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鬼使白好不好:中国---中型坦克系列图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00:47
79坦克系列图识别:独一无二的105线热护套接口右侧。与59一样的前甲板大灯。69各款全部在翼子板上。79后期改进型难以识别,与59、69各款非常容易混淆。难以识别的图片不张贴了。  

  

 

 

 

 

 

 


79B80式坦克系列样车 二代坦克谱系   122坦克“三液”、“三机”两种方案,均制造出了样车。
原理样车代号为WZ1224。  初样车代号为WZ1226和WZ1226F2
121A:1977年研制出一辆样车。中国第一辆二代坦克车。

WZ122:80式主战坦克,121A基础上发展。81年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命名为ZTZ80式主战坦克。没有装备。78年研制,12辆样车。
WZ122A:80-1式主战坦克,外贸样车。与80一起定型命名为ZTZ80。
ZTZ88式主战坦克:WZ122A自用型,少量装备(100辆,并被改进)。86年5月同步发展改进型阅兵坦克,暂命名为80-1,88年2月设计定型。99年第一方队阅兵。

BW122:80-Ⅱ式主战坦克,85年8月样车完成,87年埃及竞争失败于AMX-32。外贸样车,焊接与铸造炮塔两种。
ZTZ88B:二代坦克基型车。
ZTZ88A:少量装备,88B改。

85-I:风暴Ⅰ式,80年研制。外贸样车。
WZ1227F2:85-Ⅱ式主战坦克。89年底样车完成。风暴Ⅱ式。外贸样车,仅1辆。
85-Ⅱ A:89年底样车完成。风暴Ⅱ式,变速箱与85一II不同。外贸样车。90年与85-Ⅱ一起试验性演示。
85-ⅡM:风暴Ⅱ巴基斯坦推销型。
WZ1228:85一II AP,即85—ⅡM(国内叫法)。91年样车,大量出口。
85-III:94年在巴基斯坦与T84竞争,失败。外贸样车。
90II
ZTZ96:88C,在85-IIAP基础上改进。
ZTZ96A:88D。
多功能扫雷坦克:88底盘。铁骑从这里腾飞
孔凡清 将 言  
  本刊以前曾经介绍过的国产69式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69-Ⅱ中型坦克,以及在69式坦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79式中型坦克,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69式改进型坦克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总体战技水平仍属第一代坦克。为提高我陆军主战装备的水平,发展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从1978年开始,北方某大型坦克制造厂便开始研制国产新型主战坦克。此举受到国家兵器工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军方的高度重视,新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制计划也于1981年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产品代号为WZl22。坦克制造厂充分利用研制59、69、79式等坦克时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成熟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国产二代主战坦克研制工作。1988年2月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该坦克设计定型,并命名为ZTZ80式主战坦克。新型坦克与69式坦克相比,在总体性能、火力、火控和机动性上有较大的提高,防护性和使用维修性能也有所改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已接近或赶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国产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成为我国坦克研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承上启下的良好总体性能
  
  从总体布置上看,ZTZ80式主战坦克仍采用传统的总体布置形式和常规炮塔式结构,外形低矮,炮塔圆滑,车体外部简洁流畅,与79式坦克很相似,所不同的是,其炮塔防盾上方有1具外置式的激光测距仪,火炮的热护套用小螺钉固定(79式坦克为醒目的大螺钉),显得光滑和干净利落。
  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安装有供驾驶员驾驶车辆用的操纵装置、观察装置、检测仪表、指示装置及驾驶椅;车体前部中间为蓄电池,前部右侧为前组柴油箱和弹架油箱。战斗室位于坦克的中部,装有加温锅、液压助力油箱、中组柴油箱、自动灭火瓶、排水泵及中组弹架等部件,其上是炮塔。
  
  炮塔为装甲钢整体铸件,安装有武器系统(包括主要武器、辅助武器、弹药、火控系统)、通信设备及灭火抑爆系统。炮塔内有3名乘员,车长位于炮塔左部可360度回转的指挥塔内,炮长位于车长前下方,装填手位于炮塔右部。主炮为1门83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三种弹药,并可使用北约标准的105毫米炮弹。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装填手窗口上安装有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火控系统主要包括光点注入式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机及双向复合控制稳定器等;夜视夜瞄装置为微光式。火控系统能自动完成激光测距、解算、装表和赋予火炮射角,人工精瞄后就可射击,提高了首发命中率,缩短了反应时间,并实现了静止对运动目标的射击。
  动力传动室位于车体后部,主要装有发动机、传动箱、主离合器、变速箱、行星转向机、制动器、侧减速器以及冷却系统等部件。动力装置为1台12150ZL型水冷V型12缸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标定功率为730马力,较之79式坦克,动力有较大幅度提高。车尾安装了2个备用油桶,以增大行程。
  该车有较好的装甲防护能力。车体由钢装甲板焊接而成,炮塔为装甲钢铸造件,外形低矮,流线型好,正面装甲防护力较强,炮塔四周安装的栅栏式屏蔽增大了防破甲弹的能力。“三防”装置采用的是门窗自动关闭和个人防毒面具相结合的特种防护装置(79式坦克为集体超压“三防”装置,在车内不需要配戴防毒面具)。动力传动部分装有自动灭火装置,战斗室装有自动灭火抑爆装置,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侵入车内的高能射流,并输出信号,在60毫秒内实现抑制高能射流引起二次效应,可实现二次灭火一次抑爆(79式坦克为四次灭火两次抑爆)。炮塔两侧各装有4个76毫米的烟幕弹发射器。车内装有1部A-220A型电台和1套A-221A型车内通话器,电台最大通信距离可达16千米以上。
  
