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莉西娅 狄南 凯莉:孝道”衰减是人与人疏离的表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21:57

孝道”衰减是人与人疏离的表现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出生于北京,原籍山西。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游民文化等。作品有《中国流民》、《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古典诗歌要籍丛谈》、《中国人的幽默》、《燕谭集》、《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人世百态》等。他曾提出,《水浒传》宣扬了“游民文化”和“暴力美学”,《水浒传》中英雄的出身没有一个是农民,主体是无业游民和被边缘化的武将,无关农民起义。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生活竞争的激烈、人与人之间疏离化程度的加深,“孝道”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顺应这种现象,日前在香港召开了“全球华人孝亲敬老研讨会”。会上发表的关锐煊教授的调查报告说,“总的来说,女的比男的孝顺,年纪大的比年纪小的孝顺”;“越早开放的城市孝道实践情况越差”。(12月3日《新闻晨报》)
        我认为,关教授所说的“孝道”的衰减,不过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疏离化的一个表现罢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化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不能把“孝道”看成纯粹思想领域的问题。儒家热烈宣传孝、鼓吹孝,把孝当做社会稳定的基石,成为两千多年统治思想的核心、判断是非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甚至上升为法权(“忤逆”是“十恶不赦”的重罪之一)。这是因为我们特别重视“孝顺父母”这份自然感情,它的背景是宗法制度和农业文明。农业社会是经验社会,越有经验越受到尊重,子女不仅要在父母那里继承财富,更重要的是学习生产和生活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不孝者(特别是民间的不孝者)几乎无法生存。现在社会条件有了根本改变,再想推行古代社会的“孝道”,已不可能了。
        所以,宗法社会的“孝道”应该摒弃,现代儿女与父母应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天伦之爱,而不是片面法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孝心”。“孝心”是发自内心的天伦之情,没有什么自私和功利,它的发扬不仅是使人“老有所安”、社会稳定,而且这种天伦之爱也足以醇美子女的心灵。一个爱父母者的心如璞玉浑金,可以锻造出许多美丽的东西,可以净化身边人的心灵。
        前年,我在浙江雁荡山观音阁看到一位老军人,头发已花白,大约有六十多岁了,后面跟着警卫。老军人背着其老母艰难地攀登观音阁,不要警卫帮助。我想,他本人未必相信观音,但他的老母可能许下了什么愿,需要自己去还,所以才有这一幕。石梯两旁的游客为他让路、肃然而立。这令我想起《诗经》上所说的“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孝子美好心灵是用不尽的,永远在影响着你周边的人们)。
        看到社会变迁对儿女与父母关系的影响,看到由于社会疏离现象的加剧导致的“孝道”衰减,不能只想到“教育”,只想到“从娃娃抓起”。
        教育当然很重要,孩子们耳濡目染都是和谐,自然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然而,当社会学家忧虑“孝道”的衰微,从而倡导“孝道”时,考虑一些如何激发社会为儿女尽孝创造物质条件的问题,更为重要。例如,小家庭化是造成社会疏离的原因之一,而小家庭化与当前的居住形式有关,我们可不可以在住宅建造中,考虑如何在大家庭中保留小家庭的位置?
      “孝心”在很多时候是人们心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河畔青芜堤上柳”,春来翠色盎然,不需许多浇灌。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