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超多久能看到孕囊:嫩江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4:41:49

所属分类: 中国县区地名 中国地名 地名 地理 黑河 黑龙江县区 黑龙江城市

嫩江县

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24°44′30″~126°49′30″,北纬48°42′35″~51°00′05″。北依伊勒呼里山,与呼玛县交界;东接小兴安岭,与爱辉区、孙吴县、五大连池市毗邻;西邻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隔江相望;南连松嫩平原,与讷河市接壤。辖8镇5乡、1个种畜场、11个国营农场、11个国有林场和部分驻军农场。 总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

目录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城市建设

·                                 • 交通事业

·                                 • 教育事业

[显示全部]

嫩江县-行政区划

 

嫩江县辖8个镇、6个乡:嫩江镇、伊拉哈镇、双山镇、多宝山镇、海江镇、前进镇、长福镇、科洛镇、临江乡、联兴乡、白云乡、塔溪乡、霍龙门乡、长江乡。境内有:马铃薯原种繁殖场、九三分局、鹤山农场、跃进农场、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荣军农场、红五月农场、七星泡农场、嫩江农场、山河农场、嫩北农场、建边农场。

嫩江县-历史沿革

 

嫩江县

嫩江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清朝时期称墨尔根城。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嫩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县内临江乡多金村和卧都河乡卧都河江口一带,都有“细石器文化”分布。先秦时期,属氵岁貊,为其北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夫余属地。隋代,属室韦地域。唐代,属河北道室韦都督府岭西部。辽时期,属东京道室韦王府。金时期,属上京路蒲峪路。元代,初为乃颜封地,中为蒲峪路屯田万户府,后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永乐七年(1409年),在今县城置木里吉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今伊拉哈镇展望村置亦力克卫。清代初期,属盛京总管辖地。顺治十年(1653年),改属宁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改称宁古塔将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改属黑龙江将军。

嫩江县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筑成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始设邑。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自黑龙江城(今黑河市爱辉镇)移驻墨尔根城。三十三年(1694年),又自黑龙江城移来副都统一员与黑龙江将军同驻墨尔根城。三十七年(1698年),墨尔根副都统移驻齐齐哈尔城,翌年黑龙江将军亦移驻齐齐哈尔城,留协领驻墨尔根城。四十九年(1710年)复设墨尔根副都统。光绪八~二十年(1882~1894年),曾在墨尔根副都统辖区内的小兴安岭西麓太平湾(今塔溪乡兴安城村西1公里)另设兴安城,置副都统衔总管,直属于黑龙江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黑龙江将军,改设黑龙江行省,墨尔根副都统归其管辖;翌年,裁墨尔根副都统,改设嫩江府。民国2年(1913年),东北各省改革行政建制,裁嫩江府,始设嫩江县,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18年(1929年),废道制,改为黑龙江省辖之三等县。1933年1月,嫩江县沦陷。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12月,划归伪龙江省。1937年(伪满康德4年)6月,改属伪北安省。1943年(伪满康德10年)10月,又改属伪黑河省。1945年8月12日,嫩江县获得解放。是年11月,建立地方人民政权,归属嫩江省。1946年4月,嫩江省增设嫩北行政区,三月后改称第二专区,嫩江县为其辖县。1947年2月,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称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是年9月恢复两省建制,嫩江县先后归属黑嫩省、嫩江省。1949年5月,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再次合并称黑龙江省,遂归属黑龙江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属黑龙江省。1954年8月,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定名黑龙江省,增设嫩江专区,归属黑龙江省嫩江专区。1960年5月,嫩江专区并入齐齐哈尔市,遂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61年10月,再设嫩江专区,复属嫩江专区。1970年3月,改属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今黑河市)至今。

嫩江县

嫩江县是国家三类革命老区。抗联足迹遍布南北东西,遍布嫩江大地,遍布嫩江两岸。抗联六军十二团、三路军三支队和一支队,从1938年到1941年末在嫩江境内纵横驰骋,有过七次大的军事行动,其中三次进入内蒙古地区。他们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光辉,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抗联精神。嫩江人民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就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之中。1935年开始和抗联配合,支持抗联斗争,打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抗联在嫩江县艰苦斗争的写照,是嫩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熠熠生辉,光照历史,光照未来。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斗中,共有174位嫩江儿女成为后人敬仰的革命烈士,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嫩江大地广为传扬,成为激励鼓舞、鞭策今天的嫩江人为创造“富裕、秀美、和谐新嫩江”的不竭动力。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嫩江已由过去的“墨尔根小城”变为今天的全国大豆之乡、产粮大县。特别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已成为黑龙江西北部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宝地。

嫩江县-城市建设

 

嫩兴路

嫩江县城是嫩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始称墨尔根城,一直以来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以北重要的经济、交通、物流集散和军事战略要地。嫩江县城规划面积18.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2平方公里。截止2006年末,城区建设楼房面积18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22万平方米;建成以嫩兴路、军民路、墨尔根大街、育才大街、福民大街、庆丰大街、站前大街为主的城区道路36条、58.9公里;城区绿化总植树2.48万株。“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嫩江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建设富裕、秀美、和谐新嫩江的战略目标,从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最基础的问题入手,切实关注百姓人居环境状况,真抓实干,全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2007年,城市建设拟投资28,524万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4,144万元;城市基本建设预计总投资24,380万元,共计13项工程,建筑总面积25.55万平方米。

