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斯兰战记op:宋朝怪才杨朴不做官之断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57:54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遂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不过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有个怪才名曰杨朴,约生于公元921,卒于公元1003 年,字契元,自称“东野逸民”。宋初新郑(今河南省郑州)人。他生活于北宋初期,虽出身寒微,自幼喜欢读书,勤敏好学,对道家学说十分喜爱,每读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不默然良久,以为人必固守本性,远离荣华富贵,清净无为,才能不丧失其根本。杨朴决心修道,从此不问仕途,隐居深山,与白云做伴,与青鸟对吟,过着无宠无辱的悠闲自然的隐者生活。


    杨朴寓居家乡,以诗文自娱,长达十几年。他很有才华,能诗善文,但就是不愿出仕做官。幼时好友毕士安入朝做官后,受宋真宗宠幸,多次向皇帝推荐杨朴,宋真宗多次下旨征召,杨朴都不愿入朝。见杨朴执意不愿入朝为官,真宗不得已派官兵把他请去,到了朝堂,真宗问他是否会作诗,他说不会;又问他临行时是否有人赠诗于他,杨朴说只有老妻赠诗一首:“且休落拓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罢大笑,知道勉强不得,就赏赐束帛,并派人送他回乡。

   后来真宗祭祀汾阴,路过郑地,召杨朴晋见。杨朴面赋《蓑衣》诗云:“软绿柔蓝着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宋太宗大加称赏,授予官职,想要将他留在身边。杨朴依旧坚决不受,宋太宗只得特别赐恩允许留居故乡

    人各有志,无法勉强。杨朴不愿做官,自有他的道理。但对于明知为官可以名利双收、可以光宗耀祖,却唯恐避之不及者,还是很难得的。在今人为“国考”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语境下,此情此景更是尤为难得。我们倒不是说,跻身国家公务员队伍不好,不是说不愿做官才淡泊明志,而是觉得面对名利、地位等诱惑而能冷眼待之、睿智处之,着实不易。

    其实,古人做官也并非没有风险。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做贪官的话,一旦贪污受贿之事暴露,等待着是就是最严厉的刑法----砍头或赐死;二是即使不贪污受贿,想当个清官,也有可能掉脑袋,那就是问责制----你出了馊主意,结果事与愿违,皇上问责到你头上,你就等着摘乌纱甚至掉脑袋;三是若你得罪了上级,如挡了人家的财路、挡了人家的官路等,尤其是在周边都是奸臣宦官的情况下,被陷害被诬告,也有掉脑袋的可能;四是即便是有功之臣,什么毛病也没有,或功高盖主,或被人嫉妒等,也有可能掉脑袋,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尤其是在古代一旦被问责,倒霉的还不仅是官员自己,皇帝一旦龙颜大怒,不仅砍当事人的头,还要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前不久《老年文摘》曾经一篇文章,说是某朝有个人要进京当官,该老先生不是先进京去叩谢皇恩,而是先回家乡与族人签好协议,让族人先把他开除出“族籍”,免得以后万一有事,牵连族人。看来,此人真是聪明绝顶----他先把朝廷的“后路”给断了。

    时至今日,为官从政的环境不再是如此恶劣,不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说了算,但仕途依然未必是一片光明、一片坦途。有人说,当干部俨然是高危行业,不无道理。关键是看为啥当官、为谁掌权、为何从政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既是古人的感叹,也是今人楷模。

    许多事实一再证明,高薪不能养廉,重刑也不能养廉。唯有监督,彻底的监督、全面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才是使官场政坛风清气正的法宝。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的事要做。好在我们坚信,风雨后定能重现彩虹,希望在前头,辉煌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