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国语配音:赵本山:山还是那座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24:51

赵本山:山还是那座山

作者:金景辉

字体: 【大 中 小】


  
  赵本山的喜剧表演艺术,终于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归功于他朴实无华的表演,归功于浓郁的乡土气息,甚至归功于人们心中一种渴望已久的情感。
  赵本山,一个瘦弱的农民,从东北的山沟里向人们走来了,观众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失落已久的梦境。在一片笑声中,这个农民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舞台,一个用黑土地上的泥土垒造成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舞台,一个观众心中的“圣殿”。
  
  苦难的童年
  
  1958年,赵本山出生于铁岭开原县莲花乡石嘴村。5岁那年,母亲就去世了。在本山的记忆里,这一切都已不那么清晰,他只记得母亲出殡那天,因为大家都忙着给母亲下葬,没人管他,无意间他坐到了烧得正旺的火盆上,身体从此留下了烫伤的痕迹。
  母亲去世后不久,父亲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去了北大荒,于是他就跟着爷爷生活。这段时间里,本山喜欢接触的就是他的二叔——盲人赵德明。这是一个对赵本山的艺术生涯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人物,“小时候,我和盲二叔就对着村口的井拉二胡,唱二人转的曲调。”赵本山后来演《摔三弦》出了名儿,全国人民差不多都知道他有个盲二叔。
  本山从小家世坎坷,但真正的艰难生活,还是在爷爷去世以后。爷爷去世后,本山的姐姐本香出嫁,本山的大哥在外单过。家里只剩下小本山一人独守三间土房过日子,这一年本山14岁。
  一个人独守空房的冷清,一个孩子面对黑夜的恐怖,一个少年面对锅台的苦涩……这些都是赵本山童年的亲身经历。在这段让他后怕的苦难时光里,小本山凭着人性的渴望,找到了母亲的身影,捕捉到了母爱的温馨。这一点点爱竟成为他日后人生之旅不竭的动力之源。
  1972年,赵本山结交了一个要好的朋友——同班同桌的同学李兴华,并因此认下了一个干妈——李兴华的母亲周玉梅。周玉梅,是一个极勤劳的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大娘。想起往事,她抹着眼泪:
  “我的二儿子叫李兴华,一天放学后很晚才回家,说他到同学赵本山家去了。他说赵本山家里没人,一个人过。我就告诉兴华明天把他领咱家来。第二天,我儿子把他领来了。我一看这小孩,心里就难过。一个小小子,没爹没妈,一个人过日子,多难!我就告诉他,以后就把这当你的家吧!”
  本山在干妈家找到了心灵上的慰藉,但并未摆脱生活上的苦恼。1976年,赵本山离开了干妈家,到莲花公社宣传队统一吃住,演二人转,干活。第二年,公社宣传队解散,本山便只好住进了生产队队部,和打更的老头做伴儿。后来,又到五奶家和二叔赵德明一起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就是结婚成家,结束了他白天挣命、晚上流浪的生涯。
  回忆这段日子,赵本山说:“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我痛苦的童年。”痛苦的童年、流离的少年都过去了。流过去的平淡的时空,便成为后来明星的历史。
  