目前,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江畔公园工程。通过县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经过多次细致研究,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择优选定了施工队伍,根据季节情况,适时进行植树和公园扩建的拆迁工作,现已基本完成了公园扩建工程所涉及的地下管线工程。墨尔根大街扩建及沥青摊铺工程。建成后该路将拓宽6米以上。完成了道路扩建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地面附属物如灯光隧道、磁卡电话、网通电柱及路灯等进行了拆除,并适当处理了延街树木;采取即挖即埋的方式,完成了过道光缆、大水源管线改造。大水源管线全部采用最先进的PE、PEC管材,并聘请外地专家来现场指导施工,确保了工程质量。北联路(育才大街-福民大街)、福民大街(五粮店-武装部)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了规划设计,施工所用砂石等材料准备完毕,正在对需要拆迁的单位和住户进行拆迁。城区绿化工程。育才大街北段等路段新栽糖槭树300余棵,灌木850余丛。双拥公园移植树木近50棵。

县区街景

基本建设工程进展迅速。根据嫩江县城市建设季节性强的特点,建设局及相关单位抢抓时间,积极为各建筑单位和建筑企业履行各项建设程序创造良好条件,使各工程都能按照预计的施工日期开工建设。到目前,已履行相关手续并开工建设的工程有:广电局小区工程(新建工程),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投资3,230万元;育才二期工程(新建工程),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投资2,125万元;清河家园工程(续建工程),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投资1,600万元;自来水小区工程(续建工程),建筑面积21,060平方米,投资1,686万元;倾情巴黎园小区一期工程(续建工程),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投资3,600万元;武装部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投资450万元。

嫩江县-交通事业

 

高级中学

几年来,嫩江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公路建设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公路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通达深度日益加深,公路状况和机械化养护程度逐年提高,公路好路率已增至73.6%。县内现有国道1条(京加公路G111)56.8公里,省道3条(嫩呼、嫩黑、加黑)307.455公里,乡路72条899.39公里,村路161条922.1公里,专用公路9条81.38公里。一个以嫩江镇为中心,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乡村道路为分枝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为嫩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公路养护已由单纯的路面养护到全面养护,由传统的人工养护到科学的机械化养护。在保通的基础上,逐步朝着舒适、安全的方向迈进,干线公路全部实现了美化、香化、绿化。

全县现有营运车辆1179台辆,其中货车200辆、客车174台,出租车805辆,营运线路79条,日班次170个,完成客运量73.7万人,客运周转量5476万人公里。运输行业管理的内容也由单一的规费征收增加了包括驾驶员培训、机动车租赁、货运信息、维修行业管理、配载服务等各各方面。驾驶员培训学校年可培训初考驾驶员500人以上。拥有汽车维修企业90家,年维修能力3005台辆,年均检测车辆7000余台次。各种渡船10艘,小型汽油快艇6艘、码头10个,出租公司4家。“公路通、百业兴”,新世纪的嫩江交通事业一定会大展宏图,向更高的目标展翅腾飞。

嫩江县-教育事业

 

嫩江县

嫩江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8所,其中:小学1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所,初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1所,中心幼儿园1所,职教中心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中小学在校生总计43,015人,其中小学生23,649人,初中生12,725人,高中生6,641人(包括职业高中学生)。全县中小学教师3,104人,其中小学教师1,131人,初中教师1,008人,高中教师309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125人。

嫩江县于1998年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并荣获全国和省“两基”先进县。

“两基”工作巩固提高。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小学应届毕业生毕业率均达到99%以上;初中学生入学率98.5%,在校学生年巩固率97.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6.7%;全县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率达90%以上。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幼儿教育基本普及。全县4-6周岁幼儿入园率城区为90%以上、农村为80%以上,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90%。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02年12月全省第二批示范性高中建设工作总结会议、2004年8月全省县域高中教育发展现场推进会议在嫩江县召开,2005年嫩江高级中学创办省级示范高中顺利验收,2006年全县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45%。职教成教生机勃勃。依托县职教中心学校在乡镇村建成120所农科教中心或教学播放点,组织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累积培训15.5万人次。全县农村初级中学逐步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使“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了全县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嫩江县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几年来嫩江县争取到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受灾补助、奖励资金、“两免一补”等专项资金共计2,805万元,缓解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2000年以来,全县共改造中小学危房29,534平方米,新建教室、食堂宿舍45,316平方米,危改工程总投资达3,975.5万元。目前,嫩江县基本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教学及办公、生活用房符合标准,城镇学校和农村初中基本实现楼房化。学校布局比较合理,乡(镇)有初级中学,村有完全小学和附设幼儿园(学前班)。2003年开始启动九年一贯制学校试点,建成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顺利实施。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达标。各中小学均配备了教学、实验仪器和音体美教学器材,整顿完善了体育场地、劳动课实习基地。初中、小学的分组实验开出率分别达85%和75%以上,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5%和90%以上;初中生均图书达18册,小学生均达12册。

