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贴吧:哥伦比亚大学语言文化项目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7:37
SAF 2011暑假
哥伦比亚大学语言文化项目日志
在结束前【日志(十四)2011年8月5日】
周四了,大家即将结束在哥大的学习生活,可就是这几天,同学们的忙碌程度超乎了想象。
在项目开始的时候我就和大家说过,如果将来有出国留学的打算,那么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课堂上要好好表现,争取找老师写一封推荐信。很开心,这几天看到已经陆续有一些同学拿到了推荐信,有了这样的一段经历,同学们申请出国读研的信心明显增强了很多。
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这四周的时间里,和同班的其他国际学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和这些老外朋友在一起,能够促使大家多说多听,对于英语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几天,同学们忙活着吃散伙饭,忙活着道别,学生时代的感情是最真诚的,希望大家在分别后还能继续保持联系,好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
我们这个团里,还有一些旅游和摄影爱好者,对他们来说,四周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即将离开,才发现还有那么多的地方没有逛完,于是马不停蹄的奔走于课堂和大街小巷之间。渴望用镜头记录在哥大,在纽约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往往,这些同学们的自理能力是最强的,一个背包,一份地图,对他们来说就是全部。然后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坐错车,走错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又享受着这个过程带给他们的满足和快乐。
这几天,还看到一些同学在冥思苦想要给家人和朋友带点什么礼物回去。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可是煞费苦心。其实礼物是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一份心意。而我觉得,最好的礼物,就是将这四周的所见所闻回去和家人朋友分享,还原给他们一个最真实的美国大学,一个最真实的美国社会。
很开心和74名同学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四周,也很感谢各位同学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给予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一段旅程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衷心祝福所有的同学们都能好好珍惜大学时光,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欢迎各位同学有空的时候可以去SAF办公室坐坐,聊聊,我会想念大家。
李老师-2011/8/5
The Last Week in Columbia University【日志(十三)2011年8月3日】
周二了,这是LCP全体同学在哥大生活的最后一周。
早上去宿舍管理中心找负责人询问办理check out的流程,走在那条通向Hartley Hall的小路上,眼前忽然就浮现出刚刚到达那天大家拖着行李去办理住宿的情景。那时候的同学们,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忐忑。而真的只是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不过开心的是,在和大家聊天的过程中,我分享到了他们的收获、努力和感动。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而又略带小小成就感的笑脸,我真的为自己从事的这个职业而骄傲。虽然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没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是我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那么多的同学们接近或者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也幸福。
这一周的事情比较多,一方面大家要继续保证课堂的学习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另外一方面也要开始收拾行李物品,还有一部分同学抓紧利用这几天的时间把还没有逛过的地方再转一遍。哥大,纽约,到处都留下了同学们的足迹。即将离开,既有要和家人团聚的喜悦,也有对这个学校、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好好珍惜在哥大最后几天的美好时光,然后带着一路来的收获,平安回国。
李老师-2011/8/3
有意义的周末【日志(十二)2011年8月2日】
