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一号沈璐个人资料:毛泽东的策略为何常常高人一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3:53:22

毛泽东的策略为何常常高人一筹?

 

说毛泽东深通兵法,这是只知其一;说毛泽东也通道法,这是知道其二;但是其三更妙啊。毛泽东智谋的其三是什么呢?它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难题有着什么深刻的启迪呢?

 

毛泽东的策略为什么常常高人一筹?毛泽东懂得兵法。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其三了。那么毛泽东高人一筹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分歧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会议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策略思想引发了异议,关于何时与日军作战以及如何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也产生了很大分歧。朱德、彭德怀、周恩来、博古强调“我们不能完全独立自主”,“说国民党集中精力专打我们的主意是不对的”,以及相信红军是可以打大仗的,主张红军主力“还是以全部出动为宜”,因为“人民对红军出动是热切盼望的”,出动太迟会造成不良影响等主张,毛泽东毫不动摇地认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国民党的方针一方面是限制我们,一方面是破坏我们。”

 

1937年的毛泽东是怎么想的呢?“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是毛泽东在解放后提出的口号。这自然使人想到了元末儒士朱升给朱元璋的九字箴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一个高明的博弈策略,它使朱元璋避开了与元朝军队主力的作战,而养精蓄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可以逐鹿天下的强大势力派,并扫平群雄,一统天下。

 

对于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黄克诚认为,这一战略方针是非常英明的。现在形势变了,但是敌强我弱的总的形势并没有变,因此,过去一些打胜仗的原则,比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于我有利的就打,于我不利的不打;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不能同敌人拼消耗,诱敌深入,把敌人放进来打;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发展壮大自己等等,还是应该坚持的。

 

黄克诚坚决地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在华北,他领导八路军第三四四旅实现了向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根本转变,与第一一五师另一部和一二九师一部共同开创发展了冀鲁豫根据地,歼灭了许多敌人,还使部队发展到二万多人。在苏北,他领导新四军第三师,一面加强根据地建设,一面相机地打击和歼灭敌人,粉碎了日伪军两次万人以上大规模的“扫荡”,攻克了敌人一些坚固设防的城镇,使部队由原来的二万多人,发展到七万多人。

 

弱者的优势策略

 

如果只有共产党与国民党两方博弈,那么我党我军的命运实在堪忧,大有被蒋介石彻底剿灭的危险。实力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只剩下三万红军,在重重包围中如何生存下去呢?然而,当博弈的力量有了三个以及三个以上之后,格局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弱者就有了更多的生存机会。西安事变是东北军和西北军对蒋介石进行兵谏,和平解决的结果,使我党我军获得了合法化的承认,并纳入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之中。当时,不杀蒋介石,大多数党内同志不理解。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使党内的思想得到了统一,从而做出了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正确决策。

 

日本入侵中国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变为次要矛盾,而共产党和国民党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此,无论是共产党的军队还是国民党的军队,其首要的任务和使命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如此,所以当时即使是周恩来、朱德这样的大智者也极力主张立即与日军作战。

 

然而,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我党我军的有限的家底或许会很快就拼光了。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在对日作战中,不数日就损兵折将,一败涂地。那么,即使八路军全部出动,对于整个华北前线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最多也不过是能阻敌于一时一地。“考虑到红军存在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挽救华北局部领土丧失于一时,而是要在未来的阶级战争中,夺取全国政权,毛泽东当然不同意让八路军在此时付出致命的代价,致使整个共产党及其革命事业从此失去实力的依托。”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一书中作了分析。

 

熟读中国历史的毛泽东深深地懂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也深深地懂得卞庄子刺虎的策略奥妙。客观地讲,日本侵略者一方面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一方面在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威胁上,日军对国民党军队具有牵制和消耗的作用。这是蒋介石无法集中精力对付我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这一点上,我们与日军有着共同的利益。然而,这种客观的存在却是我们在感情上怎么也无法容忍和认同的。我们怎么能够与日军有着共同利益呢?

