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剑莫邪怎么发动:几处关于淮海战役鲜为人知的最新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7:08
几处关于淮海战役鲜为人知的最新资料                            张雄文     张雄文按尤金不远万里前来取经时,两个擅长外交的人才竟答不上来,一个说:“你去问邓小平就知道了。”一个则“没有讲”。      2007年5月,在人民大会堂纪念粟裕诞辰百周年大会上,粟裕的两位老部下马苏政、恽前程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不同层次的与会者,作了《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重大贡献》的书面发言,后发表在《铁军》杂志2007年第三期上。里面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     关于斯大林派尤金来华了解淮海战役的问题,文章说:    “淮海战役歼敌人数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所以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首任大使尤金来华前,斯大林特意交代他:‘淮海战役打得成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    “尤金到中国后,向毛主席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主席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后来尤金又问过陈毅同志,陈老总说:‘你去问邓小平就知道了。’邓小平没有讲。最后还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将淮海战役的经过情况向尤金作了详细介绍。”     这个说法显然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淮海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长江以北的精锐主力,缩短了解放战争的时间。而这一战役,无论战略或战役,华野代司令员粟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毛泽东因此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这是经得起检验的历史结论。粟裕首功的具体体现,正如马苏政、恽前程所指出的:     “第一、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粟裕提出的;第二、在战役中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是粟裕提出的;第三、歼敌主力子长江以北,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是粟裕提出的;第四、粟裕指挥华野全歼黄伯韬兵团,为淮海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第五、在三个战场同时作战兵力均感不足的情况下,粟裕建议再由华野抽出一部兵力协助中野以求先解决黄维。”    而陈毅、邓小平虽曾经粟裕建议,后来成为名义上的总前委常委,但并未起到相应的决定性作用,粟裕实际一直和中央军委、毛泽东直接联系。因此,他们在尤金不远万里前来取经时,两个擅长外交的人才竟答不上来,一个说:“你去问邓小平就知道了。”一个则“没有讲”。     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后来请示粟裕如何回复尤金,粟裕告诉他要有四个突出:突出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突出总前委常委首长的正确指挥;突出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突出华东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全力支前。(侗枫:《虎啸血野——华东野战军征战录》,751页)因此,王德即按这个要求汇报的。后来在回忆中,王德还在粟裕未完全平反,邓小平、陈毅又大树特树、声威大震的情况下,做了如下记述:      “刘伯承说:‘淮海战役是毛主席的中央军委指挥和部署的,中央军委的指示非常具体,几乎天天有电报,有时一天三四份电报:总前委在临涣集,作战命令和向中央军委汇报的电报,大多数是邓小平政委亲自起草的。具体情况由陈毅同志介绍,他是华东野战军司今员,又是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两个野战军的情况他都熟悉,由他介绍最有代表性,也最适合。"     而实际是刘伯承十分推崇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决定作用,并说:中野是瘦狗拉硬屎(采访刘太行录像:刘太行回忆父亲刘伯承)”邓小平亲自起草作战命令和向中央军委汇报的电报几乎就是虚构,因为淮海战役绝大部分电报是华东野战军直接向中央发出的,远在中原野战军的邓小平又如何去起草?陈毅虽“是华东野战军司今员,又是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两个野战军的情况他都熟悉,由他介绍最有代表性,也最适合。”但他远在中野,又如何熟悉华野司令部代司令员粟裕运筹战役的过程?又如何向尤金介绍?由此显见王德的回忆不合情理,有看官衔下笔,取媚当道之嫌。     马苏政、恽前程在发言中指出:“刘伯承元帅说:(淮海战役)‘主要还是靠华东野战军打的’”。并且感慨地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错误批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把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重大贡献和积极作用也给淡化和抹煞了。不但粟裕的指挥不提了,粟裕的功劳也被他人替代了。在有关淮海战役的一些影视文艺作品中,把粟裕的形象拍得小而又小,甚至根本不提粟裕的作用,抹煞了粟裕的丰功伟绩和独特贡献,违背和歪曲了历史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的功劳也被他人替代了”一句。“他人”显然是陈毅、邓小平。敢在人民大会堂公开如此说,是需要服从真理的勇气的。     关于陈士榘奉谁的命令将缴获的武器留给中野的问题,马苏政、恽前程说:

 