周六一大早,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参观。作为美国的政治中心,白宫、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杰弗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这些地方是我们一定不能错过的。第一站,我们就来到了美国最高权力的象征--白宫。在我们普通百姓的眼里,白宫一直是个神秘而又了不起的地方。白宫的声音,会让全世界侧耳倾听,白宫的风云,也会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这个其貌不扬的白宫的时候,顿时感觉有点失望。 它与我们曾经想象的壮观,宏伟丝毫都不沾边,反倒像一座朴素典雅的乡间别墅。尤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白宫前面的那条大马路,竟然伤痕累累,有裂缝又高低不平。于是导游和大家讲解到,原来,当年在讨论建造总统府方案时,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在里面工作的主人是国家的仆人,房子不能是宫殿,不能奢华,只要坚固、宽敞、典雅即可,同时他要求部分场所在规定时间内向民众开放,这种低调的理念还是很值得我们赞许的。另外一个地方林肯纪念堂吸引了很多同学驻足观赏。大家站在当年马丁路德金发表“I have a dream”的地方,重温那个激情澎湃的时刻,同学们都显得异常激动。
华盛顿给我们的整体感觉是低调,别说摩天大楼,就是高楼大厦也没看到几栋。在世界各大城市都争相向空中发展的今天,华盛顿的低矮反倒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结束了在华盛顿的游览,周日一早,我们就驱车向费城驶去。提起费城,我们就一定会想到自由钟,自由钟是费城的象征,更是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它参与了美国早期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为第一次宣读独立宣言而鸣响,为合众国宪法通过而鸣响,为华盛顿的逝世而鸣响。它的似乎并不怎样响亮的声音宣告了美国的自由和独立。美国革命之后,它的历史也从来未曾中断。它进入了诗歌,作为国宝在美国巡回展览,从北至南,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争睹圣物;二战期间,它的声音被电台广为播送,成为美国人信念的旗帜……两百多年来,自由钟就是这样,以自由为主题,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诉求代言,不断地为美国历史所诠释,其象征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地被丰富和提升。
这个周末,大家几经辗转,一路辛苦。但是这次出行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美国人民为自由、民主、独立所作出的诸多努力,以及他们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的珍惜。这个周末的意义,不在于大家见到了多少美丽的风景,拍了多少好看的照片,而在于,短暂的行程之后,每个人都开始思考,和美国相比,我们缺少的是什么?
掐指一算,同学们即将结束在哥大的学习,这一个月的时间,我敢说,每个同学都受益匪浅。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回去之后和家人朋友分享。
李老师-2011/8/2
领略AU的风采【日志(十一)2011年7月29日】
今天是我们哥大项目同学出发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日子。早上从纽约出发,历时5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Washington DC.,第一站就直奔美利坚大学。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借助这次出国机会更好的了解国外大学,为将来出国读研做一些功课和准备,在SAF总部的协助下,我们邀请了美利坚大学负责国际学生交流事务的Mark老师和华盛顿高端实习项目的Assistant Director, Shaina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一下American University的情况以及WSP项目的情况。本次LCP项目有30名中国政法大学的同学参加,因此对于WSP项目中的法律方向的实习,大家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AU起源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要求在首都建立一所美国国家大学的倡议,并于1893年正式成立。学校的综合排名在80名左右,其中Kogod商学院全美排名在20-30左右。由于AU地处美国的首都,就地利之便,经常有许多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应邀到学校演讲,像前美国总统肯尼迪,就曾应邀演讲。当然,也有许多退休的政治人物,就在此执教,使得许多海外的学生慕名而来。因此,美利坚大学也就变成了国际学生的最爱。由于地处美国政治中心首都华盛顿,所以美利坚大学在政治学、公共政策、管理以及国际关系等专业学科上有很强的实力。
会议结束后,我们就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宿舍办理入住手续。AU住宿安排为双人间,当大家走进宿舍参观了一圈之后不禁感慨这里设施的先进以及人性化。办理好入住手续,大家稍作休整,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在AU的参观。AU教学及生活娱乐设施的规模、数量及先进性让我们对这个学校刮目相看。值得一提的是,AU的自然环境非常好,绿树成荫,各种花卉争相斗艳。校园不大,但是宁静而又充满了神秘色彩。于是同学们开玩笑似的说到,体验过美国的大学后,真是不想回国了。因为在这里学习,学习才会变成一种享受。的确,在学科设置、教学设施、校园设施等方方面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更希望看到,经过几年,几十年的发展,中西方教育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今天一路坐车,大家都可以辛苦。明天,我们将在导游的带领下,领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风采!
