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附近美食攻略:接受当下的一切,创造美好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2:04:40

一、初学佛者常见的疑问

    见过不少初步进入佛门的人,他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佛门中说,一切都受因果的支配。甲今天做了对不起乙的事情,肯定是因为乙过去做过对不起甲的事情,所以今天甲做了对不起乙的事情是应该的。”

    诸如此类的说法有很多,比如这里amtf_39师兄所说的:有些父母抚养子女是因为前世欠了子女的,所以子女在承受父母养育的时候,谈不到什么“恩”,只是应该得到的罢了。

    实际上,这些说法并没有基于因果律而用智慧进行合理的观察,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思维,这种思维常会导致思想与行为的混乱。

二、这样的见解“对一半错一半”

    上述初学者的见解应该说是“对一半错一半”。

     对的一半:我们今生所受的一切都是过去(包括前世与今生)的心念以及在心念驱使下的行为和语言决定的。这其实就是佛教中常说的无欺的因果律。

     佛教所说的“因果律”中的“因”不是指别的,而是指内心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有两种:一种是没有身体的行为和语言配合的起心动念,一种是有身体的行为和语言配合的起心动念。人身体的行为和语言,其实只是一个外壳,这个外壳内“包裹”的本质是人的心念,或者说思想。

     “因果律”中的“果”有两种:一种是当下果,一种是未来果。当下果是指:心中生起什么样的心念,自心就需要承受什么样的心念。例如,内心一旦有“爱”的心念产生,自心就会立即体验“爱”的心念所制造的心理感受;内心一旦有“恨”的心念产生,自心就会立即体验“恨”的心念所制造的心理感受;内心一旦有“焦虑”的心念产生,自心就会立即体验“焦虑”的心念所制造的心理感受;内心一旦有“放松”的心念产生,自心就会立即体验“放松”的心念所制造的心理感受……。总之,人内心的一切喜怒哀乐的感受都源于自心的起心动念,如果内心没有起心动念,心里就会什么感受也没有。禅宗三祖僧粲大师在《信心铭》中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三祖大师的这句话意义很深,粗浅地来理解,就可以理解为如果没有起心动念,内心就会什么感受都没有,会感到很清静。

对于当下果,过去的高僧大德有很多精辟的话语来归纳:“自作自受、有什么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等等。这些话语的意思不外乎是:有什么心念自己就要承受什么心念,有什么心念自己的生命感受就成了什么样,痛苦快乐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心念所导致的。

     什么是“未来果”呢?就是未来自己所遇到的一切外围的生活环境——包括人、事等等,以及自己内在的长相、心理习惯等等。对于“当下因果”,人们观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未来果,理解起来就不是很容易了。内心的起心动念,怎么会变成外境呢?譬如说,自己看到的面前的一朵鲜花,怎么会是自己过去的一个念头变的呢?要理解这个深奥的道理,就必须学习佛陀所揭示的“万法唯识”的道理。所谓“万法唯识”,就是外境的一切显现实际上并不是像人们所感受的那样,在外面独立于自心存在,而是自己的心在“放电影”。例如,当我们做梦时,根本不知道梦中见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想出来的,而认为真真切切在外面存在,等到梦醒的时候,就知道了,原来梦中遇到的一切都是心自己想出来的。梦中的心为什么想这样的内容,而没有想别的内容呢?这就是由白天所思考的内容所决定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夜晚的梦境是白天的思想转化而来的。

     现在的心念会转化为未来的外境以及自己的长相,这个深奥的道理最浅显的例证就是“白天的思想会转化成晚上的梦境。”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再搞清楚外境实际上是自心在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觉器官“放电影”,就会知道佛陀所揭示的“因果律”是整个宇宙最大的、最深奥的、对人们离苦得乐最具实用价值的“宇宙大定律”。千万个科学家所揭示的科学定理,其深奥与实用的程度还不如佛陀所揭示的因果律深奥与实用程度的千万分之一。

     一个人对因果律进行详细研究与观察之后就会明白,现在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的起心动念所导致的,好坏都怨不得别人。所以,甲做了对不起乙的事情,确实是因为乙曾经做过对不起甲的事情,这是可以确定下来的。

     错的一半:因为乙对甲对做过不好的事情,所以甲如今对乙做不好的事情是合情合理的。佛教认为,这个观点愚不可及,这个观点支持下的行为也是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佛教理念熏陶的世间凡夫所具备的行为方式。这个见解和行为看上去好像符合“因果律”,其实是对“因果律”的滥用。

、正确的见解应该是:接受当下的一切,通过改变当下的思想与行为创造美好的未来

    从因果律来看,现在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过去的思想与行为所导致的,所以面对一切外境,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应当坦然接受。对当下的外境,“坏的不接受,好的就沾沾自喜”,这种心态是愚昧的,不是理智的心态。因为,外境无论好坏,我们都必须“认账”。所谓“认账”,就是承认这一切都是自己过去的心念以及所作所为导致的,没有其它偶然的因素将这些外境呈现到我们面前来。其它任何一种事物,都没有能力呈现自己所遭遇的外境,唯一只有自心才有这个能力,自心在呈现这个外境的时候,完全是按照因果律来呈现的,因果律对谁都不会有半点偏袒的,否则因果律就不能成为一个规律了。

