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擒拿:孔子“从师必复,德学至终”强调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36:23

 

启发学生立求学之心,承教受诲之志;

引导学生捉进学之法,承教受诲至宝;

帮助学生求勤之法教,承教受诲之善果;

诚心,高法,有实效,为师之三好。

——新说《论语》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旨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管理者,以打破过去那种按血统、出身而不是品德、才能选拔官员的世卿世禄制度。套用今天的学制,孔子好比是MBA大学的校长,子路、冉求、颜回等就是孔子培养出来的职业官僚或职业经理人。作为当时著名的国际大学者,跟随孔子学习的人很多,《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仲尼弟子三千,贤能者七十二”。这里有一个问题,孔夫子为什么将办学作为终生的职业呢?这是因为当时社会大变革,出了高贵者掉下来。这就提出了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制定新制度的问题,而要制定社会所需的新制度就必须有熟悉历史文化传统、明白时代发展方向的高素质的官员。旧贵族已经腐败了,他们不学无术,丧失了制定新制度的能力;新崛起的社会势力呢,他们有制定新制度的强烈愿望,但缺乏历史文化传承,没有制定,贯彻新制度的能力。孔夫子办学,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让自己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领导者。

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诲人不倦,所以,他在学生当中具有很高的威信。他们师生之间,亲如家人。就拿《论语·先进》篇关于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言志的那段生动描写,充分表现了他们师生之间亲切融洽、无拘无束的情景。对于学生的不同性格,孔子也是十分了解和尊重的。如闵子骞在孔子面前,表现恭敬而正直;子路在孔子面前,表现很刚强;冉有和子贡呢,表现温和而快乐。

由于孔子十分爱护学生,学生更加尊重老师。颜渊十分敬佩孔子的道德和学问,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有若称赞孔子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从师无长少,谦虚要为本。有的青年认为自己学的东西不少了,可以不去拜老师了。岂不知世上千百行工作,行行有能人。一个人的知识只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世上的知识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求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不要小看那些地位比自己低,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只要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有的青年人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把老师的告诫当成耳旁风,甚至认为是穷罗嗦。常言说:“严师出高徒”,老师不但向我们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我们如何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道理。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有的人把它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数事实也说明老师对社会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在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老师的作用,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从辩证的关系阐述了从师解惑的道理,柳宗元在他的《师友箴》里也说过,“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他是从师的角度发出了不从师不能使事业成功的感叹。可见从师求学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

如今,我们的青年正处在高科技到来的时代,有许多新知识需要我们掌握,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我们的老师像人梯一样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同时扶助我们攀登到科学的新领域。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从师求学的必要性,建立起一个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文明、健康的环境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几千年来,在我国保持着从师尊师的优良传统,正如《吕氏春秋》卷四《劝学》篇所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疾学在于尊师”。

山本七平先生是位有名的评论家,在日本很有声望,曾写过《论语解读》一书。刚到日本我便闻名去拜见他,不巧,那天电视在采访他,外面又下着大雪,我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采访结束,这时雪已经下了尺许深。等到山本先生叫我进去时,身上浑身是雪,几近麻木了。山本先生后来将此事已写进书里,“虽为孔家后裔,志坚思苦,能立雪待访,见其拜师精神可佳”。就这样,他不仅为我日后写的书写序题词,还在日本的宝石出版社面向日本大企业的老板,专门为我开设了“孔子学堂”,去教日本的经营者如何运用论语和算盘,来指导自己企业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