李老师-2011/7/29
例会【日志(十)2011年7月28日】
来哥大的第一周就和同学们讲过,每周五晚上我们都要开个例会,了解一下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便我们及时掌握同学们的最新动态。这周五因为要去华盛顿,所以本周的例会改成了今晚。晚上9点大家在图书馆门口集合,由于我们住宿分在三个不同的宿舍楼,所以平时还真是不容易见到大家。借这样一个机会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看到大家乐此不疲的聊着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心里很是开心。今晚开会的重点主要是和大家讲一下明天去华盛顿的安排,再次强调一下纪律以及安全问题。同时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一下美利坚大学的情况,希望将来有出国读研打算的同学,能够尽可能的利用这个机会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学校,也为将来读研多做一些准备。
最近和一些同学聊天,大家也提到了很希望能有机会真正走进哥大的课堂,去听一听专业课程。不过很遗憾,我们过来正好赶上哥大的暑假,所以听专业课的想法是实现不了了。所以今天开会的时候我也和同学们介绍了一下SAF的海外名校交流生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大家可以到SAF的海外会员大学进行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交流学习,学分可以转换。散会后,很多同学过来找我具体了解情况,看来大家对于出国留学还都是抱有极大热情的。
另外一件比较开心的事情就是今天见到了SAF总部的Zach老师,他这几天休假来纽约旅游,于是我们也借此机会见了一面。Zach老师很年轻也很幽默,本想介绍他给我们的同学们认识,但是考虑到同学们课程比较分散,不好集中,另外今年秋季通过SAF申请海外交流项目的学生很多,总部的老师们工作量很大也很辛苦,难得休假出来放松,我也不好意思占用他的个人时间,所以想想还是作罢了。虽然见面时间很短暂,但是还被Zach的热情和风趣所感染,希望Zach有机会到中国去做客。
明天,我们就要出发去华盛顿了,这个周末,我们将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度过,希望一切顺利!
李老师-2011/7/28
纽约印象【日志(九)2011年7月27日】
屈指一算,在哥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同学们可谓是学习、旅游两手抓,忙的不亦乐乎。值得欣慰的是,从第一天到现在,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出勤率,大家在保证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还能合理安排出时间把纽约的大街小巷都逛了个遍,于是也不得不佩服大家的充沛精力!
提起纽约,首先想到的就是多年前的那部《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不知道点燃了多少国人对于纽约的向往和情怀。纽约,这个承载着那么多的荣耀与辉煌,寄托着那么多的梦想与希望,创造着那么多的历史与典藏的城市,每一天都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往。如果说走在北京能够见到全中国各地的人的话,那么走在纽约的街头,会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这确实是一个世界之都。
纽约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繁华。尤其是当我们走进繁华的曼哈顿,不论是漫步在世界金融中心的华尔街,还是漫步在纽约时代广场;不论是徘徊在挂满世界各地国旗的洛克菲勒广场,还是信步走在世界第一商业街纽约第五大道;不论是登上洛克菲勒中心观景台俯瞰纽约景色,还是漫步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无论是乘坐有着百年历史的地铁,还是横跨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哈德逊河的布鲁克林大桥,我们都会不自觉的沉浸在一种辉煌与梦想的情绪里,不能自拔。
当然,如果纽约有的只是繁华,那也未免有些单调。号称纽约“后花园”的中央公园,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地,更是世界各地旅游者喜爱的旅游胜地。中央公园是纽约的气窗。在纽约生活,彷佛憋住一口气潜水,在水底摸来摸去,实在憋不住了,就到这个气窗里透口气。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有这么一片空地,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有一片净土放松心灵,真是绝妙的享受。
但是纽约其实并不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丢弃的垃圾,这一点上,有损城市形象。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纽约既是天堂,也是地狱。要想真正读懂纽约,恐怕我们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开始第三周的学习生活【日志(八)2011年7月25日】
