非始于今日,但是国学内涵之丰富庞杂,恐怕也不是一小部分人能够全部了解,即使圣人言,也未必字字珠玑,那么是灌输,还是个人思考之后的主动取舍呢?

文化传统,需要有人传承,但是传承什么内容?谁有权利来决定呢?

我很怀疑在国学热的喧嚣中暗暗涌动的商业机会,文化传统的流失是每个民族都要经历的,传统并不等于精髓,一个民族到了把传统精髓全部丢弃的时候,这个民族也就没有生存的必要了,所以在这片土壤生活的人们,终将把文化传承下去。而这种传承与背诵多少经书没有关系,中国历史上表面道貌岸然,被敌男盗女娼的不是没有过,学识是一回事,人品毕竟是另外一回事。

我不会去反对孩子在学校背诵经书,那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但是“读书破万卷”,读而不破,是毫无疑义的,“破”在我看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我们到底是采摘前人的思想果实,囫囵吞枣,还是继承前人的思想方法?我想这才是面对国学的态度。

 

 

铱星计划——教育杂感九十七

 

铱星计划是多年前摩托罗拉的一个商业计划,非常宏大,最终以失败告终。这项计划展现了摩托罗拉的想象力和商业野心,一旦实现,确实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线通讯全球通,计划已开始也确实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从技术层面上也确实优秀,发射卫星的计划也如期进行,最终功亏一篑。

从市场的角度看,最优秀与最成功根本就是两回事,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很棒,但是在市场上最终被微软超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策略的成功。

人,最终是要成为商品的,作为劳动力,进入市场,作为人,大多数情况下不可抗拒,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作为商品,人同样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样存在性价比,普通商品的特性在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时候,同样存在,这个时候,优秀也罢,出类拔萃也罢,与众不同另类也罢,作为商品必须去寻找其适合的市场。

在一个市场里,每一种商品极品总是少数,高端产品的市场空间总是相对狭小,适合比优秀更重要。虽然在购物的时候,我们想要买到最好的商品,但是实际上购买的往往是自己认为最适合的东西。

教育不是要培养优秀的人才,而是要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教育要面向大众,要培养适合不同社会层面的不同的人,而不是随意地把钱砸向某一个领域。

刘翔是用大把的钱砸出来的,但是仅仅用钱是砸不出刘翔的。教育该回到本来的状态了。

Now is the time!

马丁·路德·金的声音一直回响在我耳畔。

 

 

 

布鲁诺的精神——教育杂感九十八

 

布鲁诺是个神职人员,却提倡日心学说,某种程度上在颠覆神权,最终被判火刑。

对于科学,布鲁诺是个殉道者,在之后的岁月里,科学掀开了真理的帷幕,迅速推动社会前进。

在“水变油”的闹剧中,体现了一些人的科学素养的缺失,科学素养是什么?

科学知识?不是,科学知识之多,相信没有人可以全部掌握,把人脑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也注定装不下,何况现今有了电脑这一更好的容器,况且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就是人脑的思维能力。

在经典物理向现代物理发展的过程中,不是经典物理错了,而是人类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对现象的发现能力提高了,出现了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现象,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来就没有否认过经典物理的科学性,而所有一切的前提则是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比科学的结论更重要,某一时候正确的可能会被推翻,亚利士多德时代正确的,后来就有被推翻的。科学是探求真理的工具,科学并不是永远正确,科学会有错误,但是科学能够发现错误,并且能够纠正错误。

一部科学史,某种程度就是一部错误史,追寻真理的道路或许就像一条双曲线,我们永远处于无限接近,却无法触及。

 

要授人以渔,科学素养,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渔”吧。

 

 

 

父亲的毕业证——教育杂感九十九

 

父亲大学毕业的时候是1961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的包被偷,毕业证也不翼而飞。幸运的是,盗窃者把毕业证给寄回来了,父亲的毕业证失而复得。

这样的故事足以写成一本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也能看到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道德意识。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但是各民族又略有不同。盗窃在任何年代,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为了生存,道德的防线还能牢固吗?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古训在如今的年代,恐怕已经不合时宜了,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饥荒事件中,吃人的事件并不少,毕竟生存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

道德不应该成为空泛的说教,任何一种不道德行为,都会有其背景,人毕竟是个有社会性的生物,既受社会规则制约,也受原始本能的推动。

校规规定男生的长发可以理解,限制女生的长发,则不通情理了,而深层的,我想大概是某些定规则者的道德洁癖吧。

不过,有洁癖的人,最好搞好自己的卫生习惯。

 

