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体记2txt:标普遭美政府“收拾”:敢降信用评级 老子查死你 印度惊醒:效仿美国对于印度是一场灾难,东方为典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4:25
敢降政府信用评级 立即查你内幕交易

    标普“犯上”遭美政府“收拾”

    最近,一纸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报告,令标准普尔公司遭到政府监管方的“报复”性回击。

    据外电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目前正在对标普评级机构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一事展开调查。该机构已要求标普披露在上周正式宣布下调美国评级之前已获知这一决定的职员名单。另据报道,美国证交会还考虑出台新的监管规则,要求评级机构公布其在评级过程中犯下的“严重错误”。

    标普想重塑形象挽回声誉

    事情起因于本月初。北京时间8月6日,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首次取消了美国债务的AAA评级,把美国主权债务评级降至AA+。信息刚一发布,美国财政部就作出反击,指责标普评级中存在计算错误,标普对此坚决否认。还有人要求美国监管机构调查标普评级可能涉及内幕交易。对上述指责和怀疑,标普发言人表示,其具备符合监管要求的相关措施和程序。而截至目前,美证交会也尚未发现标普内部人士泄漏信息或有不正常的交易行为。

    包括标普在内的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一向维护美国利益,这次为何一反常态?业内人士认为,标普此举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道德而不得不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

    “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信用评级早就应该下调了。此前,标普曾预警未来10年美国政府若达不到减少赤字4万亿美元,就下调其信用级别,现在美国政府只减少2万亿美元,所以,这次标普不得不兑现自己的诺言。”

    徐洪才表示,另一个原因是,标普也需要维护其独立、客观、公正的评级机构形象。他说,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在当时证券衍生品泡沫形成过程中,三大评级机构帮助美国粉饰太平,后来泡沫破灭,三大机构遭到全球谴责。标普此次需要修补缺陷,重塑形象,挽回声誉,这也是它的内在需求。

    动了美国政府的奶酪

    美国首次失去AAA评级,意味着诸多利益受损。分析人士指出,此后,美国不再享受最优信用评价,对美国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消费者来说,财务负担将加重,美国政府每年将支付更多的利息开支。而且降级对资本市场亦有重大打击,这对于本来就复苏乏力的美国经济来说也不是一个好消息。

    “动了美国政府的奶酪,损害了美国、美元的形象,触犯了他的根本利益,美国当然恼羞成怒,所以要展开调查了。”徐洪才对记者说。

    网友评论说:“美国开始动用政权力量来向标普算账了,制造麻烦的立即要被收拾!”“这就是美国的民主,只要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就搞死你!”

    美国政府和标普这场较量最终谁会是赢家呢?建银国际高级策略分析师刘红哿对本报记者分析说:“我觉得,美国还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标普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使得美国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会比较慎重。如果美国证监会找不到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标普存在内幕交易行为,可能很难对其进行实质性干预和处罚。反过来,如果在缺乏证据情况下强行处罚标普,美国政府将在全球投资者面前失去信誉。”

    互揭伤疤暴露利益动机

    以客观、公正示人的世界大腕级评级机构被指责计算有误,涉嫌内幕交易;以自由、民主为荣的美国刚被降级立刻恼羞成怒挥舞起“调查”的大棒。双方不顾自身标榜的形象互相揭短,令世界人民大跌眼镜之余也从中看出,美国的政府和机构,无论身披多么华丽的公正、民主外衣,都掩盖不住一切皆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自私尾巴。此事件除暴露出美国政府的问题外,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包括标普在内的三大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垄断行为也亟需改变。

    刘红哿说,这次标普“犯上”,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动荡,促使人们再一次考虑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以及他们是否公正地使用了这一影响力。

    “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应该改革了!”徐洪才呼吁说,三大机构呼风唤雨,垄断着世界评级市场。评级机构的职责和使命是帮助投资者了解真相,但揭示出真相后,市场也被杀伤了。应该打破垄断,建立多元化的机制,让新兴经济体也发出声音,用多种评级的声音局部释放风险,给市场参与者有个选择和缓冲地带,也给政府执政者以纠正错误的时间。