  二、新技术与新的设计理念,使其亮点频现
  
  说起80式主战坦克,值得称道的是它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由于105毫米炮、扰动式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三防”系统等新技术,本刊已经陆续在国产兵器栏目中介绍过了,本文重点介绍在80式主战坦克上应用的鲜为人知的新技术与新设计,以飨广大军事发烧友。
  一是炮弹与油箱合一的弹架油箱,既增加了储油量又节省了车内空间。59式和69式坦克的前组油箱与前弹药架是分开设置的,也就是前组油箱在前,炮弹架在后,燃油与炮弹分开放置。为加大坦克燃油的携行量,80式坦克采用了前组燃油箱与炮弹架合一的设计方案,也就是在油箱上开有若干个孔,用于放置炮弹。弹油合一的弹架油箱,有点像家中取暖和做饭用的蜂窝煤。这样,原来独立的弹架留出的不少空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储存燃油,增加了坦克的携油量,加大了坦克的行驶距离。可能会有读者问,弹油一起不是很危险吗?其实,59坦克的前组油箱与弹架也是紧贴在一起的,危险也不小。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取决于坦克的整体防护水平,特别是灭火抑爆系统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二是烟幕弹发射器,是80式坦克对付反坦克导弹的“护身符”。80式坦克的炮塔两侧各装有4个76毫米的烟幕弹发射器,可单发、双发、4发和8发齐射,最大抛射距离可达50米,烟幕弹的最大炸高不超过5米,8发齐射时能形成弧度为120度、正面总宽度为120~150米的烟幕,烟幕持续时间可达2分钟。烟幕弹虽然历史悠久,但搬上坦克作为坦克的防护手段之一,却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上期介绍“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时提到,大部分反坦克导弹采用的是目视瞄准的方式,也就是射手在导弹发射后,必须始终瞄准目标,否则导弹就会脱靶。坦克的烟幕弹正是利用了反坦克导弹的这一特点,在发现导弹袭来时,及时发射烟幕弹,在坦克前方形成一道烟墙,遮挡住导弹射手的视线,从而摆脱导弹的跟踪和攻击。笔者在组织某项试验时,亲自体验了烟幕弹的遮蔽效果——只见烟幕弹从发射器中向前方飞出并凌空爆炸,二三秒钟后,烟墙如同一道宽宽的瀑布直泻而下,瞬间将坦克遮得严严实实,从正面根本看不到坦克了。据以色列军方试验的结论,只要有相当于两倍坦克体积的烟,就能有效遮蔽坦克。而笔者所看到的国产烟幕弹所形成的烟墙,远远超过了这个指标,因此,是完全能够有效对抗目视瞄准的反坦克导弹的。现在,坦克烟幕弹倍受各国青睐,发展迅速,国产坦克烟幕弹也毫不逊色。据了解,国产某型多功能烟幕弹,不仅能够有效对抗可见光和近红外,而且还可以有效对抗远红外、激光、微波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另外,80式坦克的烟幕弹发射器不仅可以发射烟幕弹,还可用它发射新型照明弹和发烟弹,真是一器多用。
  也许会有细心的读者问,坦克的烟幕弹遮蔽坦克的时间有限,打早了烟幕散了,导弹可能照样揍你;打晚了烟墙难以生成。这个问题需要从技术和战术两个方面来解决。从技术说,坦克要通过各种探测设备及时感知敌方导弹对坦克形成的威胁,及时做出反应。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在坦克上安装激光报警系统,当被敌方照射时,坦克会立即感知,并自动控制烟幕弹的发射时机、方向以及数量。如果对方是目视瞄准和跟踪的反坦克导弹,目前还没有很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感知,基本方法是通过乘员的观察(友邻车通报等)判断导弹来袭方向,人工控制烟幕弹进行对抗,同时,坦克作“Z”字形机动进行规避。用古老但十分有效的烟幕弹对抗反坦克导弹,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三是在炮塔周围安装了屏蔽栅栏,在车体两侧安装了屏蔽裙板,有效地提高了坦克防破甲弹攻击的能力。大家都知道,破甲弹的基本作用机理,是靠炸药爆炸后形成的高温高压金属射流刺穿装甲的。尽管破甲弹对均质装甲的静破甲能力超过了穿甲弹,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破甲弹必须紧贴主装甲(算是个通俗的说法吧,其实叫有效爆高)爆炸才能发挥最大效能。针对这一特点,人们发现,只要破坏破甲弹的有效爆高,就能有效对付破甲弹的攻击,于是主战坦克纷纷披上了铁栅栏、裙板等,有效对抗破甲弹。据说瑞典的S型无炮塔坦克车首装的就是铁栅栏,而且这一秘密一保就是二十余年。美国大兵在伊拉克用的“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为对付伊拉克反美武装的火箭筒,车身周围焊满了铁栅栏,活像个大甲壳虫。80式坦克也采用了这些价廉物美的防护手段,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综合防护能力。
  四是新设计的坦克潜渡装置,能使该车只需经过短时间的准备,就能克服水深为5米、宽600米的江河障碍。80式坦克的潜渡装置包括密封进排气窗用的布盖、进气筒、排气单向阀、航向仪、排水泵和救生呼吸器,单车潜渡准备时间为20~30分钟。说起坦克潜渡装置,大家可能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说大家可能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坦克从河岸上一头扎入深水里,在水面上只露出一根通气管在河中行走,不一会坦克又露出水面,驶上河对岸;说陌生是指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坦克潜渡是很危险和费事的。首先,要在工兵分队的支援下,查明河宽、河深和河底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坦克能够克服水深不超过5米、河水流速在每秒二三米以下、河底坚硬的河流,而且河宽不超过坦克所允许的潜渡距离。所谓坦克允许的潜渡距离,是指由于坦克完全密封,因此,潜渡时从进气筒吸入动力室的空气不能经过散热器使发动机散热。一般情况下,坦克在水底沿硬质砂地以每小时六七千米的速度行驶时,平均每分钟发动机水温上升4摄氏度左右,所以,必须控制坦克的潜渡距离,以使发动机水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80式坦克的最大允许潜渡距离为600米,较之59坦克提高了近百米。其次,是要对坦克进行密封处理。乘员要把坦克的各种门窗封好,把炮塔与车体结合部、炮口等塞好。第三是接好通气筒、排气单向阀等潜渡装置。一切准备就绪,坦克方能下水潜渡。潜渡时,必须保持好航向,稳住油门,不能轻易转向,乘员要及时排水,并做好逃生准备,车长要通过电台与岸上指挥员保持联系,及时指挥驾驶员修正方向,直到上岸为止。
