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招聘网最新招聘:方正方正,惨痛历史岂能变成赚钱幌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56:39
方正方正,惨痛历史岂能变成赚钱幌子
2011年08月05日 07:48:2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4版
 
 
 
 

安徽黄山游客扮成侵华日军攻打村庄还抢“花姑娘”。

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亡者立碑。
关山远
 
今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所以近来这两则“新闻”刺眼:一则是安徽黄山某旅游项目,游客扮成侵华日军攻打村庄还抢“花姑娘”;另外一则是黑龙江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70万为日本开拓团亡者立碑。这两件事儿经网络传播后,舆论大哗,虽然当事人均马上出面澄清,说是为了警示后人、教育后人云云。但是,网民不依不饶,认为这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择手段的做法,是一种牺牲尊严的“带耻发展”。
 
“开拓团”是个什么玩意儿?
 
相比于“鬼子进村”“抢花姑娘”的小丑做派,黑龙江哈尔滨市下辖的方正县立碑铭记“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无疑更刺痛人心。
“开拓团”是个什么玩意儿?简而言之,“开拓团”就是日本派往中国东北的殖民者。“九·一八”事变后,为了侵占东北,日本政府制定了《向满洲移住农业移民百万户的计划》,计划以20年时间移民100万户、500万人。从1937年起,每5年为一期,移民户数呈递增,第一期为10万户,第二期为20万户,第三期为30万户,第四期为40万户。
事实上,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分为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试点移民从1905年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规模非常小。从“九·一八”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为日本向东北移民政策的第二个阶段,即“武装移民”阶段。东北沦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后,鼓噪向东北移民的各种论调纷纷出笼,移民规模越来越大;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是日本向东北移民政策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猖獗的一个阶段,即“国策移民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
所谓“集团部落”,是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为达到所谓“匪民分离”的目的而强制实行的归屯并户。在今天的东北农村,人们还能看到一些布局方正的村庄,村庄的周围依稀可见深壕和围墙的痕迹。吉林省档案馆里保存了大量“伪满洲国”时期的秘密档案,这里存放着最早的有关建设“集团部落”的文件。
1934年12月3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下达的《集团部落建设计划》的秘密档案中对修建“集团部落”的目的表述得十分清晰:“为了确立治安,使民匪分离,断绝其对匪团的粮道和武器弹药补给途径,(使匪贼)欲穿无衣,欲食无粮,欲住无屋,绝其活动之根源,使其穷困达于极点,俾陷于自行歼灭之境。”
这份日本关东军档案中提到的“匪贼”“匪团”,都是专指东北抗日联军。当时,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全境实行“集团部落”政策,就是要把这些农民和猎户全部集中到一个特别建造的“大屯子”里,对东北抗日联军实行坚壁清野。
到1939年时,全东北共建成“集团部落”12565个,有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被强行迁入了实行残暴统治的大屯子里,“集团部落”的建立极大地加剧了东北农民的贫困化进程,他们陷于“无衣无食无房”的悲惨境地,过着疾病缠身、徭役繁重的非人生活。在残酷的法西斯殖民统治和严酷的经济封锁下,东北农民失去了一切权利和自由。
 
关东大地震“震”出来的“开拓团”?
 
