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五长老:曹聚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57:50


  




  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1972年7月23日),浙江兰溪墩头镇蒋畈村(原属浦江)人。
  中国左派作家、编辑、记者、教授。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此后曾任教于上海多所大学。
  1950年以后任香港《星岛日报》编辑,著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大唱赞歌的《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等。
  曹聚仁热衷于政治,甚至前往台湾游说蒋经国易帜,无功而返。
  1972年7月23日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被中共定为爱国人士,葬于故乡浙江兰溪。

  ----------------------------------------------------------------------------------------------------------------------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接着“八·一三”淞沪抗战,曹聚仁脱下长衫,走下讲坛,走出书斋,以名教授、名作家、名学者的身份,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去。他换上了军装,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一危险的职业,勇敢地奔向抗战的第一线。他带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立报》和中央通讯社撰写战地通讯。10月,他进入谢晋元524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了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作了及时报道,给沮丧的中国人民以兴奋与安慰。后来,他将这些身临其境的一切写入了他编的《中国抗战画史》中,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他受中央通讯社聘请,任战地特派员。随战线变动,也逐日往西往北退去,赶上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1938年4月7日,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首发者就是曹聚仁。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接着,曹聚仁的《台儿庄巡视记》长篇报道,于9日又在全国各报刊出。

  1939年曹聚仁到了赣州,应蒋经国的邀请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并成了蒋经国的高参。

  抗战8年,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使他成为一个名记者。如果说他以前是读万卷书的话,那么这8年就是行万里路了。

  漂泊港澳,呐喊统一

  解放前夕,《前线日报》社社长马树礼为曹聚仁全家已买好了去台湾的船票,最后他还是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并没有去台湾。1950年7月,他只身去了香港。行前,他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结果羁留港澳就是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直至1972年在澳门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曹聚仁为最早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作爱国主义宣传的海外记者。

  1956年至1959年,一般人都认为曹聚仁先后六次(据有关人士透露,实不止六次)被邀回内地采访,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多次接见他。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先让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及张治中将军等与曹聚仁会谈。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邀请他在颐和园夜宴。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写成文章,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第三版上,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发表了更加详细的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曹的报道中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并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约曹聚仁作了长谈。毛泽东对曹聚仁在海外的言论很重视。当曹聚仁说他自己是自由主义者时,毛泽东叫他不妨再自由些。毛泽东还向他询问了许多关于蒋经国在赣南的旧事。1959年8月23金门炮战前几天,毛主席再一次接见了他,让他将中共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蒋氏父子,后来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每次回大陆采访,他还受到周恩来、陈毅等的接见,并作长谈,谋求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所以曹聚仁在澳门逝世后,周总理如此重视安排料理他的后事,是很可理解的了,这样一位“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曹聚仁在抗日前线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