  80式坦克的潜渡装置较之59、69式坦克又有较大改善——增加了导航设备,可以保持方向,解决了乘员看不见的问题;增加了呼吸器等救生设备,一旦坦克进水,可以保障乘员逃生,大大减轻了乘员的心理负担。
  五是我国新一代主战坦克从这里“起飞”。80式坦克研制成功后,虽然没有装备部队,但它的“兄弟姐妹”却相继成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骨干装备,使我军装甲突击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80式坦克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工厂再接再厉,乘势扩大战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研制出80-1式主战坦克(WZl22A),设计定型时命名为ZTZ88式主战坦克(在其基础上又相继发展了88A/B两款主战坦克),装备我军装甲兵部队。同时,根据外贸的需要,工厂又相继研制了80-Ⅱ式主战坦克(BW122)、85-Ⅱ式主战坦克(WZl227F2)和85-ⅡAP式主战坦克(WZl228)等,受到国外用户的高度评价,为扩大我国坦克制造业的影响,开拓军品外贸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孔凡清 将 言    坦克装甲车辆2006年第3期
  1987年6月,某国,一望无垠的沙漠。中国研制的新型外贸型主战坦克样车,正顶着高达47摄氏度的酷暑,在沙漠地区为外商进行坦克沙漠地机动性和克服障碍物等高难度的驾驶表演。并用新型105毫米火炮进行实弹射击演示。整个表演可谓好戏连台、精彩纷呈:驾驶场上,只见国产坦克引擎轰鸣,大地震颤,越土岭、过弹坑、攀垂直墙,轻松自如,如履平地;靶场上,只见国产坦克炮声隆隆,火光闪闪,弹无虚发.百步穿杨。国产坦克的精彩表演,引来阵阵喝彩,给外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是新型国产外贸型主战坦克——80-Ⅱ式主战坦克。   
  推陈出新,旨在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自1982年生产第一代外贸型69-Ⅱ式中型坦克以来,在国际军品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出口了一批质优价廉的国产坦克和装甲车辆。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第二代主战坦克已成主流装备,其火力、机动力和防护能力等已非第一代中型坦克所能抗衡,我国已经成功出口的69—Ⅱ坦克在性能上已难以满足作战需求,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推出战技性能更加先进的新型主战坦克。而此时,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性能先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80式主战坦克(本刊2005年第5期曾作介绍),已经具备了及时推出新型外贸型坦克的有利条件。为此,当时的兵器工业部决定研制第二代外贸型主战坦克。
  1985年3月,主管部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代号为“8503”的军品外贸工作会议。会议认真分析了外贸形势与要求,并认为外贸二代坦克应在80坦克基础上进行适应外贸需求的必要改进。同时,会议还审查并通过了总师单位提交的80—Ⅱ坦克的总体设计方案。会后,按照“8503”会议的精神,主管部门与总师单位签订了80-Ⅱ外贸坦克科研承包合同。尔后,根据合同的要求,工厂和参研单位随即展开了外贸坦克的研制工作。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新型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工厂遇到的技术难题有;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的射击命中率不高、性能不稳定:沙漠地区行驶中车辆侧滑时履带易脱落,战斗室密封性较差,集体超压三防系统在车内建立的超压值偏低等。针对这些问题,工厂及时组织科研力量进行合力攻关,并对改进后的部件进行了严格的试验性论证。在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坦克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很快得到了圆满解决。1985年7月,工厂成功地组装了2辆80-Ⅱ坦克样车,井进行了70千米32/-验收性试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试验效果。同年8月,工厂对样车进行了工厂鉴定性试验及专项性能考核。试验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长距离和长时间行驶试验,三防系统防护性能及车内密闭性试验,VRC—83型电台性能试验、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性能试验、沙漠地区行驶试验、灭火抑爆性能试验,热烟幕性能试验.车/炮长和驾驶员微光夜视观瞄仪器性能与视距试验,以及加长身管火炮的射击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80—Ⅱ坦克的火力、机动能力进一步改善,三防能力上了一个台阶,高温沙漠地使用的适应性良好,整体战技性能优于80式主战坦克,已经具备了出口条件。
  1986年11月,80-n坦克样车在第一次北京国际防务展览会首次亮相,引起外商的广泛关注。1987年初,前来洽谈军品出口贸易的外商观看了该坦克的综合战技性能表演,对坦克的优异性能予以充分肯定。1987年6月,该坦克应邀到某国进行战技性能表演和试验。表演和试验在该国的沙漠地区进行,当地的气温高达42~47摄氏度。在高温条件下,我国新型坦克进行了沙漠地长距离强行军、丘陵地区复杂地形上机动等考核性试验,行驶里程达1000千米以上:在驾驶场上进行了高难度的超越各种障碍的机动性能考核:在靶场上进行了火炮射击精度、威力等指标的考核性射击试验,发射炮弹多达百余发。在试验和表演中,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主战坦克不负众望,在严格的考核和试验中表现出色,各项指标均符合外商要求,展示了我国新研坦克的优异性能和我国坦克工业的发展水平,赢得了外商的赞誉。外商认为,通过各种严格的考核与试验可以证明,中国研制的80-Ⅱ坦克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温地区使用的需要,底盘性能优越、火控系统性能先进,该型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精确的火控、卓越的机动性和坚固的防护,是一款价廉物美的优秀二代主战坦克。
  80-Ⅱ式主战坦克于1990年11月通过部级鉴定,成为我国发展第二代主战坦克实力的象征。
  