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全县教师师德师风全面提高,每年都表彰百名优秀教师和师德师风标兵。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达到100%、100%和81%;中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持证上岗率达100%;建立了“骨干教师人才库”,现有省、市、县级骨干教师450多名,125名教师获得省、市教学能手称号,省、市教育专家5名,市、县教育拔尖人才15名,市、县学科带头人156名。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全县中小学校现有计算机网络教室46个、多媒体教室34个、电子备课室36个、数字卫星地面接收站80个,计算机总台数已达3433台,其中:中学2240台、生机比9:1,小学762台、生机比30:1,教师用机431台、师机比7:1。有5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2003年5月建设开通了嫩江教育信息网,网络学校覆盖率达到100%。122所中小学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成功构建了“四位一体”(学校教育、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家庭教育)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为全县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交流奠定了广泛的设施基础。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质量立教、质量兴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发展线、生存线。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思想品德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8%以上。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7年高中课改顺利启动。小学毕业考试合格率始终保持90%以上,初中毕业成绩逐年提高;高考成绩、本科上线人数在全市名列前茅;中、小学体育合格率和达标率分别达到98%和94%以上。

嫩江县-经济发展

 

嫩江县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始设墨尔根副都统后,本地财政除来源于征收课、捐、赋、税外,则靠盛京户部拨给。
民国时期,县内财政收入除依靠地方税收外,公务费用由省公署财政厅拨给。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为维护其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实行重税,但县内经济凋蔽,征税收入仅占财政收入的1/8,其余部分则由“国库”拨补。

解放初期,县财政收入除征收少量工商各税外,行政费全部由省财政厅补助,收入额无考。建国后,全县财政收入逐年增长。1949年,县财政收入为20.5万元,其中:当年收入10.7万元、上级补助8.4万元、上年结余1.4万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因经济基础薄弱,县财政收入增长较缓。1952年与1949年比较,财政预算内收入增长68.8%,平均每年递增19.1%;县级财政收入增长86.9%,平均每年递增23.2%。此间,财政预算内收入累计为83.8万元,平均每年收入仅27.9万元,比1949年增长36.1%;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累计为56.3万元,其中:税收11.0万元、企业收入22.3万元、其它收入23.0万元。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经过国民经济恢复,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县属国营工商企业纳入县财政预算管理;由于拓宽了财源,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较大。1956年与1952年比较,财政预算内收入增长547.4%,平均每年递增59.5%;县级财政收入增长643.5%,平均每年递增65.1%。此间,财政预算内收入累计为370.2万元,平均每年收入92.6万元,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年均收入增长254.8%;县级财政收入累计为197.1万元,其中税收98.1万元、企业收入18.9万元、其他收入80.1万元。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65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大跃进”中头脑发热,盲目大上,通过拼资源、拼设备、拼物资、拼人力,财政收入一时猛增。1962年财政预算内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但财政元气大伤,虽经国民经济调整仍无法恢复到这一水平。1959年开始出现财政预算外收入,当年实际收入83.4万元,此后有所下降。1965年与1956年比较,财政预算内收入增长327.6%,平均每年递增17.5%;县级财政收入增长428.2%,平均每年递增20.3%。1965年与1959年比较,财政预算外收入下降13.9%,平均每年递减2.5%。此间,县财政预算内收入累计为7170.6万元,平均每年收入796.7万元,比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年均收入增长760,4%;县级财政收入累计为5753.3万元,其中税收1781.6万元、企业收入1585.2万元、其他收入2386.5万元。

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后,国民经济遭到破坏,特别是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中,造成税收制度简单化,使财源骤减;国营工商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都端国家的“铁饭碗”,经营水平较低,自1969年起连年亏损,1970年亏损额高达381万元,每年财政预算内收入都被“吃”掉一块。1976年与1965年比较,财政预算内收入仅增长0.9%,平均每年递增比例极小;县级财政收入下降31.6%,平均每年递减3.4%;财政预算外收入仅增长1%,平均每年递增0.09%。此间,财政预算内收入累计仅达11102.5万元,平均每年收入1009.3万元,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年均收入增长26.7%;县级财政收入累计为7878.3万元,其中:税收2894.9万元、企业收入负864.1万元、其它收入5847.5万元。

嫩江县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和实行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先后进行两步利改税改革,增加了财政收入来源,创出财政收入历史最高水平。但企业亏损仍较严重,1980年工业企业亏损面达50%,利改税后的1985年仍有6%的工业企业亏损,影响了财政收入水平。1985年与1976年比较,财政预算内收入增长460.5%,平均每年递增21.1%;县级财政收入增长113.1%,平均每年递增8.8%;财政预算外收入增长176.4%,平均每年递增11.9%。此间,财政预算内收入累计达19639.4万元,平均每年收入2128.2万元,比“文化大革命”时期年均收入增长116.2%;县级财政总收入累计达10647.4万元,其中税收13267.3万元、企业收入负1114.9万元、其他收入负150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