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九命猫妖:茶楼“升级版”有多少魅力值 苏州茶馆探索产业“风雅”之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10:02

古老的苏州街巷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茶馆,虽然简单、开放的格局没有一点正式的姿态,可算是老苏州人茶余饭后最爱的聚会地。时至今日,茶馆走过了无数个日月,那些古老的回忆早已无迹可寻,留存下来的老茶馆和全新的现代茶楼在时代的推动下,变味了吗?

记者 陶瑾

 

前几日的一个午后,一位朋友兴致盎然地邀我一起去茶馆坐坐,忽然间意识到,“真是很久没去过了”。

在21世纪的现代生活中,人们似乎忘却了茶也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在苏州山温水软的城市怀抱中,孕育了享誉中外的“天下第一茶”——碧螺春。而作为茶文化事业的形象代言人,茶馆行业在苏城历经了多年的变迁与革新,存在的模式是如何变化的?未来又是一片怎样的发展前景呢?

 

过去——老式茶馆:

大多与园林、古建结合,姑苏百姓“孵”的居所

中国的茶文化穿越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已延续了一千多年。唐代是茶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茶馆在当时得到了确立,到了清朝,饮茶之风遍及全国,达到了鼎盛阶段,而那时的茶馆就是一个简简单单、平民化的喝茶场所。

只要问上了些年纪的苏州百姓,他们对旧时的茶馆依然印象颇深,在记忆中,茶馆大部分林立于小巷、弄堂、公园、园林、古建筑中,前去饮茶的人也基本是中老年人。

在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里,老北京的茶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回忆,其实,旧时的苏州茶馆也是蛮有特色韵味的。到底是个啥样呢?大多设有楼座,一式八仙桌,除了提供多种茶品外,也供应一些早点、小吃,如生煎馒头、茶叶蛋、五香豆等。一般而言,几毛钱一杯茶,再来一盘瓜子,人们就心满意足了。

“早晨皮包水,下午水包皮”是老苏州一直流传的经典语录,苏州人有着“孵茶馆”的习惯。人们深谙茶的韵味,通过小桥流水慢悠悠的滋养,昆曲评弹婉转娴雅的映衬,表达了真切的生活之感。每当清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有人就直奔那热气腾腾的茶社了。喝过茶后,整个人神清气爽,似乎一天才真正开始,而清闲的人们甚至能在那呆上一整天,手持一壶,细细品啜,观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生活的有滋有味。

过去,茶馆或许称不上是一种专门的行业,由于成本不高,经营者靠着小本生意也过活得挺舒服,因此在当时社会谈论茶馆的生计、收入和盈利,并没有切实的意义和价值,苏式茶馆一直维持着低调、平稳的风格。

德仙楼数得上是目前苏州一家比较古旧传统的茶馆,创建于清光绪年间,曾经位于皋桥一带,大约在100年前,悄然倒下了。据茶馆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2006年将茶馆重建在了古阊门城楼上,当时也是为了结合姑苏城的风韵,重新树立起这块招牌。

可生意却是不好做,原本不错的构想与规划并没有付诸实现。在一百四、五十平米的屋子内,摆放着十来张方桌,室外设有露天茶座,总体能容纳30来人。记者发现,建在城楼上的茶馆有利有弊,沿着层层台阶往上走,确实有点儿费力,对于年长者更不用说。不过,俗话说:登高望远,站在高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环顾四周,石路商圈、山塘名街以至大半个姑苏城尽收眼底,也算是选对了地方。

茶馆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阊门古城是历史遗址,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宣传海报只在进门处张贴了一些,来往的人们难得会留意到。“若是演奏评弹、古筝,还不能发出很大的声响,说实话,与古建筑相关的细节都无法动弹,因此许多不便之处依旧存在,客人也逐渐稀少了。”

据了解,前两年菜单上只见清一色的茶水,后来才增添了果饮、咖啡、点心和套餐,也适当提高了价格,可效果也不明显。为了还原旧时茶馆的特色,茶馆主人还聘请了专业的茶艺师和长嘴铜壶师傅,现场表演“绝活儿”,最终还是没维持很久。

茶馆经营至今,总体来说不容乐观,茶客基本集中在四十岁以上的老苏州人,偶尔也有同乡、同学间的聚会。负责人也直言不讳地说,“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四、五桌,我们每年都在往里边贴钱啊,连服务员都要请不起了。”

但为了将茶馆更好地经营下去,就只有不断地引入新时代元素。这不,每个茶桌上都摆放着一个高科技产品,这是和宽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广的产品。这个酷似ipad的东西随时随地联网,主要是方便年轻人搜索周边好吃好玩的地儿,目前正在系统完善中。

 

当今——现代茶楼:

