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仁 没时间后悔粤语:看宰相王鏊与陆巷古村的姻缘际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3:43
  太湖畔,顺着一条幽幽的巷弄,你就走进了一座宁静的古村落——东山陆巷古村。手触两边斑驳的墙影,仿佛走进悠悠的历史长廊。村落里自然散落的明、清时期的厅堂,犹如睡在大自然中的历史,安静中有种奇异的美。其中,明代大型群体厅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宰相王鏊的故居“惠和堂”就坐落在这里。提起王鏊,他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他的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这位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的文采风流、朝廷贡献,已经成为今天陆巷古村的荣耀。而古村的许多历史,也似乎围绕着他展开。顺着他的故事,解读古村物事,寻找一种现代与古代的历史衔接,在纷繁的世事中,来一次原汁原味的沉醉。宁静的村庄陆巷古村有着满山遍野的桔 林,曾是《桔子红了》的拍摄地,许多导演先后还在此拍摄了《红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城之春》等电影和电视剧。游人、 剧组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但与周庄、甪直古镇不同,这里商业气氛不是很浓。

    离太湖湖畔不远,东边,矗立着一座新砌的气势恢宏的牌坊“陆巷古村”。穿过它向前,我们就站在了陆巷古村的村口。站在这里,犹如置身一个福地洞天的进口,视线豁然开朗,只见民居遍布,小树林丛生,古树参天,杂草繁花自然开遍,满目葱茏之色,与城市绿化景观绝然不同,有着一种大自然凌乱而和谐的美。

    顺着石板路,我们走进古村的深处。有序安放的青石板,踩上去,发出轻悠的足音。平整的路面下,石纹凹凸有致。想象即使是下雨天,也不会弄湿村妇们的绣花鞋。不甚宽阔的石板路的一侧,是一条小溪的河沿。水面上横七竖八地停泊着几艘渔船,村民用它来捕鱼捞虾,维持生计。渔船并不用来载客,所以没有景观船刻意雕琢之美。船上有中年汉子在整理渔网,女人们在收拾家什,猫竖着尾巴在主人脚前绕来绕去,喵喵直叫,它在船上没有找到吃的,可能有些饿了。狗在岸边着急地走来走去,将一切看在眼里。主人并不理会它,它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悻悻离去。老宅门前,几位老人正细声交谈着,累了,半闭着眼睛慵懒惬意地靠着门框,小憩一会儿。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恬静。

    空气中浮动着绿叶生长的清香,这是大自然的气息。夏蝉不知疲倦地尖利嘶叫,掩盖了所有声响。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夏天只是一种单调沉重的闷热,在这里,所有的生灵都在承受,在呐喊、在与你共度难关。在7月的骄阳下,你真切地体会到这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夏天。

    自然生灵的喧嚣,更衬托出内心的宁静。走在幽深的古巷,总能让人想到遥远的过去。

    “惠和堂”遇宰相
    漫步在幽静古朴的陆巷,宛如走进一所古宅博物馆,数以百计的厅堂宅第,那斑驳的马头墙掩映的庭院,还有栅板店铺面、青石阶沿、花岗石板路、牌坊石柱遗迹、青苔斑驳的小巷、绳痕深深的古井、被石柱硬撑着的岌岌可危的老宅框架和堆在一角结着蜘蛛网的花窗,都让人细细品味。穿过那些明时的古老建筑,穿过遂高堂、会老堂、晚三堂、见山堂……而后是这座著名的“惠和堂”——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

    惠和堂,据介绍说这曾作为小学堂,屋前的一小片空地曾是学生们的操场。小学堂操场,墙上还有模糊不清几个红字,是文革时候遗留下来的痕迹。惠和堂的墙头,类似于马头墙。抬头看去,明朝宰相王鏊端坐于堂内,手中拿着书卷,很威严的样子!综观这座“惠和堂”,是一座前后五进的明代官宦府第,宽大厚实,厅堂梁架用料粗壮,极为讲究,可称古代大型群体厅堂的典范。主楼楼前有一堵磨砖贴 面的大型照壁,高与书楼屋檐相齐,瓦滴上嵌有砖雕,镌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九狮图”图案。两端各有三块砖雕花鸟图案,照墙中央又嵌有圆形“丹凤朝阳”图案。“惠和”两字意为给人恩惠、世代和平。这些古迹得以保存,完全得益于东山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小岛悬孤于太湖深处,交通极为不便,苏州城中猛烈的政治风暴吹到岛上,逐渐减弱,无法对这里的古建筑来一次彻底的大扫荡,这些古迹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三座牌楼是景观也是历史
    残壁,弃屋,交错的的小青砖铺出一条官路,在这条青石镶嵌而成的紫英街上,成丁字形矗立在东、南、北三面的,是王鏊的三座青石牌坊,即“解元”、“会元”、“探花”牌坊,以粗壮厚实的花岗岩为柱,以沉香木为牌楼,上镌刻有古代骑马、上下桥的标记,其经历了500年的风风雨雨而没有倒塌。细细品鉴三座牌楼,是在品读王鏊一生的功名与荣誉。

    王鏊自小随父读书,十分勤勉努力,16岁所写文章已小有名气。26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得第一,中“解元”;第二年参加礼部会试,又得第一,继而参加殿试,得第三,中“探花”。王鏊少年英才,朝廷极为看重,不久被授于翰林编修,此后他开始步入政坛。一个农家子弟就这样走出江湖之远,走向风云变幻的庙堂之高,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村落的命运就这样被完全改变。王鏊走上仕途之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为一品宰相。之后,古村名人辈出,仅王氏家族就有王禹声、王世琛、王芑孙、王颂蔚等闻名于世。这不足百户的小小山村屡屡大兴土木,平整土地,挖沟修道,架梁造宅。现今古村内尚保存有惠和堂、粹和堂、遂高堂、会老堂等明清建筑二十多处。更令后人羡慕的是,他以诗书传家,家运长盛不衰,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化,其子孙总是站在时代最前列,总是社会的精英分子,就是其女儿媳妇,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是时代的佼佼者。直到今天,他的后人有500多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大学教授,还是站在科技文化战线最前沿。

    唐伯虎在此点“秋香”
    惠和堂有172间房,其女眷所住后院,是一幅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景图,山水花木、亭台楼榭、粉墙黛瓦、栗柱灰砖这些园林要素一应俱全。特别是亭台楼阁,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据说脍炙人口的“唐伯虎点秋香”故事 原型就出自如此。相传,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经常出入王家。其中,祝枝山特别爱好做媒,就极力撮合唐伯虎与王鏊女儿的婚姻。他们第一次相亲即在“惠和堂”的这处后院中,以后他们也见过几次面,但最终没有成功。后来有好事者想借此传一段佳话,只因王鏊与唐伯虎两家门当户对,结成亲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聪明的作者把“点秋香”的地址从王鏊家改成了华 太师家,把千金大小姐改成了丫鬟,这样一来,唐伯虎点秋香果然后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