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恒集团肖军:八年抗战教会我们的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3:13:43

一段历史,风雷激荡,气壮山河。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1942年,飘荡在被日军轰炸成一片废墟的国统区重庆。歌声嘹亮,响彻云霄。歌声里,有国恨有家仇,有对亡魂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希望。
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也是很多人百年之后最为荣光的记忆。生命脆弱如线,轻轻一割就断。而理想和激情却空前高涨,相似经历造就了共通的话语。唱同一首歌,做同一件事。八年时间,打消了许多的隔膜和差异,打出了一个中华民族。
我们不能感谢侵略者,但关于抗战,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


蒋介石为保育院的孤儿们唱《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成为如今每个国人的精神坐标之一。殊不知,这首诞生于1935年的歌曲,因其奋进的词文和优美的曲调,也曾是抗战时国人最喜爱的歌曲。战时,沦陷区的逃难儿童漂泊了近万里路后,终于到达了儿童保育院。这些家破人亡的孩子们,为时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会长的宋美龄唱了这首歌。在保育院一次演讲比赛上,观赛得蒋介石也罕见地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这首歌被选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台湾就没人再提起了。但曾经,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大义前的共同抉择,见证了很多人的谆谆爱国之心。[详细]

再没有歌曲这样写实 唱出一代人的无奈心声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梁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
周恩来曾和东北军一起唱《松花江上》。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再没能回到故土,张学良没有,齐世英也没有。东北人民的命运是那个时代之典型。故土沦陷,异乡抗争,内忧外患之间,如无根浮萍,河边流浪受孤凄……[详细]

也有现实励志篇: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大刀进行曲》的这句歌词一如“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深入人心。而在当年的报章上,也留下了“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的壮丽诗篇。所谓“歌即有魂,刀未出,魄已夺。”其实歌或无魂,但歌声中,却有浴血的刀魂、不朽的英魂、不败的战魂……
还有歌唱八百壮士的《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虽然这些壮士被俘后下场多凄惨。但他们当时,在国民党的宣传造势下,确实成了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励志曲目。[详细]

被踩在脚下的尊严:国人被迫欢迎日军入城
比起生灵涂炭,这样的照片更让国人不忍直视。它记录了一个民族势微之时,尊严怎样被踩在脚下。我们总是谴责“汉奸”,照片里这些拿着日本国旗欢迎敌人的国人算不算汉奸?
亡国奴,是他们最合适的称谓。亡国奴,指祖国已经灭亡或部分国土被侵占,受侵略者奴役的人。“每周要向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傀儡皇帝鞠躬,要学唱日本国歌,要学日本的历史……”[详细]

伴随着死亡与炮火:日军拍摄的百城沦陷照
“第二课的内容是,弟弟妹妹快起来,两小孩背着书包,还是一个大太阳。”教材里的太阳代表着日本。那时,我还看过电影《水浒传》,电影里的李逵拿着板斧,穿的是日本和服,讲的是日文,连唱带说。”[详细]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而中国仅13.6亿美元,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时,3万多官兵只有1万多支枪,每支枪平均30发子弹,还有些战士拿着长矛。中国军民完全是以血肉之躯抵抗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何以制胜?正如杨虎城所说,我们的力量在于我们懂得必须抗日。这是对国家和民族“舍我其谁”的领悟。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前所未有的一致,让每个人的主人意识无限放大,男人们扛起枪,女人们守起家,孩子们小小年纪也懂得思考家国命运。

爱国不在年纪小 12岁少年无畏上沙场
小男孩李乐贝刚刚12岁,入伍却有一年,是驻印军十四师四十二团的上等兵。李乐贝和很多少年兵一样可能是战争孤儿,家庭的破碎让他早早告别了儿童的稚气,拿起枪参加了战斗。
抗战中有两句著名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其实八年抗战打到后期,不知有多少少年志愿从军,保家卫国。虽然童子军或少年兵多在后方,担任传递情报、照料伤兵、募捐、帮助难民等工作;但可贵的是,也有小兵直接置身前线,浴血沙场。[详细]