 

 

学英语有用吗?——教育杂感一百

 

关于学英语有很大争议,反对的理由之一是英语没用,用不上。

人的一生会学到很多知识,哪些知识今后用到,哪些知识今后不用,无论是学的还是教的,恐怕都不可能知道。

教育是有功利性的,但是不该太功利,有用没用的标准是什么?世上不会有现成的屠龙术的。

大学毕业多年,干的不是自己的专业,四年白上了吗?不是,专业的知识依然可以借鉴。只是因为不用,而变得没用。

 

大学毕业之后,有几人能够守着自己的专业非常对口的工作?那么这些知识就真的没用了吗?那岂不是专业都选错了?

学习是终生的事业,人永远不可能为了今后有用而专门去学一门知识。

 

 

 

关于教育杂感的杂感——教育杂感结束语

 

终于写完了,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前后半年的时间里,自己的情绪也随之起落。

我是个感性的人,生活中也是如此,不喜欢理性的东西,也不喜欢理性的思考,所以信手写来,杂乱无章,所以是杂感,而不是思考。

我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教育工作也就是教育小女了。从小女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教育的责任就落在我身上,我自己不求闻达,也希望孩子平淡一生,只要不成为社会的累赘,我想这就是我的最大成功。

中国教育的深刻问题,我无力思考,这些自有那群“专家”乐意为之的,我只把自己对教育的感受写出来,牢骚也罢,分析也罢,算是自己的一次心理宣泄吧。

我个人做是很率性,也就没有长性,半年执著于一件事,也算三十多年来的头一桩。我算不上好人,但是也不算坏人吧,一如天下的父母一般,对孩子总是有点私心,希望教育的环境宽松一点,孩子快活一点。

小女属于学习比较轻松的,即便如此,也毫无学习的乐趣,只有自己选择的阅读时,才会开心。昨晚的英语作业,我给改成了游戏,她很高兴。

小女属于幸福的,比较她周围的孩子,也比较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然而依然不开心。

申奥的时候,张艺谋说要用孩子的笑脸,现在还有孩子的笑脸吗?

想得很多,写下来就只有这些了。套用今早的时评,网络不是垃圾桶。给教育一点阳光把,否则中国足球的今天就是中国教育的明天。

 


07-06 20:46
 芝兰

利用双休日和几个晚上,从头至尾认真读完了“教育杂感100篇”,感触很深。教育话题包涵实在太广,家庭、学校、社会是它的主链条。你的杂感,延展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父母绝不可推卸责任。现在,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谓倾财力心力;学校商业化市场化工厂化的育人模式,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使学生的学习无乐趣可言,题海鏖战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睡眠; 


回复

07-06 21:59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芝兰
谢谢!这篇东东写于六年前,孩子刚入学,如今小学刚毕业。我不看教育书,这些更多是自身成长的一些感悟,我相信,教育的本质总是关系到人,人不解放,就不会有教育。
回复

07-06 20:47
 芝兰

我的女儿很幸运,正在读研的她有快乐的童年,还有学业不算太累的少年。我的期望不高,只要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好。至今我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怂恿她不写会的机械的作业,仍然感觉很好。

相信你的小女会更幸运,因为她有博学又善于思考的父母。


回复

07-06 20:46
 芝兰

而社会的良善、诚信、责任、包容等道德底线的丧失,又时刻在拷问家长教师的正面说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啊!更严重的是,一些家长、教师本身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因此,教育苍白!


回复

03-27 00:06
jingtian777
“现在还有孩子的笑脸吗?”有,但眼神是模糊的,游移的。
回复

03-27 00:03
jingtian777
“书店里最多的是教辅”真的,我在太原,徳一书店是最庞大的一处图书音像批发零售中心,刚建成时,书的种类很多,3、4年之后就被小学、初中、高中教辅一统天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是侵吞了孩子们成长的时间,最大受害者是学生,但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乐在其中。
回复

03-22 19:39
阳光 雨露
很杂!很棒!引用了!
回复

03-20 20:47
深谷幽兰

前面看得很清晰,到后面感觉脑袋都大了,借用“一休哥的女朋友”的话,真的有些“心如死灰、扼腕叹息”的感觉,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燃起一股豪情壮志”吧,但对于像我这种在教育的路途上才开始起步的人来讲,何其难!真的很惭愧,作为一名老师!希望为时不晚!


