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春应采儿婚礼现场:人生法则——戈培尔效应-柯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46:04
人生法则                  ——戈培尔效应 

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规律和生活法则,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

掌握它们,会帮你发现事物真相,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合理运用它们,许多复杂和疑难问题会迎刃而解。

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

    戈培尔之所以会成为纳粹的铁杆党徒,源于1922年6月希特勒的一场演讲。听完了希特勒的讲演,戈培尔惊叹不已:“现在我找到了应该走的道路——这是一个命令!”从这一刻起,戈培尔狂热地宣传他所信奉的“纳粹主义”,并因此得到纳粹上层和希特勒的赏识,爬上了纳粹的高级领导层。“英雄”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于是,戈培尔丧心病狂地调动纳粹党宣传机构的全部人马,进行了德国历史上空前的宣传运动。他为希特勒上台立下了汗马功劳。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立即任命戈培尔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

    戈培尔丝毫不辜负希特勒的知遇之恩,一上任,就和他的宣传部着手使纳粹党一党专政合法化,使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顺利地进行下去。作为宣传工作的老手,他深知强制人民的意识与纳粹的思想保持一致的重要性,所以他下决心使德国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为了将“异端邪说”彻底从德国人民的头脑里清洗掉,戈培尔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焚书运动。他鼓动学生们的狂热举动说:“德国人民的灵魂可以再度表现出来。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新时代。

    戈培尔还对新闻媒体,包括出版、报刊、广播和电影等,也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建立起德国文化协会。协会的会员必须是热心于纳粹党事业的人,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从事活动;作品的出版或上演必须经过纳粹宣传的审查和许可;编辑们必须在政治上和纳粹党保持一致,种族上必须是“清白”的雅利安人;什么新闻可发,什么新闻能发,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整个德国的舆论完全处在了疯狂的法西斯文化思想氛围中。应该向公众传播事实、宣传真理和正义的新闻媒介,成了散布谎言、欺骗公众、制造谬论、蛊惑战争的工具。

    在德国闪击波兰前,纳粹德国的报纸、广播大肆鼓噪,为德国侵略波兰制造借口:波兰扰乱了欧州和平,波兰以武装入侵威胁德国。《柏林日报》的大字标题警告:“当心波兰!《领袖日报》的标题:“华沙扬言将轰炸但泽——极端疯狂的波兰人发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挑衅!”甚至“波兰军队推进到德国边境!”“波兰全境处于战争狂热中!”等惊人的头条特大通栏标题出现在德国各大报纸上,给公众造成波兰即将进攻德国的错觉。

    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不但牢牢掌控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愚弄德国人民,他本人还在各种场合亲自出马,发表演说,贯彻纳粹思想。

    戈培尔就是这样给谎言穿上了真理的外衣。他还因此做了一个颇富哲理的总结——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这就是“戈培尔效应”。

    的确如此,当老百姓不明真相时,宣传机构动用舆论工具,编造谎言,以各种渠道反复向社会灌输,便能得到国民认可,于是,诺言便成了真理。

    深入分析戈培尔效应发生作用的原因,实际就是心理累积暗示造成了。除此之外,单方面对信息进行封锁与夸大也是戈培尔效应发生作用的一个原因,这种做法实际就是在制造谣言,并千方百计地让人相信谣言。

何为心理暗示

    《战国策.秦策》记载:从前,曾子住在费县,费县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仍然织布自如。一会儿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还是织布自如。很快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终于害怕了,丢下梭子翻墙逃跑。曾母开始处于拒绝状态,中间逐渐认同,最后被累织的暗示控制而逃。

    这也是戈培尔效应。曾母本来是不相信曾子杀人这个谎言,但是这个谎言无形中却对曾母产生一种暗示——也有杀人的可能,只不过这种暗示不明显,促使曾母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判断,最后翻墙逃跑。

    可见,心里暗示的累积有移山填海的功效,完全可以改变人的信念,以之为善则为大善,以这作恶则为巨恶,全在乎其人

    心理暗示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含蓄、间接地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

