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安全知识讲座:“方正风波”反思:欲求方正何其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04:08

  本不复杂的一件事,却因为现实逻辑的变异,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充斥着鸡同鸭讲、各说各话的“碰撞”,而每一处碰撞都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异化的积弊

  一个叫“方正”的哈尔滨市下辖的县城,意外地站在“网络舆情众矢之的”的风口浪尖之上。

  这又是一起由微博爆料与传统媒体互为推动的“事件”,原本还只是单向度的舆论讨伐,因为8月3日五名男子不远千里从北京奔赴方正县“砸碑”而达到高潮,网络上下、各式媒体,密切关注;民意调查、发帖讨论,各有表达。而综观事件的前后脉络,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原本不太复杂的一件事,因为现实逻辑的变异,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充斥着鸡同鸭讲、各说各话的“碰撞”,而每一处碰撞都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异化的积弊。

  批判者众,最重的话说这是“汉奸行径”;方正县面露委屈,一再强调此举有外人无法体认的“历史原因”。批判者说,这是“眼里只有钱”的极端谄媚;当事方说,这是基于当地特点,正常的吸引外商投资。就公共舆情而言,“批判”成为一边倒的情绪,“理解”“同情”寥若晨星。即便批判者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又能怪谁呢,这何尝不是社会环境“协助”下的结果?荒唐的“汉奸行为”,恰逢安徽黄山景区让游客扮演“鬼子进村抓花姑娘”作为生动注解;“眼里只有钱”,又有这些年地方政府透支消费文化让“经济”唱戏作旁证。若言一个县政府如此举动,纯粹是“尊重历史”“展现胸怀”,又如何肯信呢?

  各持说辞,更因缺少互动诚意,没法沟通,解释不清楚,答疑之举反增疑。媒体报道之时,对于来龙去脉多有“选择性”忽视,如有助于大家“心平气和”理解的碑文序言,几天之后才在个别媒体上展现,愿意细读精读的人,已经很少了。政府方面,虽有一副县长接受一家媒体采访,后来也以政府名义开通微博试图解释,但办法显然有点跟不上,带有套话官话特点的阐述,不能做到答疑解惑,反倒成为舆论旺火上新添的一把柴。

  想一想,在这类问题上,到底有哪些“正常的途径”可以依赖,有哪些“正常的力量”可以信赖?大家为什么觉得起诉到当地法院是一个“天真”的想法?当诸般权力机构站位不清之时,用和缓手段处理“善后”,似乎便成难事;尽管“非正常手段”的解决手法能赢得一片喝彩,却很可能会给社会传递很多负效应。

  从这只“方正”麻雀可以反思:正常的社会逻辑,是建立在有互信、能沟通、持善意等基础之上的。但就如同这个“方正县”的名字一样,当下一些地方,不管从机关做派、官民沟通、媒体理性、司法站位等各个方面,逻辑都早已经不再很“方正”,而是充满了扭曲、拧巴。轻易投下一颗石子,谁都不知道会制造出多大的涟漪,只知道每一个环节上,似乎都可以听到互不妥协、各说各话的“碰撞”之声。这是更为沉重的社会现实——方正县的事儿终会过去,“不方正”的社会逻辑,我们如何设法让其尽早“过去”?

  最后,无论方正县方面说什么,无论当地政府初衷如何,都改变不了现在尖锐对立的结果,方正方面还不值得反思反省吗?(毕诗成)