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势安的老婆:故宫拆铠甲每件回收废铜铁三斤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05:44
故宫拆铠甲每件回收废铜铁三斤半 倪方六    发表于 2011年08月16日

故宫拆毁乾隆御林军铠甲真相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故宫的事就是多,难道事件的背后有推手?

 



图:故宫博物院

 

近来,故宫在继“被盗门”、“错字门”、“瓷盘门”之后,又有网友爆“猛料”:去年,上海恒源祥博物馆收到一项特殊的捐赠——拆了10件乾隆年间御林军铠甲做成的“丝绵被”。我看到这消息后,笑了,这哪是什么猛料?拆毁御林军铠甲的事情,在圈内早不是什么秘密,故宫职工谁不知道?

 

铠甲,又叫盔甲、甲胄,是冷兵器时代士兵的常规作战服;盔护首、铠防身。到了清代,盔甲讲究更多了,面料或用金属片(铁、铜)或用皮革(牛皮),缝口一律用铆钉铆起来,相当坚固耐用。御林军是保卫都城的卫戍部队,以前叫羽林军,因为是皇帝可以直接指挥的御用部队,所以羽林军后来被习惯称作御林军,皇家部队作战水平、忠诚度均很高,他们所使用的兵器、铠甲自然也非同一般,是军队中最好的。

 

乾隆年间的御林军更是这样,御林军的铠甲用铜铆钉铆劳,里面的填充物则是上好的江南丝绵,既耐用,又保暖,是当年极品作战服,一般士兵没有资格穿的。当时,京城有御林军两万多名,这些铠甲一直使用到清帝逊位。民国以后,军队不可能再使用这些铠甲了,这些清代铠甲便成了一堆“废物”。

 



 图:清代铠甲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铠甲归故宫管理,收在故宫的库房里,因为数量太多,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拿走了一部分去做道具。到文革结束后,尚余万余套。当时,也没有人把这批铠甲当宝贝,由于保管不善,长时间没有人问事,鼠咬虫蠹的,“废物”又成了“破烂货”。

 

故宫确实曾处理过这些“破烂货”,但都是请示了上级领导的,有的甚至就是上级领导指示拆毁的——废物利用嘛。

 

1973年,故宫便曾将这批铠甲“处理”给职工,每副五毛钱。当年物资紧张,棉花和布匹短缺,要买还得凭布票。铠甲夹层的丝绵还好好的,职工买回家后便取出来,做棉袄做棉被。据了解,这批御林军铠甲救了不少职工家的急,因为想要的人多,是按人头分配的,每人最多允许买五副,那次大概处理了3000套左右的铠甲。其实当时有不少职工还不想买呢,那个年头猪肉才七毛二分钱一斤,五毛钱也不是小钱。当时的文物专家曹静楼是故宫的“双职工”,便是咬了牙,才花5元钱买了10副铠甲,回家后将铠甲拆了,取出丝绵做了床被子——这就是前几天网友爆的所谓“猛料”。

 

到了文革结束后的l978年秋,故宫又发生了一次拆毁乾隆御林军铠甲的事情。这次是文博专家、已故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先生亲眼所见。傅振伦先生晚年曾有这样的记述——

 



图:图:郎世宁作品《乾隆大阅图》,图中人物不身着铠甲、时年29岁的乾隆皇帝,现藏故宫博物院


我在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协助出国文物展览会工作,见有人从西华门楼上投下大批清代盔甲,问之始知城楼上存有万余套,保存不善,有为耗子及黄鼠狼啮碎者,有毁于风雨尘土者,当局通知由故宫博物院(1956年局长称之为“千人院”)分配院中职工各七套,任其拆掉利用,每套仅由局方收回铜铁三斤半。我见到拆下的白、蓝、杏黄色粗布,白布上书有“乾隆四十二年江南织造”,蓝布料中有“乾隆三十年”江宁织造第二次监制”及“杭州织造第三次制”等字,还有工匠姓氏宣、沈、太、马、百、成等,又有横排墨书古算号码,有书白及“一千八百九十”者,有杏黄布横书者三件。还记有衣料大小尺寸。


傅先生当时对此十分痛心,称“按我国博物馆正在发展,乾隆盔甲万套也不为多,为了求点铜料破坏了二百年的文物,实为不智。”傅先生这话我想说到大家心里了。

 

我写这篇博文,并不是想凑热闹、参与“扒粪运动”批评故宫,我想说的是,这是时代悲剧,不是故宫的错!其实,在那个荒唐年代,中国哪个博物馆没有干过这类荒唐的令人痛心的事情?文物被毁无数啊,明定陵主人——明神宗的尸骨和所躺的那副大棺材,可谓是举世稀见的“无价之宝”,但最后还不是被焚毁了、扔掉了?

 

查看博主的 微博    给博主留言

 

更多博文——

古代休妻与包小三的财产分割 

考古中发现的八大中国古代美女

一个美国人亲见的晚清行刑场面

                                                请看博文的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