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煤职工吧一矿吧:论“回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5:34

卢新华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10日   24 版)

  人生在世,谁都有过“回头”的经验。

  走夜路时警觉地回回头,可以防止“遇鬼”或者“遇匪”;开车换道时回回头,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座驾在乱哄哄的“人流”和“车流”中的位置,避免“碰瓷”或“亲吻”;作秘密工作的人,更得经常回回头,看看身后是否有“眼线”或“尾巴”……

  然而,大自然中还有着另一些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回头”景象。比如:一个人早上出门了,晚上大约总得回家;航海家们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航行,却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一粒玉米种子脱胎换骨,摇身一变为一株嫩绿的玉米苗,然后又还原为结结实实的玉米籽儿和玉米棒子;一棵苹果树,努力吸取大地的营养,终至于硕果累累,而其果实经过动物或人类五脏六腑的消化,重又变成肥料再去滋养苹果树;春天经历了夏日的酷热,秋风的萧瑟,冬雪的冷冽,又回到了春天……都可以看做是“回头”。而野草一岁一枯荣,太阳一日一升沉,就其因缘变化的轨迹来看,说其是在不断地“回头”,大概也不为过。

  其实,一部人类史也是一部不折不扣地不断“回头”的历史。从偶像的崇拜到神灵的信仰是回头,从神灵的信仰到科学的思辨是回头,再从科学的思辨到“拜物主义”也是回头。一个王朝从兴起、兴盛、危机、中兴、苟延残喘到覆灭;一种政策法令从初始的强力推行和稳步实施,到后来的一步步改弦易辙,最终又彻底废除;一种暴政,一个暴君,历史上曾为千夫所指,万人唾弃,似乎已成了板上钉钉的铁案,千百年后却又有人为其张目和翻案;国家间因连绵不断的战争所引致的领土和版图的不断扩大或缩小;家族间因世仇所引致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冤冤相报”,以及在权力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悲喜剧等等,从本质上来看,也是在不断地“回头”。社会的财富之水一会儿在“人道”的“滚雪球效应”下高度集中到少数人的财富之窖,一会儿又在“天道”的“水往低处流”的作用下,通过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流向多数人的财富之碗和财富之缸……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也是一种回头。至于房市会掉头,股市会“探底”,计划经济无一不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鲜有不向计划经济靠拢,经济过热时需要降温,经济发展失衡时需要调控……其轨迹不外乎“回头”的轨迹,其措施也不外乎“回头”的措施。

  古人大概看到或悟到了“回头”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客观性和必然性,故而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物极必反”,“温故而知新”,慎终追远,“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

  因此,从哲学的层面来看,作为对客体世界的一种认识,“回头”现象其实反映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即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会经历“成(诞生)、住(成长)、坏(衰老)、空(消亡)”这样几个阶段,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列宁指出:“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这里所说的重复,其实就是“回头”,而且是一种螺旋形地不断上升,同时又不断下降的“回头”。

  从这个意义上,历史也是一根根圆圆的呼啦圈样的绳索,这绳索串起一串串在大地上生长着的无穷无尽的“回头”的因果,又串起一串串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生和演变着的无穷无尽的“回头”的事件,好似一串串的圆圆的而又互相关联和纠缠着的铜钱。然而,它自身又被另一根更大更粗的绳索串起——就像四季被一个个年轮串起,年轮又被一个个甲子串起一样……       

  作为一种思维特征,区别于西方人的“前瞻”,我们中国人,中国人的文化其实是更喜欢“回头”的。尽管历史长河中曾经不乏许多病态的“回头”,比如喜爱“厚古薄今”等等,但近代比较理性和智慧的“回头”,也还俯拾皆是。

  今年5月18日,2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向联合国的一个特别委员会递交一份《斯德哥尔摩备忘录》,声称:“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质年代,即‘人类世’。在这个时代,地球身上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不是由自然现象引发,而是由人类行为造成的。”简言之,就是“拜金主义”滥觞,“物欲”横流,使得地球不复以前生态平衡的地球,人类精神也不复曾有过的知足常乐的心态。为此,有人在美国《纽约时报》上载文,忧心忡忡地质问:“地球能支撑三个美国吗?”因为如果中国和印度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和美国一样多,他们的电力消耗总量将会是美国的14倍。作者因此建议各国,尤其是亚洲各国政府要鼓励大众“进行有节制的消费”,并大力“开启新的工业革命”。

