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豪解说超恐怖游戏:“五道口”被指近亲繁殖 金融黄埔军校优势渐失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04:00

“五道口”被指近亲繁殖 金融黄埔军校优势渐失 (2)

2011年08月17日 07:13
来源:中国周刊

字号:T|T
3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小学校大能量

曾经,这个面积不大的学校,让金融学子向往,因为它独一无二,教学前卫,圈子密切。导师不是央行、证监会的司局长,就是金融实务界的公司董事长、总裁。

在一家私人会所,“五道口人”吴晓天端起茶,张口说到“我师兄也是五道口人……”

如今,吴晓天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总裁。他曾经在田间地头经历了知青下放,后来考大学,进入银行就业。1990年代初期,考入五道口“镀金”,直接接触到后来的顶头上司,也是当初的老师。毕业后便跟着老师干,一路迈进金融前沿,名声风生水起。

他说的那位“师兄”,便是他现在从事的这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师兄”要做一件事,找到师弟加盟,师弟就投奔而来。于是,这家公司就诞生了,上市了。

这样的人脉关系,在这个圈子里比较常见。

吴晓天说,学校留给自己的财富,知识是一方面,更珍贵的是这些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人不多,大家都熟,称兄道弟,互相帮忙嘛。”

吴晓天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就他所知,这圈子里“大家一起干事”的人有不少。

他掰着指头数了数,咽下一口茶,再补充几个。圈子里的领头人,便是他们曾经的师长。

在他的描述中,记者眼前浮现一张图:知识、交际、权力、财富,在这个不大的圈子里飞来飞去。

李丹,晚吴晓天两年入校。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工作不太如意,而后考进五道口,憧憬为自己“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进了五道口,李丹为眼前的一切既头疼又兴奋,“我们的老师都是外聘的,和香港理工大学有合作,全英文教学。就像是在读现在的MBA,那时中国其他高校还没有这样的教学模式。”

她对《中国周刊》记者回忆,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官员常来学校开课。刘鸿儒就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史的老师。

刘鸿儒,曾任中国农业银行[2.63 -0.38% 股吧 研报]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证监会主席等职务。五道口学校就是他在人民银行任职初期一手创办起来的。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中的金融教育奇缺,研究生教育更是空白。整个金融界也停留在僵化的思想体系中。培养金融人才成为时代的需要。在刘鸿儒等人的筹备下,1981年,研究生院就在五道口东升公社的一个未启用的卫生院里成立了。

行业内戏称,刘鸿儒把五道口当成了“自己的孩子”。1985、1986年,是探讨金融改革的年份,刘鸿儒常常是白天在国务院开会,晚上到五道口和学生们继续讨论白天的话题。

85届校友王焕斌曾对媒体回忆:“1985年,学校没有电脑,我们的美国老师每天都把前一日的美国股市信息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进行虚拟炒股演练。两个星期后,我‘输’得一塌糊涂,不过,当时‘股票’是个新鲜词,国内1990年才有了真正的证券交易所。”

李丹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出了学校进金融圈”,她的同学们也大都如此。她记得,全班63个人,最后有70%以上的同学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得到了在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

“最好的一个机会,有个同学得到了加拿大皇家银行总部的实习岗位,直接去了加拿大,我们都很羡慕。”

“我们的导师都是金融机构的在职高管,安排个学生实习或者工作岗位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当时,外资银行都想进中国,但是找不到切入口,牌照也不开放,他们和国内金融系统搞关系,就把五道口当做一个切入点,和学校搞合作,设置奖学金,或者提供实习岗位。因为他们知道学校就是央行办的,老师也是中国的金融高管,想以此拉近距离吧。”

毕业后,李丹的这种学校优越感更强烈了。

“早些年,找工作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老师都是在职的。同学大部分都在金融界工作。现在,我们同学之间,经常聚会,还保持着比较紧密的关系。同学圈子,也是同行圈子,大家有互相介绍项目之类的。”

辉煌的“老三届”

细细品读五道口就会发现,五道口金融人才的特殊性,在“老三届”身上体现得最明显。

五道口越是往后入学的学生们,越是感慨,“无与伦比的时代,无与伦比的挑战和机遇,都被师兄师姐们赶上了。”

老三届,指的是学校最初收的62名学生。1981年成立的五道口,在1982年的3月和9月先后招收了18名和22名学生,他们被称为81级和82级。次年,又招收了22名学生。这些加起来共62名学生,俗称五道口的“老三届”。

老三届的特点是,有闯劲。因为老三届的学生大都经历过知青下放,农活磨炼,誓言要改变命运,闯荡出点名堂来。

在学校期间,这些老三届们就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并且直接参与到当时的改革实践中去。

有媒体曾称这些学生“甚至得以时常进出中南海,就改革的前沿问题跟最高领导层对话”。

因为只是学生身份,后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鸿儒对媒体说,“他们是最活跃的‘掺和者’。”

所以,这些学生一毕业,就成了真正的时代弄潮儿。

在五道口的校友录上,《中国周刊》记者看到了诸多金融大家:81级的吴晓灵(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局长)、夏斌(曾任深圳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金琦(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曾任IMF中国执董);82级的王巍(创办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现任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万建华(中国银联创始人,被称为“中国VISA之父”)、蔡重直(曾任香港嘉华银行董事会主席兼CEO,现任中信实业集团董事)、83级的张化桥(瑞银投资中国区副总经理),吴晓勇(任职美国国家金融协会)……

他们,包括他们的师兄弟们创造的历史还有:中国第一家法人股份制银行、中国第一家上市银行、中国第一只基金、中国民间最大信用社、中国第一家柜员制银行……

1985届的学生戴志康,现任上海证大[0.20 1.56%]投资集团董事长,他是人大出身,两年后考上五道口深造,继而南下创业。1992年创立中国第一家私募基金——海南富岛基金,成为“中国基金教父”。

他总结他们这批人时说:“我们在创造历史。”

在五道口最辉煌的时期,曾有一位投资行业的人士笑称,五道口人治理着中国一半的基金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