    “粟裕即命陈士榘参谋长率华野3个纵队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这样,华野一共抽出了5个纵队由中野直接指挥,共同作战。由于中野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将重武器全抛弃了,在对付黄维兵团的阵地攻坚战中,尤其需要炮火的有力打击和支援。为此,粟裕特意将华野的特纵(炮兵大部分)支援了中野。陈士榘于12月12日到了总前委,刘、陈、邓决定让出南集团作战地段给陈士榘。陈士榘即布置华野3个纵队,从南面向双堆集方向攻击黄维兵团的指挥部。14日夜,中野、华野的部队同时发起攻击。在总攻击发起前,华野特纵的炮兵进行了猛烈的炮火准备,摧毁了敌人前沿阵地的防御设施,阵地内的堑壕、地堡群。然后各纵队发起猛攻,到15日黄昏就全歼了黄维兵团。战斗结束后,陈士榘遵照粟裕的指示,将华野缴获的坦克大炮等重装备,一律统统留下,交给了中原野战军。”

 

    而《陈毅传》却说因陈毅指示将武器留下,于是,“原定打扫战场的陈士榘只好空手而归”。历史真相是,陈士榘到中野支援打黄维时很牛气,根本不听中野司令部安排,直到粟裕派钟期光前往制止。《陈毅传》这一说不止抬高了传主,还贬低了粟裕的威信及华野将士的高风亮节。  附: 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重大贡献撰文:马苏政  恽前程 原载《百年粟裕》之《粟裕研究资讯》2007年第3期总29期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老师长、老司令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粟裕大将一生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这里我们只想着重地谈谈对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的理解和认识。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军区部队(共60万人),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英明正确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徐州为中心,从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徐州刘峙、杜聿明集团60万人,连同战役过程中调来的黄维第12兵团12万人,从葫芦岛调来的20军、28军等其他部队(共80万人)进行的一场大决战。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主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击退了从蚌埠向西北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及后调来的20军、28军,解放了长江以北豫皖苏广大地区,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其中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以多胜少,唯独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辽沈战役解放军以70万对国民党军55万,歼敌47.2万余人。平津战役解放军以100万对国民党军60余万,歼敌52.1万余人(包括傅作义起yi改编的部队)。而淮海战役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80万,歼敌55万5千余人。淮海战役歼敌人数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所以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首任大使尤金来华前,斯大林特意交代他:“淮海战役打得成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国后,向毛主席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主席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后来尤金又问过陈毅同志,陈老总说:“你去问邓小平就知道了。”邓小平没有讲。最后还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将淮海战役的经过情况向尤金作了详细介绍。

 淮海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长江以北的精锐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对加快中国革命进程,缩短解放战争的时间,起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这是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历史结论。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立了第一功,它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粟裕提出的。济南战役发起后,国民党军在徐州的3个兵团未敢北上增援,粟裕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敌人有意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进行大的较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1948年9月24日晨7时,在济南城内巷战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粟裕向中央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发电报:“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另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毛泽东9月2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说:“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电示粟裕准备几个作战:(一)估计不久邱清泉兵团将退回商丘地区;黄伯韬兵团将回新安,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二)歼灭两淮、高邮、宝应地区之敌为第二作战;(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作战。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9月28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陈士榘、张震,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最主要是牵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伯韬兵团,新安镇地区距离徐州很近,邱、李两兵团增援很快。这一战役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规模也可能更大。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两淮在内,需要一个月至一个半月。这就是最初的淮海战役计划和部署,被人们称作“小淮海”。

 第二,在战役中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是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发起前,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先后攻克郑州、开封,尔后到达徐州附近肖县地区。粟裕根据战争的发展态势认为,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上的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的协同作战。淮海战役的规模也较原来设想的要大,粟裕认为必须建立统一指挥体制,才能统一指导思想,协调作战行动。于是他在1948年10月31日给中央军委并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中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11月1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陈毅、邓小平于11月2日致电中央军委并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这样就顺利地解决了淮海战役中60万部队、两个野战军的统一指挥问题,为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淮海战役发起后,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碾庄圩地区的国民党军黄伯韬兵团,在大许家一线阻击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东援黄伯韬。陈毅、邓小平率中原4个纵队和华野2个纵队,11月16日攻取宿县,刘伯承、李达率中原野战军两个纵队,由豫西进入淮海战场,11月9日与陈毅、邓小平会合。中央军委根据南线作战时间、消耗、需要等情况,决定组织统一的领导和指挥机构。11月16日发出由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的电报中说:“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作战三个月到五个月,(包括休整的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80万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仅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也可基本解决。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理一切情况,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这样华野、中野两个野战军在中央军委、总前委统一领导指挥下,在淮海战场上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出两个野战军整体的威力。粟裕在中央军委尚未作出由谁统一指挥的决定之前,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建议,不仅再次表现出他大公无私的品格和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操,更为中央军委解决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歼敌主力子长江以北,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是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发起后,粟裕第二天就思考在长江以北与敌人作战的问题。当时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胜利结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取得了优势,粟裕认为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南线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在1948年11月8日晨,在给中央军委、陈、邓并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中,分析了全国战略态势,估计蒋介石可能采取两种方针,第一,以现在江北的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的部队,继续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华南的防御。第二,立即放弃徐州、蚌埠、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而争取时间,整理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粟裕认为如果解放区对战争还能做较大的支持,迫使敌人实行第一方针对我更为有利。为此他建议,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伯韬兵团之后,不以主力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路,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的同时,就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道,以阻延敌人南撤。

