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身的名言: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11:24


  
  沈建东
  “秋”,《说文》:“禾谷熟也。”古人是以禾谷成熟作为“秋”这一时序季节的特征。春华秋实,人们庆贺丰收,祭祀天地祖先,祈求来年的丰收,人畜两旺。在苏州地区秋季节庆民俗主要有中秋节、重阳节、烧衣节、天平观枫等。
  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桂正临风
  八、九、十这三个月是一年四季的秋季月份,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在三月当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又有八月半、团圆节之称,中秋赏月在唐代已经很流行,唐时盛传“唐王游月宫”的故事。“小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百姓视月为神称之月神,月宫娘娘,太阴月光神,民间有一系列祭月活动。
  八月十五日晚上,家家供上各式水果、月饼,苏州人还供新上市的菱角、生藕谓之子孙藕,炉香灯烛,侯月亮升起,必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男子一般不参加,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毕,月下焚烧月光纸,所谓月光纸,绘月宫情景,桂树婆娑,兔杵而立,中秋街市有售。供品则由家人飨食,然后月下嬉戏,称斋月宮。市面上有线香编作斗形,纳香于中的香斗,家家买之焚于庭中月下,谓之烧斗香。古人有《斗香》诗云:“拈将香线匀兼细,长短编成斗样同。只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撒帐腰频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桂正临风。”
  明清时苏州城中,中秋夜有游虎丘、千人石听歌的习俗,古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之句。此夜士女倾城出动,千人石畔人头攒动,开始时千百人齐唱声若蚊吟,继而莺喉呖呖,唱到最后只有声如游丝,飘在空中绕梁不绝,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泪下。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昆曲大家唱一赌清讴,是何等的风雅盛会。
  中秋之夜,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小户碧玉,可以在斋月宮后盛妆出游,联袂踏歌,虽幽巷静坊亦行踪不绝,直到鸡鸣唱晓,犹游意未尽,俗称走月亮,俗信除病延年。清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苏州中秋还有看石湖串月的习俗,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楞枷山下,水通太湖,诸峰映带,山水之景绝胜,八月十八夜至石湖看行春桥十八桥洞,月成串影,古诗有:“十八楞伽山,湖亭待串月”。明清时尤盛,人们画舫载酒,欢游竟夕,今仍有中秋石湖看月之习俗。农村于中秋夜,好事者以瓦叠成浮屠状,四周燃灯,称塔灯。有的人家在大门口竖竹竿架成桥形,悬灯于上,名观音灯,说是可以禳一方之疫疠。
  中秋节物,以月饼为先,苏式月饼皮薄馅甜,自成特色,馅有豆沙、玫瑰、白果等种,市民争买相送,以象团圆之意。五代时期的开封就有玩月羹的食品。到南宋,又出现了称作“月饼”的点心。但是四时都有供应。大约到元以后月饼开始普遍成为了中秋节的食物。古诗云:“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覈,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中秋夜也是个情思飞扬、怀念亲人的时节,“只恐团栾空说饼,征人多半未还乡。”
  桂子飞香画舫游,秋兴蟋蟀博彩喧
  中秋节后,苏州旧俗,市井又兴画舫之游,这时桂子飞香,必有几天闷热天气,苏州人称木犀蒸。桂花树,吴俗称木犀,其后,金风送爽,雨露雾香,七里山塘,灯船酒坊,极意娱游,画舫则出六城门,箫管泛歌,俗称桂花节。
  白露前后,苏州人认为驯养蟋蟀最佳期,谓之秋兴,据古书记载:“蟋蟀善跳,其鸣在股,吴人取其雄而矫健者驯养以斗。”见《斗蟋蟀行》诗讽刺此赌俗:“燃灯夜搜瓦砾丛,开场博彩喧成市。……须眉相率效儿嬉,工商坐比忘生理。游戏输赢难策功,彩钱散尽田园空。岁暮单衣走风雪,此身迫作寒号虫。……”