昨天周日,组织大家一起去了全美最大的outlet购物。在纽约的前两周大家都抑制着购物的欲望,只等这一天的到来。虽然我一再的强调一定要注意回程的行李不要超重,可是依然阻挡不了同学们购物的热情。不过也可以理解,各大品牌确实要比国内买便宜很多。我们尤其见识到了Coach店的火爆场面,似乎不需要花钱一样,进店里就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进去后发现有点疯抢一样的感觉,很多人手里拿着7、8个包去结帐,就像批发市场一样。而且这里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于是不禁感叹中国人民的购买力。由于outlet离纽约市区很远,坐公车倒车费用高又比较折腾,所以我提前帮大家预订了大巴,这样直接把我们送到目的地,节省了很多路上的时间。一天下来,每个人都颇有收获,但也都累的不轻。不过基本上这一天要给家人朋友带的礼物就都搞定了,所以虽然很累,但同学们的喜悦是溢于言表的。
这几天,同学们也对国内的温州动车事故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SAF QQ群里面每天都在讨论着一些时政问题,这也让我对于这些90后的同学们刮目相看。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且理性、又有足够的深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这个社会抱有很强的责任心,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这些同学身上的特质吧。看到他们,我时常感慨我们这些80后的人,生活往往过于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对于社会缺乏了很多理性的思考。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90后的同学们,走到工作岗位后一定会有所作为。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发展也一定会实现新的飞跃。
又是新的一周了,在经过了一个非常繁忙的周末后,同学们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学习状态中,这段时间大家过的非常充实。学习之余,纽约能逛的地方几乎都逛遍了,这周五我们会去华盛顿,同学们都对此充满了期待!
李老师-2011/7/25
走进联合国【日志(七)2011年7月23日】
今天是周六,忙碌了一周的同学们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今天我们的安排是去联合国总部参观,也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之前去过所以选择了二次进军博物馆或者干脆留在学校休息、学习。纽约这几天的天气实在热的让人崩溃。
早上8点我们就集合出发,大家实在是被昨天的大热天吓着了,因此虽然是周末,也都决心要早点起来,这样还能凉快一些。第一站我们先去了纽约非常出名的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它是纽约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一座公共艺术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美国最繁忙的火车站。简单参观了一下中央车站后,我们就奔向今天的主要目的地:联合国总部
走进联合国总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秘书处大楼。它是一栋玻璃面的39层建筑,也是联合国总部的核心建筑。秘书处大楼前方有150多个旗杆,本该悬挂着联合国成员国的国旗,主旗杆上则是蓝色的联合国旗帜。但是很遗憾,可能由于今天是周末,所以我们幻想的旗帜飘扬的场面并没有出现。经过非常严格的安检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联合国大楼的内部,然后买票等待真正走进这个庄严而又神圣的地方。成人票价为$16/人,学生票价为$11/人,同学们所持有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ID卡,除参观一些博物馆免费外,部分景点门票都能给予一定的优惠,甚至买东西的时候持ID卡也会有一定的折扣。每当这时,同学们就会用非常骄傲的眼神看着我说:老师,羡慕吧?是的,我羡慕,但是我羡慕的不是能有多少折扣和优惠,准确的说我羡慕的是他们的学生身份,羡慕的是那个单纯而又美好的学生时代。
11点整,我们正式跟随工作人员开始参观。每人都佩戴一个中文讲解机,每到一处景点,就会自动播放该景点的介绍。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能容纳1800多人的大会堂、安全理事会会议厅、不同时期的目标展厅等等。也是在参观的过程中,让我们对于联合国就战争、人权、教育、妇女与儿童等问题作出的卓越努力和贡献而肃然起敬。走进联合国,似乎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般美好,还有很多地方,依然饱受着战争、饥饿之苦,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没有饭吃,没有学上。而我们生活在和平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我们个人的小小悲哀上面。我们是不是也该偶尔的问问自己,我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哪怕是最基本的资助一个”箱子里的学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那么相信这个世界就会多几份美好和希望。