  旧貌换新颜,继承中更有发展
  
  80一Ⅱ式主战坦克(以下简称80-Ⅱ)仍然保持了国产坦克外形流线好,整车小巧、低矮,椭圆型铸造式炮塔配以楔形车体的结构特点,但与80坦克相比,外形更加简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是火炮防盾上的激光测距仪主机不见了(移到车内与瞄准镜合二为一):其次是采用了全围式炮塔栅栏屏蔽。这一特征在国产主战坦克中尚不多见。由于80—Ⅱ是在80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因此,在总体布置和大部分结构方面与其基型车基本相同。本文仅重点介绍80—Ⅱ改进部分的特点。
  一是火炮身管加长,炮弹的初速增大,火炮威力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坦克炮的威力,80—Ⅱ安装了改进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该炮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身管在原炮基础上加长了日毫米。大家知道,火炮身管越长,火药气体在炮膛内对弹丸的作用时间就越长,弹丸的初速也就越高,威力也就越大。正因为如此,各国在改进坦克时,竞相“拉长”坦克炮身管(“豹”2A6坦克的120毫米火炮身管长度已达到了55倍口径)。其次是在炮口上增设了炮口觇视器校正平台。这个改进主要是方便了校炮。未装炮口觇视器的火炮校炮时,要在炮口处临时装上校炮镜,而装觇视2S的火炮,校炮就可以直接用这个装置进行校炮,方便多了。
  
