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中国第一帅:新疆特色的婚姻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46:32

新疆特色的婚姻习俗 1/67

分享标签: 婚礼 新娘 新疆 新郎 女婿 日志原文:http://blog.sohu.com/people/!dGx0NjMwQHNvaHUuY29t/34912584.html

新疆特色的婚姻习俗

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有10个民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他们是维吾尔族、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塔吉克、塔塔尔。因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人数较少,和回族习性相近,故常有人称新疆有7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婚俗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般在正式举行婚礼之前,都要举行“尼卡”的宗教仪式。由于地区和民族的差别,举行“尼卡”的时间和方式也略有不同。有的在婚礼的当天举行,有的则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尼卡”的主持人,一般是寺院里的阿訇。举行的地点在女方家里,新郎和新娘的父母及少量的亲属参加。

“尼卡”虽不是婚礼,但是婚礼的前奏,女方家里进行各种准备,除了将屋子院落打扫干净外,还要准备馕、馓子、糖果、果酱、糕点等各种食品待客。在举行“尼卡”仪式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妈妈哭别,表达姑娘对母亲和家人的浓厚感情,同时也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意思。

举行“尼卡”时,主持人阿訇要向男女双方提出: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是否永远恩爱而不分离等,提问人一般只问三次,若在三次之内不予回答,则表示婚姻关系不能成立。不过在通常的情况下,热恋的男女是没有不回答的,特别是新郎比新娘回答得快,声音响亮而坚定,新娘则在问到第三次时才回答,而且声音细小,几乎听不到,往往由伴娘传达:“愿意”。

在这个仪式上,还有一种有趣的表达忠诚的方式,那就是要请一位姑娘端出精制的托盘,上面摆着一小瓷碗盐水,里面泡有两块小馕,新郎和新娘要当众抢吃醮满盐水的馕。据说,谁先抢到碗里的馕,则表示谁对爱情的忠诚。所以在抢馕时,男女各不相让,表达了他们相亲相爱和携手踏上新生活征途的决心。

选择盐水和馕来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是有典故的。传说过去有个叫依布拉欣的圣人,是主管人们饮食的大圣,由于他找到了维持人类生命的盐,人类才得以生存,所以人们对盐 格外崇拜,倍加爱惜。而馕又是维持人们生命的主食。选择馕和盐作为“尼卡”的一项内容,有着深刻的含义。它象征着新婚的男女,象盐和馕那样永不分离。

新疆少数民族的婚礼是十分隆重而热烈的。由于居住和牧区的条件不同,所以表现的方式和内容也就不同。生活在城市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婚礼都要有迎新娘赠送礼物,“拦驾”、“揭面纱”、唱歌、跳舞、宴请来宾等内容。婚礼大都在男方家举行,也有的婚礼在男女双方家里同时举行,并宴请来宾。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迎接新娘由过去的马车改为轿车,车上披红戴绿,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牧区的哈萨克族的婚姻有严格的规定:同一部落的男女不准通婚,如果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这些措施保证了哈萨克族人口的兴旺发达。

 哈萨克族的婚礼是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他们的婚礼不同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这主要是:不用阿訇主持婚礼,而是由伴娘、伴郎和大家一起唱歌,这种婚礼歌,哈萨克语称为“阿吾加尔”。它没有固定的歌词,却有固定的曲调。“阿吾加尔”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一、序曲;二、劝慰;三、哭诉;四、哭别;五、揭面纱歌。每一部分都反映了不同的内容,表达了不同的心情。因此,要在不同的场合唱,而每一部分又有不同的风俗和讲究,因而唱起来十分有趣。

姑娘在出嫁时,因要和自己的亲人离别,心情是忧伤的,所以,歌中往往倾吐了对亲人和故乡的留恋,对生活的忧虑。

姑娘来到新天地,事先指定好的活泼、诙谐、能说会道的小伙子要唱《别塔夏尔》,即《揭面纱歌》,使她跟亲人见面。歌词不仅要赞美新娘的美丽,还要告诫新娘怎样料理家务、尊敬公婆、跟邻居和睦相处等内容,然后用马鞭将新娘头上的面纱揭去。

 新娘来到婆家,婚礼虽然结束,但歌声并没有结束。在新婚的夜晚,人们还要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赛歌会,以庆贺草原上又有一对青年人成为伴侣。

新疆少数民族的婚礼大都在男方家举行,但塔塔尔族的婚礼却在女方家举行。有趣的是他们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所以婚礼当然要在女方家举行。新郎在举行完婚礼之后,并不离开女方家,而是要“安营扎寨”住上一段时间,居住时间可长可短,一般要住上一、两个月,长的要住上一年,有的甚至要等生过一个孩子后,再把妻子接回家中。塔塔尔族对女婿十分热情,甚至胜过自己的孩子。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女婿,使女婿感到象生活在自己的家中一样温暖。

生活在伊犁河畔的锡伯族婚礼十分隆重,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去食物和彩礼;第二天正午女方要举行喜宴,请女方家的客人来庆贺;第三天要在男方家举行结婚仪式,使婚礼进入高潮。这天黎明前新郎要把新娘接到家中,迎亲的队伍要吹吹打打,叫喊欢呼,非常热闹。

在婚后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要上坟祭祖,第九天新郎新娘回娘家探亲,满月后新娘要回娘家住满一个月。

