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邮箱个人版 app:治病与治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00:19

治病与治体

  记得好像是裴多菲的诗,少时读的,现今脑海里只剩个梗概: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诗句不免把“希望”两字诅咒得太恐怖,似乎有点引喻失义。然在我把希望置换成肿瘤,倒是十分匹配,好端端的健康人,一旦肿瘤细胞上身,就敲骨吸髓,把体内所有的精华物质,榨吮殆尽,成了形销骨立的一张皮囊和一副骨架,然后熄灭你的生命火花。祸根是万恶的肿瘤细胞。

  当今现代医学治疗的基本观点是早发现、早手术,铲除病根就是恢复健康。我有一位老友三十年前在例行体检中,“甲胎”异常增高,进一步检查确诊肝内有一粒极小的原发性肿瘤,立即手术,健康至今,倘晚发现、不手术的话,是难逃“灰飞烟灭”的后果。真庆幸生活在科技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分享时代对每一个活着的人所带来的福祉。手术切除肿瘤,针对的是病根,这种治病思维,西医如此,中医也如此,金代张从正说: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在以治病为首务上,可称中西同辙,不分彼此。切莫以为中医不主张外科手术的,早在一千数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探索手术除病了,华佗说:“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麻沸散(请注意,华佗已发明了麻醉剂)。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若病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魏书·方技传》)。”这在当时应是引领世界医学风气之先的,只是缺失相应科技条件的支撑,以及伦理观念的制约,中医手术治病没有得到发展,当时华佗的绝活也未能传承至今,令人扼腕神伤。

  宋以后中医学似乎换了个样,把治病观念逐步转移到治体上来,所谓治体,指调整体内阴阳气血,通过增强抗病能力来蠲除寄附在人身上的病邪,带来的影响是服补成风:李杲主补气,丹溪重滋阴,景岳强调“治形”(即治体),天士专主益体,不同流派围绕着治体的核心,决定和左右着近数百年来的医学发展和走势,现今仍十分热闹的温阳派理论,盖其遗绪也。年轻中医今天看不懂宋前医方,症结在于学术观念上只是循着治体的范围在兜圈子,不明宋前医学是另一大框架,另一种治病思维。不谈理论,只从宋前后药物的实际临床应用,就可看清治病与治体的历史转移轨迹。

  升麻是一味清热解毒药,宋前医方常持作首选抗菌素用,所谓“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不管体质如何,火热病症概可用之。宋后学风陡变,由治病转向治体,升麻质轻而其名冠升,洁古、东垣无限引申,定格为升阳药,作为气虚内伤病证的辅助药,清热解毒的专长,反湮没不彰了。附子治病的性能在逐血化瘀,治体的作用是温阳助火。宋前主治病,故中风、心梗、急腹痛不论体质皆列为主药;宋后侧重治体,只局限在阳虚内寒的病人用,将宋前逐瘀的学术精华束诸高阁、废置不用,迄今莘莘学子犹蒙昧其中。

  晚近数十年,西医治病的同时,关注及治体了,免疫领域里日新月异的进展,即见其一斑。敝见中医在深化治体的基础上,当潜心宋前治病格局的研究和探讨,做到古今融贯、病体同治,让中医学在我们这一代重塑辉煌,造福百姓而不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