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飞正传阿飞的妈妈:[稀饭阅读]高中版:2011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强化练习(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29:11
     背景知识:
    
    心理学常见的20个问题
    
    1、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2、什么是心理过程?
    
    人 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 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3、什么是认识过程?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总要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技即为认识过程。
    
    4、什么是情感过程?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并非默然视之,无动于衷,而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或气愤、厌恶、不满等情绪、情感心理现象,这就是情感过程。
    
    5、什么是意志过程?
    
    人们对外界事物不仅要去认识、产生各种情感,而且回根据实践的要求,拟订计划,制定方案,并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计划来改造,进行创新活动。人们这种自觉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6、知情意之间有何关系?
    
    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过程是引起人 情感和确定自己目标的基础,深厚的情感起着动力的作用。激励着人的意志行动和认识活动。而人的意志坚强与
    
    否反过来对人的认识和情感以及目标的实现起着巨大的作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同样,人的需要与动机的产生与发展有依赖于人的各种心理过程。
    
    7、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动机和人的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紧密相联。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8、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的生理的与 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大类。如对食物、水、空气、温度、运动、休息等的需要属于生理需要; 而对劳动、交往、艺术、文化知识的需要则属于社会性需要。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等。人的情绪与情感不外乎是对上述生理的与社会的,或 精神与物质的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上述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9、什么是气质?
    
    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与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不完全一样。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常常指一个人的风格、 风度,或某职业所具有的非凡特点,而心理学的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生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表现的强度、速 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方面的心理特点。
    
    10、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情感、意志各种心理过程,还会表现出每 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就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就叫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
    
    11、人们常说的四种气质类型是什么,其主要表现特征有哪些?
    
    人们常说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心理特征主要有: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强烈、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
    
    多血质:活泼热情,充满朝气、行动敏捷、灵活机智,善于交际,适应性强。
    
    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内向,不易激动,注意稳定且难以转移,沉着坚定,善于自制。
    
    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对事物反应敏捷,善于观察别人易疏忽的细节,情感发生较慢,但持续时间长久。体验深刻具有内倾性。
    
    12、气质能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做什么、如何做,是由动机、愿望、 信念决定的。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不能单凭气质类型来评价人的行为的社会价值,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品德 高尚的人,也可能成为有害于社会的人。
    
    13、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敏锐的
    
    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深邃的思考力等等,能力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时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4、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人经常如何 对人、对事和对自己所表现的基本特点。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贯穿在他 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中的表现。性格表现着一个人的品质、道德行为和世界观,他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 义。气质和能力虽然都是人的个性特征,但和一个人的动作快慢、能力的高低,并不体现一个人的个性本质。而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表现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 式。如何对待客观事物,和怎样对待客观事物,就从本质方面表现了个性。它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如忠诚、坚定、勤劳和勇敢等性格,对社会就有积极作用;而虚 伪、奸诈、懒惰和自私等性格,对社会就有消极影响。之所以说,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还因为个性的其他方面,如气质、能力如何表现,以及表现的程度, 都以性格为转移。
    
    15、性格与气质有何关系?
    
    性格与气质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由于性格和气质有着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因此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有人把活泼、好动、性子太急、太慢的气质特点说成性格。而把“老实稳重”、“一丝不苟”的性格特点说成是气质。 实际上,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的非常紧密。性格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在性格结构中,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起着主要作用,因 此社会生活条件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就有明显的区别;而气质是由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所决定的,更多带有先天性,因而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气质可能表现出 相同的特点。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可以掩盖和改善气质。
    
    16、性格和能力有何关系?
    
    性格和能力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首先,性格特征对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例 如,认真、勤奋、热忱、谦虚、坚定、自信、责任感和事业心等优良性格品质,都能 促使能力更好地形成与发展。同时,优良的性格特征也往往能够补偿某种能力的不足。俗话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早入林”等说的就是勤奋这种性格特征队能 力缺陷的补偿作用。不良的性格特征,如马虎、懒惰、对视野的淡漠、敷衍了事和狂妄自大等都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甚至是能力衰退。其次,性格与能力往往是在同 一活动中形成的,人的每一活动都又各种心理活动参加,与此同时也就发生着体力、智力和性格上的一系列变化。
    
    17、人的性格结构与特征有哪些方面?
    