人口只有八千多的达斡尔族,长期居住在阿拉套山下的塔城县,这个民族人口虽不多,但婚俗却十分有趣。女方家择婿时,有一个“面试”的大关。末来的女婿第一次上门时,在女方家门口站着一位长者,这就是“监考官”,他代表女方对小伙子进行种种测试,内容包括相貌、人品和学识,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问题由女婿的陪同人答复,多采取辩论性形式,只有“面试”和“口试”及格后,方允许进屋,待为上客,这就说明婚事已有八九成的把握了。下次去女方家时,可以得到正式的“录取”的喜讯,并定下娶亲的吉日。

结婚的仪式在男女双方两家举行。第一天在女方家,第二天在男方家,无论在谁家举行,都十分隆重,都要杀猪宰羊备喜宴,请来宾祝贺,同时,还要举行娱乐活动。娱乐活动结束后,新郎要给岳父母准备酒肉和礼品,由护送新娘的亲人带回。从此,这对青年便开始了新的生活。

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他们的生活富有神秘的色彩,他们的婚俗也别具一格。

塔吉克族的婚礼要举行三天,热闹而隆重。第一天,新郎和新娘要挑选陪伴。衣饰上要讲究,新郎头上要缠上红、白两色的布,新娘要戴上系有红、白两色的手绢和戒指,这种装束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第二天,新郎骑上高头大马,要由亲朋好友护驾,弹起民族乐器,浩浩荡荡到女家迎亲。来到女家时,要送给一只肥羊作为见面礼。新娘的女伴要代表新娘向新郎敬两碗带奶油的牛奶,新郎要当众喝完,以表示诚心诚意地接受了女方的盛情和甜蜜的爱情。

青年人的婚礼还要惊动老年人。这天新娘的奶奶要向孙女婿肩上撒面粉,表示祝福。新郎进屋后,要向新娘赠送礼品,并交换戒指。这种礼节结束后,主人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丰盛食品招待新郎和迎亲的人。

第二天,新郎和新娘同骑一匹马回到男方家,一路上载歌载舞,引吭欢歌,算是把新娘娶回了家。

各民族生活习俗:

世界上有许多有趣的见面礼节,新疆民族众多,其见面礼节也是多种多样,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友好的感情。

维吾尔族见面时,按传统习惯,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点头、鞠躬,并说:“萨拉木里坤”(意思是“祝福”)。如果一个人同时遇到十几个熟人,同时可以施这种礼节,他们会很高兴。

假若不会也不要紧,现在许多人也施握手礼,见面时可说:“亚克西姆赛斯”(您好),他们同样会很高兴。 哈萨克族的见面礼显得热情而友好,一般见了客人要伸出双手握着客人的手,以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克木里坤”,同时还要问家庭成员,双方的健康、工作、生活等情况,表示关怀和祝福。妇女见面一般是点头、问候。若长时间未见面,则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塔吉克族的见面礼饶有风趣,妇女见了男性长辈,要拉着长者的手指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一般可施握手礼,若感情深,则互吻对方的手背。妇女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平辈之间互吻面颊和嘴唇。小伙子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对方的唇边,互吻对方的手背。

 锡伯族见面说:“霍卓纳”(您好),蒙古人见面要说“赛伴塔”(您好),俄罗斯族见面要说:“孜德拉斯维基”(您好)。这些民族都施握手礼。

在维吾尔族的男子中,一生中要有三次“托依”(喜事)。第一次是在出生后的40天,要放在摇床上称之谓“毕须克托依”(摇床上的喜事),这天要请客人来祝贺,不过客人都是妇女和儿童,一般男人不参加这种活动。在这天还要举行仪式。第二次“喜事‘是在7岁之前,按着伊斯兰教的习俗,进行“割礼”,称其为“逊耐克托依”。割礼是在单独的房间举行,谢绝女人入内。第三次“喜事”是结婚。无论哪次“托依”(喜事)都要举行仪式,杀羊请客,十分隆重。

新疆的七、八月间,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十分热情好客,他们有“以瓜代茶”的习俗,无论到谁家都会拿出西瓜和甜瓜来招待。若来到伊犁、喀什、和田、吐鲁番、阿克苏等地的农村,当地的主人除了用西瓜、甜瓜招待你之外,还将用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梨、桃子或从架上摘下来的葡萄招待你,让你饱尝各种“名优”产品。在冰天雪地的隆冬还“围着火炉吃西瓜”,一直到翌年的春季。

新疆的维吾尔族是喜欢花的民族,不仅妇女喜欢用“古力”(花儿)来命名自己的名字,就是一些男人也用花来命名自己的名字,特别有趣的是喀什一带的维吾尔族老人,还喜欢把刺莓花衔在嘴里,拿在手上,边走边唱。

男性除了喜欢花儿以外,还常用花的图案装饰自己,如在腰带、鞋子、帽子、衣服的领口、手帕上都印有或绣有花的图案。

维吾尔族的妇女当然也非常喜欢花,她们用花来点缀装饰自己,如用“奥斯曼”(即板蓝、松蓝的根茎)来描黑眉毛,这和他们用植物、花卉来打扮自己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来到新疆,你会发现许多少数民族男子喜欢佩带小刀,每把小刀都有一个漂亮的刀鞘,刀鞘上用金属片装饰有美丽的图案和花纹。少数民族男子佩带小刀,既是服饰上传统的装饰品,又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大都从事畜牧生产,他们生活中杀羊、吃肉、修理鞍具、套具和外出打猎都离不开刀子。在农区和城市的维吾尔族他们常用随身带的小刀切馕、吃瓜、削水果等。少数民族佩带的小刀种类很多,有长柄刀、刀口呈弧线形的小刀等。人们根据自己的职业、爱好佩带不同的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