  三闯中央电视台
  
  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摔三弦》剧中扮演盲人张志,获演出一等奖。这一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200余场,场场爆满。有一个忠实的观众,曾带领全家跟踪赵本山三个剧场,连看12场演出。
  1987年,在姜昆的引荐下,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袁德旺从铁岭找来了赵本山。
  在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彩排现场,赵本山换完服装一出场,摄制组人员就憋不住想笑,第一句台词出口,大家已经笑出声来。“十一”国庆晚会按时开播,第一个节目就是赵本山的小品《1+1=?》。
  国庆晚会大获成功,赵本山对春节晚会满怀希望。果然,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剧组选中了赵本山。节目先期录制完毕,可因为录音不合格,中央电视台临时把赵本山Pass了。
  第二年1月,应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剧组的再次邀请,赵本山携带他已在东北演了上百场的喜剧小品《老有少心》,到北京接受审查,他的表演又一次顺利通过了。可是正排着排着,有一位很有见地的编导走过来对本山说:“赵本山同志呀,有个问题我得提出来,你看,你这个小品好是好,可里面的东北土话太多,南方观众听不懂,你看怎么办?是不是改一改?”
  “咋改?改成北京话?”本山觉着要出事儿。
  “改成北京话也不用,改成普通话最标准。”
  “那也来不及了,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没有办法呀。”那位编导两手一摊,做无可奈何状。
  本山明白了,这次又完了。
  本山这次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回到家,本山对自己发起了火:“真不信这个劲儿了呢,明年要是再冲不上去,我就不姓赵了!我就不演二人转和小品了!”本山嘴上说是说,心里却在暗自琢磨:“这东北土话可怎么个改法呢?看来还得研究研究……”赵本山悄悄用上了劲,他开始磨斧擦枪,准备来年三闯中央电视台。
  1990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剧组的编导们又看中了赵本山的小品《老有少心》(后改名为《相亲》)。小品那抒情的风格,正符合晚会需要;赵本山那质朴、风趣、真实而又无处不俏的表演,正中编导们下怀。于是,赵本山再次进京。找搭档,排练。
  找谁跟本山合作好呢?找宋丹丹?电话打到宋丹丹家。宋丹丹正身怀六甲,没法装老太太;找岳红?一问岳红正在“坐月子”;那就找赵丽蓉吧。赵本山亲自坐车去找赵丽蓉,找了两天一宿。找着了,可是赵丽蓉还有别的事,无法脱身。经再三商议,最后决定选用和赵本山合作演出过这个小品的辽宁阜新市艺术团演员黄晓娟。黄晓娟星夜进京。排练开始。
  排了几日,为慎重起见,编导们决定在请上级领导审查之前,先在剧组内看一遍。于是,在中央电视台14楼的排练室里,本山的戏开始了。
  本山开始做戏,他有意识地纠正自己平时演出时过分夸张的形体动作。可是,几句台词过后,他不知不觉地恢复了那些习惯了的动作:弯腰、弓背、曲腿、屁股往后使劲、两脚站不稳似的不停地踏步、摇晃。虽说剧本中他扮演的“徐老蔫”是个近视眼,可他把这个近视眼发挥到了把手表贴在眼皮上才看清钟点的程度,简直成了一个接近百分之九十九的盲人,这哪里是剧中那个朴实、健康、风趣、爽快的“徐老蔫”?
  编导们大失所望,开始议论。
  “人物形象不美呦。”
  “主要是情感不真实!”
  “感觉抓得不准!”
  “干脆!重新排吧。”
  在一旁一直听着的赵本山,早已出了一身冷汗,他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会失败。前两次的受挫都是由于客观上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他最自信的表演功夫,现在他尝到了自己跌跟头的滋味。
  黄一鹤导演给本山拿来了小品《老有少心》的最早录像带。本山静静地坐在那里看,向当初的“赵本山”学习,寻找当初那种准确的感觉。看着看着,本山竟然让当初那个“赵本山”逗乐了。
  在痛苦的思索之后,本山找到了自己毛病的根源,他意识到:当初自己那种准确的艺术感觉、真实质朴的表演风格,是在后来频繁的演出中丢掉的。他曾带着这个戏,一年里走遍东北三省,演出三四百场,场场爆满,笑声不断。东北的老乡是打心眼里喜欢他,他在台上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引起观众的大笑。到后来,已经不是戏让观众笑,而是他本人在“逗”大伙乐。“是东北的老乡宠坏了我赵本山,但不怪别人,只怪自己表演艺术不成熟,还没达到完美的程度。” 本山心里在翻江倒海,表面却装作若无其事。晚上睡觉,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清晨4点,他猛地从床上坐起来,发着狠:“说死我也得成功,整不明白,我不回东北见家乡父老了!”
  在王景愚的指导下又进行了两天紧张的排练。赵本山全身心掉进了戏里。感觉找到了!排练很顺利。
  闯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小品《相亲》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这标志着赵本山的艺术人生又迈向一个新的高峰。从1990年开始,赵本山就成了春节晚会的常客,《小九老乐》、《我想有个家》、《老拜年》、《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卖拐》、《卖车》、《心病》、《送水工》……这些小品都获得了成功。赵本山还涉足影视剧,先后主演了电影《一村之长》、《男妇女主任》、《幸福时光》等,并获得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男演员奖,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而他导演并主演的电视剧《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更是在电视剧收视率上居高不下……
  
  山还是那座山
  
  赵本山凭着自己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到今天。赵本山成名了,但他并未忘本,本色是赵本山做人的根本。赵本山有不少头衔,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主持人朱军采访时问他:“假如要印名片,会选择什么头衔?”赵本山回答:“那就印个演员吧,前面不附加什么定语。”
  赵本山的艺术人生精彩,他十几年来的慈善行动更精彩。1991年,长江洪水肆虐,赵本山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发起的全国知名演艺界人士的抗洪救灾义演,他带头提议为灾区捐款,说:“我看到江南发大水了,心里很难受。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受灾了,也就是我受灾了。”
  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赵本山为希望工程举办扶贫助学义演,建立了希望小学,在青岛福利院他还收养了10个孤儿。
  2003年6月5日,在辽宁电视台录制的《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晚会现场,赵本山为奔赴小汤山医院的辽宁医护人员的家属捐款。
  这就是赵本山,一个曾经不幸的孩子。他5岁丧母,8岁离父,生活颠沛流离、无所依托;他铲过地、种过田、唱过戏,饱尝了黑土地上的艰辛。他长大后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嘲笑苦难嘲笑命运的秘密,就是笑对人生。他演起了小品,模仿起可怜、可悲、可亲的小人物,他的小样儿气死你、笑死你,笑得你流眼泪、肠子痛、歇斯底里。他的每一个小品借助20世纪的电视技术,仅在中国至少就拥有上亿观众,但他仍是那个赵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