回复

03-20 20:55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深谷幽兰
有人关心,有人想要突围,那便是希望。
回复

03-20 21:03
深谷幽兰 回复  讲古怪的故事
谢谢鼓励!孩子今年3岁多,个人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同时作为教师也深切体会到了一些问题,这些东西穿插在头脑中,一度很难理出头绪!努力中。。。。。。
回复

03-14 16:50
sunny0530

看完了真累呀,不抬杠了。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我深沉的感受了。


回复

03-14 16:56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sunny0530
这是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写的,如今六年级,前后这么长时间,有些观点我也变了,作为观点,只是一个参考,或者说提供一个思路。
回复

02-13 20:24
一休哥的女朋友

这几天利用抱着哄孩子、她自己吃点心、以及杂七杂八的时间艰难地看完了这一篇长文。

本来觉得看完之后,我是该心如死灰、扼腕叹息的,可我却不知为什么燃起了一股豪情壮志。几年以来,我身边总是不乏有像大耳这样的诤友,毫不留情地拂去世事的蒙尘,帮我看清真相。这样我才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确定自己的使命。不想再把这个问题留与后人了,真的到了NOW IS THE TIME的时候了。

总之很感谢。


回复

02-13 20:26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一休哥的女朋友
,上网多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任何一个想法,你都不是唯一的,坚持,总是有一群伙伴。
回复

02-12 17:06
微尘
拜读~~~~点头~~静止~~摇头~~几种动作不规律交替进行,活动了脖子,对颈椎的健康大有好处
回复

02-12 17:10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微尘
哦,开发出了新功能?
回复

02-12 17:14
微尘 回复  讲古怪的故事
主治大脑疾病,兼治颈椎增生
回复

02-12 17:16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微尘
嗯,改养生教育了,嘿嘿……
回复

02-12 17:18
微尘 回复  讲古怪的故事
您没发现自己还有这本事吧?您看,保不准儿就在哪儿开花了,虽然不是有意为之
回复

02-12 17:22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微尘
敝姓张,真的要悟本了?
回复

02-12 17:06
飞飞
有见地,有思想……
回复

02-10 22:35
浅笑
很好。明天继续看。
回复

02-11 12:41
浅笑 回复 浅笑
推荐给家长群了。
回复

02-11 14:02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浅笑
呵呵,谢谢了,糯米检查了,说是很多错别字。
回复

02-11 13:17
菊花不败

好一大篇教育杂谈啊~!!!


回复

02-11 14:00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菊花不败
呵呵,多年前的一篇。
回复

02-10 20:38
guitarkk

呵,很好的教育感悟! 好歹看完一遍,KK得收藏好好细读!


回复

02-10 01:38
糯米

苦也,新年开张,糯米打算提升专注效率和健康,本来还想过来看一篇,道个新年好就睡觉,结果一个跟斗栽到大耳这“教育杂感”里,本来以为是7、8点感想,结果末了发现鼠标滚轮老半天都不见底儿,本来想逐点回复响应的劲儿早就歇了,好歹花了一个半小时才看完,容易嘛我~

大耳这篇文章有强迫消费的嫌疑,咋不在标题里早说是教育杂感100集呢。评价?先挑刺儿,错别字忒多,数了下,不下20字。还有那时光倒流的感觉,开始看着以为是说小耳朵最近的事儿,后来就说是7岁,读1年级,再后来就回到幼儿园了,前文不交代清楚,不负责任哪。

正面评价?不说别的,就一声“好个大耳!”,这叫一好百好,一了百了,以报是次被强迫消费的遭遇


回复

02-10 02:05
Diana 回复 糯米
人家先提前几天在“心情”里预告了,糯米童鞋想速成可不行.....
回复

02-10 09:30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糯米
新年第一单投诉?
回复

02-10 09:36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糯米

狡辩一下:咱本来就不属于线性思维,跳动感特强,所以时空倒错天经地义。

这篇东西最早在新华论坛里发的,有些错别字在跟帖里有申明,后来就忘了这事。这篇东西我没有留底,是娘子复制下来的,偌长的文章,我也就懒得校对了,于是错漏就忒多了。


回复

02-05 23:40
小虫

‘嘘嘘乐,’哈哈哈---这个最经典有趣

‘家中的耕牛要是老了话,是可以善终的,一般会埋到地里,绝对不吃牛肉!’这最沉重,不说了。

其它,看过有的记住了,有的忘记了。不论

我想悄悄问下:您老写这个花了大概多少时间还记得吗?我想看看你写的比我看得快了多少。

不过还是很感谢,你这几天居然没发文哦,让我安静看完这一篇


回复

02-07 10:54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小虫
这是一篇旧文,前后发了大约半年。
回复