理性意气并行 学生也懂思索国家大事
1941年9月,正上高二的齐邦媛拿到了自己的辩论题目:美国会不会参战。这个月9号,蒋介石刚刚发表讲话,盼美国勿与日本妥协,中国要继续抗战。齐邦媛是正方,认为美国会参战。她赢了。三个月后,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这种与历史同步前进的参与感,对她影响甚大。
他们处在最好的年纪,对命运前途的思考刚刚萌芽就适逢国难。在生命的消亡和家园激荡中,这代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野。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国之栋梁,与求学时分的大环境脱不开关系。[详细]

行乞抗战、僧伽救护……那时的爱国者都是行动派
“在向腾冲行军的路上,我亲眼看到,一支几乎全由老弱妇孺组成的1000多人的运粮队。这些妇女每个人身上都背着几十公斤的粮袋,不少人的胸前还兜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曾任中国远征军代理连长的胡自坤老人,回忆当年的场景眼含热泪,“她们全身都被雨水、雾水和汗水浸透,有的实在走不动了,就由其他姐妹手牵着手拉着走……”
还有震动国人的“行乞捐款抗战”,社会名流、职员工人、黄包车夫踊跃捐款捐物,支持国难。在重庆,70名青壮僧人组成“僧伽救护队”,冒着烈火浓烟,脚踏碎片瓦砾,奔走于断垣残壁之间,救助遇难同胞。[详细]

移民潮:这究竟算不算不爱国?
1999年以后的10年间,中国内地有200万人合法获得外国“绿卡”,中国的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
信力建: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国
现在有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是:国民似乎并不信任自己的国家,并不热爱自己的国家,纷纷跑去移民……
愤青不除,中国必亡?
“你说他们脑子进水了吧,他们表现出的见风转舵,搭爱国顺风车,比你精得不知多少倍。你说他们是群脑子有干货的人吧……”
“爱国贼”,中国真有吗?
最近,有位著名学者因出卖情报而被判刑,于是一群人激动起来:看!这就是“爱国贼”。笔者跟这位学者有过一面之交,从未听到过他有什么出格的“爱国”言论……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民族”的概念。此后,在他国意图分裂的威胁下,关于“中华民族”之属性的大讨论轰轰烈烈,终于在日军的炮火中,中国人齐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走向民间,成了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亡国灭种危机当前 “中华民族”终于成型
早在抗战之初,毛泽东就说过,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日本在侵华之初,确实一直着力于分裂各个民族。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即在“民族自决” 的幌子下成立伪满洲国,“中华民族” 的问题又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1932年,察哈尔的德王假借“民族自决”的名义宣言内蒙自治。1935年底,“华北自治运动” 展开,傅斯年特别撰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1937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的团结》一文,主张:“在中国的版图里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在这个民族里的种族,他们的利害荣辱是一致的,离之则兼伤,合之则并茂。”[梁启超与“中华民族”]

“百年耻辱一笔勾销”:重塑民族自尊与骄傲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正义报》以《百年耻辱一笔勾销》为题发表评论,毛泽东也说“一百年来受人欺凌、侮辱、侵略、压迫,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那种难堪的奴辱地位,是改变过来了”。
这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自从1840年列强把战火烧到东方后,中国就陷入了连年的争战之中,从那时起的整整一百年,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屡战屡败,从未赢得过一场完全胜利的战争。百年战败,任人宰割。曾经的东方巨人被称为病夫,民族尊严和骄傲更无从谈起。日本如一记重锤敲醒了国人,在战火中褪去一身腐气,民族精神熠熠生辉。[详细]

“落后就要挨打”:如何生存才更有意义
最早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是斯大林,他所说的“落后”还仅止是工业或者说是重工业的落后,而实际上,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它的落后并不仅仅是工业的落后,也不仅仅是经济的落后,而是综合国力的落后,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内部的涣散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低下。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都懂,但是活着的问题不能代替如何活着的问题;求生存不能代替追求有意义的生存。而拆掉那些联系现在和过去的老建筑,不能成为“发展”和“进步”的代价……[三个臭皮匠 笑煞诸葛亮][还有什么我们不敢拆?]

