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荟莲个人照片:聊聊诗歌大佬们的吃喝拉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42:42
编辑怡爽文/
聊聊诗歌大佬们的吃喝拉撒
作者:冯磊   2011-01-16 12:01 星期日 晴
按:应刘春的约请,为他的《一个人的诗歌史》写了篇书评。回想一下减去渐远的纯文学时代,不禁感慨:今天的纯文学,怎么骂,都勃起不来了。
如果把仅仅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新诗放到历史长河中,这个新生的婴儿似乎不值一提。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相对比,与洛阳纸贵的古代散文相对比,当代新诗显然还没有走出牙牙学语的时代。——我这样来评价新诗的创作,当然不是为了将新诗一棒子打死。实际上,尽管只有一百年的历史,新诗的曲折历程已经足以看出她的不凡气质。我之所以说新诗还处在孩提时代,主要原因是截至目前为止,新诗的写作与评价,甚至连标准问题都是一个问题。在我,一个写了二十年诗歌的“老”诗人,就是这么认为的。
诗人刘春继《一个人的诗歌史》之后,再次推出了他的诗歌史学著作《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有益的工作。在他之前,当代诗坛上有意涉足新诗历史资料整理的,人数寥寥无几。而真正有影响和成就的,则恐怕只有居住在山东威海卫的评论家燎原(唐燎原)了。
我出生也晚,没有赶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场当代诗歌的井喷大潮。至今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时势造英雄,这场大潮结束得太快,以至于我们出生于七十年代的后来者们还没有反应过来,诗歌的高潮就结束了。然后,中国文学继续通过别的文体走自己的路。
很久以来,和其他诗歌圈的朋友们聊天,我总是喜欢引用多年以前一位写诗的朋友的激愤之语。他说,写诗这件事儿,“唐朝的和尚比宋朝的和尚好念经”。意思是,前人草创规范大概随意,后人创新则难上加难。他的依据是,不妨搬出胡适之的那部《尝试集》来,看看里面的诗歌多数都是半通不通的。
他的观点,我也曾经很以为然。但,自己没有勇气用这么大口气说话。毕竟,胡适之先生的《尝试集》或许艺术价值不高,但,人家在文化领域首倡白话文写作这件事情,其首义之功,是实不可没的。
以上文字,可以理解为胡说八道。大家听了,可权当作笑笑而已的边角料。
还是说说刘春的这本新作。——刘春为什么要搞这么一本新书?我想,这是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这本《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把柏桦、王家新、韩东、张枣等人的前世今生拣色彩斑斓的部分给扒拉了出来。他的目的,似乎要用自己的笔,把这些人统统装进一个叫做文学史的大筐。这个想法,固然很好。但,意义何在?
按照我的理解,中国新诗的成熟以及下一个高潮,恐怕还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这个成熟,不仅仅是历史要足够长,尤其是,能够积累足够多的作品和造就更多的新诗人。回首过去,王家新(抱歉,我不喜欢这个诗人)们究竟为新诗做出了什么贡献?我想,这是必须搞明白的一个问题。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张枣、柏桦、郑单衣们为当代诗歌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些作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大潮非常热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场潮流为当代新诗提供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诗歌作品。尤其是,这些作品后来被当作范本看待和理解。这,本身意味着一种美学趣味和价值标准的出现。
每一代作家最终都要被放到文学史的天平上去衡量。评价一个作家或者诗人的价值所在,不在于他在运动中是不是头儿(当然,这一点似乎也有点价值),而在于他的风格能够影响多少人、是否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文本给大家学习和研读。翻读《朦胧诗选》或者《后朦胧诗选》,可以发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诗人的写作是多么特立独行,他们不是跪着的,不是战战兢兢的,他们的写作是无拘无束的和自由的。阅读他们的作品,读者的感觉是轻松的和自由的。很多时候,大家会有醍醐灌顶的感受:哦,诗歌原来可以这么写……
《一个人的诗歌史》(无论第一部还是第二部)的价值似乎也就在这里。诗人刘春津津乐道的诗人们的生活点滴或许重要,但,真正重要的当是他们在文本领域的实践价值。从这一点上来看,当代诗坛为我们贡献的几位诗人:张枣、陈东东、舒婷、顾城、北岛以及很少有人提及的郑单衣们,无疑是后人瞩目的一个高峰。阅读他们作品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向开放的、空气清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致敬,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那个时代为我们的文学终于提供了一点可以说得过去的东西,感谢那个时代造就了一点开放的气息。因为,从那以后,中国文化圈就走入了烂泥淖,不值一提了!
(《一个人的诗歌史》,刘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