李老师-2011/7/23
留学生活的酸甜苦辣【日志(六)2011年7月22日】
上周经政法大学赵老师介绍,我们认识了一位现在正在哥大读研的方同学,第一周我们召集所有同学开会,并请方同学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哥大衣食住行的各种情况。散会后方同学将个人邮箱留给了同学们,于是这几天很多同学给他发邮件咨询申请出国读研的问题。经过在哥大几周的英语语言学习,很多同学都坚定了出国读研的想法和决心。有这样的计划当然是好事,但是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相关规划和准备。尤其强调的一点是心理准备,从参加这个项目学生的整体情况上看,大家的自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有出国留学打算的同学,一定要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的强大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出国后的学习生活。
饮食方面考虑到大家肯定吃不惯这里的食物,于是到哥大的第二天,我们就给每个宿舍楼都配了一个烧水壶和一个锅。这样一来同学们既能喝到热水,又能自己煮点鸡蛋、方便面、水饺、汤圆等简单的食物,不至于吃西餐吃到想吐。刚到这的第一周大家还是对各种美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爱,哥大附近有各种餐馆,中国菜、韩国菜、古巴菜、印度菜,可谓应有尽有。可是几天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同学们就有点熬不住了。于是我们的小锅就派上了大用场。有些同学自己买菜煮饭,三五成群的下厨忙的不亦乐乎,也有同学自己熬粥,去超市买一些小咸菜,看似清苦,但别有一番味道。同学们平时住在学校里都是去食堂吃饭,回家又有家长,因此自己动手做饭的机会几乎没有。而在这里,很多同学都想体验一下亲自下厨的乐趣,小小的厨房,成了同学们共享快乐的小天地。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多做一些之前没有过的尝试,从而真正体验一下留学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周的时间又将过去,哥大生活也即将过去一半了。每天看大家在群里热烈的讨论,有想家现在就想回国的,也有嫌项目时间太短,还不足以完全了解哥大的。不管怎样,经历就是财富。相信这一个月的哥大生活,会给每位同学的人生都留下一段难忘而又珍贵的记忆。
李老师-2011/7/22
忙里偷闲的哥大生活【日志(五)2011年7月20日】
在哥大的第二周,同学们明显感觉到了学习的压力,各个班级的作业量开始增加。作业形式主要是写作和阅读,其中有几个level的阅读量比较大,一晚上要读70几页的英文小说,第二天上课老师会根据小说里面的内容进行提问。这种教学方式让很多中国学生感觉有些吃不消,但这也恰恰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不同教育体制的差异。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于是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家采取的都是考试前猛烈突击的战略。突击好了,拿个高分不成问题。过于看重结果,往往会让同学们丧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阅读可以拓宽自己的背景知识,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大量的阅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极大的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也就一点点的实现了。而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阅读量真的远远不够,所以虽然这个过程有些痛苦,但是我还是鼓励大家用积极的心态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最大的愿望是同学们能够从中真正的汲取到一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慢慢培养阅读的习惯,如果项目结束后,大家能够爱上读书,那该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情。
第一周学习结束后,有几名同学和老师申请调整了班级,并都获得了批准。目前看,这几名同学都是从低level跳到高level的,希望大家可以尽快适应新班级的学习生活。
这几天学习压力比较大,但是同学们依然能够忙里偷闲的安排出一些时间去体验在美国的生活。大家结伴而行有去百老汇看歌剧的、有二次进军博物馆的、有去体验各种美食的、还有一些人,每天奋战在图书馆备考托福或GRE……看着大家完全适应了哥大的学习和生活,我也稍稍松了一口气。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不需此行,满载而归。
李老师-2011/7/20
和纽约亲密接触【日志(四)2011年7月17日】