    性格是有许多成分或特征组成的。结构非常复杂。通常把性格的结构分成四个方面,即: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18、什么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对工作以及对自己所表现出的态度即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如有无同情心、勤奋或懒惰、严于律己或放任自己等。
    
    19、什么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人的意志表现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与人的意志相应的性格特征叫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自觉性。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与自觉确定的目的。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则,为冲动性、盲目性、举止轻率和独断专横等。
    
    (2)果断性。指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判明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则为武断或优柔寡断等。
    
    (3)坚毅性。坚持预定的目的。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与障碍,不怕挫折与失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常常表现为行动的摇摆,经不住挫折和困难,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而在事业上一事无成。
    
    (4)自制力。这是表现在支配和控制自己行动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冷静,沉着等,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任性、却、懦弱和易冲动等。
    
    20、什么是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又表现为四个方面,具体为:
    
    (1)表现为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感染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程度,如有的人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富于激情。而有的人情绪体验比较微弱,情绪安宁、冷漠。
    
    (2)情绪稳定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一个人情绪受外界条件变化而产生起伏和波动的程度。如有人在重大事件面前,情绪比较平稳,对情绪易控制;而有的人容易激动,情绪的控制力弱,情绪起伏很大。
    
    (3)情绪持久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情绪活动时间和对身体、工作和生活影响的久暂性;如同样遇到悲伤事件,有的人持续的时间短,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较短。
    
    (4)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指不同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稳定表现的程度,如有的人经常欢乐愉快,有的人经常抑郁低沉,有的人经常心情安静,有的人却常不安和激动。不同的主导心境鲜明地反映着不同的性格特点。
    
    拓展阅读:
    
    Next time a customer comes to your office, offer him a cup of coffee. And when you’re doing your holiday shopping online, make sure you’re holding a large glass of iced tea. The physical sensation(感觉) of warmth encourages emotional warmth, while a cold drink in hand prevents you from making unwise decisions those are the practical lesson being drawn from recent research by psychologist John A. Bargh.
    
    Psychologists have known that one person’s perception(感知) of another’s “warmth” is a powerful determiner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Judging someone to be either “warm” or “cold” is a primary consideration, even trumping evidence that a “cold” person may be more capable. Much of this is rooted in very 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Bargh argues, when babies’ conceptual sense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 is shaped by physical sensations, particularly warmth and coldness. Classic studies by Harry Harlow, published in 1958, showed monkeys preferred to stay close to a cloth “mother” rather than one made of wire, even when the wire “mother” carried a food bottle. Harlow’s work and later studies have led psychologists to stress the need for warm physical contact from caregivers to help young children grow into healthy adults with normal social skills.
    
    Feelings of “warmth” and “coldness” in social judgments appear to be universal. Although no worldwide study has been done, Bargh says that describing people as “warm” or “cold” is common to many cultures, and studies have found those perceptions influence judgment in dozens of countries.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armth, Bargh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which involved 41 college students. A research assistant who was unaware of the study’s hypotheses(假设), handed the students either a hot cup of coffee, or a cold drink, to hold while the researcher filled out a short information form: The drink was then handed back. After that, th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rate the personality of “Person A” based on a particular description. Those who had briefly held the warm drink regarded Person A as warmer than those who had held the iced drink.
    
    “We are grounded in our physical experiences even when we think abstractly,” says Bargh.
    
    1. According to Paragraph 1, a person’s emotion may be affected by ______.
    
    A. the visitors to his office
    
    B. the psychology lessons he has
    
    C. his physical feeling of coldness
    
    D. the things he has bought online
    
    2. The author mentions Harlow’s experiment to show that ______.
    
    A. adults should develop social skills
    
    B. babies need warm physical contact
    
    C. caregivers should be healthy adults
    
    D. monkeys have social relationships
    
    3. In Bargh’s experiment, th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______.
    
    A. evaluate someone’s personality
    
    B. write down their hypotheses
    
    C. fill out a personal information form
    
    D. hold coffee and cold drink alternatively
    
    4.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
    
    A. abstract thinking does not come from physical experiences
    
    B. feelings of warmth and coldness are studied worldwide
    
    C. physical temperature affects how we see others
    
    D. capable persons are often cold to others
    
    5..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Drinking for Better Social Relationships.
    
    B. Experiments of Personality Evaluation.
    
    C. Developing Better Drinking Habits.
    
    D. Physical Sensations and Emotions.
    
    答案
    
    1.C
    
    解析:细节推理题。 由“he physical sensation(感觉) of warmth encourages emotional warmth, while a cold drink in hand prevents you from making unwise decisions”一句可知。
    
    2.B
    
    解析:细节推理题。答案见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3.A
    
    解析:细节理解题。 由“th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rate the personality of “Person A”based on a particular description.”一句可知。
    
    4.C
    
    解析:推理判断题。 根据全文所述,且在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都有明确论述。
    
    5.D
    
    解析:主旨大意题。 本文第一自然段就已点明本文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