  “开启新的工业革命”自然是一种十分美好的愿望,但作者在这里却忽略或忘却了地球之所以会变成今天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的面貌,完全是拜人类历次“工业革命”之所赐。“新的工业革命”肯定会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可以帮助“节能”和“减排”,但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如“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的问题。“工业革命”留给我们的最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便是:它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它会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暂时的问题,却会带来某种目前还不容易让人觉察,将来却会贻患无穷的长久的问题。

  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仔细检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得失、成败,固然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富的空前积累,已经帮助那个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华民族过上了基本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小康”日子,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蓝天不见了,草原沙漠化了,资源枯竭了,江河湖泊污染了,空气不再洁净了……与之相应的,你还会发现人心也被污染:贪官污吏增多了,“雷锋叔叔”减少了,坑蒙拐骗增多了,见义勇为减少了。以至于瘤子,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瘤子,正在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肌体上,在许多人的心田里疯长。它们不是别的,就是贪婪。因为贪婪,我们变得浮躁、焦虑、短视,视道德伦理于浮云;因为贪婪,我们变得爱财如命,为聚敛财富,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以至于夫妻反目,朋友成仇;因为贪婪,家有遗产之夺,路有暴力之抢,市有奸商之骗……

  我们怎么了?人类怎么了?难道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生活吗?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大声疾呼:“从这一切回头”吗?

  因此,我们说“回头”,对当代人和当代社会而言,最主要的也就是要从对物质财富的贪婪、执着和索取无度上回头;从奢华、奢侈、挥霍、铺张上回头;从急功近利、盲目、短视回头;从一味地向对外部世界探索而不重视内求回头……古往今来,多少王朝,多少统治集团,曾在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的路上不回头,多少当政者、为官者曾在受贿、行贿,鱼肉百姓的路上不回头,多少商贾小人曾在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路上不回头,最后能有善终的吗?

  当然,为了保障和推动这一切“回头”,我们还必须从对旧有体制的迷思中回头。改革开放虽然30多年过去了,但毋庸讳言,我们在许多领域内改革仍然举步维艰。       

  回头又必须是“集体回头”。“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经将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形形色色的消费文化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的许多发展成果,引以为傲的许多“进步”和“繁荣”的业绩,明天很可能就会被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所犯下的罪行而遭到我们子孙后代的批判和清算。所以,单一的个人、家庭、企业,乃至民族和国家的“回头”,虽然可以解决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避开一些迫在眉睫的灾难,却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巨大危机。

  人类长时间向外部世界探索,离自己的内心已越来越遥远。所以,要从“物质贪欲”“集体回头”,就不能不向以“内求”为其主要特征的传统精神、文化理念靠拢和回归。在这一点上,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特别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例如贯穿《易经》的“剥久必复”、“否极泰来”,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道家的“清心寡欲”、“为学日渐,为道日损,损而又损,以至于无为”,佛家的“看破放下清净自在,慈悲忍辱平等正觉”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从“内求”着手,迅速、快捷地走上“集体回头”的康庄大道。也许,人类历史上,我们曾经错失与西方携手共同发动和引领“文艺复兴”的机遇,那么,今天我们正可以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首倡“合天道、衡人欲”,担当起21世纪引领全人类走向“传统复兴”的领头羊的责任。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要达至“回头”,首先必须“看破”。世人都晓“无欲”好,唯有“贪财”忘不了,殊不知“财富如水”,既能“滚雪球”,也会“蒸发”,既能向上“堆”,更会向下“流”,既能“藏污纳垢”,又会“以柔克刚”,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次必须“放下”。放下“房市”,放下“股市”,放下“金钱至上”,放下“利润挂帅”,放下“急功近利”,放下“巧取豪夺”,放下一切假话、大话和空话,放下一切盲目和执着……

  “回头”,虽然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却是一个可靠得不能再可靠的智慧。频频回头,决心回头,任何时候都会快捷、稳妥、安全地下船登“岸”,走在回“家”的路上。当然,“回头”主要是对当下不当目标追求的一种否定和调整。有时,一个个小小的回头可能正是大踏步地往前走;有时,一个个大踏步地往前走却又是“回头”;有时,无数的小回头正在酝酿着一次大回头;有时,时空关系变化了,因缘成熟了,人们还必须从“回头”再“回头”。

  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能够帮助人类生存得更久远一些,更幸福一些,更和谐一些的“回头”举措都是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并努力贯彻落实的。而只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知疲倦地坚持并努力着,相信有一天我们“蓦然回首”,便会发现——那我们曾经苦苦求索而遍寻不着的“大道”,就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