 

而历史的真实是,日军侵华对国民党的军队的的确确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学问有道》一书这样写道:

 

“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初,双方谈了半年时间,因为实力对比悬殊太大,中共方面一步步后退,最后退到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和三民主义,公开保证不从事推翻国民政府的行动,不搞土地革命;关于政府改制,变成国名政府下的边区政府;红军被改编,变成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同时,一度准备接受由国民党派驻联络参谋,以及由国民党任命边区政府主席,准备军队不设总指挥部,由蒋介石直接指挥。

 

“因为‘七七’事变突然爆发,蒋介石自顾不暇,无力与中共讨价还价,中共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取得了边区政权和军队指挥上的独立性。”

 

三者博弈,弱者得利,这是博弈论揭示出的道理。而弱者的最佳策略是首先避开任何一方的打击,待机取胜。在巨大的争议中,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策略还是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我党能够在犬牙交错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消灭日本侵略者,并不断发展壮大力量的重要策略原因。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取得完全胜利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它使中国的国际影响空前扩大,奠定了中国战后世界大国的地位,也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打下了其夺取全国政权的坚实基础。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已发展为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正确的策略是党的生命。

 

对于毛泽东的高明,有这样一种流传的说法:事实上,正是因为毛泽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若干重大问题上都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少数派,有时候甚至是正确的孤立者。他晚年发动的一次次运动,才会得到周恩来等人的支持,这是革命时期的幸运,却是建设时期的不幸。中国革命因为有了毛泽东,至少少走了十年到二十年的弯路,但是进入了经济建设时期,却多走了不少弯路.

 

策略有道

 

毛泽东的这一策略来自哪里?孙子兵法里没有论述。然而,我们却可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找到理论依据。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党我军改编成为八路军,接受蒋介石国民党的统一领导,是为“不争”;暂时避开日军主力的锋芒,发动群众,壮大力量,边谋生存边求发展,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为“不争”;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我们后发制人,是为“不争”。而这样的“不争”是为了更好地“争”,是为了不争而胜。

 

毛泽东在1945年4月一次谈话中,讲到八路军、新四军能够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军事摩擦的经验时说:第一条出自《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你打边区,我们就退几十里再说;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做,就有理、有利、有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后发制人确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

 

毛泽东为什么要把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后发制人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成为对敌斗争取胜的一条重要经验呢?

 

原来,从1921年我们党成立开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党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而自己总是处于弱小的地位,连生存都很困难,有时候困难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

 

显然,毛泽东的智谋中,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例如,毛泽东深刻论述过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而以老子为主的道家思想也是毛泽东智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或许正是毛泽东将《道德经》看成是一部兵书的原因所在。

 

毛泽东懂兵法,是一代兵法大家;毛泽东也懂道法,他将道家的“不争”的思想和后发制人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他戎马生涯22年始终奉行的法则,成为他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法宝。

 

兵法主要讲的是争的艺术,是战争的艺术。尽管《孙子兵法》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法则,但是它主要论述的还是“争”,是“战”,因为在孙子所身处的冷兵器时代,不战而胜的例子尽管有但却是罕见的。

 

竞争取胜,战争获胜,兵法之道也。那么,在很多情况下,为了获胜,需要暂时的不争,暂时的回避,暂时的退却。这样的艺术哪里有呢?老子的《道德经》里的论述就是一座不争而胜的智谋宝库。尽管老子本人反对智谋,反对战争,但是他的思想还是被历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运用到了斗争和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就是运用得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大家。

 

说毛泽东深通兵法,这是只知其一;说毛泽东也通道法,这是知道其二;但是其三更妙啊。毛泽东智谋的其三是什么呢?它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难题有着什么深刻的启迪呢?

 

参考文献

 

1、黄克诚 文“贯彻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方针”人民网1994年10月

 

2、杨奎松著《中间地带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版

 

3、刘庭华著《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4、心放著《心兵法》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