 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说:“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供应”。粟裕认为这份电报虽短,但字字千钧,说明中央已下决心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粟裕的建议,对中央军委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淮海战役由“小淮海”发展到“大淮海”,由战役进攻发展到战略决战。这是粟裕对淮海战役的又一重要贡献。 第四,粟裕指挥华野全歼黄伯韬兵团,为淮海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主要是歼灭黄伯韬兵团,阻击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东援黄伯韬兵团。黄伯韬兵团下辖63军、100军、25军、64军等4个军,后来敌44军从海州西撤,也归黄伯韬指挥。一仗要消灭敌人5个军,这样规模的仗,粟裕过去没有打过,他认为这是一个任务很重的大仗、硬仗。

 淮海战役原定11月8日晚发起攻击,粟裕根据战场情况,如:发现敌有集中兵力固守徐州及徐海段、徐蚌段,阻我南下攻势,掩护其加强江防及江南后方部署;李弥兵团由碾庄圩、曹八集西移徐州;现住海州的国民党军44军西移新安镇,归黄伯韬指挥;黄伯韬兵团有西移的迹象。隐蔽在冯治安部第3绥靖区的中共党员张克侠、何基沣要率部起yi。根据上述情况,粟裕认为战役发起的时间,宜早不宜迟,他置个人得失于度外,为了战役的胜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当机立断,毅然决定将战役发起的时间提前两天,即由原定的11月8日晚发起攻击,改为11月6日晚发起攻击。他一面将作战部署及提前发起攻击的时间,上报中央军委、邓小平、陈毅、华东局,一面下令部队按新的作战部署执行。后来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及时正确的,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牢牢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如果再晚4个小时发起攻击,让黄伯韬窜入徐州,那仗就不好打了。在这两天时间内,华东局和华野前委组织指导了第3绥靖区的张克侠、何基沣起yi,华野阻击兵团迅速通过起yi部队的防区,切断了黄伯韬兵团的西撤通路;同时华野各攻击纵队以神速的动作,昼夜兼程,歼灭了黄伯韬兵团的100军、44军各一部;在陇海路南的窑湾,追歼了西移的63军;在徐州东南追击由睢宁西逃至大王集的孙良诚的107军主力,使其被迫向我投诚,余部被我全部歼灭。到11月11日各攻击纵队将黄伯韬兵团包围在碾庄圩狭小的地区。

 碾庄圩地区,地形开阔,周围有十几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有一两米高的土围子,土围子周围为洼地,土围子内民房周围有水塘。该地有原李弥兵团构筑的工事,完整的防御阵地,黄伯韬西移到这里后,利用这里的地形和原有的阵地工事,构筑交通壕、堑壕,子母堡群,构成环形防御阵地,每个村庄都可以独立坚守,村与村之间,可以火力相互支援。起初,我们对村落的攻击进展不快,伤亡较大。粟裕发现后,即于14日夜晚,召集各攻击纵队的首长开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部署,研究打法。明确了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作战方式也由野战攻击转为村落阵地攻坚,用近迫作业的办法突破敌人的坚固防御阵地。要求部队利用暗夜把交通壕、堑壕挖到敌前沿阵地附近,距敌前沿阵地50到30米处然后突然发起攻击。部队对村落攻击时,先集中炮火,摧毁敌前沿阵地的防御工事,堑壕、子母堡群,攻击部队在炮火掩护下,用火力队、爆破队、突击队三队结合,逐个夺取敌人的火力点,子母堡群及所占村庄。到22日先歼灭了弱敌100军、44军,后歼灭了黄伯韬兵团部、25军、64军。在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同时,各阻击纵队顽强地阻击了从徐州出来增援解救黄伯韬兵团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两个兵团被我各阻击纵队阻击于大许家一线,使两地敌军只能炮声相闻,却不能越过我阻击阵地半步。

在华野攻歼黄伯韬兵团时,我中原野战军11月16日在徐州以南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段交通线。孤立了徐州,阻击了李延年、刘汝明、孙元良、黄维等四个兵团的进攻,保障了华野攻歼包围在碾庄圩地区的黄伯韬兵团的作战。