纽约虽然不是美国的首都,但是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和第一大港,她的核心位置却是其他城市所不能企及的。这一周,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纽约所带给我们的视觉震撼,第五大道、时代广场、中央车站、帝国大厦,无一不在诉说着纽约的魅力与繁华。从一幕幕的风景里,我们看到了纽约的浪漫、惊艳与绚丽。然而这个周末,我们决定远离喧嚣,感受一下纽约的宁静与闲适。周六组织大家去参观了自由女神,周日参观了大都会博物馆。从海上看起来渺小的自由女神像,真正贴近后才发现她的巨大。这个象征着美国精神的百年纪念标,让每一个来到此地的人都不免心生敬意。围着自由女神走上一圈,或是坐在公园里远远眺望着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地区,或是点上一份西餐,在自由女神光辉的映照下美美的享用午餐,海风徐徐吹来,身边不时的飞过几只海鸥,这是何等的惬意与悠闲。自由岛就是这样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往,同时也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周日的大都会博物馆之行,让所有同学和老师们大饱眼福。这个可与巴黎的“罗浮宫”和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相媲美的位于纽约知名的中央公园内的博物馆,拥有超过200万件的馆藏。同学们持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卡可免费进入馆内参观,这让同学们顿时为身为哥大的学生而倍感骄傲。但是由于馆藏太多,基本上3、4个小时后大家就有些走马观花了。而且馆内空调过冷,同学们需要看一会出来暖和一下,然后再进去。我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没课的时候过来继续参观,这里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从博物馆出来后,大家都沿着中央公园往回走,公园里随处可见享受运动快乐的人们。于是不禁感慨,中国能够培养出在竞技赛场中取得娇人成绩的运动员,但是全民的身体素质还确实有待提高。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把运动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运动去运动。享受运动带给我们的快乐,而不把它当作负担,那才运动的最高境界吧。
这个周末,除个别几个同学有自己的安排外,其余70多名同学,全部分为不同的小组,集体出行。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还很好的树立了团队意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同学的组织领导才能立刻凸显了出来。这也是我们这个项目的部分意义所在,我们希望大家除提高英语水平外,还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自理能力,这样也为将来出国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个周末过的比较充实和愉快。纽约的一些著名景点同学们基本都去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也渐渐消失,接下来,希望大家都能沉下心来,好好上课,好好学习。
李老师-2011/7/17
充满挑战与压力的第一周【日志(三)2011年7月16日】
周二早上7点40所有同学都到Lewisohn Hall门口集合,8点整大家开始领取自己的分班课表。我和其他几个带队老师等候在门口,出来一个同学我们就招呼过来询问一下分班情况。关于分班,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些同学的级别过高,担心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也有些同学的级别过低,又怕学不到什么东西。学生出发前参加的在线英语测试,受到听力部分缓冲速度的影响,确实无法百分之百准确的反映同学们的实际英语水平。但是级别不合适的同学也不必担心,针对这种情况,哥大也采取了相关的调整措施。每个班级都有2-3名任课老师,其中一位我们称为Level Leader,如果同学们认为自己的班级不合适,可以在第一周周五前和Level Leader申请调换班级。Level Leader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决定是否同意调换,以及调换到哪个级别比较合适。成功调整后,相关负责人会给学生本人发去最新班级的课程表,从而帮助同学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班级。经过几天的学习,从同学们的反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自己的上课情况非常满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也比较适中。个别低level级别的同学反映课程过于简单,语法、阅读基本没有什么难度。我也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班级,但大家似乎也不愿意再做调整,相对来说,简单一点的课程,同学们的学习压力会小一些,这样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感受哥大,亲近纽约,从而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也为将来的发展做好规划。当然,不同年级的同学个人的规划也不尽相同,不管目标是什么,我都希望大家能够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努力去完成,开阔眼界的同时,英语一定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进步。