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萍变胖原因:也谈华君武晚年的道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30:15
编辑怡爽文/
也谈华君武晚年的道歉
作者:冯磊   标签:社会2010-06-19 23:28 星期六 晴
漫画家华君武去世了。各大门户网站不约而同为此作了专题。
最近几年来,文化老人纷纷辞世,往往能够引发一阵阵感叹。这些老人,有些人被冠之以“大师”的桂冠。还有些,硬塞给这样那样的称号。这,或许暗合了一种规律:每一代人,都会成为后人仰望的对象。只不过,作为过来人,究竟能否为后人留下一点说的过去的东西(比如清洁的环境,丰富的矿产,高蹈的人文传统和政治遗产……等等,都可以),确实值得思考。
华君武的漫画,早年与政治息息相关。颇类似于今天写文章的圈子里那些时评家:锋利、准确,有摘叶飞花,杀人无形的感觉。他的漫画,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幅《磨好刀再杀》。这幅漫画作于1947年,画面上磨刀霍霍的是蒋介石。时隔六十多年,再看这幅漫画,仍然不失为一幅优秀的讽刺画。因为漫画,华君武据说上了国统区暗杀的黑名单。当然,也因为如此,华君武在解放后也获得了很好的政治待遇。
但是,华君武最终还是因为画漫画出了问题。“文革”期间,因为漫画的缘故,他被打入另册,停笔十年。“文革”后,才重新拾起画笔。
翻看画家的简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两段细节性的文字。
其一,1957年7月6日,华君武在《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幅题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漫画,画面上的浦熙修怀抱琵琶,只露出半个脸,琵琶上写有“罗隆基立场”五个字。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浦熙修是彭德怀的妻妹、浦安修的妹妹。不仅如此,浦熙修更是当年国统区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傅国涌在《华君武的道歉》一文中说,1957年7月,浦熙修开始受到批斗。至于罪名,则是与罗隆基的关系。7月4日,在新闻工作座谈会上,站出来批判她的人中有当年下关惨案中和她一起挨打的《大公报》记者高集,《新民报》老同事张恨水、赵超构、张友鸾等人则联合发言,要她“猛省”。7月5日,除了谢蔚明,还有王芸生、徐铸成的发言。7月6日,华君武发表了上述文字中提到的那幅题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漫画。
1965年12月7日,67岁的罗隆基含恨离开人间。1970年4月13日,历经患难的浦熙修也走完了她60年的人生。后人评价说,浦熙修的人生悲剧,是必然的。至于原因,当然与时代背景有关。
1981年3月19日,全国政协为她举行迟来的追悼会。华君武给浦熙修治丧办公室写了一封信:“我因有会议,不能去参加追悼会。但有一事请向她的家属转告。五七年反右时,我曾画过一幅漫画讽刺过她,这张漫画现在认识是错误的,也是不应当的,此事久压心头,趁此机会,只好向她的家属表示道歉了。”
与此相类似的,是1999年第10期《美术观察》刊登的一篇文字。这篇题为《从华君武漫画展的<前言>说起》的文章里,提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华君武在自己作品展前言中的一段文字。华君武在其前言中写道:“漫画历来是配合革命斗争的,有的配合较好,有的配合不好。尤其在50年代的某些政治运动中,漫画推波助澜,也负有自己应负的责任。我画过胡风、浦熙修、丁玲、艾青、萧乾和李滨声同志等漫画是错误的,特此再向他们和家属表示歉意。”
相对于时至今日某些仍然为自己当年的恶行辩护的人,华君武的道歉体现出的不仅是对往事的负责精神,更是一种人性的善良。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华君武自己后来也是一个被批判者。他的积极要求进步,并没有为其带来好的运气。在此后的岁月里,华君武曾经有十年不能作画。至于当年积极揭发和批判他人的人,最后绝大多数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在我看来,华君武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的某种共性:特别容易理想化,特别渴望能够从身边的生活中提炼出所谓辉煌和不凡的东西来。其结局往往是成为斗争的牺牲品。有些人,一开始就处于弱势,成为被打倒的对象;还有一些人,为了积极表现,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别人,但最后自己下场也非常悲惨。至于始终像不倒翁那样始终不倒的,骨子里多数早已经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是一个政客了。
中国知识分子的容易轻信和头脑发热,归根结底源于理性精神的缺乏。这个群体,往往缺少严肃的自省精神。尽管不少人具备追求人格独立的愿望,但往往因为求生的缘故,最终沦为可怜的应声虫。
华君武晚年的道歉,应该是真诚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耿直性格。我想,这种反省的价值所在,就是提醒我们社会上某种品格的稀缺和独特了。
在网上,看到有年轻的网友留言,声称不知道华君武是谁。这本身是一件可惜也遗憾的事情。一方面,年轻一代远离了从前那种血雨腥风的历史,他们无疑是幸运的;另外一个方面,短短数十年前的历史,在年轻人眼里就已经灰飞烟灭。这,本身是一件特别遗憾的事。毕竟,历史可能是一个包袱。但是,历史本身同时又是一味清醒的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