蒋介石:《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
“我中华民族建国于亚洲大陆,已经有五千年之久了。世界上五千年的古国,到现在多成了历史的陈迹,惟有我们中国,不独巍然独存,且正与世界上爱好和平反侵略各国……”
毛泽东:中华民族是站起来了
“现在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中华民族是站起来了!一百年来受人欺凌、侮辱、侵略、压迫,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那种难堪的奴辱地位,是改变过来了。”
黑龙江为开拓团立碑,称体现中华民族胸怀
洪振国说,政府通过立碑,一方面是让来参观的日本人可以找到养父母的名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中日后人了解真实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以德报怨”的胸怀,我们是带着反省历史、祈愿和平的想法立碑的。

不能否认的是,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七八十年前的中国有相似的地方:意识形态混乱,腐败惊人……站在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上,很多人信心全失。六十多年前,这个国家一贫如洗,他的子民坚守废墟重建家园;六十多年后,许多人选择移民去追求理想生活。再回抗战,只是希望历史能照亮未来……

被利益化的耻辱:抗战英烈抵不过开拓团
当赵尚志被俘后斥责伪兵“你们出卖了祖国”时,他一定想不到,仅仅不到七十年,这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上,就竖起了纪念敌人的碑。而他自己的后人,却连自费立碑的机会都没有。当张自忠、杨靖宇、赵一曼们怀着对国家对同胞的大爱牺牲时,他们也想不到,自己的鲜血,会成为他人赚钱的工具。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让人不耻的态度。前者如方正县,选择“抛媚眼”,日本既是侵略者,更是一种富裕、优越的存在。后者如一些商家,选择“吐口水”,历史在他们眼里只是擦脚布,抵制日货才是最终目的。[详细]

66年了,日本,我们依然没学会
“七二三”动车追尾惨剧后,日本高铁47年零伤亡的记录在中国人眼中几成神话。这是我们的邻邦,又是过去的敌人,八年抗战将“落后就要挨打”六字写进了中国人的基因密码。自此中国人对于日本就有一种很矛盾的心理:仇视,但又暗自佩服。可以66年过去了,关于日本,我们依然没学会。
既没学会日本高铁的严谨和科学,也没学会日本人在地震废墟中的优雅和有礼,更没学会日本对于祖先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我们甚至需要去日本看唐代建筑……[详细]

究竟该如何理智地对待历史?
方正县上演的“中国式碑剧”暂告段落,但留给我们的疑问还没有结束。我们究竟应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中国与日本,始终有牵扯不断的纠葛。对于如今中日关系,似乎已有一个公认的说法:近十几年来,两国民间关系一路降温,由热而冷,甚至彼此以强烈的民族主义相抵触。现在,在我们逐渐强大并已经超过日本的时候,作为一个大国,国民心态应该也是一种大国民的心态,特别是对于历史上的事情,原则上我们不能忘记,但也不必继续扩大和加深这种仇恨。[详细]

方正碑剧调查:当地姑娘喜欢嫁日本
在当地一份免费派发的杂志上,每期都刊登有许多赴日中介广告。其中有赴日探亲、劳务、留学等信息,但数量最多的是介绍“日本婚姻”。“热心为你介绍日本优秀男士,签证率100%。”其中一个豆腐块大小的广告这样写道。

大学生竟将唐代诗人当革命烈士缅怀
“荒唐,唐代诗人张志和竟成为革命烈士!”近日,有网友无意间在黄石理工学院官网发现一则奇闻,该校电气学院将某次去唐朝大诗人“张志和纪念馆”的活动称为缅怀革命烈士,引发网友捧腹,不少网友调侃称:“把张志和奉为革命志士真是一大创举。”
分享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