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骆驼:广州抗日英烈卫国尧:带着寡母转战珠三角(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4:21:15



新快报记者 陈福香 实习生 邓莹 通讯员 谢强 文/图
义子讲述烈士大孝一面,烈士祠堂即将开放
“木棉花开红艳艳,英雄事迹万万千。千万赞歌选一曲,歌唱烈士卫国尧。”这是一首纪念烈士卫国尧的诗。         1944年,卫国尧担任广游二支队大队长时,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昨天下午,在卫国尧的故居,其养子向记者讲述了卫国尧当年的英勇事迹。
寡母培养出村中唯一留学生
卫国尧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但他自小聪颖过人,15岁考入中大附中。高中毕业之后,卫国尧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法政大学政治经济系,三年留学期间,受到校长罔山万之帮助,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并在参加郭沫若举办的学术讲座中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在留学期间他翻译了罔山万之的译著《史的唯物论》。回国后,加入了共产党,因为无暇照顾母亲,故将侄子卫泰治收为养子。“我的义父是我们沥滘村唯一一个留学生!”75岁的卫泰治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卫氏大宗祠以前每年都要举办“贤寿酒”,参加的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初中以上的学生,每人能分得若干条“绸缎”,绸缎的多寡则代表年岁和学历的高低,而卫国尧得到的“绸缎”是16条,与90岁老人待遇一样。
烽火中不忘带着母亲
1937年,卫国尧回到家乡,并被派到南京接受战时训练。1938年,卫国尧回到沥滘村,改造土匪队伍,使其成为党控制的一支抗日武装;将横行乡里的“十老虎”除掉;为将抗日游击战争引进广州市郊,党组织派卫国尧带领挺进广州工作组到广州南郊建立秘密据点。
在卫国尧忙于革命工作的时候,不忘照顾年迈的母亲。在珠三角一带时,甚至将母亲安置在据点周围,“我们跟着叔叔过了大约两年的‘流浪生活’!”卫泰治说,卫国尧牺牲的前一天晚上,他们还同睡在一个祠堂里。
据了解,卫国尧在村私塾的原址上创办了民智小学,后在1994年改为“卫国尧纪念小学”。据学校罗校长介绍,校内还建了一个“卫国尧纪念馆”、卫国尧纪念雕像。“现在学生对卫国尧的事迹都非常熟悉,每天上学,必定到卫国尧雕像前鞠躬。”沥滘村党政办谭主任介绍。
卫国尧部分事迹将首度公开
卫泰治告诉记者,当年随卫国尧一起搞地下工作的通讯员现在肇庆,他对卫国尧事迹最了解,并将一份手稿寄给卫泰治,而卫氏家族的“志宇卫公祠”已筹备了一年时间。里面将附卫国尧的事迹介绍,“有一部分内容是未向公众公开的,很快就可以和市民见面了!”
 
 
图:卫国尧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
卫国尧简介
生于1913年,卒于1944年,广州市海珠区沥滘村人,曾译有日文版《史的唯物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抗日战争。参加了有名的“智擒八虎”战斗,带领部队多次打击日伪根据地、重镇。
1944年,部队被日寇包围,壮烈牺牲,年仅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