    关于心理暗示,有一个著名的试验:在接受试验者的后背上放一块冰,然后告诉被试者,这是一块火炭。十几分钟过去后,冰块融化了,告诉被试者火炭已经被取走。这时再看被试者放过冰部位的皮肤,呈现出的是烫伤的痕迹,而不是冻伤。

    有个人头疼得厉害,就找到了两片止痛药,因为没有送药下肚的水,就放下药去弄水,可是中途却被别的事情打了个岔,就忘了吃药的事。但是他却以为药已经吃了,还对别人说,这药很好使,现在头不疼了。然而,当他发现桌沿上放着的还未吃的药时,头又在隐隐作痛。这一切也是心理暗示在发生作用。

    从本质上讲,心里暗示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它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下意识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吃饭前,别人说今天的菜真好吃,你一定会觉得的确不错,并且食欲大增;有一天朋友突然说:“你好像瘦了,是不是病了?”听了这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不知不觉地,你就会真觉得浑身不舒服,好像真的病了似的。

    那么,人为何会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呢?这要从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说起。人的判断和决策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自身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就是我们常说的“主见”。而“有主见”或者是“没主见”,就是由一个人的“自我”的发达、健康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自我”不那么完美,甚至有部分缺陷的时候,就多会表现出没主见,就会容易受别人暗示,被别人控制和奴役,甚至相信异端邪说。

    世上没有绝对不受暗示的人,只是程度深浅不同,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处于疲倦、催眠等状态时,比清醒时更容易受到暗示。

让心理暗示为我所用

    既然人这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那我们何不制造最佳的心理暗示效果,使之为我们所用呢?这当然是个好主意!其实,历史上,现实中,有不少人都尝试过这一处世方法的妙处。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当时正值七八月间,烈日炎炎,将士们口渴难忍,体弱的士兵纷纷晕倒在路旁,几乎无法行军。曹操见状,心急如焚,他想:照这样下去,部队不但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就是到了也无法打仗了。于是,他找来当地老乡询问附近是否有水源。老乡说最近的水源路程也不短,得穿过这个山谷才能到达。曹操想了想,快速来到队伍前面,高兴地对将士们说:“前边不远处就是一片梅林,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可以吃到梅子了!”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振奋,步伐加快了许多。

    “望梅止渴”中的暗示实属曹操的有意为之,并且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这则故事就是无意而为了,但就是这无意而为却让我们知道了暗示的另一大功用——激发人的潜能。

    汉代飞将军李广,夜间巡逻时,发现草丛中有老虎的身影,就一箭射去。第二天,他又来到昨日巡逻的地方,却不见什么老虎,只见他的箭深入一块大石中。他很惊讶,就又用箭射石,可是怎么也射不进去了。

    宋代苏询,直到27岁时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整日到处游荡。有一天,他来到长安,游于途中见别人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打马游街。他就想,别人能中状元,我也能!从此,苏洵刻苦学习,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偶然的暗示,竟然改变了苏洵的人生。

    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得益,总之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能得到这样的信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掌握运用暗示的技巧,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那么,运用暗示有什么技巧呢?

    首先,运用暗示要遵守一个准则,那就是信任。

    被宣传者要对宣传者信任,暗示才能成功。如果老百姓不信任舆论工具,自然也不会相信它所说的话。士兵不相信曹操的话,就不会有望梅止渴的功效。但是,宣传要有分寸,它虽然能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也要受客观环境及其它因素的制约。

    其次,抓住时机,单刀直入。

    某妻患过敏性咳嗽,一遇冷风就暴咳,遍尝中西百药无效。一日狂刮北风,与其夫上街购物,竟一声未咳。其夫顿语乃是自己过于重视工作,冷淡了妻子,妻子咳嗽是潜意识中需要关爱。下周,其夫主动陪妻逛街,又遇寒潮,北风劲吹。归家后夫趁机说:“这次这两剂药开对了,今天这么冷,你都一声未咳,这下总算把咳嗽治好了。”从此妻的咳嗽不药面愈。