  二是火控系统更加先进,瞄得更快,打得更准。80—Ⅱ安装了更加先进的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该系统是在80坦克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与原火控系统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实现了测瞄合一,即将原安装在火炮防盾上的激光测距仪主机移到坦克炮塔内,与炮长瞄准镜合在一起形成激光测距光点注入式瞄准镜,称为光点二合一炮长瞄准镜。所谓光点注入式瞄准镜,就是在坦克瞄准镜内,增加了一个光点投射系统,该系统与火控计算机相连,当坦克火控系统经测距和诸元计算后,向镜内的光点投射系统输出信号,投射系统即将该信号以光点形式投射到炮长瞄准镜上,作为炮长的瞄准光点,炮长再用该光点重新瞄准目标,就可以发射了。这种火控系统是典型的扰动式火控系统,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火控系统,比起59、69坦克的简易火控系统来更是强多了。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要看一看基本上全靠炮长凭经验进行射击的第一代中型坦克,孰优孰劣便一目了然了。采用简易火控的第一代中型坦克射击时,其炮长的基本动作是:首先是目视判距或用镜内的判距分划进行判距(见下图):接着装定标尺,如炮目距离为3800米,选择全装药榴弹对土木质工事射击,则将距离分划线装到左起第三路“全装药榴弹”标尺“38”上:接下来用中央大指标精确瞄准目标:待炮弹装填完毕,就可以发射了。射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如风向,风速,车体倾斜等)的修正,就全凭射手的经验了。而80—Ⅱ的整个射击过程,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化:激光准确测距,射击诸元自动计算、主要环境因素自动感知和修正。这一系列复杂的射击动作,最后简化为炮手压激光测距按钮测距.用光点再次精确瞄准目标。所以,这套火控系统虽然相对干箔三代主战坦克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显得落伍了些,但相对于59、69坦克的简易火控系统还是先进多了。它实现了炮手的射击由经验型向精确型的飞跃,而且由于其价廉物美,目前对国产老坦克的改造也广泛采用这类火控系统。其次,该火控系统在研制过程中又不断进行了改进。1989年5月,工厂对原光点二合一火控系统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进。改进后的火控系统主要由下列部件组成:火控计算机.光点二合一炮长瞄准镜、光点注入式炮长微光夜瞄镜、方向角速度传感器、炮耳轴倾斜传感器,激光电源计数器和双向复合控制稳定器等。改进型火控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在原二代微光夜瞄镜内加装光点投射系统,可在夜间对运动目标实施射击,使坦克具备了在昼/夜间静止或短停条件下打击静止或运动目标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二是火控计算机小型化,也就是将原火控计算机,计算机控制面板、光点电源,光点投射装置四大部件合为一体,同时取消了高低向角速度传感器,三是火控计算机采用了成熟技术,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四是系统中还增加了故障指示灯和故障代码显示,便于查找故障所在部位并进行维修。通过改进,该火控系统确保了坦克无论是停在水平位置还是处于倾斜地形上,都能在昼/夜间准确打击敌方静止或运动的目标。而59坦克等,如果射击时战车没有停在平坦的地方,不仅难以打准,而且修正也很困难。笔者在部队时,每逢遇到打炮(部队称为战斗射击)时,炮长们对驾驶员嘱咐得的最多就是两件事,一个是要把车停在平坦的位置上,再一个就是别超过短停时间(超过规定的短停时间,无论是谁的责任都要降炮手成绩一等)。可见保持火炮水平对老坦克射击的重要性。另外,该火控系统由于减少了部件及连接电缆,缩小了体积,能够更好地适应改造老坦克的需要,并有利于系统本身的批量生产。
  