日本军国主义者当年向东北移民的政策,有其险恶的目的——想借此改变东北的民族构成,造成日本人在东北的人口优势,反客为主,霸占东北。这些移民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以及吉林两省,日本人完全把中国东北当做它的国土来进行垦殖,以兵团编制的村落形式,建设各级开拓组织,遍及东北。
有研究者称,日本侵占东北的一个重要诱因,是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
这场地震震级达到了里氏8.3级。其袭击范围之广、受灾面积之大、死亡人数之多,为日本历史上所罕见。这次地震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日本全国约1/20的财富在这次地震中化为乌有。震后日本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完了”。
关东大地震促使日本人对自身生存国土的安全感大大降低,生存的危机感大大增强,他们时刻担心自己所在的岛屿有一天会整个沉入海底。日本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无论其现代化程度有多高都无济于事,因为它所立足的国土是如此脆弱和危险。于是,开拓安全的生存空间成为震后日本各阶层的共识,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对面的大陆,那里有个羸弱可欺的国家——中国。地震发生后,日本就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军人出身的强硬派上台,磨刀霍霍,虎视眈眈。
令人感慨万千的是,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当时贫弱的中国官方和民间一共拨款和募捐了34万元支援日本救灾。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当时1元钱能买40斤大米。政府甚至还下令暂免食品、药品、卫生材料等商品出口日本的关税,号召百姓忘却甲午战争的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的负担。善良的中国人没有想到,日本朝野已经把贪婪的目光盯准了东北。
日军侵华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在日军侵华的几个关键节点,都有地震的阴影带来的恐慌,加剧了他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1931年,日本本州和九州等地连续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损失惨重,再次激发了日本举国上下的危机感,蠢蠢欲动的日本军部借机向政府施压,并于当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1933年,又是本州大地震,日本加快了东北“开拓团”的计划;1937年,日本境内地震恢复活跃,日本军方随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跟疯狂的日本军人一样,日本“开拓团”团民行径同样疯狂。史料记载,1933年2月,日本武装移民进入吉林省依兰县永丰镇,他们组建的第一个定居点叫“弥荣村”,“弥荣”一词是神道教仪式用语,意思是“繁荣昌盛”。在弥荣村,日本武装移民抢夺良田,他们用火烧、殴打等暴行驱赶中国农民迁往别处。他们名义上是屯垦队,而依兰县的中国农民把他们称作“屯匪”。第二批武装移民来到依兰县,建立了“千振村”,他们以十亩地一元钱的价格强行收购中国人的土地,并且以“治安肃正”为借口,挨家挨户翻箱倒柜,甚至捣毁墙壁,掀开地窖,搜寻农民的土地凭证。
侵略者太渴望这块肥沃的、不会沉没土地了。
 
惨痛的历史为什么会变成赚钱的幌子?
 
日本“开拓团”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之后,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机构及伪满当局设立的企事业立刻土崩瓦解。散居东北各地的日本侨民一片惊慌,漫山遍野乱窜乱逃,不知所措,狼狈不堪,这与他们侵略中国时的趾高气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诚然,日本“开拓团民”在当年仓皇逃窜时遭受了磨难,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但是,这就是把他们铭刻入碑的借口吗?事实上,当年通过疯狂的掠夺,日本“开拓团”成员很快拥有大量土地,成为新的地主。他们所食用的大米白面由“满洲国”无偿供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满洲国”一等公民。即使战败回国后,一些“开拓团”的人,对这段生活还念念不忘。
相形之下,这片土地上的原来的主人,那些东北农民,却过着何等悲惨的生活?当年,中国东北地区年产粮食约2000万吨左右,其中农民全年所需食用粮约750万吨,种子粮400万吨,同时还需负担日本、朝鲜移民的口粮。此外,根据关东军的要求,伪满洲国每年要向日本提供1000万吨以上的粮食,每年8月中旬开始征粮工作,11月底结束。日本开拓团移民不需要交纳农业税费,同时按月领取口粮。史料显示,那个时候在东北的中国人吃米都是犯罪,而一些“集团部落”,只供给像动物饲料的“复合面”食品,变相让中国人自生自灭……这何尝不是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一种种族灭绝政策?
这段惨痛的历史已经过去,中日民间友好是主流,但人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如果为了GDP、为了钱,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考虑,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比惨痛的历史更让今人惨痛。
其实,这种完全以功利为目的来看待历史的“新闻”,常常发生。这边刚引发批评稍作收敛,那边又不以为耻重蹈覆辙,这无疑让人悲哀:孔子早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为什么总有些人乐于去赚这种无耻的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