  处暑白露后,残暑未退,吴俗谚语“处暑十八盆”。有“白露身不露,赤膊当猪猡”之谚,俗谓白露过后不宜赤膊,农村则以这两个节气气象来卜秋后稻收成。有“处暑若无雨,结实也难收”之谚。菱塘开始采菱,剥芡实、踏藕。所谓“蓑衣来水上,捧玉出泥中。”街市开始有糖煨芋艿售卖,味甘香松美,为秋后市井小吃。
  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茱萸节,菊花节,起源避灾秋游风俗,有受道教影响,演成民间习俗。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汝南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当有灾祸,应该马上离开,令家人制作绛红色的布袋,盛上茱萸系在自己的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桓景按照费长房所言,齐家登山。晚上回到家里,看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告诉费长房,他感叹说:“是这些鸡犬牛羊代替你们死了”。今天的人们九月登高饮酒,妇女带茱萸囊,都始于此。
  苏州地区登高习俗比较盛行,旧时登吴山,游治平寺,有牵羊赌彩之嬉。明清时吴山顶有机王殿,城中织机为业者,都要登高吴山鼓乐酬神,明申时行《吴山登高》诗云:“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登高胜事夸。郡人齐出唱歌曲,满头都插茱萸花。……”重阳日往往有雨,是立秋后第一个寒信,城乡居民开始准备冬衣,苏州俗称重阳信。谚云:“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日,苏州旧俗,制五色花糕,糕铺遍插五彩小旗,父母家必迎女儿归安,食糕,九日天明,以方糕置小儿女额上,祝颂:“愿儿百事俱高。”此外,民间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须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避邪消灾。茱萸是一味中药,味香浓,有驱虫逐风邪之作用,能治寒热,消积食。关于插茱萸的习俗,汉时已有记载,刘歆《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苏州风俗九月九日民间也要饮菊花酒,鬓上插茱萸,室内挂茱萸,这些民俗活动皆有避灾除疫之意。
  重阳之日后吴俗有持螯赏菊的习俗,虎丘花农担菊入城,城中居民买为供赏,景器为台,或于广庭大厦前堆叠千百盆,号为菊花山,蔡云《吴歈》:“堆得菊山高复高,铜瓶瓷碗供周遭。酒边灯下花成厄,笑倒柴桑处士陶。”现新设重阳为敬老节,民间亦有登高之俗。重阳后,市井娱乐则有唤黄雀、养叫蝈蝈、斗鹌鹑之戏,妇女则加紧制棉缝寒衣,有诗云“时届授衣节,风霜逼年暮,缝赏急女红,纸阁明灯柱。”。
  烧衣节  十月朔,苏州旧俗全家到郊外祭谒茔墓,具酒肴祀先,多烧冥衣,题死者姓名,像寄书信一样,祭奠以后焚烧在大门外,称烧衣节,又叫送寒衣,还要延请僧道作功德,荐拔新亡之人,至亲前往拜祭,称新十月朝。官府又祭郡厉坛,游人集山塘街,看无祀会,有诗云:“吴趋人好鬼,风俗自年年。百戏陈通国,群神冠进贤,气喧秋雁有,花晚岭梅先。石断山塘路,香飘游女船。”
  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道教节日。下元节,纪念三官大帝之一的水官诞辰,《梦梁录》卷六“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之。”苏州旧时此日有看会习俗,仪仗如清明看会。
  开炉节 苏州市井十月朔有开炉习俗。大户人家新装暖阁,浅斟慢饮,以应开炉之节,蔡云《吴歈》云:“花自偷开木自凋,小春时候景和韶。火炉不拥烧衣节,看会人喧十月朝。”
  天平观枫 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后,苏州秋游兴盛,天平观枫,吴山观叶,游客不断,枫霜后赤丹,望若锦绣。天平山是吴中乡贤范仲淹祖墓地,墓前有大枫九株,名九枝红,诗有:“谁令乌爪掷丹砂,九枝红照幽人宅。”游人多雇山轿,结伴往游。清时观枫尤盛,乾隆皇帝曾到天平山观枫,并留有诗碑,此后天平观枫名闻天下。苏城观枫习俗流传至今不变。古诗《吴中风景》云:“丹枫烂漫锦妆成,要与春花斗眼明。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
  农历十一月,节气上寒冬将至,家家准备冬酿酒,农村又是收稻大忙季节,准备大缸盐藏白菜过冬。此时正是螃蟹上市季节,渔者乘秋收时捕蟹,担入城市,市民买蟹相赠或宴请宾客,有九雌十雄之谚,民间认为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肥,汤煠而食,称煠蟹。农忙过后农村此时进入了冬季农闲时节,不少人家开始忙于嫁娶,积薪,准备过冬衣裳,修窗整户,迎接寒冬到来。
  (作者系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