  三是安装了新一代微光夜视.夜瞄装置,使坦克乘员在夜间看得更清、更远,夜战能力明显增强。该坦克的炮长、车长和驾驶员的夜视装置由80坦克的一代微光假增强器改进为二代微光像增强器,其中炮长二代微光夜视装置带有热成像接口,夜视距离大干1000米。相比之下,69坦克的炮长主动红外夜视仪,有效作用距离仅800米左右。80-Ⅱ坦克还采用了无间隙四连杆的镜炮同步机构,提高了镜炮同步的精度。车长采用了双目昼夜合一的车长观察镜。驾驶员夜视仪采用了“三七”工程夜枧镜,为单管(二代微光管)、大目镜(直径为76毫米),可用双眼同时观察,而且视场大(60度),观察距离远(在无月星光下观察,夜视距离可达80~100米),观察景物清晰。59坦克的主动红外夜视仪就差多了,不仅观察距离近(50米左右),视场小(30度),而且景象也不清晰。由于该车安装了二代微光夜视装置,因此,坦克的夜战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增装了空气压缩机,可实时为空气起动系统进行充气。该坦克与79式中型坦克一样,采用了空气起动为主、电起动为辅的方式。空气起动的关键部件是空气压缩机,有了它才能确保起动气压充足。我们常见的空压机一般用电机驱动。坦克的空压机如果用电机驱动,不仅耗电而且还得单独起动,费电又费事。为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人员巧妙地将空压机安装在变速箱上,并从冷动它,与发动机同步运行,省电又省事。空压机的进气也挺有讲究。由于坦克行驶起来灰尘很大,如果直接从传动装置处取气,空气的含尘量很大,很容易造成高压空气管路的堵塞。为此,科技人员在设计时,就巧妙地将空压机的进气管接在发动机的供气系统上,这样就保证了空压机的气源也是经过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清洁空气,防止空气管路堵塞。另外,科技人员还巧妙地利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捎带着也润滑一下空压机,可谓一举两得,不然还得增加部件。为实现以空气起动为主,该车还为空气起动系统增加了必要的空气滤清器,阀门和电控元件等部件,使空气起动更安全、更便利。以高压空气起动为主,电动机起动为辅助的起动方式,不仅使发动机起动更加流畅和可靠,而且其最大好处是改善了全车的供耗电平衡。大家知道,坦克的电器和电子装置特别多,高低稳定器、炮塔电机,火控系统、三防装置中的除尘增压风机、大功率电台等都是“耗电大户”,而起动电机更是出了名的“电老虎”,起动时电瓶耗电特别厉害。改为空气起动为主后,就把起动电机从“耗电大户”中请出去了,大大减轻了坦克的供电压力。另外,靠电起动为主的坦克在水下潜渡时如果发动帆熄火而电起动失灵那可是要命的事,而以空气起动为主的坦克,由于高压空气始终充足,这时紧急采用气电联合起动,就能确保安全。当然,正像上期介绍WZ111重型坦克时所说到的,空气起动系统比较复杂,维修比较困难,且坦克的成本也高了一些。  
  另外,这个空气起动系统还可以一物二用。该车利用高压空气充足的有利条件,像79坦克一样安装了一个驾驶窗吹洗系统。其基本原理是,从高压空气系统接出一根空气管连在一个引射器上,引射器的另一端接水箱。当驾驶窗不洁时,驾驶员打开空气开关,高压空气进入引射器将水箱内的清洁水吸出来,气水混合后从吹洗管喷出,清洁镜面。有了驾驶窗吹洗系统后,驾驶员再也不用在闭窗驾驶时为潜望镜被泥水污染而头痛了。这也算一种“人文关怀”吧。在驾驶室内再装个小风扇,“关怀”更是无微不至了。
  五是增装了集体超压三防装置,使坦克乘员能够在核生化条件下不带防毒面具连续作战。该车与79坦克一样,也安装下先进的集体超压三防装置。该装置由自动关闭机、核辐射自动报警仪、化学毒剂自动报警器、除尘增压风机、滤毒罐.继电控制盒等组成。该系统能确保在坦克遭到核化袭击时自动快速报警,并自动关闭各个窗孔进行密封,同时自动起动除尘增压风机,对吸入车内的空气进行滤毒处理并在战斗室内建立超压,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免受核生化伤害。为增装集体三防装置,科技人员在设计时取消了原80坦克的中组柴油箱,并将中组弹架整体左移。隔板上的车体风扇改为单向通气活门,并对通过发动机隔板的所有拉杆、管路和电缆采用了密封结构。
  六是增加了热烟幕装置,进一步增强了战车的战术伪装能力。在新年伊始中央台热播的电视剧《沙场点兵》中,广大观众在领略了我国多款新型主战坦克的威武雄姿时,可能不少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当坦克驶向远方时,不少战车的车后挂着两个圆桶状的东西.原来这两个圆桶就是坦克的烟幕筒,用于在坦克机动时施放烟幕进行伪装和欺骗。烟幕筒是坦克最早使用的发烟装置,通常用卡带固定在车后,电点火后随即发烟,在车后形成烟幕带,必要时也可在点火后拉开卡销将烟幕筒抛在车后,坦克来它个“金蝉脱壳”。随着坦克技术的发展,坦克专家们又发明了用柴油发烟的热烟幕装置。热烟幕装置通常由油箱、电动烟幕泵、止回阀、喷油器、电动活门等组成,其中电动活门主要用于控制电动烟幕泵,止回阀装在电动油泵和喷油器之间的管路上,用于在停止施放热烟幕时立即停止供油,并防止废气进入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热烟幕装置发烟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在电动烟幕泵的作用下,燃油以一定的压力进入喷油器切向进油孔,再进入涡流器内,形成强烈涡流,尔后经中心孔形成雾状喷到发动机排气管内高温废气流中蒸发,形成油汽和废气的混合气体,喷出车外后在空气中迅速冷凝而结成细小的微粒而形成烟幕。热烟幕的发烟效果受气象条件、发动机工作状况。车辆行驶速度和燃料的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有好有坏:发烟颜色则受发动机排气温度和大气条件的影响,有时呈灰色,有时呈乳白色。   
  由于热烟幕装置取材方便,发烟效果较好,因此,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被广泛应用。前苏联对坦克热烟幕是情有独钟,T-55坦克以后的T系列坦克都安装有热烟幕装置。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研制M—48A5,M—60A3和M1坦克时,才分别在这几款坦克上加装了热烟幕装置。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制WZ132轻型坦克时,开始采用热烟幕技术,后来的59、69改进型坦克.39坦克以及二代以上的国产坦克,大部分应用了热烟幕技术。80—Ⅱ的热烟幕装置由电动烟幕泵、柴油箱、止回阀、左喷油器、右喷油器及管路等组成.为了解决该装置的供油和喷油问题,科技人员还专门对原80坦克的燃料供给系统和排气系统进行了改进。
  热烟幕装置使用方便、发烟效果较好,但使用时受地形.气象等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首先是在风速适宜、温度和湿度合适的正常情况下施放效果较好,但当风速过大、空气干燥时使用效果不佳。80-Ⅱ在正常情况下施放热烟幕的有效长度可达200米。但笔者在某型国产装甲车辆的热烟幕使用试验中也发现,由于当时风速较大,湿度较低,发烟效果不太理想。其次是受燃油的限制,施放时间不能过长。80一Ⅱ热烟幕持续施放时间为2~4分钟(根据需要可连续施放,也可断续施放),最大连续施放时间为10分钟,柴油消耗量为10升/分钟。第三是施放烟幕时受风向影响很大,如果在不利风向(如顺风,坦克兵们称为“兜屁股风”)时施放,弄不好会不迷敌人反迷自己。第四是车速也不能太快。T—62坦克施放热烟幕时,要求坦克以二档或三档的速度行驶(时速大约是十几二十千米)。上述不足也许是英、法、德等国对热烟幕技术不太“感冒”的原因吧。但不管怎么说,热烟幕装置毕竟使坦克多了一种战术伪装手段,它与坦克的抛射式烟幕弹和烟幕筒有效配合,为坦克披上“前打(烟幕弹)侧喷(热烟幕)后拖(烟幕筒)”的全方位战术“伪装衣”,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
  