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经过近一周的摸索和学习,同学们现在敢于开口说英语了,我为同学们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而高兴、欣慰。关于课程方面目前看来唯一让大家比较头疼的就是,课堂上总是会偶尔讨论起来比较敏感的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国际学生,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也不相同,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同学们总是会略显尴尬,要么课堂就变成了一场辩论会,各持己见,要么同学们就选择沉默,不去争辩。可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这种敏感的政治问题,都是同学们心里不可言说的痛。
生活方面,同学们慢慢开始适应了哥大的生活。没课的时候三五成群的结伴而行,身临其境的感受纽约的繁华与多元化。由于纽约地铁线路比较复杂,刚开始几天同学们偶尔会搭错地铁,多走一些冤枉路。不过经过几天的摸索,现在大家地铁出行已经基本没有任何问题了,在哪里换乘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来哥大的第一周,是充满挑战与压力的,对面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还并不熟悉的老师同学,面对比较强烈的时差反应,同学们需要一点时间去调整和适应。不过,很开心,面对种种的困难和挑战,同学们都能能积极应对。最艰难的第一周即将过去,接下来,相信大家会更加从容的享受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李老师-2011/7/16
哥伦比亚大学orientation【日志(二)2011年7月11日】
今天早上8点20分,全体同学集合准备参加哥大的orientation,由于我们人数比较多,哥大给我们的团队做了一些特殊安排,所有流程都有对口负责人直接和我联系,这样省去了同学们自己办理的时间。同学们拿到材料后就去参加orientation了。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同学们迫切想知道的关于课程、注册、学习等问题,也都在orientation上面找到了答案。由于今天无法办理学生卡,所以下午就没有什么事情了,我让大家去学校附近转转,熟悉一下地形,然后下午3点集合,和大家讲一下接下来的相关安排和注意事项。
趁中午休息的时间,我和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几个带队老师一起商量了关于学生管理的问题。我们互相分享了一下经验,然后又根据这次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力争做到每晚查人数,经常开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保证同学们能够顺利愉快的完成本次项目。
综合这两天情况看,同学们的表现还都不错,规定的时间能够做到准时集合。也很配合带队老师的工作,晚上能够按时回宿舍。明天就要分班,然后开始正式的学习了,大家在哥大的生活也将由此拉开帷幕。
李老师-2011/7/11
到达哥伦比亚大学【日志(一)2011年7月10日】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7月10日晚上,北京和上海地区的学生分别到达纽瓦克机场。一路虽然很辛苦,但是当飞机降落的那一刻,还是能强烈的感受到同学们的兴奋与激动。过海关边检的时候,我走在最前面和工作人员说明了一下情况,当我告诉他我们这个团队有58人,随后上海还会有20个人的时候,他张大了嘴巴,表示不可思议。不同窗口的工作人员都对我们的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友好,有些工作人员还用仅会的几句汉语和大家说“你好”、“谢谢”、“不客气”等常用词语,话语虽然简单,但是这一行为本身还是让我们感觉非常亲切和温暖。
出了机场后,我联系了一下租车公司,告诉他我们准确的位置,几分钟后大巴就过来接我们了。值得一提的是,当车停稳后,我先过去和司机确认了我们的预订号码和哥大地址等信息,可是司机师傅对我的态度异常冷淡,没有任何的表情。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个黑人司机,年龄在50岁左右,不停的流汗且满脸倦容。我当时的第一想法是他挺不容易的,那么大年龄还要做这么辛苦的工作,看来美国并不是天堂,他们同样有那么多为了生计到处奔波的人们。片刻的恍惚后我立刻想起,应该付点小费给他,这个之前给我们安排接机的旅行社也提醒过我。于是我按每人1美元的标准将小费交给了他,然后他对我的态度开始有了180度的大转变。
不仅热情的和我介绍去哥大的交通情况,还很热心的帮每个同学将行李妥善的放到车上,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也随即提醒了一下同学们,哪些情况下需要支付小费,入乡随俗,相信接下来这一个月同学们都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到达哥大后就开始办理住宿手续,我们的同学们被分在了三个不同的宿舍楼,由于到达时间比较晚,工作人员带我们过去后,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休息了。在纽约的第一个晚上,希望大家好梦!
李老师-20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