    “坏的不接受,好的就沾沾自喜”,这种心态不仅是一种愚昧,还会使我们丧失创造“美好当下”与“美好未来”的机会。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因为“不接受”是一种心念,“沾沾自喜”也是一种心念,一种心念生起的时候,其它的心念就没有机会生起了。当生命的资源给不好的心念占有的时候,生命的体验就变得不好了。不仅如此,“不接受”与“沾沾自喜”这两个心念所导致的未来果也是很糟糕的。  

     仔细观察就会知道,“不接受”与“沾沾自喜”这两个心念,根本不是什么美好的心念,在人类所有可能的心念中,有无数美好的心念,其当下的果与未来的果要比这两个心念美好得多。所以,我们不能将生命的资源让给这两个糟糕的念头,而应当让给可以创造精彩的当下生命体验与未来外部环境的心念。

     佛教认为,当下的外境已经呈现,已经没有回天之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当下对待这些外境的人与事情的心念更加精彩一点,因为当下的心念不仅决定了当下的生命体验,而且还决定了未来的生活环境。

     佛教所提倡的就是: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事情,然后用尽量精彩的心态来对待当下已经发生的事情。

四、什么样的念头才是精彩的呢?

    什么样的念头是精彩的呢?不仅自己要去观察,还要多看书学习。自己的心是最好的导师,譬如一个心念生起来的时候,你的内心如果不快乐、不美好,或者看似光鲜实则邪恶,也即“当下果”就不是很好,那么“未来果”基本上也不会好到什么地方去。

可以说整个佛法的精髓与要害,或者说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观察念头与选择念头了。如果一个学佛者,不知道学习佛法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观察念头的善恶,然后根据念头的善恶来控制自己的念头,选择好自己的念头,那么应该说这个人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还只是一个佛法的“门外汉”而已!这个人也还没有从佛法中真正受益。应该说,三藏十二部的佛法,其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来观察什么样的念头会导致什么样的果而已。

     杀盗淫等十种恶念与恶行,不仅当下痛苦,未来还会呈现三恶道的外境;十善业的善念,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生命当下快乐,未来还会更加快乐;与“四谛十二因缘”相应的心念,不仅使我们当下生活在智慧当中,还会使我们彻底远离轮回的痛苦;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相应的心念,不仅可使我们当下安乐,还会使我们利益无数的其他众生。

     以amtf_39师兄所提的问题为例,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有些固然是“还债型”的,但如果子女的心里这样认为:“他们是还债,我享乐是应该的”,而内心没有半点感恩,这种面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心念不仅当下不精彩,未来也不精彩。在父母还完债之后,该子女将一无所得,因为已经将福德消尽之故。但是,如果子女用感恩的心态面对父母应该作的还债,这种感恩的心态,不仅当下精彩,未来所导致的结果也还会精彩。所以,为了自己和父母的现在和未来,不应该认为父母的养育是应该的,而应该怀着殷重的感恩之心去面对父母的养育,这样的感恩之心,可以使自己当下的生命体验美好,还会创造无尽美好的未来。

     所以,感恩之心可以使我们从安乐走向安乐,从光明走向光明;而认为自己该得的心念,会使自己从自私走向自私,从黑暗走向黑暗。这样比较之后,每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会知道该选择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

     人心就是这样,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感恩心是因为自己相信自己活在恩德之中,于是自心当下就承受着恩德。自心的这种感受,会成为一种习惯,最后不可思议的“心性”就会以呈现富饶和丰富的外境来成全此感恩心。而“这一切都是我该得的心”,会让自己活在“索取”与“讨债”之中,这种“索取心”与“讨债心”存在久了,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在未来,不可思议的“心性”会以呈现贫乏的外境来成全此“索取”与“讨债”。这是无欺的因果律所决定的!

五、学佛就是让自己的心念“止于至善”,除此之外,别无他务。

    以前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法大意时,鸟窠禅师教导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认为这样的道理连三岁孩童都知道,鸟窠禅师回敬他说:“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诚然,如今不仅不少学佛者,而且很多不学佛的人,将“善恶”这两个词汇可能会整天挂在嘴上,但是却不知道“善恶”这两个名词是用来对自己的念头进行分类的。他们会天经地义地默认自己心中的所有心念都是正确的,都是好的,根本无需改变,这个世界如果说有什么需要改变,那肯定是别人的心或者外境,根本不可能是自己的心。这就是一种悲哀的习惯,这样的人实际上已经和痛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等待这些人的是未来无尽的痛苦和黑暗。

    实际上,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来细细观察,自己的心中生起的很多念头,都不是很精彩的。即便是善的,其实还可以更善。一个人如果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时刻观察自心,修正自心,那么等待这个人的不仅是现在的安乐,而且还有未来的大安乐。

    古人认为分辨外境的作用与好坏远不如分辨心念的善恶或好坏,因为心念就是人的本质,人的生命轨迹其实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念头而已。如果这些心念的质量不好,那么此人的生命质量就很差劲。外境的商品、食物等物品的质量好坏,比起念头质量的好坏来说,微不足道。因为外境质量好,但念头质量不好,外境质量的好也是白好了。设想一个人生活在富丽堂皇的皇宫里面,外境样样都好,就是自己内心的心念不好,那么这样外境对此人又有什么利益呢?

    内心的痛苦与快乐,生命体验的精彩与否,是由自心看待外境的念头来决定,而不是外境本身。所以,要想让生命精彩、快乐,应当致力于选择自己的起心动念,而不应当“缘木求鱼”般到外境之上去寻求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