  七是安装了新型自动灭火抑爆装置。新型电台。发动机排气温度自动减油装置、沙漠履带防脱装置等,进一步提高了坦克的生存能力。信息能力和使用的可靠性。该车安装了新型的85式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该系统由80坦克二次灭火一次抑爆,增加为四次灭火和二次抑爆,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出侵入车内的高能射流并输出信号,在60毫秒内实现抑制高能射流引起的二次效应。该车还换装了带SEC-83型保密机的VRC-83型电台,通信距离增大,可达20~25千米,可供选用的波道多、保密性能好:同时还换装了通话质量更好的VIC-83型车内通话器。为增强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该车还将原80坦克的炮塔局部(后部)栅栏屏蔽改为炮塔全围式栅栏屏蔽。另外,为使坦克更好地适应沙漠地区高温条件下作战的需要,该车还专门增装了排气温度限温的自动减油装置,可有效防止发动机过热情况的出现。另外,该车还增装了发动机机油失压报警器,防止发动机因润滑系统管路破裂等故障,而导致烧发动机事故的出现。而59坦克等,由于没有发动机油压、水温的自动监控装置,所以,驾驶员开起车来总是提心吊胆的,要不时地扭头去看油压表,水温表等。此外,该车为适应沙漠地区使用的需要,还在主动轮上增设了履带防滑导向装置,有效解决了坦克在沙漠地区行驶时履带易脱落的问题。88B各型坦克ZTZ88式主战坦克(以下简称88主战坦克),从外形上看与80式主战坦克基本相同,车体呈流线型,外形低矮,整车显得干净利落,线条流畅。尽管如此,细心的读者还是发现了88主战坦克在外观上与80坦克的区别。一是炮塔防盾上的激光测距仪主机不见了。原来,该车采用了新型的测瞄合一瞄准镜,激光测距主机与瞄准镜合为一体,自然就不需要外挂主机了。二是天线较之80坦克短和粗了一些。原来,88主战坦克安装的是国产新型电台,该电台用的是较粗的2.85米中馈天线,而80坦克安装的仍然是老式的A一220A电台,其天线是又细又长的4米鞭状天线。由于该车采用了不少新技术和新部件,使该车不仅在火力、三防能力、通信等方面的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其车内的布置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首先,为了解决新增的集体“三防”系统的增压风机和滤毒罐的安装问题,战斗室做了局部调整:去掉中组柴油箱,重新设计了中组弹架,并将弹架左移。为保证战斗室“三防”超压值达到要求,所有通过发动机隔板的拉杆、导线和管路均采用了密封结构。中组弹架重新设计后装弹17发,减少了l发,因此,炮塔尾舱恢复装载5发炮弹。炮弹基数由44发增加为48发。考虑到炮塔两侧要喷涂军徽,为此,将烟幕弹发射装置后移。炮控系统中的电机扩大机、配电盒、二合一晶体管放大器等部件也移到火炮摇架下面。
  其次,用从国外引进的“三七”火控系统(扰动式简易火控系统)替换原80坦克使用的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该火控系统采用三合一(潜望式观瞄、激光测距、微光夜视)炮长瞄准镜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各种传感器。同时,该坦克保留了原80坦克的瞄准镜作为辅助瞄准镜(笔者认为保留这个部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个亮点,它可保证在战斗中一旦三合一镜损坏,炮长仍可使用普通瞄准镜进行简易射击,大大提高了火控系统的可靠性)。为适应新安装的双向复合稳定器,弹道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均做了相应调整,瞄准镜与火炮轴线的同步方式也改为电同步(传统扰动式火控系统中瞄准镜与火炮的同步方式为四连杆机构机械同步),大大提高了瞄准镜与火炮同步的精度。该火控系统具有较完善的自检能力,能及时显示系统出现的故障。
  第三,将原80坦克的一代微光像增强型夜视装置,改为二代微光像增强型夜视装置,进一步提高了坦克的夜战能力。
 第四,战斗室采用了85式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到侵入车内的高能射流并输出信号,在60毫秒内实现抑爆,有效地防止高能射流引起的二次效应对车内乘员伤害和对设备的损坏。
  第五,增装了增压风机和滤毒罐,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压集体“三防”系统,“三防”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第六,改用性能先进的CWT一167B型坦克电台和cYY一168型车内通话器。
  从上述变化中不难看出,88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三防”系统和通信系统已是“焕然一新”,当然其他改进也是可圈可点的。