02-07 18:41
小虫 回复  讲古怪的故事

有些在你以前的家里似曾相识,有的却是第一次见,不知你是藏哪里的,现在一股脑弄出来气人的。


回复

02-07 20:12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小虫
当年发在新华网上的,孩子一年级,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写博,新华网上已经删掉这篇了,我也没保留,还是娘子给留着,在博客里原本不想说这些,对于具体的上课学知识,一直不在我关心的话题,那个不该成为问题的,中国教育的问题根本就在外部,有些话不能说出来了,基本上是走苏联教育的老路,既不是美式,也没有中国自己的教育。
回复

02-07 20:32
小虫 回复  讲古怪的故事

是呀,中国教育本来就不需要完全仿美的、仿欧的嘛,我们自己的教育里也有很多的可取之处嘛,做有益的改良就是了。只来个邯郸学步,结果能有什么?人家核心的东西一点没偷到

我,就算空着壳子来你空间,改头换面完全去接受你的思维模式,你的思想内容,我能学到什么?你装着得心应手,随手拈来掐去的,我啃破麻袋也不能带不走一粒米啦,饿死也该。


回复

02-07 23:39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小虫
其实我们邯郸学步最糟糕的就是学苏联。
回复

02-06 21:09
小命一条/土豆64

  好长,这一口气真不容易读完哈,有点意见哈,幸苦了,先慰问一下

新春吉祥!!!


回复

02-03 04:51
Diana
同桌建议糯米童鞋把他的系列分几天发,怎么你也来这手“一气呵成,不绝于耳?”不过,我是认真全部读完了。
6年前,儿子才2岁多,我对教育的认识还很浅,所幸从事的是注重人才发展的职业,算是找到了两者相通的理念。看到同桌当年的种种思考,联想我这一两年来我们的讨论,真的证明了孩子促成我们的成长。
可是你写到的种种问题,的确还需要继续的改变。前天看到熊丙奇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7z06.html,颇多真话。
回复

02-03 08:57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Diana

熊丙奇还是说真话的人,不过体制中的人,也有他的风险,会被体制淹没,杨东平的声音就小了许多。

教育的问题根子不是教育,如果不是全方位的一揽子解决思路,就始终在不痒处挠挠。


回复

02-03 22:00
小虫 回复 Diana
您推荐的文章非常不错,希望您能把看到的好东西能在博客推荐一下,我没有别处的空间,也很少到处逛,多谢了!
回复

02-04 01:20
Diana 回复 小虫
我也差不多,只看几个人的博客,不象大耳朵那么博闻强记。好的,向大耳朵学习,看到好东西想办法推荐。
回复

02-04 19:38
小虫 回复 Diana

给你的

他那大脑,我都怀疑,快成电脑硬盘了,咋就那么能呢


回复

02-04 19:41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小虫
说不得说不得,哪里有这般强横?不是成了妖怪?
回复

02-04 19:44
小虫 回复  讲古怪的故事

这个俺可没说滴----

怀疑是肯定地。


回复

02-04 19:51
小虫 回复  讲古怪的故事

说一个我老爸的轶事,他开始上工给村里当裁缝,我记得过年时忙的不可开交,那时屋子也小,每次来满满两屋子的人,里间外间都站满了。老爸不慌也不忙,拿尺就一个个开量,也不记录。等到人们都量完走了,他拿布料,拿划粉,一个个记,保准一个错不了,现在想想,我都感觉惊奇啊!可惜了我这记忆可就麻烦啦

所以啊,我佩服一切记忆力超强的家伙,比如你,这也是我倾倒的一大项啊。


回复

02-04 19:53
 讲古怪的故事 回复 小虫
除了经过特别训练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记忆的偏好,有些方面记忆强一些,有些方面就会差一些。
回复

02-04 19:55
小虫 回复  讲古怪的故事
哦,那我以后就当心找一找,我的记忆强项在那里,好去破冰
回复

02-03 21:26
小虫
唉,我就很麻烦了,从三十看到这初一了,不知见天能不能看完,大过年的,弄这么长一个,纯粹就是恼人嘛!还说什么就只有这些了,气人不是?!挑战我的阅读功夫。
回复

02-02 13:37
 讲古怪的故事

贴一篇旧文,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写的,如今六年级了,很多情况依旧,或者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