第一阶段作战从11月6日战役发起攻击算起,一共打了17天,从11日包围黄伯韬兵团算起打了12天。华野全歼了黄伯韬兵团等部共18个师17.8万余人(其中3个半师起yi),切断了徐蚌线,将敌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块,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中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第五,在三个战场同时作战兵力均感不足的情况下,粟裕建议再由华野抽出一部兵力协助中野以求先解决黄维。中央军委随着战场情况的不断变化,对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对象,曾设想过打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打李延年;打黄维。直到11月21日至23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先打黄维。中央军委11月24日复电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完全同意先打黄维”。这样,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对象和任务就定下来并明确了。中野负责打黄维,华野负责牵制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和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保障中野攻歼黄维兵团的安全,必要时抽出一部兵力参加打黄维。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在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总兵力还有6个兵团,18个军,50余万人。分别集中在三处;徐州地区有徐州“剿总”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10个军,30余万人;蒙城地区有黄维兵团4个军,1个快速纵队,12万余人;蚌埠地区有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6个军,10万余人。

全歼黄伯韬兵团后,粟裕指挥北线、南线华野所部阻击、粉碎了敌人以宿县为中心,打通徐蚌,三路会师的南北对进计划。蒙城北进的黄维兵团,在北进中于11月25日,为我中原野战军合围在双堆集地区。

 三个战场一盘棋。粟裕认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他密切关注着三个战场的情况。首先是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的进展情况。黄维兵团下辖10军、40军、18军、85军,各军兵员充足,装备精良,战斗力强。中野合围黄维兵团后,认为经过充分准备,三天可以达成全歼。粟裕依据打黄伯韬的体会,认为对付黄维兵团,不大可能以野战手段迅速达成全歼,势必要经过近迫作业为主的阵地攻坚战才能奏效,因此对攻歼黄维兵团的时间,要做足够的估计。粟裕把这一点作为部署华野牵制阻击作战的出发点。

 其次,粟裕分析了徐州杜聿明集团下一步的动向,有两个可能:一是固守徐州,一是突围。对敌人的突围方向,分析认为有三个可能: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要迅速解决装载三个兵团的船只、码头是困难的;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宁沪,但这一路河川纵横,要经过水网地区,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三是沿津浦路两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离黄维兵团又近,可以与李、刘两兵团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粟裕估计敌人突围,走这一路的可能性较大。粟裕将北线7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注意力和重心放在西南。

 再次,粟裕关注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向蚌埠西北进攻,增援黄维兵团的阻击情况。粟裕接到中央军委11月27日电示,当黄维兵团快要歼灭,但尚未歼灭之际,对正面阻击李延年的兵力后退一步,引其前进,以主力从侧后打去,谋取歼其一部。粟裕接到此电后,担心我们打了李延年,而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未能迅速结束,杜聿明又出来了,不仅不能再增调兵力打黄维,而且靠北线7个纵队也难以完成追击合围杜聿明的任务,杜聿明有可能会跑掉。如果杜、黄会合,战场形势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当时粟裕很紧张,既要关注北线的杜聿明集团,又要关注南线对李、刘兵团的阻击,七天七夜没有睡过觉, 日夜守候,密切注视着情况的变化,反复思考、设想临机处置的方案。这时有消息称:宋希濂兵团已到浦口,正向蚌埠前进;蒋纬国率战车旅正在协同李延年兵团向西北猛攻,图解黄维之围;又据秘息,杜聿明建议蒋介石从西安、台湾、甘肃调几个军组成1个兵团,与李延年、刘汝明、宋希濂合股北援。不论杜聿明的建议是否能实现,就是宋希濂兵团赶到,南线阻击,必更吃紧,万一出乱子,势必影响对黄维兵团的作战。粟裕考虑到,合围杜聿明集团后,最后全歼杜聿明集团估计还需半个月到20天。杜聿明集团大,黄维兵团小,且在中野围攻中已有消耗。中野、华野分成三个战场作战,兵力均感不足。黄维兵团处于三个...... 淮海战役歼敌人数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所以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首任大使尤金来华前,斯大林特意交代他:“淮海战役打得成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国后,向毛主席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主席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后来尤金又问过陈毅同志,陈老总说:“你去问邓小平就知道了。”邓小平没有讲。最后还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将淮海战役的经过情况向尤金作了详细介绍。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错误批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把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重大贡献和积极作用也给淡化和抹煞了。不但粟裕的指挥不提了,粟裕的功劳也被他人替代了。在有关淮海战役的一些影视文艺作品中,把粟裕的形象拍得小而又小,甚至根本不提粟裕的作用,抹煞了粟裕的丰功伟绩和独特贡献,违背和歪曲了历史事实。 

 今天我们在隆重纪念粟裕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应该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把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重大贡献和关键作用,实事求是地讲出来,让后人了解淮海战役的真相,永远铭记粟裕大将的丰功伟绩。 

=========

老同志说得好!我们不要求吹嘘或夸大,我们只想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