    再次,运用暗示的技巧还在于重复。

    重复能加深潜意识的痕迹,可以使具体事例直接印入潜意识,还能引起被宣传记者的模仿和联想。前面的曾母之所以相信曾子会杀人就是重复造成的。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暗示也是一样,有正面暗示,也有负面暗示,在具体情况下采取什么暗示全凭执行者的心态和想法,在这里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针对选择那种暗示指手画脚地提出任何建议。

    不过有一点还是要提醒读者的,那就是:积极善意的心态,往往会给出积极的暗示,使他人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反之,消极恶劣的心态,则会使他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变得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还是那句话,以之为善则为大善,以之作恶则为巨恶,全在乎其人。

谣言不攻自破

    谣言最容易造成负面暗示,因为谣言是对人、对事、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正确信息的传播,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伤害个人,伤害群体,伤害社会,伤害国家。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里重点分析一下谣言的危害以及如何让谣言不攻自破。

    首先我们看谣言的危害:

*它可以使原来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变得互相猜疑、倾轧、紧张。

*它可以使原来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变得十分混乱,变得人心惶惶。

*它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警惕,减弱人们的防备心理,使人不知不觉成为谣言的俘虏。

*它可以破坏人们的团结,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

*它能够制造内耗,瓦解对方的战斗力。

*谣言一经传播,就会变得越来越离奇,越来越走样。

    谣言的伎俩不过如此,除了能在事态处于模糊状态下蛊惑人心外,就没什么招数了,尤其是当事态变得明朗化时,谣言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因为,狗屎终究还是狗屎,先赞美一万遍也不会变成鲜花;谎言也是一样,重复一千遍、一万遍,它还是谎言。也就是说,谎言虽然可以蒙蔽所有人于一时,可以蒙蔽某些人于永久,但却决无永远蒙蔽所有人的可能,纳粹的覆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让事实说话,让权威的声音澄清事实真相,是使谣言不攻自破的最有力武器。

    公元200年,刘备占领了徐州,曹操率10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设计欲劫曹营。可是,张飞的部将张虎却降了曹操,把劫营秘密泄露了出去,致使刘备没劫成曹操,反被曹兵杀得大败,不但丢了徐州,家属也被曹操掳走。此时,关羽正镇守下邳,曹操用刘备眷属威胁关羽。关羽只好假意投降曹操,以图日后救出刘备家眷。曹操为了留住关羽,待以厚礼,还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

    刘备得知关羽投降曹操的消息后,起初并不相信二弟会背叛自己,但是军中将士,就连张飞都坚信关羽真的投降了曹操,刘备不免开始怨恨关羽了,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7月,关羽打听到刘备的下落后,就立刻保护甘、糜二夫人离开许都。等到了古城,刘备、张飞还是不信任关羽,关羽将追赶而来的曹将祭阳砍落马下,谣言不攻自破,兄弟释疑,和好如初。

    那么面对谣言,我们因该做些什么呢?当然是——

*及时辟谣,用全面可信的信息和最广泛的传播手段,公布针对性的信息。

*提高自身精神和心理“免疫力”,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对居心不良的生事者,要采取果断措施。

    另外,凡属谣言,往往在逻辑上、事理上漏洞百出甚至荒唐可笑,稍加分析便不值一驳。所以,对“小道消息”,不要自信、盲从,要在大脑中进行“过滤”。

    切记:“谣言止于智者”,还是别干拿着谣言唬自己、唬别人的傻事,以免授人以柄。

核心理念: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

应用要诀:小心谣言,重视心理暗示。

应用领域:政治、经济、、军事、企业经营、社会生活。

 

学习后可以深刻认识和有效解决如下问题:

1、舆论传播问题

2、传媒管理问题

3、广告营销问题

4、公共关系问题

5、混淆是非问题

6、欺骗公众问题

7、流言问题

8、小道消息问题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