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奇冰川:李渊为什么一定要杀刘文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3:02:31

李渊为什么一定要杀刘文静  

2009-06-03 09:00:5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杀文静一案,非常好的体现了古代的“跟人”政治的特色,如何选择一个你能跟随的主子,是需要巨大的政治智慧的。此风于今不绝,跟人政治是中国政治乃至东亚圈政治里面最要紧的原则,自己觉得还算有些体会,所以抛个砖头,请大家看看,随便聊几句。

四个男人的故事——李渊为什么一定要杀刘文静

唐初政治斗争中,最不可思议的政治斗争就是刘文静案,事实上,杀刘文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于政局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代枭雄的李渊为什么会出此昏招,一直是大家探讨和关心的问题。

故事主角:李渊(四人中的“老大”,时任太原留守,大体相当于军区司令是也)李世民(四人中的“老二”,时无职务,最响亮的名头是“李家二公子”,人称“二郎”)

裴寂(时任晋阳宫监,皇帝的行宫,虽然不常来,还是常设以备接驾,管五百多宫女)刘文静(时任晋阳令,行政系统的一把手)

以上算是介绍出场主要人物。

需要明确的是:裴寂是跟李渊的,刘文静是跟李世民的。把握这点,对于理解下面的故事非常有意义。

《一对好朋友》

1、刘文静和裴寂曾经是好朋友。隋末,(刘文静)为晋阳令,遇裴寂为晋阳宫监,因而结友。夜与同宿,寂见城上烽火,仰天叹曰:“卑贱之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何取济?”文静笑曰:“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  

《各自的选择》

2、隋末已经看出了各自的选择,裴寂选择了李渊,把准备御用的宫女送给李渊玩,李渊也敢于享用,可见反心早起(另有“堂主”之事可证)。而文静对于才18、9的世民高看一眼,但裴寂不以为然。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深自结纳,谓寂曰:“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寂初未然之。

高祖留守太原,与寂有旧,时加亲礼,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

《父子关系与天下局势》

3、杨玄感起兵失败以后,李密翟让、杜伏威、窦建德,所谓“四海糜沸”是也。赵魏以南,江淮以北,莫不响应。而且李密他们已经占领洛口仓。刘文静是李密的“亲家”,所以下狱。世民探监,文静启发式教学,提醒世民要反,这既能救己,也能立功。这里面有一个李渊到底知道不知道的问题,黄永年坚决主张都是李渊的功劳,世民很差劲。孟宪时说是一个主谋一个首谋。我的看法是,双方各自运作,李渊有自己的想法(堂主之想法),世民也有自己的想法,而面对最高权力的谋夺,世民很难直接和父亲说,一但父亲为了自保,把自己抛出,那可怎么办?这是有证据的,因为当李世民正式和李渊提建议的时候,李渊的第一举动或者说表面工作就是“执汝以告县官”,所以我倾向于相信世民是暗自运作的,因为他很难或者根本没有办法保证父亲一定不把自己当作替罪羊,另外在李渊方面,(如果谋反事发)就算心里不想用世民替罪,在保全家族的前提下,也很难不用世民顶罪(假如世民事先和他说过的话)。在这种政治家族中,亲情的地位永远是在权力后面的。因此,世民自己运作自己的事情,是合情理的事情。从后面打西河等情况看,建成这个时候也在运作,只不过史料湮灭,建成的运作基本没有留下来,而且建成本来也不是无能之辈,他能狠心的抛弃小弟弟,也是常人所难(李建成、李元吉弃其弟智云于河东而去)。

4、李渊应该是多少知道建成、世民的各自运作的。只不过不说而已,一但世民来鼓动造反,先推卸责任,这应该是李渊老谋深算的地方,成功自己还是老大,不成功,只能说是逆子所为(当然他自己也跑不了,不过在拥兵自重的情况下,也许能逃一条生路?)。李渊把责任都推出去了,破家亡躯真的要世民自己承担,化家为国的享用者却是自己。李渊的算计到家了,但是世民也没有失去什么。

《汉奸的言论》

5、起兵之后的一些小故事,不详细说了。杀王威、高君雅都说明李渊早有准备,否则怎么会埋下刘世龙这样一个小密探。要打中原,必然保证自己的后院稳定,因此刘文静出使突厥,摆平了突厥,算是立下了大功。“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高祖大悦,谓文静曰:“非公善辞,何以致此。”这说明文静是真有本事的。不过文静答应突厥的条件,等于汉奸言论。意思就是你可以到我们家来随便掳掠。

《共同奋斗的初期》

6、打西河,是建成、世民都立功的时候。这时候,矛盾不明显,甚至没有矛盾。而且裴寂也贡献不少,包括500宫女。孟宪时说,不知道这五百宫女对于打仗有什么用,呵呵。不是他假正经,就是他不好意思说。古人军队,何时能少了营妓。性欲是必须解决的,否则军队没有战斗力,长期以清教徒的信仰战斗,那好像很难。另外对于功高者,经常要赏赐美女的。可怜这些女孩子,本来是供应给皇帝享用的,现在变成了大兵们的享乐物了。

