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威斯克超能力:人民网评:总理坦诚答问是一针“镇静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15:26
  ①人民网评:别让生命沦为事故频发的牺牲品
  ②人民网评:缺乏安全的发展不要也罢
  ③人民网评:24小时内免掉局长,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
  ④人民网评:珍视动车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
  ⑤人民网评:铁路提速同时勿忘“责任提速”
  ⑥人民网评:铁路部门回应公众关切应有更大作为
    ⑦人民网评:真诚检视问题是信心重建的基础

  “我们的调查处理一定要对人民负责。”7月28日,温家宝总理来到“7·23”事故现场,并会见中外记者。他对于原因调查、事故处理的表态让人相信,公众一定能得到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

  一个个痛点、疑点、热点和泪点,让公众对动车事故感同身受。广泛的关注使得这已不单纯是一起事故,而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公众在关注、在监督、在参与,这让真诚回应社会关切,成为进行事故善后的关键之一。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尽快追究事故责任,合理回应公众质疑,及时公正进行赔付,都是公众所愿。总理坦诚的答问,无疑是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政府在事故善后上的积极姿态。

  记者会上,有两位记者都提到信任问题:日本共同社记者问的是如何“让政府民众和海外人士恢复对中国科技的信心”,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记者问的是“关于政府未来公信力的问题”。可见,这次事故及其善后处理,关系到公众对铁路的信任、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也关系到对中国科技的信任、对未来发展的信任。

  的确,在事故调查中,需要弄清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列车调度出现了什么问题?信号系统和规程设计漏洞何在?比如,现场救援如何进行?再比如,事故频发背后有何隐情?事故之后是否存在腐败?是否能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能否在事故处理上平息舆论、取信于民。而如果对社会的关切不管不顾,甚至打压遏制对一些合理意见的表达,意图让公众的声音“沉没”,则难免让人怀疑。

  温总理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也提到这样的很多质疑。而他“应当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严肃对待并且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的表态,可说是对于质疑背后公众情绪的安抚。只有认真听取意见、主动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做好事故的处理和善后,赢得公众的信任。

  不可否认,中国铁路发展迅速,比如高铁的时速、里程等,都已达到世界第一。不仅是铁路,很多与公众息息相关的建设,都呈现出这样一种中国速度。比如不断延伸的道路桥梁,比如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而动车追尾事故,也正暴露出高速发展之下的隐患。正如总理所说:“如果失掉了安全,就失掉了高铁的可信度。”可以说,公众关注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发展和安全的关系问题。

  正因此,总理的表态,也就不仅是重建公众对铁路的信任,更是在重建对中国发展的信任。“可信度不在口头上,应该在实践中。”在总理的表态之后,更需要相关部门转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理念,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统一,才真正无愧于中国铁路的“第一”,也才能无愧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

  公众需要的不仅是事故的合理善后,更是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感”。 可以说,近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地铁电梯逆行事故、长途客车爆炸起火、四座大桥垮塌等等,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每个人都可能坐火车出行,每个人都会上下电梯,这些似乎触手可及的惨剧,似乎擦肩而过的危险,引来“每个人都是风险时代的乘客”的安全焦虑,这可说是动车事故引起广泛关注的心理基础。

  对此,总理的表态也是一针“镇静剂”。“它让我们更警醒地认识到,发展和建设都是为了人民,而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它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这样的认识,理应成为共识;也只有在这样的共识之下,才有个人的安全,也才有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