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电动螺丝刀:时代的“杂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46:19




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之音是“一个禁忌”,也是“一种图腾”。

 

华盛顿心脏地带、国会山旁边,有一条西南走向的名叫“独立大道”的街。330号,是一座平头板脸的长方形建筑。美国之音就设在这座楼里,占据着这座五层楼的一到三层。二战以后,美国之音的总部从纽约迁到此处至今。

现在仍能听到的美国之音,是从美国东部华盛顿传送到西部北科罗拉多基地再发射到卫星,由90年代建的菲律宾、日本冲绳以及泰国站接收,然后传送到中国大陆的。

美国之音成立之前,美国对华中文广播就已经开始。1939年2月18日,美国旧金山举行金山博览会,美国奇异电器公司为推销其无线电设备,示范向中国广播1小时节目,主要是用粤语广播,偶尔播一些普通话节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征用该公司设备,开始每天用粤语和普通话进行各半个小时的广播。1942年6月,这档广播并入美国之音。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在敌对的两大阵营,美国之音不可避免地卷入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冷战中。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之音加强了中文广播,恢复了广东话、上海话、闽南话,还增加了潮州话、客家话和藏语节目。

期间,有不少中国人偷听“敌台”。但是要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收听美国之音却难以查证,因为在中国,偷听“敌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一种很严重的犯罪——反革命罪。

著名作家阿城就曾是“敌台”发烧友。对于阿城这一代人来说,美国之音是“一个禁忌”,也是“一种图腾”。在那些偷听“敌台”的惊恐岁月里,“敌台”曾是他们获取外部信息、满足求知欲乃至娱乐的重要途径。

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收录了阿城的一篇文章《听敌台》。1971年的林彪事件,阿城几乎是当天从境外广播听到的。1976年“四五”事件,也是从敌台听到的。在阿城插队的云南,听“敌台”在知青中相当普遍。




  

伴随着美苏两大阵营广播宣传战的是,相互之间的干扰与反干扰。

所有国家的短波电台都是从本国发射信号到所需要覆盖的地区。如果距离较远,信号会衰减,所以这些距离较远的国家会在广播目的国周围设立一些中转站,通过中转站加大信号的强度,以便使广播目的国的听众能够收到清晰的信号。当然,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自己的频率,短波频率由于天气的原因,夏天和冬天不同,所以并不是永远固定的。其实干扰起来很简单,只要以相同频率放杂音或现在所用的“民乐”就可以了。

美国之音承认,没有有效的技术战胜干扰。美国之音说它能够以某些方式穿透干扰。办法之一就是在广播时不断更换电离层,使干扰机难以跟踪,或是同时用几个频道进行广播。或者在黎明和黄昏时,当光线微弱,干扰在技术上减低效果时增加播音时间。

1972年,从尼克松走下舷梯向周恩来伸出手的那一刻起,美国之音也随之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呼替代了“共产党中国”“大陆中国”“红色中国”。节目内容注重报道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文化、科技、体育和艺术的交流活动。

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国之音把主要精力投向亚洲。中国再次成为美国之音的主要广播对象。1990年,美国之音中文编制从五十多人增加到85人,这个数字比20世纪80年代俄语广播部还要多。1997年,时任美国之音台长杰弗里·科恩说,美国之音六大任务之首就是“对抗共产党国家”。同年9月,自由亚洲电台正式开播。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之音的广播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生硬了。一些中国大陆学者对美国之音进行多年研究和观察后总结了美国之音的三个变化。

一是冷战后的美国之音在选择处理新闻方面取得了相当程度的独立性,注意据实报道,力图客观公正。在一般情况下,在美国之音没有常驻记者的地区发生重大事件时,如没有两个以上的确切的消息来源,是不轻易做报道的。在日常新闻报道中侧重平衡性,既报喜也报忧。美国全国性机场导航人员罢工,国会议员的丑闻,里根总统遭刺等都予以报道。



 

二是把新闻和评论分开。这并非美国之音的独创,BBC早就这么做了。参加创设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网并在美国之音工作多年的罗伯特·康利在谈到他的经验时说,50年代美国之音强加于人,搞人为的心理战,企图让听众只听美国之音独唱。调查证明,结果适得其反。他说,在广播中你如果加上主观评论,听众的思想反会警觉起来,怀疑你的宣传是否真实,发展下去听众就会关掉收音机,或者转听别的台。

三是做替代性报道。专门播报对象国主流媒体不报的信息,尤其是有关对象国负面新闻、不同政见者言论等的信息,吸引听众,争取取代当地主流媒体成为当地民众主要信息源。

中文部目前是美国之音外语部中最大的一个,雇员基本上都是中国人。

1978年,出生于台湾的女大学生赵克露暑期在美国之音打工,她目瞪口呆地发现,这地方是个博物馆,藏着好些中国现当代名人的后代,比如黎元洪的孙子。上世纪40年代末,能从大陆直接移民美国,能用英文通过美国之音的政府公务员考试的,基本是这些口里含着金汤勺的富家子弟。赵后来成为中文部的负责人。

60年代至 70年代,美国之音中文部的新鲜力量都来自台湾。直到90年代初,美国之音中文部的风貌有了大改换。大陆各大媒体的从业人员带来大社记者的风范。90年代,美国之音又招收大陆留学生,学历包括传媒、国际政治、教育、经济,甚至化学硕士。有些人是双学位,有些人甚至拥有三个学位。

 “大陆人渐渐替代台湾人,他们穿着运动鞋在美国之音楼道里上下飞跑。”90年代为美国之音撰稿的张辛欣回忆了她在美国之音大楼里见到的情景,说,中文部门口贴着一个警告:小心脚下。

裁撤美国之音中文广播的消息,在美国国内也激起了巨大的反弹。

美国之音中文网2月16日报道称,美国之音结束对中国大陆中文短波的计划可能在国会引起纷争。共和党议员、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达纳·罗拉巴说,该计划是美国向中国低头的又一个警钟,意味着美国面对中国的进一步退缩。

《华盛顿邮报》网站在今年2月16日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奥巴马政府是否应该终止对华中文广播”的选项,90% 的参与者投了反对票。

美国之音中文部普通话组主任罗大任则指出,该方案目前只是一个提议,还不是最终决定。他对德国之声说:“我们中层管理人员在决定(美国之音)的策略和方向方面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国会一般不会顺应国际广播理事会的提案。以往的例子都反映出国会有自己的意见。比如,美国之音的粤语组经常被提出来去掉,但是年复一年,总是没有去掉,就是因为国会没有批准。”对于这次提案“胎死腹中”,罗大任仍抱有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