《矛盾的出现》

7、打完西河,接着再打,就出现矛盾了。主要有2次矛盾,一次是打宋老生,一次是是否直接进攻长安。很不幸,李渊所必然有的保守心态,决定了他不能像一个红眼的赌徒那样去抉择,他需要的是稳定。这不是他的能力强不强的问题,而是他的位置决定了他的思路,屁股决定脑袋,这是必然的。而这时候世民表现出来的决断力,大大刺激了李渊的神经了。裴寂只是一个宫庭政客,没有实际的军事斗争能力,他所讲的话,都是李渊的意旨,换言之,他就是李渊的代言人,李渊不好直接说的话,都是裴寂来说(裴寂在提供了错误的建议之后,还能得到大量超额赏赐,足证,见上条的最后引文)。这两次决策的背后,就是李渊的决策。而世民表面否定的是裴寂,实际上否定的是李渊。世民是一个疯狂的赌徒,只有胜利和战斗才能带来他的地位的提升。保守太原,对于世民来说毫无疑义,“二公子”已经到头了。只要进一步的战斗,才能提升自己。李世民说对了,必须要赶快占领中心城市,这不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候。裂痕出现了,李世民认为自己的决策和思路是正确的,可是你越正确,就越遭猜忌,李渊不可能不越来越怀疑这个儿子了。在怀疑儿子的时候,就必然要引重权势大臣。

黄永年先生处处以《大唐创业起居注》为证,我觉得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前面说过了,是各自的心态不同决定了处理问题的手法不同,虽然世民后来有抹杀建成、李渊功劳的倾向,但是也不可一概以大雅书来推论。事实上,两唐书都只是史书,是历史解释,而不是历史文件。解释必然要有自己的目的。大雅之书,也只是一种解释,是追记的史书。这样说来,世民否定了李渊的决策,必然要带来李渊深深的焦虑。对于权力的看重,是李渊自身的考虑。绝不能让大郎、二郎超越自己,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而裴寂战败,只是得到了李渊的口头责备,更说明,李渊是绝对信任裴寂的。但是裴寂本身也是深怀恐惧的,他的请辞职,也可以算一种表现。

《矛盾激化与跟人政治的敏感》

8、两次争论,已经促动了李渊敏感的神经(事实上他也无法不敏感,如炀帝就说过他,怎么还没死啊。)这里已经更清楚的明确了,裴寂就是自己的人,而世民否定了裴寂。世民否定了裴寂,也就是否定了李渊。但是裴寂的更蒙信任,自然激起了世民的反感。一有机会,他也不会放过裴寂的。这个机会是高祖创造的,所谓同床事件。而文静也有自己憋气的事情,因为自己是世民的人,得到的升迁不如裴寂。所以在同床事件中表现就很强烈。刘文静就不服气了,这个不服气,代表的可不是他自己,代表是李世民的一股势力。因为李纲、萧瑀、世民都在救文静,可以说,他们越救,越把文静推向了死亡的命运。而矛盾就扩大了,代表了2派的分裂。可以说,李渊气的是世民,是世民与自己在“敌”对,而文静是世民的人,所以必杀以警世民。这是权力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李渊杀文静,就是给世民看的。所以文静在临死的时候才能说“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这时候还不是全国胜利的时候,杀战友还不到时候,顶多也就是杀杀王实味之流而已,还不到杀大臣的时候。文静的话,就似乎难理解了。但是如果划线来看,就很好理解了。文静在说世民,他自己是世民的人,世民这时候无法抗拒李渊,只好抛弃文静。任由李渊杀掉文静了。所以文静才会有这种感慨,他不是埋怨李渊,而是埋怨世民,世民为自保而未全力救护文静。

《文静必死的原因在高层争夺》

总之,就是4个男人分成2派。本来是一伙的,但是随着势力发展,对最高决策权的担心,成为李渊考虑的关键。世民提出了好建议,但是与李渊的想法不同,而世民的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李渊自然不能不怀疑。而随着父亲的怀疑,世民也流露出脾气。父子出现分歧,臣下就只有选择,而无法逃避,特别是裴寂和文静这样的先驱。他们想不选择都不行,在关键时刻,你只有选择一头,而不能首鼠两端。裴寂选择了李渊,可文静想不选世民都难,何况他早就选择了世民。只好靠在世民这边。一但靠上,则双方争夺更趋激烈。裴、刘的反目,绝不能只看作是他们个人的矛盾。他们只是外在的表现,内在的根源是高层矛盾。不过这些矛盾在外患未止的时候,还不算严重,最后的爆发,就是玄武门之变了。而在现在这时候呢,明显是李渊占据上风,他的势力肯定要大于世民。而裴寂这时候推波助澜,又把矛盾推向高潮,他让高祖必须决策:你是选我还是选文静,李渊只好选裴寂。世民也就只有任李渊杀文静,无法挽救。李渊最后要杀刘文静,是跟人政治的被迫选择,当然他没有看到此招实在是“昏”,是他政治谋略不如李世民的地方。文静之死,其实是给李世民看的:“你不要觊觎最高权力!”跟人政治的选择,实在是为难的选择。文静之死,是跟人政治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大臣,当你跟对了人,你就呼风唤雨,当你的主子失势,你也就要倒霉了。而整你的手法,就是抹黑你,不是贪污,就是你要谋反。孟宪时说他的看法是强化“皇权”,但是我觉得,不必局限在“皇”,换做其他的权也是一样,只要是最高权力的争夺,哪怕是想像中的风车战斗,也必然要大起风波的。孟宪时说在世民为文静说情才激起了李渊的猜疑,我认为是先有了李渊的猜疑,而世民救护才不力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办法抵抗住李渊的压力(后来救敬德就简单多了,说说话,就救下来了)。恰是最开始已经形成了李渊和裴寂,世民和文静的关系,文静才会死。因为李渊杀他,就是给世民看的。刘文静投靠的是潜力股,不过他抛售的太早,把自己赔了进去。裴寂买的是表面绩优股,却没想到很快就要大跌不止。后来世民说裴寂:(贞观二年)太宗祠南郊,命寂与长孙无忌同升金辂,寂辞让,太宗曰:“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遂同乘而归。 黄永年先生说“这话很见斤两”,是啊,多明白的话啊。长孙是我的人,你是我爸爸的人,你还是给我小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