    徐洪才还指出,要加强对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提高它们的透明度。现在三大评级机构是黑箱操作,其评级方法和分析体系外界都不知道,这很危险,它们若瞎搞就会把全世界搞乱了。   中国7月份贸易顺差回升到近315亿美元——达到2009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可能引发新一轮有关人民币被不公平低估的歇斯底里的抱怨。但在美国政客们就此问题发表高见前,应该考虑一下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新近一份研究报告中的发现。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加林娜·黑尔和研究顾问巴特·霍布金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在美国消费品市场中所占份额远没有普遍认为的那么高。     他们通过对美国商务部、美国劳工统计局和人口普查局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美国家庭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中,88.5%来自美国国内。在剩余11.5%的进口部分中,中国制造商品刚刚超过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只占美国总体消费支出的2.7%。     就连这个数据也夸大了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在美国总体消费支出中的实际份额。原因何在?因为几乎所有消费品的制造都涉及很多环节,准确统计不同部分产自何地会进一步降低“中国制造”商品的份额。     对此,黑尔和霍布金的解释是:显然,如果一双中国制造的运动鞋在美国要卖70美元,这70美元并不都属于中国制造商。事实上,零售价的大部分会用来支付把鞋运输到美国的运费、售出这双鞋的店面的租金、美国零售商股东的分红以及运动鞋的营销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与营销过程有关的美国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薪金、工资和福利。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进口商品价格中平均36%付给了美国公司和员工,对于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来说,这一比例甚至更高。     黑尔和霍布金写道:“平均来看,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上每花1美元,就有55美分流向了美国本土服务业。换句话来说,‘中国制造’中的美国部分约占55%。”     这就让问题更复杂了。在88.5%这一贡献给美国国内制造商品上的消费支出中,也含有“中国制造”的部分。把这块也加上的话,黑尔和霍布金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在美国家庭消费中的总体份额仅为1.9%。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的是在美国政治争论中如此可怕的“中国威胁论”言过其实。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或许增长迅速,但在总额中仍微不足道。美国员工和企业也从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好处。     糟糕的是,有人以为人民币升值可以为美国制造商在本土市场上创造更大空间——这一空间已经饱和了——这种希望似乎更不可靠了。如果“中国制造”的进口商品的大部分成本实际上已经贡献给了美国员工和企业,那么人民币升值仅会对美国制造商的竞争力产生有限的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制造”所占份额很小还有一个好处,这意味着中国通胀对推高美国商品价格的影响有限。     美国可能无法迫使中国重估人民币,但他们至少可以逃脱中国超速增长所带来的通胀恶果。 印度议会议员强调,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已面临崩溃。          据伊通社报道,包括印度人民党、共产党在内的印度议会各党派领导人表示,金融危机笼罩着西方和欧洲,英国的骚乱已蔓延到了该国的部分市区。他们强调,印度效仿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于新德里是一场灾难,印度必须以本土和东方为典范寻求独立政策。         印度议会JDU党领导人沙拉德·亚达乌在昨天下午召开的会议中批评印度盲目效仿美国和西方,并指控新德里政府是美国的走狗。他说,现在,华盛顿已经破产,它在印度也没有任何的地位。         他在描述美国经济的严重性时说,数十万印度人正在放弃美国,新德里必须为他们谋求出路。         印度议会另一名议员拉鲁·怕拉萨达吉也认为美国经济问题很重要,他说,美国的影响之一就是毁坏了印度的古老文化。         印度共产党人士库鲁达斯·达斯库帕塔也说,所有成员一致强调,印度不能追随美国模式,不能面临类似的问题。         印度议会印度人民党人士穆尔利·马努哈尔·朱希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困扰欧盟的诸多问题会令印度公司面临严峻的状况,可能会导致非欧美人返回他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