自助式消费模式,从成长到成熟,渐而“衰落”的尴尬局面

走在街边,看到与茶相关的餐厅、酒店日渐增多,据统计,苏州目前拥有自助茶楼、茶餐厅、休闲茶座、茶艺馆等多样化形式的品茶场所将近五百家。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茶馆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一种标识,其中北京是茶叶消费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将近有3000家茶馆。

苏州茶馆业真正兴盛起来是在2001年,代表商家有钱塘茶人、和茶馆等,到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和大部分企业的成长过程一致,茶馆行业也经历着创业、成长、饱和、衰老的循环发展模式。

吴严来苏开创茶馆事业,是这儿的文化古韵促使其怦然心动的,在十全街上开了第一家钱塘茶人,在当时是有一点影响力的。精致中国风的装修格调,搭配西餐式的服务,成就了“都会式茶楼”的典范。茶人吴严说:“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特性、需求以及行业冷热度,经营者要有良好的嗅觉。”的确如此,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依托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的,这就要考察经营者的思维与谋略了。

钱塘茶人一炮走红,第二年无锡店就开业了,以更气派的古宅门为主题,上演时尚、唯美的视觉盛宴。一开始,吴严尝试了连锁经营的模式,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茶楼的占地面积很大,租金相应就很高,而该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慢消费场所,不能迅速回笼资金。”吴严笑着说,后来开始了品牌加盟,相城、江阴、泰州依次“风生水起”,现已有25家。

说实话,2001—2006年,苏州的茶馆市场还是欣欣向荣的,甚至达到了火爆局面。近几年,由于同质化经营现象严重,全市茶馆普遍盛行自助式消费的混搭主义,越来越失去独特的新意,并且城市的快节奏发展促使苏州人的脚步日益加快,就更没有时间和心思坐下来细细品茶了,茶馆也就被遗忘在了身后。

钱塘茶人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总体来说,客人不是很多,商务客源越来越少了,不过偏爱江南风味的老外常来光顾,也有一些社会团体组织活动会选择这儿。虽说趋于老年状态,不过在维持品牌方面是相当稳固坚挺的,同时培养了6—7人的茶艺团队,还有专门的茶艺员培训,向外国友人表演姑苏的茶艺。

而在会议中心旁边的西美巷口,有一家“和茶馆”,建筑外形古韵盎然。一层作为接待室,二、三层是客人喝茶就餐的地方,大的包厢有30平米,能容纳三、四十人,再过两个月,这里将呈现焕然一新的面孔。

茶馆经理刘子霞介绍说,茶可以养人,陶冶情致。和茶馆一直紧扣茶文化的主旨,将点心、食物做到精细。另一方面,每周都邀请大师名家一起来探讨绘画、书法、刺绣、雕刻,为他们提供创作发展的空间。

问及对茶馆经营现状的看法时,刘子霞显得镇定自若、信心十足。“任何行业都逃不过发展、高潮、低迷的时期,优胜劣汰很正常。我相信茶馆这个古老传统的行业会一直存在下去,或许它不是最赚钱盈利的,却会经久不衰,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新动力。

 

未来——茶馆理想式:

绿色的花园格局,与城市品质相契合的文化会馆

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人均消费水平在提高,苏州人的消费档次日渐提升,对产品的外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实话,开茶馆的人大多都非常热爱茶以及茶文化,且有一定的阅历和身价,他们希望在这个圈内找到一些情趣相投的茶友,畅谈人生。

2011,茶馆行业面临新的机遇、挑战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最核心的就是经营者的理念与企业文化、形象的定位。通过塑造质优过硬的品牌,提升服务与质量,加大竞争色彩,与此同时,消费者会比较注重舒心的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茶馆更具文化特色的吸引点。

“针对茶馆业的现状,钱塘茶人可能会考虑改变环境和风格,适当结合新型餐饮的形式,争取做到茶品、食物紧跟季节、时令的变化,不断推出新产品。我们会坚持不懈地推广茶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念努力下去”,吴严坦言道。

而记者从刘子霞那了解到,正在装修的和茶馆二层区域会以环保的绿化物为主,全部采用低碳建筑,期待打造成花园式茶馆,提供给商务客人的食物也会现做现配,并免费赠送点心。“虽然这边的人均消费价格高一点,不过我们能够保证茶叶、食物的品质,不仅进茶的渠道十分严格,而且蔬菜、水果都是从市场上新鲜采购回来的。”刘子霞列举了许多珍贵的名茶,与茶有关的甜点和菜系。

“不久的将来,在园区说不定会有一家和茶馆的提升版。我希望能引导市民告别浮躁喧哗,还茶馆本来清香清趣的真面目。茶馆应以茶为主,以各类小吃、点心为辅,我们会一直经营下去,只有坚持,不断改善与城市品质相契合的新理念,这个风雅的产业一定会开创一片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