   62系列轻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型谱
第一轮样车:59年生产一辆,132型方案;60年批产28辆。76毫米炮。训练基地使用,缺装自动装弹机。
131型方案:59-16式。12V135型柴油机不过关,59年放弃,无样车。
132A型方案:取消了自动测距仪、自动装弹机。76毫米炮。无样车。
132B:62坦克的3辆试制样车,改名WZ131。使用T34的85毫米炮。
62式轻型坦克:WZ131产品代号。1981年末停产。1963-1981年,六七四厂共生产62式轻型坦克1559辆。命名1962年式轻型坦克,简称62式轻型坦克。

WZ131-1:67年样车,新85炮。未被批准设计定型。T型火焰消退器,69坦克红外大灯,单向垂直稳定器。
WZ131-1A:75-77年第二次改进,情况不明。
WZ131改型:样车80-81年试制。此车研制时又名82式改进型坦克。2辆样车,部队62旧车改装。62式轻型坦克改型。橡胶侧板、激光测距仪、炮长红外夜观仪、高射机枪防护罩、车外照明防护罩等32项。
62式改进型轻型坦克:105炮。未定型和批产。

变形车:
WZ691: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WZ131-1底盘1辆样车。WZ131底盘2辆样车。76-79年生产16台装备,80年停产。改进款又名79。
GJT211:82式军用推土机。80年2辆样车。81年正样车2辆,其余10辆广西边境与各大军区试用。90年出口。82-90年六七四厂共生产195台。
GJT211A履带式军用推土机:加装84式A型火箭爆破器,90年两样车,91定型。原称82式A型军用推土机,工厂代号902。
GSL110B履带式火箭扫雷车:85年样车,直接装备前线。86年第二批扫雷车。设计定型,因62式坦克的底盘序列中退出,没有批产。
GSL131机械爆破扫雷车:82式军用推土机底盘,WZ762。
GSL131多功能扫雷车:WZ762A。

GJT210工程兵专用底盘:
GJT210型军用推土机:81式军用推土机。
GQL120:83式履带式自动布雷车 

2007-2-16 21:10 上传

下载次数: 0

 
 七四一○厂
7410 厂位于安徽巢湖市北郊,部队企业化工厂,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装甲兵部。1970 年9 月,总后勤部同意由南京军区装甲兵部筹建工厂。1973 年定名为7410 厂。工厂设计规模为年生产坦克配件50 台份;1976 年为大修坦克扩建工厂,设计规模为年大修坦克127 辆。
1972 年4 月31 日,7410 厂试制出坦克负重轮,并通过总参装甲兵部鉴定,转入批量生产。根据检验,负重轮使用寿命超过了国内同类产品。1979 年、1980 年,7410 厂生产大批负重轮,有力地支援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受到南京军区装甲兵部的表扬。1980 年5月,试修坦克2 台,并经南京军区装甲兵部鉴定合格,投入批量生产。889 型电台车在211车上改装获得成功,亦通过总参装甲兵部鉴定。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也逐年提高。从正式投产至1985 年,7410 厂共大修63 式水陆两栖坦克、62 式轻型坦克255 台。
70 年代末,7410 厂走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道路,着手民品开发。先后研制出JLC —500/n+ 18+ 24 叉式绞线机、KSD - 500/48 钢丝带联合装铠机、100 吨平板硫化组合油泵、EP 250×500 鳄式破碎机、ZDY 、ZLY 、ZSY 3 个系列硬齿面减速器、A 186D 梳棉机等产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截止1985 年,7410 厂共有职工1826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9 人;工厂占地面积188 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4 万平方米;工厂内有公路3585 米,铁路759 米,坦克路2250 米,靶场5 万平方米;国家累计投资2540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570 万元;拥有各种设备1328 台,其中大、精、稀设备26 台。累计完成总产值5946 万元,实现利润361 万元,相当于国家总投资的14.2%,上缴利税234 万元。 

2007-4-21 01:58 上传

下载次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